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Green
标 题: 社科院台湾所:2002年台湾军事回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09日09:39:4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中国网 2003年1月8日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刘宏
2002年是台湾军事体制实施转型、军文关系磨合调整的一年。在防卫构想方面,在美国
支持下,台军继续鼓吹攻势战略,构建吓阻力量。为实现其防卫设想,台军还大力渲染
大陆军事“威胁”,刻意夸大大陆“攻台”能力,增加了台海局势的不安。
一、民进党当局对台军疑惧未消
鼓吹“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后,与台军互动成为敏感话题。两年多以来,虽然通过人事
调整、灌输“台独”思想,陈水扁当局对台军的掌握度逐步增加,但民进党长期积累的
对台军不信任和敌意并未完全消解,2002年内发生的几件事显示,“军文矛盾”依然严
重。其一是在林毅夫回台事件上产生冲突。陈水扁当局迫于舆论和人道主义压力,曾一
度考虑批准林的回台申请,但台军方态度强硬,坚决反对,军、文在这个问题上各吹各
的调。尤其是2002年11月18日,台军方竟在事过几十年后,强行发布对林的所谓通缉令
,有意抢先一步堵死未来民进党当局在这一事件上的选择。其二是在军中弊案问题上。
过去民进党一直利用弊案攻击军方,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下令组成由“检察总长”卢
仁发任召集人的特检小组,查办拉斐叶特军购案,妄图利用弊案党同伐异。与此同时,
“监察院”内的康宁祥等民进党势力也利用弊案弹劾许多前任与现任军方高层,彼此矛
盾十分激烈。2002年“国防体制”改革时,内定文职“副部长”康宁祥因为担心引起军
方反弹而一度不敢接任。其他事件还包括核武事件、“国安局秘账”事件等。3月底,针
对媒体报道美核武报告将台海列为美动用核武对象一事,台“国防部”明确表达反对立
场,汤曜明强调台海地区“非核化”的目标明确,不希望动用核子武器。这一立场遭到
“国安系统”质疑,批评军方流于“制式思考”,忘了“团队分工与整体战略布局”。
在刘冠军案和“国安局秘密账户”事件曝光后,台当局十分不满,要求军情系统严查泄
密者,但一直没有进展。
二、台湾军事体制出现大幅调整
2002年3月1日,台正式实施“国防二法”。至此,推动多年的军事体制改革进入落实阶
段。新体制的特点主要有:
(一)确立“军政军令一元化”。此次调整改变了过去“参谋本部主管军事事务”,“
参谋总长在军令系统为总统僚长”的规定,明定“国防部掌管国防事务,下设参谋本部
,是三军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参谋总长”成为“国防部长”的军令幕僚。过去属“
参谋本部”的各兵种“司令部”已随之改为“国防部某某总司令部”等。台军队高层架
构依次为:“总统-国防部长-参谋总长与2位副部长-2位常务次长”。军令指挥体系是:
“总统”责成“国防部长”,并再由“部长”授权“参谋总长”行使指挥、作战权。
(二)仍存在许多矛盾。首先,台当局和美国吹嘘的“文人领军”远未实现。虽然民进
党当局和美国都有意借军队体制改革之机加强对军方的控制,而且相关法规也要求“国
防部”文人编制必须达到1/3,以确立所谓“军队国家化”,但一则由于民进党本身军事
人才少,二则军方固有传统文化惯性极大,在2002年改革中,陈水扁仍不得不作出妥协
。在“常务次长”以上的重要职位中,只有民进党元老康宁祥算是“文人”,美国在台
协会台北办事处主任包道格对此讽刺说,“大概第一线的文人,很多都是刚退伍的军官
”。
其次,新体制置“总统”于有权无责不受监督的超级地位。以目前的安排,“行政院长
”和“立法院”都难以有效管理、监督军方,当前“国防体制”与二战前的日本极为相
似。“总统”在“总统-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军队”的军令指挥系统中,排除了“行政院
长”,而“立法院”对“总统”和负责军令的“参谋总长”基本上没有任何监督权,仅
能通过“国防预算”和“国防部长”到“立法院”备询间接涉及。虽然时空背景已不太
可能出现二战期间日本军方通过直接上奏权,抛开行政部门发动战争的情况,但至少在
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
三、大力渲染大陆对台“威胁”
2002年7月21日,台公布两年一度的“国防报告书”。全书分为序言、导言、序论、正文
、附件,正文部分共有7大篇、32章。报告书详细介绍了“国际安全与军事情形势”、“
国防政策”、“国防资源”、台军部队、重要施政等方面的情况。这个第6版的报告书有
以下几个内容值得关注:
(一)进一步明确、细化“有效吓阻、防卫固守”军事战略。报告书提出,“有效吓阻
”就是迫使对方面临“胜算不确定”、“伤亡很惨重”的抉择时不轻易“犯台”,其方
式是建立早期战争预警系统、建立高效率联合作战机制与战力、提升资讯、电子战攻防
能量、保持海空优势,整建地面决胜兵力、强化紧急应变,快速反应、立即作战能力。
“防卫固守”就是“资电作战,防护御敌、软硬兼施、关节打击”;“战略持久(反导
弹攻击):主动、被动防御、C4ISR;“制空作战:严密监侦、联合防空、适时决战”;
“制海作战:反制封锁、机动截击、空岸配合”;“地面作战:遏制超限、快反机动、
分区击灭、连续反击”。在作战方式上,提出在战争伊始,台即以海空优势,选择有利
海、空域,逐次阻歼来犯敌军。作战全程配合资讯、电子、特种作战,袭扰、破坏敌军
战役组织与打乱其作战计划,并持续攻击敌之“指管通资情监侦”关键节点,局限、消
耗敌军统合战力。
(二)宣染大陆“军事威胁”。报告书利用大量篇幅鼓吹大陆积极发展“不对称作战能
力”和“超限战”,包括太空战、电子战、资讯战、点穴战等。在太空作战上,称大陆
已成功研发战略微型卫星,预计2005年装配部队,适用于高科技的太空实战,不但有能
力完全阻断全球定位系统讯号,还能摧毁空中目标。在资讯电子作战上,称大陆积极研
制新型电子装备,以期形成局部优势及于战时夺取制电磁权,2010年时将具备瘫痪敌人
“指、管、通、情”资料键技术,及散播高难度网路病毒能力;同时也将拥有电磁脉冲
武器系统及逻辑炸弹;成立资讯作战模拟中心及组建资讯作战部队等。在点穴作战上,
称2010年左右导弹精确打击能力将精确到几十米,对台政、军指挥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在“超限战”上,称虽非大陆标准教范,但对台已构成威胁,大陆可能通过包括资讯战
、金融战、恐怖主义、生化武器等手段向台发起“超限战”。
在传统战方面,报告书称大陆的海、空传统战力可能在2010年不但拥有量的优势,而且
在质上也可能超过台湾。
(三)调整联合作战构想,将过去“制空、制海、反登陆”调整为“制空、制海、地面
防卫”。报告书主编、空军“副总司令”傅慰孤称,所谓“地面防卫”,领域包括反登
陆、空降、突袭,这一调整是受到科技和武器系统的发展、战略思想,以及整体战略形
势的改变,特别是在去年美国遭遇“9.11”恐怖攻击事件影响而形成的。台陆军的防卫
构想,已不再局限于滩岸的反登陆作战上,而要加入防止突袭、空降的“国土防卫”构
想。这实际上扩大了陆军的防卫领域。
(四)建立所谓“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台军方将这一点纳入报告书,徒具宣传意义。
就两岸而言,大陆的军事力量是为了保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而台湾当局则将军事力
量视作寻求“台独”、对抗统一的工具。从本质上讲,军事是手段,不是造成两岸对立
的原因。陈水扁上台后一再鼓吹建立所谓“军事互信机制”,根本就是倒因为果,在不
承认“一个中国”、推行“台独”的情况下,谈论军事互信机制是缘木求鱼。
所谓“互信机制”,报告书称,就是两岸军事部门要“不拘形式”,“不预设立场”,
搁置“政治”议题争议,抛开“中央”、“地方”政府争议,在相互尊重前提下展开接
触。并提出分近、中、远三阶段推动。近程是从一般性信息公开,逐步增加军备透明度
,事先通报军事行动和军事演习,透过海基会与海协会建立沟通管道。中程是不针对对
方采取军事行动,建立两岸领导人热线机制;中低阶层军事人员交流互访;相互观摩军
事演习,划定两岸非军事区等。远程是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定。
四、对外军事采购进展缓慢
对外军事采购始终是2002年台湾军事的一个主要话题,其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朝野围绕“基德舰”预算展开激辩。2001年4月,布什政府宣布批准对台售4艘“
基德级”驱逐舰,但这一军购案在岛内出现严重分歧,受到在野党的强力杯葛。与2001
年相比,在当时负责此事的李杰接任“参谋总长”、苗永庆担任“海军总司令”以后,
虽然内部还有不同意见,但台军方已改变态度,从犹豫、观望转向积极。4月23日,“国
防部常务次长”李海东、“海军副总司令”高扬联袂向“立法院”报告准备编列“基德
舰”预算。而国民党、亲民党却认为,“基德舰”不但“大而不当”,价格不合理,且
购舰将改变台军现有防御战略,增加不安。尤其在年度“汉光兵棋”演习中,4艘“基德
舰”被假想敌全歼,引起朝野震动。在亲民党“立委”、前海军“总司令”顾崇廉等人
的强烈反对下,10月28日,“立法院国防委员会”删除全部30多亿“基德舰”预算。
台军方和民进党与此针锋相对。台军方全体动员,汤曜明等亲自赴“立法院”,打破军
中伦理,指责军方元老顾崇廉资料错误,称台确需“基德舰”“提升战力”。军方还刻
意散布大陆海军在台海域附近活动信息,制造危机意识。同时劝说美“随舰附送”240枚
标准二型3A导弹,并使整个购舰价格从原先的280亿新台币降至240亿。进而由民进党在
“立法院国防委员会”强行表决,方能初审过关。
(二)潜艇采购进展不顺。台各界对8艘常规动力潜艇军售案都没有分歧,但由于美国已
不生产,货源成为最大问题。2002年先后传出美台可能与德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
(瑞典技术)、以色列(荷兰技术),甚至西班牙、印度合作制造消息,显示中美及海
峡两岸在这一军售案上展开了激烈的攻防。到目前为止,潜艇案已逐渐出现三种可能的
态势,一是美德合制。2002年3月,美Bank One集团与世界最先进的潜艇制造商德国霍瓦
尔特厂(HDW,台译哈德威)达成协议,德商75%的股份卖给美One Equity Partners(O
EP)公司,2002年9月,OEP又向德国Babcock公司买下其余25%股份,美、台、德商都希
望由美方向德国政府提出申请,由德商制造船体,再运至美方安装电力和武器系统,借
此避开德国政府的限制和中国大陆的反对,二是美台合制。台湾“中船”公司多年前已
着手研究造潜技术,如果在图纸等方面得到美方的援助,船体制造难度不大,再由美安
装舰上设备。近来岛内有关“潜舰国造”的呼声升高,“中船”公司更是积极活动,使
这种可能性增加。三是美国自制。2001年诺斯洛普葛鲁曼等6家美商已向国防部提交了构
想报告,但成本较高,而且计划使用荷兰图纸,故存在变数。无论结果如何,台已向美
付出两笔共90万美元的前期款项。
(三)台美在军购问题上争执增加。2001年美宣布中止年度性军售会议后,虽无迹象显
示台美军售受到影响,但双方在军购上的争执明显增加。美军方、保守智库、亲台议员
一再向台施压,要台在长程预警雷达、基德舰、反潜直升机等项目上尽快付款购武,并
准备对台出售爱国者三型导弹。5月21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自华盛顿的报导称,美将
冻结对台大规模军售。7月,新任驻台代表包道格在数个场合主动提及,台还“未下单”
购买美批准的武器。8月以后,美官方和国会人员更进一步指称,排除爱国者三型导弹系
统和基德舰,美同意售台项目已高达150亿美元,如台无力执行采购承诺,以后“就应谨
慎而为”。
对美方的抱怨,台颇不以为然。军方官员认为过去美“姿态过高”,在军购上根本不与
台商量,台为了购得武器,不得不多报浮报清单,一旦美如2001年那样批准大笔军售,
台则措手不及。加上台预算有限,监督加强,必然不易“照单全收”、“及时吸收”。
2002年3月,“国防部长”汤曜明在美与美武器供应商和军方人士会谈时公开称,台对美
军购预算有限,希望美方“谅解”。为了安抚美国,“行政院长”游锡堃8月在美宣称,
未来10年台将花7000亿新台币用于军购。
五、“汉光演习”基德舰全军被歼
依据台“国防部”公布的计划,2002年度台军共进行14项军事演习,基本属例行性范围
。其中年度演习重戏“汉光”于2002年4、5月间举行,分为“高司电脑兵棋推演”与“
实兵验证”两大阶段。在“实兵验证”部分,第一阶段验证联合作战指挥机制运作,第
二阶段验证台军应急战备。“汉光18”演习以“联合作战”及“夜战”为重点,区分“
作战”、“动员”、“核化”、“训练”四大类。此次演习同时将各兵种的年度“神箭
”、“神弓”等防空导弹实弹射击与“联兴”两栖登陆、“联云”空降操演及后备动员
演习纳入。
与过去不同的是,台对抗的“红”、“蓝”两方分别由“国防大学”和“参谋本部”担
任,提高了对抗性、客观性。此举是欲借助立场中立、思维活跃的“国防大学”改变旧
有模式,在“反想定”中编入大陆军队攻台能力、方式与限制及最新攻台作战思想与战
术、战法设计。“国防大学”扮演的攻击军——“红军”的攻击行动虽在信息战中被“
蓝军”掌握,并受到病毒战反击而受挫,但台军众多单位的内部网络和电脑主机在尚未
开战前也被“红军”骇客小组攻入提取机密资料。制空作战阶段一开始,“红军”战术
弹道导弹瘫痪轰击全台各机场,经过抢修后战斗机升空数量不足。海上制海作战阶段,
4艘基德舰出港后,以东南、东北各两艘部署的态势,在海上遭到“红军”两艘先进驱逐
舰舰队、海航攻击飞机、先进反舰导弹饱和攻击而全歼,其他一级战舰所剩无几。基德
舰全歼的结果引起一片哗然,不但“立法院”在野党团强烈质疑,台“国防部”也立即
组织调查研究。有人认为是军中人事派系斗争所致,有人认为系“演习设定”不当,或
是指挥官投入兵力时机不对等等。
但需指出的是,这一结果是以2005年两岸军力情况为背景得出的。依据过去美对台军事
力量的评估,认为2005年两岸军力平衡将发生变化,大陆不但维持“量”的优势,在“
质”上也将赶超台湾。此外,在“演习想定”的参数设定中,不但排除美国介入,而且
又设定“红军”不顾周边印度、日韩和南海等敌情威胁,将绝大部分兵力投入台海作战
。
六、兵役制度开始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台军一直实行征兵制,所有适龄青年均须服兵役,近年虽然增加“国防替代
役”,将部分役男转用于其他领域,但毕竟是少数。而民间对征兵制的反弹逐日增加,
寻求各种借口逃避服役的情况日甚一日,各界强烈要求推动兵役制度改革。
在强大压力下,台当局和军方被迫做回应。5月29日,“国防部长”汤曜明赴“立法院”
作实施“募兵制”可行性评估时首度作出重大政策宣示,称现阶段采用单一“募兵制”
虽不可行,但将依规划逐年增加募兵(志愿役)比率,当各条件皆满足稳定,就可实施
“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兵役制度。6月,台“国防部人力司役政处长”夏知新宣布,
将自2003年1月起分4梯次招募1108 名志愿士兵,编成陆军摩步营、海军陆战队守备营、
空军警卫营3个营,建立“快速反应部队”。7月,台新版“国防报告书”中提出,将试
行全募兵部队,以验证募兵可行性。至此,募兵制的共识已形成。
根据现有资料,台军“募兵制”构想是:(1)原拟2003年以高中职学历青年为对象,选定
陆、海、空军各1个营级单位,试行“全募兵制”。由于“立法院”反对,台军方已将试
募兵种改为陆军导弹营、空军修护补给大队,陆战队守备营。(2)役期3年,在服役满
2年半以后,就有资格参与士官甄选,经过考核后送士官队受训;(3)薪资待遇方面,
每人每月2.7万元起算,一等兵为2.8万元,上等兵2.9万元。(4)2011年募兵人数达到
占总兵力员额60%,约18万名。
不过台军方对募兵制仍有疑虑,除担心兵源不足外,对预算信心不足。台军方称,若以
每月每人2.4万、2006年“精进案”完成时的34万人计算,实施全募兵要增加800亿元,
即使降为30万,也需600亿。因此台军方已公开表示不会考虑全面性的“募兵制”。认为
这涉及“后备动员”与“敌情威胁”问题。如实施纯“募兵制”,未来将没有足够的后
备军人。
另外,依据台军方2002年底送交的“施政报告”,“募兵制”与即将进行的“精进案”
同时展开,相辅相成。台军预订自2004至2006年,平均每年精简1.5万人,到2006年将总
人数降至34万人,并有意持续精简至30万人。节省的人事费逐步转用于募兵费用上。
七、军事外购与自制矛盾突出
2002年台军装备自制与外购矛盾加剧。2002年7月,亲民党“立法委员”公布研究显示,
过去10年台军购清单中外购占92%,自制仅8%,10年军购投资金额超过1万亿新台币,
以台湾目前的“国防预算”为参照,军购金额相当于4年的预算总额。8月“行政院长”
游锡堃对外宣称未来10年还将花费7000亿元用于军事投资,在军火市场,以美国为主的
外籍军火商和本土企业竞争激烈起来。美方通过国会议员、国防部官员不断对外放话,
称台“对安全不关心”,威胁如不购买武器“加强国防”,“不能期望美国会出兵保护
台湾”。岛内企业则不甘示弱,也积极借助民意代表展开活动。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岛内经济不景气,不但“中船”等公营企业,诸多民
间企业也希望参与分享庞大的军火商机。“中船”公司最主动,积极争取参与美售台潜
艇项目投标,并暗中请“立法委员”出面施压,2002年5月7日,亲民党、民进党、国民
党等朝野三党“立委”发起组成“潜舰国造推动联盟”,提案要求美售台的8艘潜艇中,
有6艘必须在台制造,否则不得动支预算。推动此案的“立法委员”称。该项军售案涉及
2000亿元商机,在台制造不仅可以提升景气及就业率,也可借技术转移发展“国防”工
业。二是军费开支萎缩,岛内自行开发与外购挤压效应突显。据台湾“国防部”的统计
,台军事投资预算从1994年的961亿新台币降至2003年的570亿元。如不编制特别预算,
游锡堃10年7000亿的军购支票肯定要跳票。三是外购限制多,不利于台建立“自主国防
”目标。目前台的军备研发单位主要是军方所属“中山科学院”、汉翔公司(主产品是
IDF战斗机)。矛盾的是,过去“中科院”许多研发项目反而因美提供而中止,使台一直
无法达成“国防自主”。为加强研发,台已着手成立专司武器开发、制造、提供的“国
防部军备局”。
面对来自民间企业和本土派研发机构的压力,台当局不得不有所回应。2002年10月,台
“行政院”在高雄举行“国防资源释商政策说明会”,展示了台自制的武器组件、火箭
、“天隼二型”无人飞机、导弹、成功级导弹巡防舰、油弹补给舰与锦江级导弹巡逻舰
等装备,会上提出台军应结合民间力量,鼓励民间厂商投入“国防”产业领域,同时运
用既有的“国防”科技研发能量,协助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军民科技交流互补。台“国
防部资源司司长”庞豫铜承诺,预估2010年时台军采购规模将达1220亿新台币,其中将
有906亿在岛内采购。
--
携书弹剑走黄沙
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
江南八月看桂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9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