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台湾式民主”的前因与后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10 21:18:50 2001) , 转信

  台湾的民主,人治色彩很浓,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等不同的策略与价值观,都对
民主选举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是随着军政强人的逝去,台湾的社会与政治出现
百家争鸣的特色 

  “台湾式民主”的前因与后果 

  “台湾三月疯妈祖”,这句俗语是台湾人用以形容每年三月份,迎接妈祖诞辰时的疯
狂热潮。事实上,台湾人每年狂热的不仅是宗教,每年一次的选举更是台湾人精神所系,
变成已近丧失理性的一场全民运动,爱台湾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政治支票一张张地开,
使得台湾社会不断在伤痛、愈合的矛盾间挣扎。 

  台湾长期以来,在选举期间会对反对者言论采取较大容忍被台湾人民戏称为“选举假
期”,也让台湾选举从传统上就出现作秀、激化的趋势,因为选举一过,政府的管制又出
现了,所谓“当选过关、落选被关”,也因此台湾选举充满杀伐气氛,台湾人民早就见怪
不怪。 

  蒋介石主政党国体制高压统治,蒋经国扮演台湾现代化的推手 

  1945年12月,国府公布“台湾省各级民意机关成立方案”,规定自1946年2月底,进行
基层民意代表选举,以这些代表为选举人,选举县参议员和市议员,同时据以选出台湾省
参议员,再选出制宪国民代表,参与在大陆地区举行的中华民国制宪会议。结果引发台湾
民众的高度兴趣,短短几个月内,超过90%的公民登记成为选举人,更有36000多人登记为
选举人。台湾基层形成初步的立法部门势力,而与来自大陆的国民党政权形成微妙相互对
立却又靠拢的关系。 

  但是1947年的“二二八事变”,却迅速引发了台湾基层势力的对抗,国民党介入大批
军队镇压。事件平息后,国民党立刻改组台湾省政府,由魏道明出任首任省主席,国民党
掌控各级选举的用心越来越明显,包括立法院国民大会乃至于省议会、县议会、乡镇代表
会,都必须安置在国民党组织的完全掌握下,台湾的民主徒留一定的形式特征,骨子里却
是一元化的目标,加上国府迅速宣布开始长达50年的动员戡乱时期,发布戒严令,进入了
所谓白色恐怖时代。 

  蒋介石坚持中华民国法统尚未终止,中华民国宪法所规定的民主选举仍属有效,象征
中央民意机关的国民大会、监察院与立法院的民代任期,在1951年就出现任满的状况,但
国府却以无法恢复全国选举为由,逐年延长任期,造成数十年国会成员丝毫不变的奇异现
象,被台湾在野党称为万年国会。直到1972年才有小幅度的改组。 

  在地方层级上,国民党虽然强调自治精神,坚持县级以下民意机关需进行选举,以及
省议员选举,不过台湾省主席则改为官派,不恢复台湾省民直选,直辖市、市长选举也一
律停止,直到李登辉主政后修宪,才逐渐恢复直选制度。本省菁英要出头,非得经过选举
才能有望迅速搭上前往中央的直达车,因此竞争激烈,各家族与地方势力,莫不视为一种
出头或获取地方政经资源的手段。在积极面上,有助地方民众表达意见,纾解不满情绪,
但在消极面上,却也导致地方选举逐年激化,为派系政治斗争激烈。 

  在台湾社会民主化中扮演关键地位的蒋经国,此时却是凭借着太子的身份,开始掌控
政工系统与情治系统,外界视为此乃蒋介石交棒的一连串动作,例如大众动员、调查、党
员吸收管理,就连最机密的特务整顿、也都划归给蒋经国,蒋经国实权在握,对外却显得
相当低调。 

  蒋介石父子因为韩战开打,重新取得美援与强力协防的允诺,地位越发显得不可撼动
。至于一手终结掉国民党政权的李登辉,此时则因为曾接触共产党组织与思想,成为国民
党特务系统针对的目标,强调曾经蒙受过白色恐怖,也是李登辉近来念兹在兹曾遭国民党
所谓外来政权迫害的例证。 

  蒋经国时代的来临与幻灭 

  在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统治下,几十年政治上的超稳定,让台湾度过了台海战事的高危
险时期,军事上的反攻则从操作型的定义,转而变成战略层次或计划层次的想像,让所谓
的光复失土成为泡影。国民党也转而变成寻求开发与机会的经济立国,连带让新一代的政
治与经济菁英,逐渐崭露头角,步入了所谓的蒋经国时代。 

  蒋介石是否能打破宪法规定,让总统只得连任一次,而非终生职的争议,成为自由派
人士质疑焦点。一度更出现雷震、殷海光等主张自由民主制度的人士,藉由《自由中国》
、《文星》等刊物散播理念,挑战国民党权威,李敖从“传统下的独白”开始,更是猛烈
批国民党,反对蒋介石多次违宪连任。 

  在蒋经国若有似无的介入下,一批批技术官僚崭露头角,尤其一批亲美的技术官僚,
更是协助台湾政权稳固、妥善台美关系的重要因素,李登辉更是在这股风潮下,正式以农
业专家的身份,投入了国民党政权机构中,亦步亦趋地加入蒋经国长期主导的拉抬台籍菁
英干部的潮流中。逐渐稳固地位,蒋经国也透过学者、专家与青年的协助,塑造起亲民、
爱民、勤政的形象,顺利接手蒋氏王朝,也在这批年轻干部的推动下,蒋经国显得更为开
明、有效率,往经济改革与全方位改革的方向前进,而他接手政权的第一步,就是务实地
把中央民代选举开放给台湾基层,扩充了台湾人民的参政机会与权利。 

  台湾往加工出口导向的方向发展已经是明显的趋势,台籍小规模资本家也已经开始跃
跃欲试,因此如何在固守既定法统,维持万年国会的代表性不变,却又能吸纳台湾菁英的
社会活力上做出成绩,成为蒋经国的当务之急。1972年,他确立大陆地区选出的资深代表
维持不变,以象征国家原先法统维系,但台湾地区的代表则以增加名额方式,定期改选,
任期缩短成三年一任,让更多台湾菁英能出任立委或国代。台湾党外人士的力量逐渐汇集
,推动自由派的反对言论,黄信介、康宁祥、许信良、张俊宏等人也开始崭露头角,活跃
在台湾政坛,经由地方派系进入省议会的反对人士,更一度对国民党的主导统治产生相当
大的威胁。尤其1977年许信良以无党籍身份参选桃园县长,支持他的上万群众包围桃园县
中坜警察局,抗议选票遭到污损作假,国民党虽然高度不满,却仍承认许信良当选有效,
证明台湾的民主运动已经走到了新开端。 

  不过1978年的台美断交事件,却导致台湾当年第一次出现立委选举中断。1979年选举
前夕,由于施明德等人在高雄市举办的美丽岛游行未经申请,导致游行期间与警方发生严
重肢体冲突,包括施明德、黄信介、吕秀莲等8人均遭逮捕起诉并宣判有罪。国民党政府虽
然把大批反对人士关在狱中,但包括陈水扁、苏贞昌等大批的受刑人的律师、家属,打着
政治受难者的招牌在各级选举中参选成功,蔚为风潮,终于成为反对运动的新一代接班人
,并于1986年筹组了台湾第一个反对党“民进党”。 

  身体逐渐转而衰弱的蒋经国,采取了宽容态度在几件政治性命案以及纷扰国际的美丽
岛事件后,他立即撤换了态度强硬的情报首长王升,让立场温和的李焕接任。他也在1984
年首度提名了曾任省主席的李登辉出任副总统,而当时李登辉台籍文人、技术与农业本位
的形象,都被外界所称许,蒋经国也凸显了他的设想,以技术本位为主体,以官僚专业性
为发展框架的方向,也因此他在1985年公开地表示,台湾不会再军政化,蒋家也不会有人
继续担任总统。他甚至在一次访谈时强调,他“也是台湾人”。 

  政治上容忍,两岸上平顺互动,让蒋经国有生之年的最后阶段为台湾做出了许多重大
贡献,例如开放两岸探亲,打破台湾三不政策,宣布开放党禁,让民进党顺利活动,都使
台湾社会出现迅速的开放与自由环境,蒋经国培养的大批技术官僚更在此时开花结果,为
台湾推动新一波的经济转型,赶上了计算机新技术的风潮,因此包括宣布解除戒严,放宽
各项集会游行的自由,虽然未必是在蒋经国任内完成,但都与他脱不了关系,也使得蒋经
国成为台湾政治的图腾。 

  在宣布蒋家人不再续任总统后,他立刻把儿子蒋孝武送到新加坡,断了相关人士想要
蒋家第三代接班的念头。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一生大志难伸,又被断了未来的后路,甚至
传出他在蒋经国面前大唱“哥哥爸爸真伟大”以表抗议,也埋下他异日与林洋港合作,在
国民党内与李登辉和李元簇争夺总统选举出线权的导火线。 

  李登辉时代来临与台湾政治势力的重组 

  并未融入蒋家班底的李登辉接任总统,对许多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因此李登
辉执政前期,目标就锁定在与蒋家旧臣的斗争中,逐渐稳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善于权谋的李登辉,对于大局的掌握是采取拉一帮打一派的作法。由于蒋宋美龄一度
拒绝接受李登辉当总统兼任国民党主席,因此李登辉在初步稳住形势后,便启用了蒋经国
手下的大将李焕出任行政院长,以稳住国民党内部的反对势力,他随后更直接联合时任参
谋总长的军权强人郝柏村,换掉了李焕,展开第一阶段的权力布局。他明白如果老国会结
构不改变,将是影响他权位的最大威胁,因此李登辉巧妙地结合了民进党以及自由派人士
的力量,把所谓劝退万年国代,推动国会全面改选的议题,放在台面上,争取民众认同,
虽然困难重重,但在大批大学生集结在总统府前长期抗议后,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使
得国府终于在1991年开始全面的万年民代退职与国会议员改选工作,李登辉也逐渐凝聚了
台湾化、本土化的势力,成为台湾政坛的核心人物。 

  李登辉在权力之路上,把自己塑造成民主体制的开创者,不过国民党内的反扑,却在
他第一次竞选总统时白热化。选择与李元簇搭档的李登辉,在当时国民党秘书长宋楚瑜的
协助下,原本握有绝对优势,但激怒党内不同意见人士,国民党内非主流派人士推举出林
洋港搭配蒋纬国的组合作为反扑,甚至一度变更国民党内推举程序改为票选制,但在李登
辉请出8名大老斡旋后,才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冲突。李登辉也借着与在野党联合召开的国是
会议,确立了总统由国大选举改为全民直选的制度,逐渐吸纳民进党象征的反对精神、台
湾意识选票,并在1996年大选中与连战搭档,获得过半民意的支持顺利当选台湾第一届民
选总统,走向了李登辉时代的强权时期,他也号称自己是台湾的民主先生。 

  在李登辉晚期的威权体制下,灵活运用民进党的李登辉情结,成为他操作民粹的关键
,尤其为了架空当选省长,具有全国性高支持度的宋楚瑜,李登辉不惜修宪,先是冻结了
台湾省政府的组织,让时任省长的宋楚瑜面临根据地被铲除的危机,同时为了吸纳各地方
派系人物,也调整立法院的席次扩张到250席,几乎人人有奖,国民党的席次从原先的些微
过半,变成绝对过半。民进党方面也借着李登辉水涨船高,逐渐从立委当选比例不断提高
,县市长过半,到陈水扁当选总统后达到最高峰,李登辉虽然在大选时全力号称扶植连战
,打击叛党参选的宋楚瑜,但当陈水扁当选后,他也欣慰地说“岂非天意”?让原本就疑
心李登辉在选举时“弃连保扁”的连战阵营痛心疾首。 

  其实在台湾总统大选中,一股反李的势力就在串连中,但是国民党迷信李登辉的光环
与凝聚力,终于让情势一发不可收拾,浩浩大党竟然惨败给宋楚瑜200多万票,不过宋楚瑜
仅以30万票落选的事实,却让这股怨气直接反扑在李登辉与国民党身上,大批民众在选举
结果揭晓后直冲国民党中央党部与李登辉官邸,要李登辉下台,党内外交相的指责与压力
,打乱了李登辉选后稳居党主席协助稳定政局的一盘棋,他黯然下台,并且再与陈水扁联
络后,确定反出国民党,另组台湾团结联盟。李登辉与台独份子的唱和更趋明显,有意再
战江湖的动作,引发台湾朝野的注目,但是李登辉光环不再明亮,却也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谁也不怕谁 

  如果一年半前说陈水扁当选“总统”后,台湾将发生经济衰退、大批人口失业的问题
,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相信,但事实如此。陈水扁则全力为执政失败找借口。2001年的立委
选举还没开始,台湾的天空就口水满天飞,有不服输的连战、不服气的宋楚瑜、不甘愿的
陈水扁、不甘寂寞的李登辉,四个人全台巡回造势,号称四大天王,争的就是谁才有未来
。 

  陈水扁把这次大选的目标设定在让民进党过半,希望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但是其他
人又哪会让他如此称心如意?连战如果再失国民党第一大党的角色,不但会辞去国民党主
席职务,国民党也有分裂的危机;宋楚瑜要是选得不理想,挑战总统大选的领先位置马上
被国民党取代,无兵无卒想要扳平更是困难;就连号称要帮助陈水扁妥善执政的李登辉,
如果台联一败涂地,李登辉的未来又要如何安置,如何宣称他还是绝对不可动摇的政坛明
星?加上陈水扁跳下总统职务的圣坛,批连打宋,为的就是拉抬民进党选情,为未来总统
大选铺路,因此台湾的选举热闹,随人顾性命,倒是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没有领袖与
强人的时代,台湾谁也不怕谁。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9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