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亚洲最大2.4米跨声速风洞(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Oct 16 12:38:31 1999), 转信

科研前沿风貌
  孙芳李毅刚同样是2.4米风洞首次通气试车现场。当“开始”的命令传
来时,风洞主控台前,年轻的女科研工作者何洪舟准确地按下按钮,霎时间,
震耳的轰鸣响起……以2.4米风洞的建设为标志,老一代气动人陆续退出了
现役。由于历史的原因,风洞事业的担子,责无旁贷地交付给1982年以后分
来的大学生。这一代人迅速成长为风洞设计各专业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他
们中的杰出代表郭隆德、廖达雄、谢国栋、杨富荣等还担当了总师、副总师、
总师助理、研究室主任等重要角色。
  杨富荣,1984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自愿
来到大山深处的风洞设计所。正当“非平衡射流等离子体”课题中转动温度
测量工作这一世界级难题进入攻坚阶段时,他的父亲病重,手术前,父亲不
见到独子决不上手术台。杨富荣给家里发电报请求父亲先动手术后含泪给母
亲写下了八页长信。一直到试验成功,他出差才顺道探望了对他日思夜想的
老父亲。短短14年间,杨富荣先后参加完成了7项国家自然基金、原国防科工
委跨行业基金和军队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三项成果荣获委级科技进步
成果一等奖。
  1997年,他被评为国防科工委建功成才青年标兵,1998年,总装备部发
布通令,为他记二等功。
  1998年12月9日,我国首座新型空气低温跨声速原理性风洞研制成功的消
息通过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迅速传向了全世界。它标志着我国找到了一条适
合自己国情的高雷诺数风洞建设道路。将俞鸿儒院士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的新
型低温风洞构想变为现实的是廖达雄、陶瑜、张国彪、祝长江等同志。作为
技术骨干,他们大多同时承担着好几项课题任务。
  高速翼型风洞对研制我国新一代飞行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航天大国
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高速翼型风洞。为形成我国战斗机、直升机、高速民用
飞机和螺旋桨等工业部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翼型研究发展能力,1997年,
国家翼型、叶栅研究中心将设计我国第一座增压连续式高速翼型风洞的重任
交给了设计所。经过两年奋勇拼搏,陈振华负责的课题组完成了我国航空工
业上水平的这项基础设施的设计。
  现任设计所总工程师的郭隆德是老同志退下来之后走上领导岗位的,正
当年富力强的不惑之年。他能敏锐把握国际国内高新科技发展动态,善于从
不同学科,不同科技领域的临界、交叉点上找到工作的着力点。担任总师仅
一年多时间,即领头开展了五六项我国高新科技及新型武器装备的研究工作,
成果令人瞩目。在他的手下,聚集着风洞设计各专业的精英:原任风洞结构
设计室主任、现任总师助理的谢国栋;每遇险、急、难的任务总是领头上的
测控室主任汤更生、副主任李尚春、原主任康虎;传感器学科的带头人王设
希,刘强;国家、国防二级计量站的领导人刘华、黄健等。他们无一不是有
着许多动人故事、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开拓者。在国防计量这个与科研质
量紧密相关的岗位上,刘华、黄健大胆管理,先后利用有限经费自行改造轮
廓仪、万工显、热电偶等计量测试、检定系统,节约科研经费近百万元。今
天,计量站已成为四川地区与国防系统实力最强的计量站。正如结构设计室
罗宇轩副主任说的:“我们这批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图付出不图回
报。”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0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