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特写:迎接信息时代的“曙光”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Oct 16 12:28:10 1999), 转信

特写:迎接信息时代的“曙光”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16日 03:51 中国青年报
  8月28日,星期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像往常一样来到他的办公室,此时的他似
乎可以长长地舒口气了,他领导的科技人员研制的运算速度每秒1000亿次的曙光2000-
Ⅱ高性能计算机,将于国庆前夕登台亮相,这是我国科技界向建国5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
礼。目前,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曙光2000-Ⅱ高性能计算
机最后的测试工作。
  高性能计算机用来进行科学计算和信息服务,广泛应用于金融、气象、国防等领域
,是体现当代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美国等国家将高性能计算机视为国家战略资源
,对出口有着严格的限制。目前,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浮点运算速度
为每秒3.8万亿次。
  前不久,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中,高性能计算机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报道,美
国五角大楼的一个房间里摆放着高性能计算机,它能模拟与波斯尼亚山区相似地形的飞
行。每一个飞行员执行空袭任务之前,有关人员就在这台计算机上进行模拟飞行。因而
有人称此次空袭为“五角大楼里的战争”。
  高性能计算机不仅在军事上是制高点,在经济领域也是催化剂。美国波音公司、德
国奔驰公司在推出新机型、新车型时,都采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保证产品的
安全性和高性能。这些实验以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现在几天就行了。这使
它们在市场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鉴于高性能计算机在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
研制被列为国家863
  计划的重大项目。1994年,我国第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曙光一号诞生。之后,曙光10
00、曙光1000A 和曙光2000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打破了高性能计算机只
有发达国家才有的一统局面,在天津信息港和国内铁路、石油等行业广泛应用。目前,
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已经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尽管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李国杰院士认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
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基本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还要依赖进口。
不过,虽然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比发达国家差了一个档次,但我国自行研制的高性
能计算机能够满足目前国内用户的需求。
  国内与国外在高性能计算机方面的差距最主要是在应用上。不久前,李国杰院士参
观了设在新加坡的摩托罗拉手机生产厂。他看到,摩托罗拉就是用高性能计算机在进行
手机摔击的模拟实验。这需要做很多次实验,以确保手机摔击后,仍能正常使用。像这
样的工程应用,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完全能够满足,只是,国内的企业几乎还没有意识到
将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于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8月底在京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明确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大
力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而高速高效的新品设计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机。李院士提出,
今后几年里应注重高性能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要把超级计算的功能送到每个科研人
员的办公桌上。”
  他预计,5年内我国自己将能够提供每秒5万亿次的计算能力,2010年最高运算速度
可能达到每秒百万亿次,同时逐渐普及每秒千亿次的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将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信息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上,高性能计算机将扮演信息中心和
枢纽的角色。那时,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VOD),将有成千上万套电
视节目可供选择。这些节目就存放在处理速度每秒上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上,它能够
从容地响应成百上千的人们同时选择节目。网上购物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
时候,哪也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机这个“幕后英雄”。
  21世纪的人们对生活的环境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人们希望减少工业污染、遏止全球
气候变暖和南极臭氧空洞扩大,预测火山、地震和洪涝灾害,而使用高性能计算机,将
使我们能精确地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把生态环境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人们的这种期待中,世界各国都在加速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美国将于2000
年启动“IT2计划”,组织美国能源部和航空航天局等部门研究开发P级(每秒千万亿次
)计算机。日本科技厅近日则宣布,计划用3年时间研究开发用于分析遗传基因的超级计
算机,速度将达到每秒千万亿次。
  尽管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可能在我们的前面开发出P级计算机,但普及应用的仍将是每
秒几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生产。李院士说,只要我们做好高性
能计算机的普及应用,21世纪初,我国仍有可能占领这一国家战略制高点。
  本报记者 张东操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