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八一节前夕记者走访解放军洪抢应急部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ug  1 21:25:18 2002) , 转信

  今年5月,总参谋部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建设工作会议”。
会上观摩建设成果,规范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的战备、训练、装备和后勤保障建设,促
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建设的全面发展,我军首支抗洪抢险专业部队首次向全国亮相。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75周年来临之际,本报特派记者远赴湖北,独家采访全国抗洪
抢险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专业部队——广州军区驻鄂某舟桥旅,揭开这支“科技抗洪”队
伍的神秘面纱。

洪魔肆虐损失惨重抗洪部队应运而生

  我国幅员辽阔,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
,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每当洪魔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之际,挺身而出充当抗洪
抢险主力的理所当然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

  据介绍,自1998年暴发的特大洪涝灾害几乎将大半个中国陷入汪洋大海之中时,在浊
浪翻滚、惊涛拍浪紧急关头,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化做巍峨屹立的中流砥柱。但是,这
场噩梦已经过去了,当人们稍微静下心反思抗洪抢险的得与失的同时,“以人换人”的故
事是否可以成为历史?2000年,总参谋部决定在全军建立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其中工
程兵19个旅、团被确定为全军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这些部队分布在全国17个省(市),
担负我国7大流域、9条江河和两大湖泊的抗洪抢险应急任务,占全军工程兵部队的一半以
上,涵盖了工兵、舟桥两大主要专业,既肩负着作战工程保障的职责,又承担着抗洪抢险
的重任。

水上劲旅如天降神兵拥有54种秘密武器

  广州军区驻鄂某舟桥旅喻自泉旅长介绍说,该旅是一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抗洪部队先
后8次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199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旅”荣誉称号。在
1998年的洪灾中,他们曾经转战千里江堤抢救遇险群众6万多人,转移灾民7万多人,排除
大小险情800多处,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旅”的荣誉称号。今年入汛,湖北省内
虽然还没有出现险情,但是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略准备。他说:“现在只要有命令,
我们能够立即出动,保证能够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坚决完成任务。”

训练创新贴近实战十八般武艺全用上

  说到抗洪,相信不少人还停留在扛沙包、推小车的阶段,这种高强度、低科技的作业
方式不但大大增加了部队兵力的调动,还浪费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在总结了多年抗洪抢
险的实践经验后,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完成抗洪抢险任务不但需要官兵具有奉献牺牲精神
,更需要科学的正确的指挥和严密的组织;不但需要部队具有扎实过硬的作风,更需要娴
熟的抗洪专业技能和基本技能;不但需要有足够的人力,更需要科技和精良配套的装备。
建立一支专业的抗洪抢险部队,平时有针对性地搞好抗洪抢险训练并加以配备专业装备器
材,执行抗洪任务时才能迅速排除险情,带给人民一道更牢固的屏障。

  据介绍,单是抗洪抢险专业技术训练场已占地24万平方米,不仅有模拟长江、河沟、
大堤、管涌、漏洞、大堤决口、大堤塌陷、滑坡、子堤构筑作业平台、植桩作业平台等作
业场地,而且还有可供部队野外驻训的固定营房及设施。而占地48万平方米作为水上训练
场之用的长江副航道,更是可以进行各种水上课目的训练。

  记者从某舟桥旅的训练日程安排表上看到,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已新增了多个训练
课目。据介绍,为了更贴近抗洪抢险实战的需要,首长机关新增了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
野战指挥器材和探测器材等内容的训练;分队新增了爆破分洪、空运、铁路输送装卸载和
利用就简器材进行水上营救等内容的训练。此外,有多套训练都梳理了近几年训练成果的
基础上向更专业化的考虑大为创新,例如变单一的陆地定点投掷绳训练为陆地、水上定点
投掷训练;变单一的门桥靠离岸训练为向水中独立房、飘浮物等靠离的多项训练,还有原
来单一的机械水上操行训练也已变成在多种复杂水域条件下的操行训练。此外,专业的潜
水班战士现在还要被训练到能为堤坝漏洞探摸,在水下堵漏以及摄像等具备多种专长的抢
险人才。

模拟水堤特训7个月战士每天负重20吨

  2000年初,广州军区驻鄂某舟桥旅被确定为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后,先后投入了22
1万元进行基本设施建设。该旅旅长喻自泉昨日向记者介绍,为适应组织抗洪抢险专业基础
训练的需要,对原有的7个专业基础训练场地进行了改建和扩建,使其能进行绳索连接、投
掷绳、器材泛水、水上救护等抗洪抢险基础课目训练。此外,去年还修建了模拟江堤,设
置排除管道、处置塌陷、固定滑坡、制止崩岸、封堵决口、抢筑子堤、紧急营救等13种险
情处置的综合应用训练场地。

  一名战士王洪武对记者说,“我们一年要进行为期7个月的训练,人均每天负重20吨,
行程30公里。在训练期间,我一天要喝超过5公斤的水来补充流失的水分。”(专题策划:
吴斌;撰文:特派记者江蔚然、刘妍;摄影:特派记者谭檀、通讯员殷湘玉)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