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anrong (帕瓦罗锅@离校前的疯狂), 信区: Green
标 题: 体验中国特种部队(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25日09:31:03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ot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qpzxw 所发表 】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种作战部队的建立与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
鲜为人知的中国特种部队其卓而不群之处在于他们所执行的任务独特,虽然处于和
平时期,却要求他们随时准备出动,翻山、渡河、跨海、空降,和其他部队配合,悄无
声息地侦察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敌情、刺探关键目标,有时又要将严密设防的目标区
炸成一片火海,消灭或夺取假想中最先进的电子设备。中国特种战士的装备独特,和陆
海空三军的任何部队都不同,中国特种部队同时配备有各种最先进的车、船、飞机和潜
水装备,俨然是一个微缩的三军部队。
这一切特定的要求,使得中国特种部队在选拔时非常突出从高、从严、从难、从苦
、从险的特点。即使是在和平时期,中国的特种部队不仅保证每个特种队员个个能熟练
操作国内外各种轻重型武器,驾驶各种装备在地面、空中、海上及水中高速机动和作战
,而且始终坚持高难度、高风险、高度接近实战的训练。这使得他们成为不仅精通野战
,同时也精于城市作战的技术精湛的“超级军人”和无所不能的“万能博士”。
神兵奇旅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以及执行反恐怖等特殊任务,特种部队每每
都是行动在先,充当作战部队的先锋。敌后侦察、袭击破坏、直接参战、组织营救,其
诡秘广泛的特种行动,使特种部队威名远扬,成为将军手中的“短剑”、令敌人闻风丧
胆的“魔鬼部队”。
■由于保密的原因,各国特种部队的动向常常不易为人所知。中国的特种部队更是
一贯被誉为神秘面纱下的奇兵。
提起当今的特种部队,人们印象中多半是美国人向全球抛售的反映越战影片《第一
滴血》中“兰博”的形象,然而如今在世界64个国家都驻扎有特种部队的美国,却不得
不承认,他们不可一世的特种部队的产生实际上却与纳粹德国“第5纵队”的神奇传说和
英国特种部队的辉煌战绩密切相关。
埃本·埃马尔要塞,这个由1200人驻守的坚固堡垒,曾不止一次被比利时的军事首
脑们誉为比马其诺防线或齐格菲防线更坚固的防线,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难攻克、可以
长期驻守的堡垒。然而,它在战争中的遭遇却让比利时军官兵们大吃一惊。
1940年5月10日凌晨,由一名上士指挥的、经过模拟训练的78名德国空降兵,分乘9
架滑翔机悄悄降落在要塞的顶部,仅以死6人、伤19人的代价就轻而易举地攻克了这个堡
垒。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失守,不仅使阿尔贝特运河至马斯河的防线全线瓦解,而且给
盟军心理上的打击也尤为巨大。从此,一些关于德国“第5纵队”的神话在巴黎、伦敦、
华盛顿等地广为流传。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以及执行反恐怖等特殊任务,特种部队每每
都是行动在先,充当作战部队的先锋。敌后侦察、袭击破坏、直接参战、组织营救,其
诡秘广泛的特种行动,使特种部队威名远扬,成为将军手中的“短剑”、令敌人闻风丧
胆的“魔鬼部队”。
其实在巡航导弹、中子弹、截击卫星纷纷出现的今天,即使世界的战略思想已经发
生深刻变化的时刻,特种部队仍然不可替代。而且从原始角度讲,突击队员正是冲在事
变最前沿的冲锋队员。难怪大力鼓吹发展特种部队的美国军方人士一再强调:“冷战的
结束使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无法预言的冲突,而对付这些挑战,特种部队是最理想的。”
1991年海湾战争中,多数“飞毛腿”导弹都是被美军特种部队引导而消灭的,美国特种
部队常为此自豪地说,他们常常比美国最先进的隐形飞机更有效、更经济。
但由于保密的原因,各国特种部队的动向常常不易为人所知。而中国的特种部队更
是一贯被誉为神秘面纱下的奇兵。
其实中国使用特种部队的历史可称得上悠久。特种部队,在中国军队最初叫步兵侦
察,也曾叫“敌后侦察队”。当时的装备是“一把绳子一把刀”,打起仗来“拳打脚踢
地上跑”。从红军时代精锐的“手枪队”到抗日战争时期大显神威的“敌后武工队”,
再到朝鲜战场上炸毁美军重要桥梁、破坏美军整个战役布局以及奇袭白虎团的战功,都
令中国的特种部队让人不可小视。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种部队的建立与发展是在
20世纪80年代,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的特种部队就配备了国内和国际先进的装备,并
使特种部队的战斗力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生存技术
■要说特种部队训练中真正最有特色、最令人崇敬的训练,或许非野外生存训练莫
属,用特种部队队员自己的话说,那练的才叫“生存技术”。
■就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才最终决定了训练必须是严酷的,这也是特种部队之所以
在军队中奠定自己精英地位的原因所在。
5月,正值初夏。我们走进了特种训练场。机会很巧,正赶上赵分队长带着6个人的
小分队,将穿过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丛林。队员的武器装备是:陆战靴、野战佩刀、新
式轻武器和一顶头盔。临出发前,我们亲眼见证了每个队员的口袋都被掏空,连一分一
角的零钱都被收拢,装进机关干部们提前准备好的牛皮纸信封,然后写下各人的姓名统
一收存。军用挎包里,分给每人的口粮是:1公斤大米加5小块压缩饼干。凭这少得可怜
的粮食,小分队要急行军7天7夜,行程200余公里,中途还须翻越一座海拔2700米的高山
,而这中间可利用的东西只有盐和火柴是出发前配发的。
野外生存的第一个难题似乎永远是水,而在野外最难寻找的也是可以饮用的水。别
看森林里到处都是小溪、水洼,但水中多半含有许多有害的细菌,甚至会有毒。队员只
能跟随着动物和鸟类的踪迹,在它们饮水的地方取水饮用。实在找不到水源,那就只得
在植物身上动脑筋了,这时用途最大的就属多用途军刀了。
在丛林深处,我们亲眼见到了这难得一见的取水方法。只见3名特种队员砍下一节粗
壮的藤葛,6个人分两头手持藤葛的两端,像拧湿衣服一样开始猛拧藤葛,一会儿我们就
得到了大约500毫升左右的水。但是,关键的是,如果挤出来的汁液是乳白色或略带苦咸
的,那就万万饮不得,否则就会中毒身亡。
挖掘食用野生果食充饥也是特种兵赖以生存的手段之一。为了判别某种食物是否有
毒,他们有一个极其简便易行的方法:用刀把植物切开一个口子,撒上一撮食盐,如果
不变色就可食用,如果变成黑色或别的颜色则千万不能食用。
越往深山里走,危险和困难就越大,于是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必须跟上。我们开始穿
上紧身的防水服装,并将领口、袖口、裤脚口用绳子扎紧,以防止毒蛇和毒蝎的侵袭。
这样,太阳的灼烤加上行军服的闷热,让人觉得这简直就是行进间的桑拿。不仅如此,
在密林中行军,一定要寻找并踩着大型野兽的脚印走,这样会很大程度避免误入有毒区
或沼泽地。
“在野外,一定要吃新鲜的食物”。这是特种部队铁定的原则。哺乳类、爬虫类、
鸟类、鱼类、昆虫等,只要能动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人的食物。蛇、蜥蜴去头除毒后,可
以全部食用,白蚁、金龟子、蚂蚱,都是很好的食物。头顶的烈日开始持续而垂直地照
在身体上,我开始听见耳朵里有一阵阵嗡嗡嘤嘤的声音,不多时,这声音变得愈发嘈杂
起来,眼前的景色也随之斑斓起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要出现所谓的幻听或海市蜃楼了
,当我的脚步越来越踉跄,头脑却越来越不清醒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歪斜着倒下了。不
知过了多久,开始听见身旁有人在说话,“她中暑了,让她撤吧。”
于是,所有宏大的生存体验计划,在我歪倒的一刻都破灭了,我被“请”出了小分
队。因为他们的理由充分得不容辩驳:以我的身体素质,实在难以坚持到7天之后,可以
站着走出丛林和高山。
“越往山上走,野菜就越少,3天时,我们的口粮已经告罄。”当7天后我们异常激
动地见到赵分队长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些。
“在原始森林,你们没见到我们当时的‘馋样’,就不知道什么叫‘动物凶猛’了
。小分队每遇到枯树,就撕下一大块的烂皮,这时会有成千上万只蚂蚁四散狂奔。一开
始我们还专吃‘蚂蚁蛋’,可那东西嚼在嘴里什么味也没有,只觉得舌头一片麻乎乎的
。后来也不再挑剔,捧起一把活蚂蚁就狠着心肠往嘴里塞,‘嘎吱嘎吱’用牙一顿猛咬
,蚂蚁就会在嘴里到处乱跑,想想那情形也够让人终生难忘的。后来连蚁窝都难找到了
,我们就开始捉蛇。在小河边的湿地,用野战佩刀挖下去,经常能见到蛇的踪迹。起先
还是用钢盔放水煮,可能是蛇肉太嫩了,一揭开锅盖往往只见一锅肉汤。没办法,我们
就把蛇放在火上烤着吃,味道还不错,就是恶心得慌。其实最壮观的是捕蛇,在山的阳
面,巨石上总会有长蛇盘踞,懒懒地晒太阳。小分队自己动手削制了捕蛇用的木叉,对
准蛇的颈部猛叉下去,再捏住蛇尾猛抖,数米长蛇便骨头散架,瘫在地上。蛇肉是丛林
中最美味的佳肴。可惜海拔太高空气稀薄,水的沸点过低,‘水煮蛇肉’硬得就像橡皮
筋,时常要用牙狠命撕咬一块下来,可蛇肉仍在淌血。真没什么能难倒我们的特种兵,
我们开始把蛇肉切片放在石板上烧烤,抹上食盐倒别有一番风味。”
西方的军事评论家曾如此评论过特种部队:任何国家的军队,最有战斗力的是其特
种部队。因为特种部队的行动神秘莫测,就像一个飘忽不定的“幽灵”。这支部队超常
规的编制装备、超常规的作战行动以及超能力的战斗队员,常常让对手觉得是在同“魔
鬼”作战。
这一切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实就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才最终决定了训练必须是严
酷的,这也是特种部队之所以在军队中奠定自己精英地位的原因所在。
----
--
★★★★★★★★★★★★★★★★★★★★★★★★★★★★★★
※ 修改:.qpzxw 于 Jul 25 07:35:26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211.69.196.184]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qpzxw.bbs@bbs.whnet.]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