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laxs (Butterfly), 信区: Green
标 题: 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介绍之三:北海舰队(1)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Apr 7 18:05:44 2000), 转信
一、 没有打过海战却是装备最强大舰队
北海舰队是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中成立最晚的一个舰队,
也是三大舰队中实力最强、唯一没有参加过海战的舰队。
当东海舰队、南海舰队成立时,我国北方最优良的军港
――旅顺还在苏联海军的控制之下,要不是毛泽东果断拒绝
赫鲁晓夫建立中苏“联合舰队”的建议,恐怕中国海军的历
史要重写――至少就不会有北海舰队。
1959年根据中苏两国的协定,苏联将旅顺军港交还中国。
中国人收回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被列强占据的又一块土地。1960
年在收回的旅顺基地和直属海军的青岛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
海军北海舰队。
至此,解放军海军完成了“近海防御”布防――将中国海
域分为三个防区,利用“一水相通”的地理特征,建立三个舰
队,平时各司其责,战时可南北呼应。
但由于台湾不在手里,台湾海峡又是在陆基炮火的覆盖之
下。黄海、东海、南海虽然水相通,由于蒋介石怕大陆三大舰
队“相通”后,对台湾形成夹击包围。所以,以炮击威胁不允
许大陆舰艇经过海峡,使南北舰艇无法“相往呼应”。
台湾海峡成了“水相通、人相敌”的死谷。台湾及台湾海
峡对中国的重要性,就是因为谁控制它,就是控制了中国的咽
喉,可以致中国以死地。
我国造船工业集中在大连、上海等中北部沿海地区,造出的
军舰无法开到南海。七十年代,为了给南海舰队配置051型导弹
驱逐舰,当局不得不从大连、上海各大船厂抽调设备和人员到广
州去造船。这就是广州造船厂(即现在的“广船国际”)的由来。
由于中共当政的最初的二十多年里,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
来自北方:五十年代的朝鲜半岛;六十年代的中苏、中蒙边界,
再加上中国军事传统上重北轻南的传统,海军建设从一开始就按
北-中-南的重轻顺序配置军舰,形成了北海舰队强,南海舰队弱
的局面。
五十年代,第一次从“老大哥”苏联买来的4艘驱逐舰全部给
了后来属于北海舰队的青岛海军基地。
1954年10月13日,苏联海军命名为“列什切里内依”号和“列
齐威”号的两艘驱逐舰到达青岛3号码头,10月26日,中苏双方进
行交接签字仪式和命名授旗仪式。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宣布中央军委
命令:将“列什切里内依”号命名为“鞍山”舰,“列齐威”号命
名为“抚顺”舰。在青岛永安大戏院(现延安剧院 ),海军青岛基
地政委卢仁灿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驱逐舰大队
正式成立的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由此诞生。
1955年6月28日,第二批“列兹基”号和“列考耳特内依”两艘
驱逐舰抵达青岛并移交中国海军,海军将这两艘驱逐舰分别命名为
“长春”号和“太原”号。
在七十年代国产053H型护卫舰和051型驱逐舰诞生以前,北海舰
队这四艘买来的驱逐舰是中国海军最先进、吨位最大的军舰,是全海
军的精锐。而东海、南海舰队的主要作战舰艇还是从国民党海军哪儿
接受的二战前制造的旧军舰或国产的鱼雷快艇和百吨级的小炮艇。
因此,无论是六十年代东海舰队与国民党海军的“崇武海战”,
还是七十年代南海舰队与南越海军的“西沙之战”,虽然创造了用
“小艇打大舰”的战例,但令北海舰队汗颜的是那四艘“鞍山”级驱逐
舰却一直在北海舰队的基地里睡大觉,名为“战舰”却从来没有打过仗!
“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直到1992年4月24日,该型舰在役的最后一艘“鞍山”舰退出现役送
进博物馆,这四艘“宝贝疙瘩”只是作为展品没有参加过海战!虽然凭着
“海上扔手榴弹”的勇敢,我海军赢得了“崇武”、“西沙”、“南沙”
海战的胜利。但仔细想想,大舰睡觉小艇打仗这样滑稽事情,真可与李
鸿章当初为北洋水师定下的 “囤舰”战略“媲美”。再怎么说北洋水师
还有“甲午海战”与倭寇的勇敢一仗,可北海舰队却一仗不仗!
当然,北海舰队守卫首都的海上门户,肩负警戒来自日美韩海上威胁
的重任,战略地位的确重要。但是,首都的门户处于渤海湾――这一内海
的屏障之中,需要孤注一掷将那么多大型军舰趴在那里为首都站岗么?
根据中国目前的战略重点,应按东海-南海-北海的重轻顺序配置三个
舰队。待台湾问题解决后,将东海舰队与北海舰队合并,成立负责北纬25°
以北西太平洋海域的“北洋舰队”,专门对付日本,继承当年北洋水师的
未竟之志,遏制日本的海上扩张企图,收回钓鱼岛等被日本占领的中国领
土;南海舰队则更名为“南洋舰队”,负责北纬25°以南的西太平洋海域,
收回南中国海被他国占据的岛屿,维护中国海上通商航道的安全。
八十年代以来,重北轻南的舰艇配置已经有所改变,但海军重北轻南的战略
仍然“牢不可破”,需要战略家们来点外部冲撞,结合我国现在的海洋态势
提出“新思维”。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ftclsun.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9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