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ick (大傻大), 信区: Green
标  题: 海军装备: 龙吟五洋定乾坤——中国核潜艇实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5 10:46:15 1999), 转信

顾宗炎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核潜艇
的历程;也描述了鱼雷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技术图象。以使读
者了解中国核潜艇研制情况及其巨大影响? 


  春秋末年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孙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
善者也" 意指不经交战而使敌军屈服,才是最高明的。现代核潜艇
堪称实现孙子这一战略思想最理想的威慑武器。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伟
大战略家的毛泽东通晓古代兵书战策,研究过"孙子兵法"。五十年
代他提出了核武器战略思想,19 59年10月,当赫鲁晓夫拒绝向中
国提供核潜艇技术援助后,他毅然发出:"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
来"的伟大号召。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军民齐奋斗,终于在1974
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我国国防力量的增强
使我国成功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  据今年第1期《军
事文摘》上:"美航母未进台湾海峡之谜"一文披露 1996年3月台海
危机中,中国核潜艇作为国家威慑力量的象征,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
作用。美国"尼米兹"航母战斗群突然改变了原定3月22日进入台
湾海峡的计划,离开台湾附近海域。该文分析其原因是美国军用侦察
卫星从空中拍摄的照片显示,自3月13日以后,原本停靠在核潜艇
基地码头上的中国核潜艇全部无影无踪地消失了。美国军方据此研判
认定,为对付美国的航母编队,中国海军核潜艇正赶赴台湾附近海域。
而一旦发生意外,美国航母将很难对付不知藏匿在水下何处的中国核
潜艇……。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到1974
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潜艇服役,在我国科技、工业基础薄弱又没有任
何外援的情况下,仅用了短短的十年时间。1981年6月批一枚两级
固体燃料火箭首次从地面发射台发射,飞行试验成功。1982年10月
12日我国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成功。1983年8月弹
道导弹核潜艇服役,最终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
言。这是我国舰船发展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进一步打破了霸权主义的
核讹诈,为国家争了气,为发族争了光。我国核潜艇研制走过三十多
年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攻克了无数关技术后,才取得今天这来之
不易的成绩。让我们永远铭记数万名科技人员、工人、解放军指员无
名英雄们用无私的奉献为我国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核潜艇的特点
  传统的常规动力潜艇动力系统由柴油机、电机、蓄电池等组成。
其最大的缺点是水下航速低、续航力短,一般在水下最大航速十多节
情况下只能续航一小时;水下低速2节时也才能续航400多海里。要
定期浮至通气管状态给蓄电池充电,辐射噪声大,隐蔽性差,使其作
战性能大受影响。当然它也有造价较低,建造周期较短,排水量和尺
度小,操纵灵活,适合在近海浅水区域窄海区作战等优点。  潜艇
采用核动力装置是潜艇发展中史上的重大革命。由于采用不依赖空气
的核反应堆作为能源,从而使其水下航速高、水下续航力几乎可不受
限制,水下续航时间取决于艇员的耐受力。核潜艇的主要优点是:  
水下航速高、水下续航力长、活动范围大,隐身性、机动性好,是真
正的水下舰艇;  排水量大,能源充足,可装备多种、大量武器及
功率水耗大的电子设备,因而探测能力强,攻击威力大,攻击型核潜
艇是最有效的反潜、攻舰武器系统;
  弹道导弹核潜艇隐身性好、生存能力强,是三大战略核力量(弹
道导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和陆基核导弹)中的中坚。弹道导弹核潜
艇生存概率可达90%,战略轰炸机生存概率为30~40%,陆基核导弹
生存概率为4~9%(固定发射井)、30~50%(路面随意机动);  排
水量大,能源充足,可为艇员创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从而使其
自持力可长达2个月以上;  压水堆核动力装置技术成熟,安全可
靠性问题已较好解决。  当然核潜艇也存在造价较高、建造周期较
长;需专用码头、基地;核动力装置的维修和退役处理相对常规潜艇
技术复杂一些等缺点。


鱼雷攻击型核潜艇
我国研制的第一型核潜艇是核动力反潜鱼雷攻击型潜艇。 1 任务和
总体性能   我国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能完成反潜、海上封锁(包括潜
艇兵力封锁和水雷封锁)、攻击敌水面舰船、侦察、护航警戒等任务。
排水量4千吨左右。  该艇总体设计跳过了国外核潜艇先常规线型
后水滴型线型的阶梯,一次成功地采用水滴型线型,保证了艇具有良
好的水下快速性和操纵性。实艇使用表明线型设计和操纵性设计是成
功的,达到国外同类型产品先进水平。该艇的稳性、适航性、耐波性
等也很好。  为保证水下连续长期潜航的要求,装备了综合空调系
统,包括通风、空调、再生(包括制氧装置、CO2吸收装置等)、
净化、分析等系统,实艇使用表明该系统满足了设计要求。  80
年代,我国核潜艇进行历时数十昼夜的最大自持力试验,创造了我国
潜艇水下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的纪录。又进行了
深潜、水下高速航行及深水发射鱼雷等项试验,获圆满成功。为该型
艇的研制、试验全过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 总布置  该型
艇采用水滴型线型,十字形尾附体,单轴推进,首水平舵置于指挥台
围壳前部。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耐压船体内设有鱼雷舱、指挥舱、
反应堆舱、辅机舱、主机舱及尾舱等。  从外形看,艇的中前部有
一流线形指挥台围壳,其首部为水上操纵指挥部位,后面布置有升降
装置。突出首端上甲板的是水声系统导流罩。 3 动力装置  我国
第一艘核潜艇技术上最重大的突破是成功地将核动力装置应用于潜
艇。该艇的核动力装置是我国第一个船用推进动力系统。它是利用压
水型反应堆作为能源,齿轮减速主汽轮机带动螺旋桨作为潜艇主推进
动力。堆功率不小于90瓦。试验和使用证明该动力装置运行稳定、
安全可靠、机动性好、隐蔽性好,可以满足潜艇水下长期潜航的要求。
主动力装置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  该艇尚配备应急
动力装置,包括柴油发电机组、蓄电池组、应急推进电机等。 4 武
器装备  首部布置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采用液压发射装置。可发
射鱼雷导弹,也可布放水雷。装备有相应的指挥控制系统。 5 电子
设备声纳:各种主、被动水声设备。雷达:装备各种导航、侦察雷达
设备。通讯:装备各种收、发通信设备及相应天线。导航:装有惯性
导航系统、潜望镜及常规导航设备。


弹道导弹核潜艇
1 任务和总体性能  该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战略武器系统,用以
运载和发射潜地弹道导弹核武器。我国早已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只有在受到敌人核攻击时,才会使用第二次核打击力量。该艇的研制
是一项协作面广,技术非常复杂的国防尖端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潜艇
技术、核能技术、导弹技术及导弹水下发射技术等方面学科,是国家
科技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的缩影。通过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工作,
该艇突破了核潜艇运载和水下发射潜地导弹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关
键。  艇的总体设计和操纵性设计满足了潜地导弹水下发射对艇提
出的苛刻要求;成功地完成了大直径、大长度、大厚度、双排大开口
的导弹舱结构设计和施工;解决了导弹重量补偿代换问题、弹舱内大
气环境控制等技术问题。 1988年,我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了潜地
导弹海上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从此我国具备了第二次核打击力量。 2 
总布置  该型艇采用拉长的水滴型线型,十字型尾附体,单轴推进,
首水平舵置于指挥台围壳前部。耐压船体内设有鱼雷舱、指挥舱、导
弹舱、反应堆舱、辅机舱、主机舱和尾舱等。从外形看,艇的中前部
有流线型的指挥台围壳,其前部为水上指挥部位,后面布置有升降装
置。指挥台围壳后的一明显的导弹筒臌包。 3 动力装置  采用与
鱼雷攻击核潜艇同型的动力装置。 4 武器装备  导弹:为固体燃
料潜对地导弹。配有导弹射击指挥系统。该艇研制中突破了潜地导弹
在潜艇上水下发射的技术关键。导弹发射动力系统跨越了国外第一代
艇先采用的压缩空气弹射方案,直接采用燃气-蒸汽弹射方案,它具
有技术先进、筒内弹道参数可调、性能稳定的优点。鱼雷:作为该艇
自卫武器,在首舱有鱼雷发射器,可发射各型鱼雷等。 5 电子设备  
配备有与发射导弹武器系统相适应的各种导航、瞄准、定位仪表。也
装备有与鱼雷核潜艇相当的电子设备。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成功并
投入使用,使我国海军装备跃上世界先进的行列,但这还只是建立我
国强大海军事业万里长征迈开的第一步,更加艰巨伟大的任务还在后
面。  预祝我国海军更快地从蔚蓝走向深蓝! 







------------------------------------------------------------
--------------------

跟贴
中国拥有核潜艇是在1971年,不是74年。 --- @#$%! (Sep 03, 22:43, 
1999) (2 bytes)  


--
哗哗 ~~~~

  望东风起 拂水天碧 涛涌拨气 观水有理 打倒美帝!!! 【诗经  小雅·观水】

※ 修改:.options 于 Sep  5 10:43:49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来源:.北国开心天地 bbs.ndc.neu.edu.cn.[FROM: ndc136.ndc.neu.e]
--
※ 转寄:.北国开心天地 bbs.ndc.neu.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options.bbs@bbs.nd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