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爱谁是谁), 信区: Green
标 题: 惊心动魄:目击中国潜艇远航太平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3日14:05:5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同志们,前面有一位考官,名叫“狼”。他生成于太平洋面,生性野蛮,善于兴风作浪
,目空一切,无论什么他都要提起来再扔出去,但是他的生命很短暂,一般有三五天时
间。目前,他正在北纬34·4度东经118·3度愉快地飞旋着,并且正朝我们这边
以100多公里/小时的速度跑过来。真不知道他能考我们什么?估计也不过就是我们的
意志、体力、机械情况、操作技能和责任心。其实,他考也白考,我们早就有答案。只
要我们做好准备,提高警惕,肯定顺利过关!
这是我们《水下战报》的头版头条,标题是:“狼”来了。这个“狼”,不是真正
的“狼”,而是“浪”,狂风恶浪的“浪”。
虽然天气预报早已将大风浪来临的消息通报我们,但“狼”真正来的时候,还是让
我们感到没有思想准备。浪来的前几天就已有征兆了,潜艇开始无法自控地摇,越摇幅
度越大,一直大到艇员不得不抓着东西艰难前进时,浪真正地来了。
在晕船之前,我勉强通过潜望镜看了一眼海面。虽然是暗夜,但在微弱的星光照耀
下,浪花仍然白惨惨地唬人,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一次次通过潜望镜对我醍醐灌顶
。
我不得不躺倒了,哇哇地呕吐,抱着一个脏物桶,把它当作自己的“专利”,谁抢
都不给。一连两顿饭,吃什么吐什么。从高艇长口中知道,全艇晕船者达1/3,但重患者
却寥寥无几,像我这样无法坚持吃饭的少而又少。“不晕晕船,就不是真正的水兵。”
高艇长劝我,看着他谈笑风生的样子,我怎么也不相信,他居然会没有晕船的感觉。
海浪比想像的精巧许多,它不是从一个方向吹打潜艇,我甚至能够感到它像两只巨
手,一手抓着艇艏,一手抓着艇艉,将潜艇像拧衣服一样任意蹂躏。为避风浪,我们的
潜艇一直下潜到了水下50米,测出来的摇摆度,仍然达到了25度。
在各种自然的考验之中,没有比风暴更严厉的了。每位官兵都更加认真地坚守在岗
位上,大家不谈风暴,但风暴的名字镌刻在每个人的脸上,因为大家的表情都极为严肃
。他们知道,只有忠于职守,才是对风暴的最大蔑视。
在风暴这个考官面前,最壮烈的还是我们的潜艇。艇壁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不
断传来风浪“乒乒乓乓”的撞击声。在风暴来临接近3个小时的时候,果然传来不好的消
息。观通部门长郭春雨报告:“在与总部联系后,顶部的拖曳天线回收发生故障!”
这是潜艇通讯的要害部位。在潜航的时候,潜艇要与总部联系,必须先放出拖曳天
线,使它漂到海面上,联系完毕再收回。可恰恰是在收回的时候,天线卡住了。
官兵们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明白,必须有一个人爬到外面,将卡住的天线放开。可是
,派谁去呢?在这漆黑的子夜,在八九级的风暴中,在几千米深的大海上,这可是真正
的生死考验啊!
高艇长的目光从官兵们的脸上一一扫过。这些有胖有瘦有黑有白的脸庞,无一例外
地露出沉毅坚定的表情,无人退缩,无人恐惧。大家都在等待着,像是等着什么神圣使
命的召唤。 “艇长,我去。”
突然,一个人的声音打破了难耐的寂静。原来是无线电军事长蔡循东。原本他的战
位在2舱,可他径直奔到了3舱。
“艇长,我们家兄弟多,不怕。”
高艇长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似乎还在斟酌。
“别犹豫了,艇长,再说,我也有儿子了,没有后顾之忧。”
蔡循东急了,大声嚷着请示:“我是党员!”
高艇长终于点了点头:“好吧,你去。一定要小心。”
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个部队的历史上,曾经有3个人因排除类似故障而光荣牺牲,
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还不如现在恶劣。蔡循东这样主动请缨,确实是将生命置于度外了
。
在我们大家的注视下,蔡循东默默地穿上救生衣,将绳索在自己腰上扣了个死结,
然后将手电筒含在嘴里。
“排水,上浮。”潜艇浮出海面,艇身晃得更历害了。远航几天来,这是潜艇第一
次浮出海面。
蔡循东向大家一一颌首致意后,毅然顺着升降梯向上爬去。
密闭的舱门打开了,一丝寒气夹着暴风雨过后的潮湿从头顶倾泻下来。在新鲜的海
风的激荡下,我们的精神陡地一震,身体仿佛也跟着晃了几晃,心中更为蔡循东担忧了
。此时,他已消失在舱门外。海水不断扫进潜艇中,显然,浪头一次次地盖过了潜艇顶
部。
系在蔡循东腰上的绳索一节节地放开。我们想像着,他是怎样在风雨中小心爬上甲
板,艰难地往上爬向舰桥顶端的拖曳天线。潜艇的舰桥不同于水面舰艇,它极小极窄,
只有一只脚的宽度,平时走路都得万分小心,更何况风大水滑。而且,蔡循东还得顺着
舷外的扶梯爬到四五米高的拖曳天线边上。
过了大约30分钟,那绳索一下子松了。“老蔡下来了。”大家激动得一阵轻叹。不
一会儿,蔡循东的身影掩住了天光。回到舱里时,他脸色苍白,浑身上下被海水打得湿
透。
没有吁寒问暖的问候,也没有好奇急切的打听,大家一一走上前去,与蔡循东紧紧
拥抱在一起,仿佛要用自己的热量把他的衣服焐干。
“风太大了,我一伸手就能摸到浪。”蔡循东后来说。
4高4缺
风暴过去了,我却没有平静,只有极端的烦闷。船舱里的闷热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
受的程度。看一看湿度表,指针竟指向了92度。按照我的理解,湿度100%就是水了,那
么,湿度92%是什么?──是难以想像的潮湿。
除了湿,还有热。虽然潜艇里装了空调,可那冷风实在是杯水车薪。全艇上下,包
括刘副支队长、王副主任等支队领导,都不得不光着脊背工作。与热相连的,是满舱的
汗味。无线电兵马春勇告诉我,有时候睡觉起来,他一伸手竟能从凉席上拨出水来。不
知道那究竟是汗还是水。
“我们碰上4高4缺的坏情况了。”路道行说。
“什么4高4缺?”
“就是高温高湿高压高噪音、缺水缺氧缺阳光缺维生素。这是远航的必修课,几乎
哪次都躲不了。”
路道行向我建议,一舱和七舱空间较大,比较凉快。
于是,我带着寻找一丝清凉的念头,敲开了一舱的门。没想到,人还没进去,我就
不得不被空气中的臭气熏得连连却步了。 一舱舱室长马连东看到我直皱鼻子的怪相,忍
不住哈哈大笑:“臭吧,臭吧,这是全艇之最了。”
“为什么那么臭?”
“垃圾存在我们这里呀。”
“垃圾不是都用塑料布密封好了吗?”
“即使如此,发酵的臭味还是会逸出的。这种臭味,比大小便的臭味还难闻。我们
一舱原本是艇上最大的舱、最凉快的舱、住人最多的舱,现在又变成全艇最‘臭’的舱
室了。”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这么难熬的时候,厕所坏了。等路道行和我赶去时,
舱段兵赵章龙已经光着膀子修上了。远航的时候上厕所,小便一般通过出水口排到海里
,大便则储存在密封盒里。可是现在,密封盒的开口打不开了。只见赵章龙蹲在地上,
徒手向粪坑里探去。虽然他戴了口罩,但大滴大滴的汗水迅速打湿了口罩。他先把大便
清理出来,然后就用手指头抠开了密封盒的开口,一遍遍地疏通,直到开口开闭自如。
“老赵,你辛苦了。全艇官兵都会感谢你的。”路道行勉励地拍了拍赵章龙肩。
“感谢什么,谁叫咱是厕所‘所长’呢。”赵章龙谦虚地笑笑。这“所长”的高官
,是全艇官兵封给他的。在潜艇上,厕所归舱段部门管。
当然,最热的还是电机舱里的士兵。这里是潜艇的心脏,潜艇的航行、照明全靠这
里供应动力和电能。他们有自己解热的妙招。他们的背心总是一个破洞接着一个破洞,
这是他们故意剪的,为的是利于散热。连他们脚上的布鞋也被剪得漏洞百出。水兵们戏
谑地称呼这身装束是“水兵迷彩”。
“这样的热度,真有点太平洋的味道了。”路道行说:“那年8月,我们远航到太平洋,
一连遇上了4次台风,海水温度到晚上还有28度呢。”
太平洋之水
在路道行的舱室里,就珍藏着上次远航的纪念:一瓶取自太平洋中的海水。
那海水装在一个矿泉水瓶子里。矿泉水原来的商标被换成了他们自制的纪念签。纪
念签是用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的,文图并茂。四面都写着纪念性的文字。
一面写着:
太平洋之水 753艇战备巡逻及远航纪念
另一面写着:
战胜了12号、14号台风的全体官兵们迎来了这轮三分浪漫、三分慨叹、三分惊艳,
外加一分酸楚乡愁的海上之月,愿借“水中捞月”以示心情!
第三面则是一首五绝:
明月当空照
蛟龙洋中游
今采大洋水
他日难再求
第四面记载着这瓶水的档案:
时间:农历8月15月圆之夜
地点:北纬24度34分,东经138度2分,深度44.69米,距硫黄岛180海里
水文参数:密度1.022 盐度34.5% 水温28.3度 洋深4469米 声速1541.8米/秒
这“太平洋之水”是从3舱底部的通海阀里接的。通海阀,顾名思义,是与大海相通
的阀门。表面看来,这只是个水笼头,一打开,流出来的却是海水。
这真是一个浪漫的纪念品。它与清水毫无不同,纯净、透明,虽然不稀奇(因为世
界上恐怕没有别的东西比海水更丰富了),却绝对独一无二(因为能在彼时彼刻彼地采
集海水,恐怕不但空前,而且绝后了)。这是潜艇远航特有的浪漫。在那首诗的旁边,
诗人还别出心裁地配了幅李白举杯邀月的画像,更衬出诗情画意之美。
可惜的是,虽然那是中秋之夜,虽然他们多次提到了象征团圆的明月,他们并没有
真正看到中秋的月亮,因为他们只能潜行在幽黑的海底。
航母,航母
每一艘远航在外的潜艇,都必须时时面对“航母”这个话题。
航空母舰是海上“巨无霸”,这是公认的事实。而潜艇则是真正能向航母的霸主地
位发起挑战的海战武器,这也几乎是公认的。 虽然用武侠小说的词汇来比喻航母与潜艇
的关系不太庄重,但杨冬的一席话仍然很有说服力。他说:“航母是将,潜艇是侠。为
将者,千军万马供其驱使,声势显赫,排场极大,当然武功也可盖世;而侠义之流,神
鬼莫测,来去无踪,却可取上将首级于万军之中。”
可以说,人民海军的潜艇驶出公海之日,就是与航母隐隐约约角力之时。我的一位
前辈、新华社驻海军的老记者陆其明,曾在1999年海军成立50周年之际,创作了一本反
映我常规潜艇部队成长历程的书《浩海蓝鲸》,其中披露了远航中的潜艇两次与美国航
母遭遇的情形。
1959年7月,我425号潜艇正在公海航行,恰逢美国“中途岛”号航母编队经过。425号潜
艇立即进入临战状态,潜望镜、雷达、声纳密切监视着海面、天空、水下。美国航母就
在425艇的严密监视下消失在视野之外,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18年后,即1977年1月14日13时,第一艘突破第一岛链的252艇再次与以“中途岛”
号航母为首的编队狭路相逢。当时,“中途岛”号正从日本横须贺南下,航速为每小时
23海里。252艇迅速占领阵地并转入平行航向实施跟踪侦察。“中途岛”号仍然没有反应
,渐渐远去。
……
那么,近几年间,有没有发生过我们远航的潜艇与航母的遭遇呢?对于这个问题,
我问谁都笑而不答。答案也许只有他们知道。
诗意的远航
对于远航,我们可以称之为艰苦,因为官兵们的精神和体力都必须经历极限的考验
;我们还可以称之为危险,因为大海并不总是呈现天使的面容,当其魔性发作时,远航
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危险游戏。几天下来,我还发现了远航的另一个特征:诗意。
诗意?是的,诗意。可潜艇在水下航行,我们两眼一抹黑,空气不好,生活艰苦,
一切都似乎与诗意风马牛不相及。诗意究竟从何而来?
老实说,这一发现连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们可爱的潜艇兵硬是创造出了令人不
可思议的诗意。
事情还得从路道行政委说起。他的职责是保持官兵旺盛的战斗力。怎么保持呢?他
想出了一计:用诗歌激励官兵。他为远航设计了几个诗的专题:话别篇──用诗歌描述
与家人别离的情形;画像篇──用诗歌描绘身边的战友;激励篇──用诗歌歌唱自己的
工作、歌唱远航生活。
例如,我们远航第一天刘副支队长与爱人的话别,虽然简单而朴素,但第二天就变
成了“水下之声”广播电台的朗诵诗:
简简单单一声别离,
简简单单一套行李;
你就这样告别妻子,
为祖国劈波斩浪、击水千里;……
路政委自己与妻子的话别,则被战友们写成“今天我为你画像”一诗,请大家猜猜
他是谁?
都说嫂子十分漂亮,
现在你最怕红杏出墙,
出航时你走得非常匆忙没把房间锁上,
只是说了一声,
亲爱的,晚上要把房间锁好,
这是我的专用房间,千万不能出租转让……
从那天起,每天都有一首“今天我为你画像”的诗,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写的究
竟像不像。
当这一篇篇诗作通过广播不断传入官兵耳中时,大家开始将路政委称呼为“诗人”了。
这使他不得不赶紧声明:“我从来没写过诗,都是远航逼出来的。”
不能否认,这些被“逼出来”的诗歌是很有战斗力的。以致于后来大家都养成了听
诗的爱好和习惯了。每天晚上一个重要的节目就是翘首等待“水下之声”广播朗诵诗歌
。而许多过去没写过诗,甚至连诗都没怎么看过的战士,也兴致盎然地提起笔来,不论
好孬凑上几句,抒发自己的心灵感受。在路政委的带动下,写诗的人数一下子达到30多
人,真是诗人的潜艇了。后来,路政委还总结出潜艇诗歌的四种类型:华丽型;幽默型
;朦胧型;胆大皮厚型。
华丽型以航海长陈晓林为代表。他为教练艇长的画像堪称典范,辞章华丽,朗朗上
口:
你从战火中走来,
带着战友的嘱托和沁满血泪的爱。
你从硝烟中走来,
擎着军人的辉煌和青春的豪迈。
战壕里珍藏着你的丰采,
万里海疆展示着你的胸怀……
《感受大轴》一诗则是幽默型的代表。远航时,潜艇寂静无声,只能听到大轴的隐
隐转动,带着我们悄然前航。大轴兵的任务就是防止大轴过热,发生故障。因此要求大
轴兵“勤看、勤听、勤摸、勤闻”。可是,到了大轴兵张华军的《感受大轴》中,需要
他“勤看、勤听、勤摸、勤闻”的大轴竟成了他的“恋人”:
我爱看她不停转动的倩影
犹如翩翩起舞
我愿听她节奏鲜明的轰鸣
仿佛向我诉说快乐或忧愁的心情
我愿抚摸她的身躯
微微发热的体温
使我增添了许多豪气
我愿闻她的体香
让我产生多少迷人的遐想……
朦胧型是文学素养较高的艇员的作品,路政委说:“我感到这些 才是真正的诗,但
我们不太看得懂。”夏志仁的《想起一个人》就是这样的朦胧诗:
远航的每个夜晚
我都想起一个人
想着她的嘴唇
移向咖啡杯时的那个表情
想起她或许正在等我回信
而我的信早已写好
只是无法寄出
一天,负责到厨房帮厨的李登兵找到路政委,说:“我写了一首 诗,你给我播播。
”路政委大为惊奇,平时这人咋咋唬唬,绝对与诗情画意沾不上边,真没想到竟然也有
如此雅兴。一看李登兵的诗,路政委笑了,于是有了第四种类型:胆大皮厚型。
李登兵在诗中写道:
大伙叫我张二傻
其实我不姓张也不犯傻
厨房就像大蒸笼
蒸汽烫人流大汗
其实人人都不傻
助人为乐心中甜
如果下次再远航
我还宁愿傻一趟
原来,一贯乐观开朗的李登兵,在一次小品演出中,饰演一个叫“张二傻”的角色
。后来,“张二傻”就成了他的绰号。
这一首首朴素纯真、原汁原味的诗,不仅将远航生活点缀得诗情盎然,其本身也反
映出潜艇官兵以苦为乐、慷慨豪迈的浪漫情怀和男儿本色。
站直了,别趴下!
在远航最后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度秒如年”的煎熬──下一秒钟是上一秒钟
的重复,下一小时是上一小时的重复,下一天是上一天的重复;忘记了早晚,忘记了昼
夜,只知道时间极其缓慢地流逝着,流逝着。
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总部突然打电报要求我们将远航时间延长2天。对我而言,
这无疑是最坏的消息了。因为我觉得,我的耐力已经到了尽头。
每个人的耐力都已接近尽头。但我们还必须坚持,这是命令,也是胜利的需要。当
晚,远航临时党委召开会议,决心排除万难,高标准地完成最后两天的远航任务。没有
一个人表现出畏难情绪。
“觉得有点顶不住了吧?”散会后,高艇长出人意料地问我。
“有点。”我老实地承认。
“这就是耐力,考验的是我们,当然也能考验敌人。”高艇长说:“如果在战时,
多在海上呆一天,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有时候,一天时间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战争的结
局。”
这使我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角逐。当德国最终战败的时候,一些不认输的
军事首领认为:如果德国的潜艇能多封锁英国几天,那么战争的天平也许会倒向德国,
供应极端匮乏的英国会抢在德国前面举手投降。
“这种临时改变航行计划的情况以前也发生过。”高艇长说:“那次达到远航时间
最大极限的航行,就是临时决定的。当时总部问我们有没有信心坚持,我们的回答特别
坚决:有。
“其实,总部下这个决心也不是没有顾虑。谁都知道,极限航行是对人员和机械的
最大挑战,潜艇能挺住,人能不能挺住?美国人有一次进行极限航行时间的远航,结束
的时候,艇员都是用担架抬下来的。当时,总部也担心我们能不能靠码头,需要不需要
担架,我们的回答却是能,不需要担架。
“果然,我们靠码头的动作娴熟干练,丝毫不拖泥带水。进港的时候,艇员在甲板
上集体站坡,个个挺拔如松。当时,到码头迎接我们的有海军政委、海军副司令。为防
止艇员体力不支,基地甚至专门准备了6台救护车,最后一台都没用上。
“我们的潜艇停稳后,海军首长们马上登艇视察。他们从一舱一直转到七舱,最后评价
是,他们没有想到,我们的潜艇经历极限远航后会保养得那么好。而此时,我们潜艇外
表的漆全都脱落了,还长了许多海草、海蛎子,舰桥上接近1厘米厚的钢板也被台风打烂
了。” 为什么外国人坚持不了而我们坚持下来了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副主任有自己的
见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吃中餐,一直到那次远航结束时,我们还有新鲜的
土豆吃,这对保持艇员的体力至关重要,而外国人是以吃罐头为主。第二个原因,是我
们特别注意艇员的体育锻炼,一定要让艇员都动起来,千万不能把身体窝懒了。”
路道行决定利用多出来的两天时间筹办一次“龙宫晚会”。当路道行将这个想法告
诉刘副支队长时,一贯表情严肃,似乎与文艺毫不相干的刘副支队长表现出格外的热情
:“好啊,我给你们找个好地方,好好演一演。”
刘副支队长找的地方是一块海底沙地,平坦而柔软。潜艇缓缓下潜,直到停在这片
沙地上。这个动作叫“潜坐海底”,电机停了,螺旋桨不转了,潜艇进入彻底的静态中
。如果在战时,“潜坐海底”是潜艇最佳的隐蔽状态,足以令所有舰艇防不胜防;而现
在是和平时期,我们可以放心地集中在一起,在这不为人知的幽暗的大海底层,在这灯
火通明的潜艇里面,我们有了一个笑声与掌声交织的夜晚。 当晚,《水下战报》也出到
了最后一期。参谋杨冬代表所有编排人员,公布了一份“太平洋英雄榜”:
由于转入下一阶段的地面生活,本战报将“被迫”近日金盆洗手顺带洗澡。在这些
难忘的日日夜夜里,本版式每每因断稿欲封刀挂剑之时,总能接到各位高手之手抄秘笈
(因为投稿都是手写的),不由感到丹田内力大增,任督二脉皆通,击打键盘时,时笑
时颠,大有走火入魔之嫌。幸亏有主编及顾问把关疏导,才魔消神长,得活今日。为在
归隐江湖前与众位侠客做个了断,特评出“太平洋英雄榜”,华山论剑,评点各大侠之
绝技神功,以示群雄。
太平洋第一高手:钱虎,共出9部。有众大侠修为专评(钱虎的稿子介绍了我们多位
战友,故云“专评众大侠修为”),思想内功等涉及各类武艺,甚是博大精深,不愧为
“海工盟”(钱虎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故云)之高徒;
太平洋第二高手:胡虎,共出8部。虽然与钱师兄相比对招研习略少,但在战报后期
,屡屡发出奇招,也乃人中之龙; …… ……
终战之战
最感人的戏剧,是在高潮的时候缓缓落幕;最让人难忘的远航,是在发射鱼雷后痛
快地返航。正如刘副支队长说的,离开码头,就是战场。上战场是为了作战。因此,远
航最好的结束钟声,应当是惊天动地的鱼雷攻击。
天亮了。在与总部规定时间相差不足一分钟的时候,我们的潜艇出现在演习区域。经过
多日的水下潜艇,我们并没有懈怠疲乏,鱼雷攻击的任务使我们周身每一根神经都像绷
紧的弓弦,时刻准备着将沉睡多日的鱼雷唤醒,将它发射出去。
早在几天前,高艇长就带着我们把潜艇的整个系统做了保养。俗话说,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但在潜艇上,士兵就像是一台机器上的重要零件,兵熊就熊一窝。因此
,高艇长要求每个人尽职尽责,不能有丝毫差错。
为防止长时间的水下航行使鱼雷舱的前盖打不开,鱼水雷军士长王善学专门爬进3人
长的鱼水雷发射管里,把盖门反复擦拭。由于常年的水下生活,王善学患有慢性结肠炎
,一受凉就拉肚子。这一路下来,他都是依靠药物来保证自己不犯病的。可是现在,为
了胜利,他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为防止艇员门出现记忆力减弱、反应迟钝的情况,高艇长带着大家把鱼雷发射的动
作反反复复练了许多次,保证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剑不如人,剑法要高于人。”刘副
支队长对我说:“由于我们的武器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所以,我们要格外注
重磨练自己的战术技术。靠人的智慧,弥补武器差距的不足。”
刘副支队长介绍说,高艇长就是军事训练改革的一位尖兵,在远距离发射、大深度
布雷、潜艇反潜等课目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真是一块当艇长的好料啊!”提
起这个部下,刘副支队长忍不住衷心地赞美:“他的经历很丰富,干过潜艇航海长,干
过支队作训参谋,还在潜艇学院深造过。可以说,他既有基层锻炼,又有机关经验,还
有理论修养。更突出的是,他从不晕船,一出海就兴奋,而且头脑特别清楚,富于创新
精神。”
高艇长头脑清楚、反应灵敏,这一点我有切身感受。高艇长有一个魔方,三下五除
二就能把六面都磨成单色,而全艇没有一个人会。如果谁要向他学,高艇长总是耐心地
一遍又一遍地教。结果呢,还是没有一个人会。刚出航时,路道行提到高艇长的“绝招
”,指的就是这个。
不一会儿,声纳军士长王占文已经发现目标舰。前来考察我们远航成绩的一名将军
就乘坐在目标舰上。他发出指令:“一旦确定目标,可以立即攻击。”
鱼雷攻击的程序运转起来了。目标舰方位测定,鱼雷攻击诸元解算,鱼雷调试准备
……一个个动作行云流水般连贯起来,我们的潜艇变成了一个精确的协调运转的整体。
“预备,放──”
“预备,放──”
高艇长大声发出攻击命令,如石破天惊,震得潜艇直打冷颤。每一颤,便有一枚鱼
雷从潜艇腹部脱颖而出,向着目标舰飞驰而去……
“打中了,打得好。”
我们刚刚浮出水面,将军的喝彩声就接踵而至。密闭的舱门打开,阳光带着海洋的
潮湿气息一下涌进潜艇里面,将憋闷了多日的污浊空气一扫而光。在想像中,我们看到
,我们的直航雷划着优美的弧线从目标舰底下穿过;而专门追踪舰艉气泡的自导雷,则
像鱼儿上钩一样,狠狠咬住了目标舰的艉部,咬得紧紧的,永远都不会松口。(完)
----------------------------------------------------------------------------
----
--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20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9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