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战略核潜艇诞生记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Oct 21 12:05:38 1999), 转信


蓝天、白云、茫茫大海,猛然间,在巨响和震动之中,一条火龙,拖着
浓浓的白雾,穿着彩虹般的水裙,从大海的深处飞出,朝着高空飞
去……
千里之外,运载火箭准确命中目标。成功啦!人们吹呼着、歌唱着,歌
唱那奏出凯歌的火箭,更歌唱那没有露出水面的战略核潜艇。
蓝图是这样绘制的
1965年,因经济困难停顿了几年的战略核潜艇的研制计划又重新启动
了。黄旭华,这位经历了战争年代的共产党员,担负起技术总负责人的
重担。
他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
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
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
不眠之夜。正是在这些不眠之夜里,黄旭华他们解决了水滴线型的船体
在水下潜航时操艇的机动性和稳定性问题。并在模型试验中取得了完全
的成功。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
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这些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
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汽油桶上得到启示
上海船厂的工程师魏乃文担负起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系统的重担。
在国外,研制这样的系统除了要有精密的实验室,要有具有特殊功能的
高级水池,还要有大型的水下实验装置。可这些对魏乃文他们来说只能
是天方夜谭,摆在他们面前的,除了几间破花房和几个空汽油桶之外,
一无所有。
一天早晨,魏乃文望着那几只汽油桶思考起来,能不能用它们改装成一
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小水池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们成功地在
改装后的汽油桶水池里,做出了缩小几十倍的第一次模拟试验。
不久,他们又在用钢板焊接的水池中成功地实现了仅缩小几倍的模拟试
验,将整个研制工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从国外的一些简单资料看,一些拥有这种发射系统的国家,都经历过用
压缩空气做动力的初级阶段和用高能火药做动力的高级阶段。中国是不
是也得这样走呢?经过讨论,不少同志认为,既然别人的经验已经证
实,压缩空气的效果不如高能火药,为什么还要走压缩空气这一步呢?
他们提出直接上火药发射系统的大胆设想,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当
然其难度要比上压缩空气法大多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第一批高性能的火药生产出来了,效果极佳。正是这
高性能火药,使得我国的核潜艇水下发射装置,从一开始就跨入了国际
先进水平的行列。
中国人有灵活的大脑
也许是命运的偏爱吧,从1967年开始,当时年仅32岁的刘歪德便跟所长
汪汉民投入了一项有关核潜艇的课题攻关。
要想使运载火箭准确地击中目标,必须有大容量的高级计算机计算出火
箭飞行的轨道。由于潜艇在水下不停地运动着,艇上的电脑系统能不能
随着变化的位置,及时、准确地算出火箭应飞行的轨道就成了核潜艇成
功的又一个关键。
潜艇自身的容量,也向计算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它必须是小体积的,
因此也必须是小容量的。用小容量计算机迅速地完成比陆地上静止发射
复杂得多的计算任务,行吗?
提高计算机的容量当然是一条途径,有的先进国家就是这么做的。但
是,那需要高级的基础元器件,中国没有。怎么办?看来只能在软件上
下功夫了。
他们首先攻克了基本飞行轨道理论简化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
步完善,拿下了一整套工程化模型。为了寻找这一套方法,刘歪德等人
用了3年多的时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接着刘歪德等人为了解决一系列实时计算方法与软件设计,又搞出了一
个完整的用于潜艇的实时飞行轨道及诸元计算控制软件,固化在计算机
内,一下子就将计算机的效能提高了3700倍,解决了核潜艇研制中的又
一个大难题。
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秋天,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要下水了。当下水
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
了一口气。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
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