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海狼),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2月19日14:08:5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顾伟民
  "自从有了核潜艇,霸权主义者就再也不敢小舰我们。"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这句话,把核潜艇的重要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核潜艇是以核反应堆为动力的潜艇,它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及海底城市于
一体的海底流动体。它的作用是当国家领土受到核攻击时,核潜艇可隐蔽在海洋底下几
百米深处对侵略者进行核报复,使侵略者遭到毁灭性打击。因为核潜艇有其重要的特殊
作用。所以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研制它。我国是在20年前,继美、前苏联、英、法后第5个
研制成功核潜艇的国家。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曾任核潜艇研究所所长
的黄旭华担任这一伟业的总设计师。
少年立志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他在9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黄旭华的父母
都是村里的个体医生,他们没有上过正规的医学院校,在医疗中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而无
法解决。为此,父母常教育孩子们无论如何都要用功读书,要争气。旧中国的海丰很穷
很苦。母亲替人接生遇到贫穷人家掏不出接生费,她就会笑一笑说:"让孩子以后叫我一
声干娘吧!"因此,黄旭华的母亲有数不清的干儿干女。父亲除行医外,为了生计也兼做
一些贩米的生意。哪户人家揭不开锅了,父亲总是尽力接济他们。受父母救死扶伤、乐
善好施的影响,黄旭华从小立下志向,长大后要当一名有真才实学的医生,救治天下穷
苦的病人。为此,他努力学习。不久,抗战爆发。为避日寇,学校搬进了山沟。那里没
有课桌、没有灯,吃的是瓜菜,睡的是地铺,外面常有枪声、炮声传来。在如此困难的
条件下,黄旭华仍牢记父母的教诲,坚持用功读书。不久,日寇在海丰登陆,学校停办
。黄旭华辗转到当时的抗日文化中心一桂林。在桂林中学,他读完了中学课程。
人生观的确立
  从海丰到桂林,黄旭华一路目睹同胞遭遇敌机轰炸的惨状,眼见祖国大地的满目疮
痍,他毅然放弃了学医继承父业的念头,决心学习航空或造船技术走科技报国之路。不
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上海交大造船系。"在交大,我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山茶社,后
成为该社负责人,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和文艺宣传活动,同时秘密地学习很多
进步书籍,思想豁然开朗。后在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我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
后,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黄院士回亿说。
毛泽东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新中国成立不久,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相互勾结,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保卫世界和平,防止核讹诈,.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打报
告请求发展核潜艇。报告很快批下来,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马上进入准备状态。1959年,
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发展核潜艇。赫鲁晓夫的态度非常傲慢,他说,
核潜艇在技术上非常难,花钱又非常多,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
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毛主席听后,说了一句至今仍为核潜艇战线职工们所津津乐道
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为此,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研制核潜艇的征途,同
时也决定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一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
  据黄院士介绍,当时,上级选中他来搞,是看他有船舶制造专业的学历和几年仿制
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说实话,我知道的核潜艇,就象古希腊人谈宇宙一样混沌一片,
只知道核潜艇是以核为动力的潜艇,其他一无所知"。"组织上调你做这种默默无闻而又
风险极大的工作,你不会有思想波动吧?"记者插问。黄院士听后笑着回答说:"那时领导
对我说了三点,一是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三是一辈子
出不了各,当无名英雄。我听后欣然答应了。那时确实没有名利思想,只想尽快投入到
研制工作中去。"从那时起,黄旭华就没有回过老家,也很少与家里通信,亲属和朋友都
以为他消失了。
临危受命走马上任
  黄旭华没有消失,他和战友们一起,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他们把一位
同志从香港买来的一艘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至于"真家伙"的具体
数据和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1961年黄旭华被任命为海军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没
有正总工程师)。1963年,因我国核工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核潜艇工程不得不暂时下
马。
  翌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黄旭华向有关部门写报告,建议
恢复核潜艇研制。中央很快批复同意这项工程重新上马,黄旭华被任命为专事核潜艇总
体设计的六机部七院10所副总工程师(没有正总工程师)。实际上,他就成了我国核潜艇
研制的主持人、总设计师。黄总毅然拍板,一锤定音:"什么大陀螺?我们不装!"黄旭华
重新走马上任后,他和战友们一起"啃了"大量的资料与高深的学术论文,也看到过几张
核潜艇外形的照片。可是核潜艇是个最高绝密等级的东西,论文不仅去头裁尾,而且是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在设计我国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时候,根据一篇权威资料透
露,为保证水下发射的命中率精度,对艇的平稳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设计一节舱
来放置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这不仅扩大艇的体积,还会影响艇的速度,他们经反复试
验,从得到的大量数据表明不需要这个陀螺。但大家很难下决心。"人家技术比我们先进
都用,我们敢不用?""发射时翻了艇谁负责?""打不中目标谁负责?"大家争论不休。最后
,黄总毅然拍板,一锤定音:"什么大陀螺?我们不装!"后来发射时艇稳得象陆地,摇摆
角、纵倾角、偏航角都接近于零!一他们成功了。
  记者问黄旭华,当时有没有考虑过:若失败了,对自己的名誉、地位会有什么影响
?黄总回答说:"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既然我们的实验数据证明可以不装,那就
应该不装,当时我就怀疑外国是否真的装了。果然不出所料,后来,得到资料表明,他
们也没装。他们摆下迷魂阵,我们差点上当!至于个人的名誉在价值数亿的核潜艇面前算
得了什么?我只不过是尊重科学,服从真理,对我们自己的研究结论有信心罢了。"三步
并一步走,成功拿下"水滴型"设计
  高速航行在海洋深处三四百米水下的核潜艇,不能用常规潜艇的线形而只能用水滴
形,水滴形每个切面都是圆,与水的磨擦系数最小,而且在航行时的稳定性最好。但是
,水滴形的设计会使核潜艇的操纵性差一点。美国在核潜艇的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分?三步
走;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核动力常规线型,最后,才研制成功核动力水滴线型。开始,
不少设计人员也主张按照美国人的搞法,分三步走。可黄总认为,既然有了别人的成功
经验,不必再一步一步跟在别人后面跑,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力量。于是,
他带领设计人员一头扎进了风沿洞水池实验室,获取了几万个有关数据,终于解决了核
潜挺的操纵性难题,使我国的核潜艇外形设计一步到位。
  回忆起搞核潜艇研制的那段艰苦岁月,黄旭华仍然感慨不已。那时还没有计算机,
成千上万个数据就由算盘、计算尺一个个算出来的,为了一个数据经.常工作到深夜。
那时候副食品供应也很差,每人每月两斤大米、两斤标准面粉,其余都是粗粮。菜桌上
不仅肉不多,就是青菜也很少。黄总至今还记得研究所食堂最常见的菜谱是:中午辣椒
炒茄子,晚上茄子炒辣椒。但是,大家没有一点怨言。后来"文革"开始,许多设计人员
白天挨批斗,晚上搞设计,黄总也未幸免,关进了"牛棚"被罚去养猪。就在核潜艇研制
受到最大干扰时,"尚方宝剑"到了:中央发出了关于保证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正常进行的
指示。此后,研制工作的进程大大加快。1974年,我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正式交付海
军使用。1981年,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至此,中国海军的武器装备有了一
个质的飞跃,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了。我和你们一起下300米权限深度,我有把握你们不用
怕。
  1988年,一种新型的核潜艇要在南海做300米深潜试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试验。
懂行的人都记得,70年代末,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做深潜试验时造成艇毁人亡的一幕
。为了不让悲剧在中国的深海中重演,黄旭华与同事们检查了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
、、每一根管道……。在确定万无一失以后才决定试验。当时,一百多位要下水做试验
的官兵都做好了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准备。为了给试验人员增加信心。按规定可以不下水
的黄旭华,坚持亲自下艇。他说:"我和你们一起下300米极限深度,我有把握,你们不
用怕。"
  核潜艇下水了。100米、200米、250米、280米,这时,核潜艇的艇壳每平方厘米要
承受近30公斤的压力,巨大的水压挤得核潜艇多处发出"咔咔"的响声,在海底深处听起
来令人毛骨依然。这时,大家都看着黄总。黄旭华仍然镇定自若,笑眯眯地说:"我们自
己造的艇是世界上最好的艇。"继续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种数据,命令核潜艇继续下潜。
290米、300米,深潜试验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黄旭华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
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要学会综合,综合就是创造。
  记者问黄旭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是否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造得好?""对,比他们
第一艘好。"黄总加重语气又说到,"我们信心很足,第二代就想赶上他们!"记者又问:
"中国的科学技术比美、英、法等落后,这是一个事实。为什么中国能把核潜艇这个尖端
技术搞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综合。综合就是创造。"黄院士回答,"外国人发明计算机
上的二进制,不过是把中国非常古老的八卦与数学上常规的进位制知识综合了一下。美
国的北级星导弹和阿波罗宇宙飞船,没有一项是新技术,全是现有常规技术的综合。关
键是看你怎么综合。"
  记者结束采访,已是繁星满天。走在路上,记者看见绿树繁茂,大楼耸立,霓虹灯
光闪烁。孩子们在欢快戏嬉,情侣们在悠然散步……。建国50年来,新中国冲破了各种
艰难险阻,象一个伟大的巨人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象黄旭华似
的优秀儿女来建设、来创造。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脊梁"!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