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milerock (冰城一笑), 信区: Green
标  题: 自行研制的道路 [推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13日20:20:3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中国大规模的航空工业,创立于朝鲜战争期间的1951年。四十多年来,中国大
陆的飞机制造业经历了从修理、仿制、测绘到自行研制几个发展阶段。形成了门类齐全
、成龙配套的完整体系,先后研制和生产过的飞机已有10个类别。据笔者初步估计,
光歼击机这一类别中,研制和生产过的型号就已接近二十种。其中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也有半途而废的。由于使用条件艰苦,设计要求高,很多高新技术都首先应用在歼击
机上,歼击机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航空工业乃至整个重工业的水平

  本节所介绍的都是中国航空部门曾经研制、却没有装备部队的部分机种,由此可反
映出中国航空科技的曲折发展道路。同时也可看出,中国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歼可反映出
中国航空科技的曲折发展道路。同时也可看出,中国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歼击机,正是在
以往研制工作的延续。除本节所述的研制项目之外,也有报道显示,中国曾对变后掠机
翼和隐身、反隐身等技术作过研究。
             ⒈ 艰难的起飞
  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中国自行研制飞机始于航空工业创立初期的1956年 ,而
且还是喷气式。当时,国内的第一个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设计室刚刚组建,由留学
归来的徐舜寿、黄志千和叶正大领导着一大批没有设计经验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开始了
自行设计的道路。当时,这批设计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徐舜寿提出要以“熟读
唐诗三百首,不要搞唯米格论”的思想,根据当时空军的实际需要,设计一架喷气式歼
击教练机,该机被定名为“歼教—1”型飞机。这一飞机又称“红专503”,设计室
也希望通过新机的研制,锻炼培养设计队伍(大概是特别突出了要“又红又专”)。他
们大胆采取两侧进气的方式,而没有沿袭米格飞机传统的机头进气布局。经过日夜兼程
的努力,歼教—1于58年试制成功并完成试飞。当飞机将要试飞的时候,整个沈阳飞
机制造厂就象过盛大节日一样,敲锣打鼓,列队欢送飞机到试飞站。试飞结果表明,飞
机的设计和制造相当成功,性能优于当时日本、捷克的同类飞机,而试制周期则缩短了
两年左右。虽然后来空军因飞行体制变动,没有将歼教—1列入序列而继续研制、投入
生产,但航空工业的士气则大振。
  中国首次自行研制的飞机就在技术和制造上获得了胜利,多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
很多年轻的“红专”设计人员经过歼教1的研制后,成为研制初教—6、强—5、歼—
8等系列的骨干。两侧进气的布局也为后继的很多飞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数据。
            ⒉ “大跃进”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
航空工业有了“一五”期间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大气候和行业内的小气候烘托之下,出
现了一味追求多快,夸大主观作用,不顾实际可能的风气。58年,国内开始试制歼-
6和直-5,从性能和难度上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又以高指标同时上 马了几个型号。在
“超英赶美”的口号下,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规划
。当时世界各国的飞机刚刚突破“音障”(即刚刚使飞机能 够超音速飞行),纷纷向更
高、更快进军。中国也不甘示弱。
  1958年,沈阳飞机公司推出“东风107”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最大速度是
音速的1.8倍(即最大马赫数M为1.8),最大水平飞行高度(升限)定 为2万米
,装两台发动机。一个军事工程学院也同时设计了“东风113”高空高速歼击机,指
标定为最大速2.5倍音速,升限2.5万米,称之为“双二五”飞机,该机以美国最
新式的F-104、F-105战斗机和B-58超音速轰炸机为假想目标,要求在与
上述两种战斗机作战时,占有性能优势,用以截击轰炸机目标。“东风113”采用单
座、后掠翼、两侧进气,装有一台专门研制的涡喷发动机和一台辅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材料、成品、武器和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本来机和一台辅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材
料、成品、武器和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本来“东风107”的设计指标已经是相当高
了,但在当时的年代里,谁提的指标高,谁就更容易上马。高指标的“东风107”首
先让位给更高指标的“东风113”。研制进入一定阶段以后,人们随即发现,高速飞
行时飞机与气流摩擦产生大量的热,“热障”问题在当时实在是无法解决,超出了当时
国内的理论、试验和制造上的基础。这两种飞机后来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运。
  其实,“东风”吹到半路就停了下来,除了本身底气不足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
防工业部终于缓过神来,意识到航空工业战线过长,“东风”吹得太多(您看“东风”
系列1字号的编号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他们终于认识到军工产品的质量开不得半点玩
笑。据《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介绍,从58年到60年,歼-6、直-5这两个机种
没有交付一架合格的飞机和一台合格的发动机,歼-6飞机出现“生产一年,返修三年
”的局面。61年,根据周恩来、贺龙等的指示,罗瑞卿主持了航空工业的调整工作,
一口气砍下了十多个新机种的研制,要求保证歼-6、直-5飞机的质量过关。在新机
研制方面,提出了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的方针。中国人时常在正经的词句里加一些大实
话,当时的大实话有:“摸着石头过河”(也许这不是邓小平的专利),“先写正楷,
后写草书”……。.针对航空工业自身的科研准备不够这一缺点,国家于1961年组
建了航空研究院,开展航空方面的应用研究。针对设计队伍的经验和技术准备不足的特
点,设计所组织设计人员开始对米格-21飞机进行“技术摸透”。在仿制的基础上,
掌握该机的设计思想和主要技术问题。
  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三年技术摸透之后,沈阳飞机公司开始了歼-8飞机的 设计
。强-5、歼-7的各种改进改型、以及各种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也相继出现。
          ⒊ 轻型歼击机,空中“李向阳”?
  在中苏、中美之间的对抗异常紧张的年代,人民战争思想曾经是中国军队的基础战
略。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术也曾经是克敌致胜、以弱胜强的法宝,扬名海内外,“远销
”越南、南非等地,只是在台湾的国民党始终不愿意承认这种战术有何历史意义。
  在当时的大陆,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已是家喻户晓。这地道、地雷都带个“地
”字,似乎与空军无关。何不让“李向阳”骑着银白色的白马,拿着匣子枪到空中打一
番游击?
  您别说,让您给猜中了!
  1969年,中国空军在分析研究国际上一些局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一种
短距起落、机动性好、中低空性能突出、使用维护简单的超音速轻型歼击机。飞机被命
名为歼-12,由南昌飞机厂设计制造。设计工作由厂设计所副所长陆孝彭主持。(陆
孝彭曾于58年在沈阳参与强-5飞机的总体设计,后转到南昌主持强-5的设计工作
,历经飞机濒临夭折的命运和多种困难,终于将强-5研制成
功。)
  歼-12是中国脱开米格飞机系列的格局,完全自行设计的新式飞机。这只是国内
的说法.但实际上,歼-12仍带有明显的米格痕迹. 飞机为 单座,从机头进气,装一台涡
喷-6乙发动机。飞机采用后掠翼,安装在机身下部 ,为增强起飞、着陆性能,机翼的
前缘和后缘都装有可活动的翼面(双缝襟翼和前缘缝翼),在飞机起降时打开,以增强
机翼的升力;在机身两侧装有辅助进气门, 防止起飞时尘土吸入进气道。机上装有两门
航炮。
  歼-12飞机于1969年7月开始方案设计,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总体
论证、主要风洞试验、图纸设计、强度试验和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并制成三架飞机。首架
飞机于1970年12月试飞。由于飞机超重,发动机性能不尽理想,试飞中的最大速
度等飞行性能没能达到原先设计的指标。1973年,叶剑英、李先 念、徐向前、聂荣
臻等在北京观看了歼-12飞机的飞行表演,作出继续改进的指示,并同意按已经达到
的战术技术性能投入成批生产。但是南昌飞机厂自己对原型机性能仍不太满意,决定将
飞机改得更好以后再投产。于是他们作出十项重大改进 ,随后重新发图制造。改进后的
歼-12飞机性能有所提高,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飞机。
  歼-12飞机的突出特点是“轻、短、灵”。说到它的“轻”,飞机的正常起飞重
量只有4.5吨(歼-7约为7吨,美F-16轻型战斗机也在10吨级),它的几何尺
寸和最大截面积也是同类飞机中最小的;“短”,它的起飞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
以内,是国内现役飞机中最短的,可以在很多简易机场上起降,使它可以在很多地方突
然出现;“灵”,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操纵性,跟随性均优可以在很多地方突然出
现;“灵”,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操纵性,跟随性均优于歼-6飞机。这些飞行性
能都显示出了歼-12突出游击作战的设计思想。但由于该机发动机推力不足,并且火
力较弱,就像是游击队员身体不如“李向阳”壮实,拿着的鸟枪不如“李向阳”的匣子
枪,看样子只能是空中“小兵张嘎”。因此空军后来认为歼-12飞机的性能不够理想

  1978年,由于空军装备系列调整,军委决定不将歼-12列入装备体制。这一
型号因而不久后停止了研制,一共制造了六架飞机。
  其实,歼-12的设计思想并非中国独有。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倒是在欧洲生根开
花。地处两大军事阵营之间的瑞典,为了维持自己的中立地位,花了大力气加 强国防,
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行研制军用飞机的国家。瑞典的国土防空战略,很大程度上着
眼于在遭受敌方攻击(特别是核攻击)时,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或防御。瑞典空军非常
讲究飞机出现的突然性和灵活性,要求飞机尽量减少对机场的依赖。因此,瑞典战斗机
和攻击机的重量虽然都超过十吨,但短距离起飞、着陆的性能却是特别突出,并且维护
简单。一旦发生战争,全国的高速公路体系就可以提供很多现成的军用机场,遍布在全
国的山洞、隐蔽壕中的飞机可以随时出击,利用高速公路作为跑道起降。到那时,没准
什么时候,就可以从瑞典的地面上冒出一架作战飞机,又没准什么时候它又可以突然消
失。除非入侵者将高速公路全部摧毁,否则将防不胜防。
          ⒋ 歼-9高空高速截击机,“鸭”的尝试         
 
  歼-9截击机大概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承担的第一个设计任务,由于该所是由沈
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分出转移到成都组建而成,估计沈阳所也在其中作了许多工作(成都
所组建后,沈阳集中力量研制歼-8)。
  歼-9飞机原定设计要求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防空截击机,主要作战对象是当时
“苏修”、“美帝”的超音速远程轰炸机,诸如苏联的“逆火”和美国的B-1。该机
的技术论证可能是与歼-8飞机同一时期开始,也就是说,这一项目可能开始于六十年
代。经过论证,确定将单座、单台发动机方案定为歼-9,采用新上马自行研制的一种
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多年来,在机翼平面形状方面,中国航空科研机构对多种空气
动力学布局进行了比较论证,分析了正常三角翼(类似歼-7那样的布局)、无尾三角
翼(类似法国幻影-2000)、边条翼(类似美国F-16)以及鸭式布局(类似以
色列“狮”式战斗机)等方案的特性,最后由成都飞机所为歼-9选定了鸭式布局。这
一方案与传统的米格飞机相比,已经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歼-9飞机的设计方案采用大面积三角翼,置于机身后半部,将常规飞机布局中的
水平尾翼取消,换之以安装在机身前部、进气道上方的一对小三角翼(称为“鸭翼”)
。这种飞机的外形犹如蹒跚学步的小鸭子,两只小翅膀在上身挥动,大概“鸭式布局”
就是由此得名。歼-9飞机的设计者希望通过这一方案,达到高空高速的设计要求。特
别是希望通过大面积的机翼和强力的发动机,满足对飞机的升限要求,同时使飞机的具
有较强的机动性。这一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则靠机身两侧的矩形进气道,使得前机身可以
安装新研制的远距雷达。
  由于成都飞机公司同时还承担了歼-7III的研制任务,并且由于国民经济的调
整,歼-9飞机的研制工作已中途停止,但研制歼-9飞机的日日夜夜为后来中国新型
歼击机的研制提供了经验。也许正因为有这一型号的研制经验,正因为成都飞机设计研
究所在国内航空界一直替“鸭子”说好话,歼-9成为成都争取新机项目的重要依据。
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也对“鸭子”进行过深入研究,于八十年代试制出“狮”(Lav
i)式轻型战斗机,共同的兴趣可能成为合作的基础。
              1 歼-7飞机
  1961年,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协定,苏联向中国转让米格-21ф-13飞机及
其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并提供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
内缺门的成品、原材料。但是,实际上有一部分技术资料中国并没有得到,这给试制带
来了困难。航空研究院及其所属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等单位对米格-2
1飞机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摸透”,利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其中的许多技术和工艺问题
,制造出中国自己的歼-7飞机。随后,根据部队使用歼-7飞机的实践,成都飞机公
司和贵州飞机公司陆续对歼-7飞机做了多次改进改型7飞机的实践,成都飞机公司和
贵州飞机公司陆续对歼-7飞机做了多次改进改型 ,先后试制了歼-7Ⅰ、歼-7Ⅱ、
歼-7Ⅲ、歼-7A、歼-7B、歼-7M、 歼教-7等飞机(见本文附录)。其中以
最新一代的歼-7Ⅲ性能最为优越。
  歼-7M是由歼-7Ⅱ改进发展而来,专供出口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型别。该机装备
了由英国进口的七项电子设备,采用了国内八个改进项目。飞机具有平视显示、高精度
快速射击和对地攻击等性能。雷达探测距离大,能抗多种干扰,通讯设备先进,弹射救
生装置也有所改进。据《兵器知识》报道,为了实际考核歼-7M的防御系统和飞行性
能,该机在国外进行了试飞和打靶,并与F-16和幻影-5等飞机进行空中“格斗”
,结果证明,歼-7M型飞机“各个科目的成绩良好。”
  歼-7Ⅲ飞机是一种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用来在昼间、夜间和复杂气象条
件下作战。它是按照米格-21Mф为原型而改进设计的。此机型与歼-7Ⅱ相比,更
改量很大。零件变化率为80%,成品变化率为43%,采用新材料37项,新成品1
90项。主要改进有:配备了全天候雷达和比较先进的火控系统,提高了飞机外挂导弹
、火箭的能力,采用新的涡喷13发动机,改进了弹射救生装置,增加了机背油箱,改
变了飞机部分结构和外形等。
歼-7III虽改进了全天候性能,却牺牲了其他性能.其最大航程不到1000公里.
  歼-7Ⅲ飞机研制任务于1981年正式决定有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公
司和贵州飞机公司承担。设计工作由成都飞机研究所负责,宋文聪担任总设计师。
[附录]歼-7飞机系列家谱
歼-7(原型)
歼-7Ⅰ ——— 歼-7A(出口)
      |— 歼-7B(出口)—— 歼-7BS(出口)
      |— 歼-7ⅡA
歼-7Ⅱ——|— 歼-7M(出口)—— 歼-7P(出口)—— 歼-7MP
      |    |——————— 歼-7ⅡM
      |— 歼-7E
      |— 歼教-7
      |— 超-7(出口、待研制)—— FC-1(出口、研制中)
歼-7Ⅲ
            2 歼-8飞机的由来
  歼-7原型机自1963年交付部队使用后,先后参加了几次高空作战,暴露出它
飞得不够高、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看不远、高空机动性能差等缺陷 ,另外,
在作战火力和起飞着陆性能上也有待加强和改善。
  六十年代正处于冷战时期,那时候的台湾海峡可不像现在这样宽松,台湾时时 派出
U-2和各种无人驾驶侦察机“慰问”大陆,美国军队也经常派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
,获取军事情报。当时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便是针对高空的国土防空。 六十年代初,
美国在U-2高空侦察机被中国连连击落后,又抛出了一种新型的“ 火蜂”式高空侦察
机。该机多次由C-130运输机挂载,飞至南海边境上空投放,入海南岛,经南宁、
兴宁、漳州、厦门出境,在台湾澎湖北回收。一时间,无人驾驶飞机犹入无人之境,被
美国称为“世界上第一流的侦察机”,“中国没有这样 的飞机能对付它”。该机飞行高
度在一万八千米,以920公里的低速度飞行。并且为了躲避攻击,航线曲折、多转弯
。给歼-6、歼-7造成很多困难。另外,飞机的体积小,使得火炮和导弹难于击中目
标。
  高空空气稀薄,给飞机的空中平衡和发动机进气造成很大的麻烦。歼-6、歼-7
飞机留空时间短,载弹量少,很难有多次攻击的机会。歼-6飞机在实施攻击时,必须
在极限高度作战,高度不易保持,平飞3-5秒就会自动掉高度,飞机抖 动得很历害,
不仅飞机机动和瞄准射击困难,而且操纵不好还会发生失速、螺旋、停车。歼-7的高
度虽然够,但飞机时速有1800-1900公里,与敌机差别太大,因而瞄准攻击时
间极短,闹不好还会跟对方撞上。初期,中国飞行员多次拦截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均
未获成功。64年10月13日,中国一架歼-6飞机截击“火蜂”,在高空1760
0米发现敌机,攻击三次,炮弹打完也没击中要害 ,飞行员决心用自己的飞机去撞击敌
机,但因操纵过猛,飞机自己进入螺旋(因飞行员操纵失当,造成飞机失速后,在自转
状态下旋转,一圈一圈地向地面坠落)。飞行员企图改出螺旋数次未成,最终只能弃机
跳伞……。
  然而“各庄的地道都有各庄的高招”。中国军队似乎最擅长以劣势装备制胜于 优质
装备。经过总结经验,中国飞行员摸索出一套攻击“火蜂”的方法。从64年到71年
,中国航空兵先后击落20架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比较典型的一个战例 是在65年1
月2日,当时美军“火蜂”飞机再次入侵海南,航空兵3师先后起飞歼-7和歼-6飞
机二批实施拦截,都因在歼击机跃升到攻击高度的一瞬间敌机突然转变航向,虽发射空
空导弹两枚,开炮一次,但未能形成攻击或未能击中要害。随后航空兵1师飞行员张怀
连奉命起飞,经地面引导至目标尾后45公里,高度16500米时,听令跃升至17
900米,歼-7准确地压在“火蜂”的航线上。张怀连柔合地压坡度调整飞机,将炮
口对准了敌机。但他一直等到距敌机很近的地方才开火,“咚咚咚”的机炮声从距离敌
机175米一直响到65米处,“火蜂”拖着一道浓烈的白烟向下栽去。
  以两机1050公里的相对时速计算,65米的距离也就是0.2秒一眨眼的工夫
。稍有迟疑,歼-7就有可能与敌机撞上。中国飞行员多次攻击无人驾驶飞机都是在4
00米距离以内,一个个都是“敢死队”型。总结战斗经验,飞行员们深有感触地说:
“在有相撞感觉之时,正是有效歼敌之际”。张怀连更是身怀绝技,练就出一手空中2
00米以内开炮的硬功夫:判断跃升拉起观察角,误差最大2度,判断400米至20
0米距离的误差,也只有10-20米(飞行员们摸索出规律:在如此近距离攻击无人
机时,雷达测距仪已经不可靠了,必须靠目视)。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经过几次空中作战,飞行员们更希望能有一种在高空操纵自如的歼击机。为了满足
国土防空的需要,空军迫切希望拥有一种比歼-7更好的飞机。自行研制歼-8势在必
行。
            3 歼-8的研制
  为了适应空军的需要,中国从64年起就开始考虑改进歼-7。为满足高空作战要
求,沈阳飞机设计所(601所)提出新飞机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
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确定设计方案时,在采用“单发”(用一台新研制的涡扇
发动机),还是采用“双发”(用两台改进的现有涡喷-7发动机);是“机头进气”
,还是“两侧进气”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单发”方案将使飞机与发动机的研制同时进行,战线过宽,相互牵制。中国吸取
了大跃进期间“东风”系列的经验(见本文第二篇,登于FHY9509C),采取了
循序渐进的策略。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认为,由黄志千、王南寿等专家提出的意见符
合“摸着石头过河、初战必胜”的思想,决定采用“双发”方案,新机定名为歼-8。
这一决定加大了飞机研制的可行性。当时的七机部部长钱学森也 说:你们要控制歼八飞
机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技术不能上得太多,要控制在30%以下;否则,风险太大,周
期长,成功概率低;先把飞机搞出来,然后再逐步提高。根据钱学森的意见,决定采用
与米格-21类似的“机头进气”方案,外形则参照米格-21,不作大的改动,采用
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学布局形式。选用两台涡
喷-7甲发动机。待这一方案成功之后,再进一步施行两侧进气方案。
  飞机设计工作先后由601所黄志千、叶正大、王南寿和顾诵芬主持。
  歼-8飞机的研制方案突出了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性
能。针对歼-7的缺点,逐项加以改进,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提高:一、最大速度为马赫
数2.2;二、最大升限在2万米以上;三、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基本航程15
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规定了在高度为1.9万米空中的作战时间;六、
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空导弹;七、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
  经过不到五年的时间,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试飞。
过了十年之后,终于在1979年12月31日设计定型。一年后,飞机开始装备部队

            4 歼-8的技术攻关
  歼-8飞机在设计和研制过程中,也曾遇到很多技术问题。这其中的艰辛和苦战,
是光从飞机性能上看不出来的。近日从《枫华园》新闻里看到,某研究发展中心在美国
援助下研制的新型二代战斗机,性能数据已经相当好(据国防部长和军方称,该机的性
能优异,足以克制苏-27),但在装备部队后不到二年,已有一架飞机因燃油系统故
障而坠毁,四十多架飞机已有32架飞机因质量问题回厂返修。最近又看到新闻报道说
,剩下的几架飞机在国庆节经过最高统帅检阅之后,全部送回原造厂“修改”。大概是
“攻关”这一艰苦过程还没有体验够的缘故。
  歼-8机的航炮供排弹系统是个设计难点。它要保证航炮在空中实现连续发射。过
去苏联专家认为这一系统的设计是他们的专利,一直秘而不宣。沈阳公司的设计人员和
工人一起作试验,改装了一门能模拟射击的航炮,打了一万发假弹,终于摸索出其中的
规律,取得了设计的成功。
  歼-8飞机的振动问题也曾在一段时期内困扰着新机的研制。1969年,当飞机
飞至马赫数0.86时,突然产生强烈的跨音速振动,使飞机无法超越音速。试飞员鹿
鸣东积极协助设计人员查找原因,不顾危险,反复试飞,副总师顾诵芬亲自参加高速风
洞试验、地面共振试验等,终于查清这一振动乃是源于扰流,随后采取措施使问题得到
初步解决。然而事隔八年之后,又发生了飞机在跨音速时振动的现象。顾诵芬再度与飞
行员鹿鸣东密切合作,三次乘坐由鹿鸣东驾驶的超音速教练机升空,跟踪歼-8飞机。
顾总身材绝对属于书生型,不具备空勤身体条件。但他“瞒着爱人”,冒着风险登上了
教练机。高速飞行和剧烈的颠簸把他折腾得够呛,阵阵恶心和头昏,飞一次下来大汗淋
漓。他们依靠与歼-8并行飞行,从各个角度观察并拍摄了歼-8飞机尾部的飞行流线
谱,进一步判明气流分离区,找到了导致飞机振动的根本原因。最后采取局部修形以消
除气流分离的方法,彻底解决了这项飞机振动的根 本原因。最后采取局部修形以消除气
流分离的方法,彻底解决了这项
技术关键。顾诵芬,这位从歼教-1的研制中脱颖而出的五一年大学毕业生,后来成为
航空部总工程师,国防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一。
  歼-8飞机在一千多次试飞中,曾出现过几次发动机空中停车事故。76年前出现
过三次,当时采取加装油门限动卡的办法,临时加以解决。76年十月,飞机又连续发
生了三次空中停车。为此,航空部终于决定成立专门的“攻关领导小组”,经过多方研
究,也不知通过什么绝招,反正是在飞机和发动机上都作了些改进,彻底解决了空中停
车的问题。这一成果也获得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歼击机的研制过程中,冒风险最大的,首当试飞员。一日,大学生出身的试飞员王
昂在进行超音速试飞时,飞机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并产生很大的振动,飞机已经出现不
正常。王昂为了挽救飞机和试飞数据,不顾个人安危,依然在座舱内操纵飞机,使飞机
迅速下降并进行紧急着陆。飞机落地后,发现后机身已经起火燃烧,随时都有爆炸的危
险。王昂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称号,并获解放军一级英雄奖章。
            5 歼-8家族
  根据最近的资料显示,歼-8飞机已有三种型别。
歼-8  也称歼-8白天型,1987年停产,已经装备部队的也改装成全天候歼-
8  也称歼-8白天型,1987年停产,已经装备部队的也改装成全天候型。
歼-8Ⅰ飞机  又称歼-8全天候,与白天型相比,主要改进有三:安装火力控制雷
达等十一项电子设备;舱盖、座椅、氧气系统和组合仪表重新设计;武器系统改装23
-Ⅲ型双管航炮、4枚霹雳-2乙导弹,4组火箭。1985年7月设计定型。
歼-8Ⅱ飞机
  七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歼击机设计思想出现了转变,歼击机不再追求“更高、
更快”,而是着眼与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 火力控制
系统。这是因为,十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实践表明,超音速歼击机的空战大多在中、低空
和接近音速的速度进行,空战要求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即转弯、加速、减速和爬升
性能。
  为了适应部队装备更新、提高作战能力的需要,跟踪世界歼击机发展趋势,沈阳飞
机公司在歼-8飞机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改进的重点是武器、火力控制系统
、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飞机采用从机身两侧进气方式,为换装大口径天线的雷达
提供了空间;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发动机,加大了推力,用以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
动性,也使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得到一些改善;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
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霹雳-7
型中程拦射导弹。全机相对歼-8飞机的总更改率达7径天线的雷达提供了空间;换装
了两台涡喷-13A发动机,加大了推力,用以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飞机的
起飞着陆性能得到一些改善;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
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霹雳-7型中程拦射导弹。
全机相对歼-8飞机的总更改率达70%以上,新成品约占全机成品的三分之一。该机
于1988年10月定型。
歼-8Ⅱ出口型  换装涡喷-13B发动机,使推力有所增加;换装改进后的雷达具
有下视能力;加装了数字式平视显示仪和空中加油系统。
  据最近收到的消息称,江总书记于今年6月18日再次视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
公司,沈阳军区司令王克、航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沈飞公司及601所(沈阳飞机
设计所)领导均在陪同人员之列。****到试飞站观看了“某种新型歼击机”的飞行表演
,并视查了总装、部装车间。江总书记详细听取了新机的结构特点、性能、作用和研制
情况,对新机型表达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并向职工们说:“你们已经争了气,你
们要再争气,尽快让飞机装备部队。”鉴于苏-27的生产协议是最近才达成,估计沈
飞集团对歼-8飞机的改进还在继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32.17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9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