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lot (〓〓★〓〓), 信区: Green
标  题: 三步走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5月30日13:13:20 星期二), 转信

发信人: pok (tiger), 信区: Aero
标  题: 三步走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May 29 22:04:15 200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s 讨论区 】
【 原文由 pok 所发表 】
厦门商报

中国民机工业依赖外资战略找不着北

“三步走”走到尽头

  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民机工业演绎大喜大悲。
  。福 年代中叶,中国民机工业定下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部分
制造和装配麦道80/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第二步与国外合
作,联合研制100座级飞机,约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是自行设
计、制造180座级飞机,2010年实现。
  1995年,中国民机工业一度看到战略成功的曙光————麦道8
2飞机已经组装了35架,其中还有5架返销美国。中方控制总装的麦道
90也已启动,与82型项目基本组装外国散件不同,这一飞机由美方提
供图纸和原材料,中方自行编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工艺文件,当时的雄心
是要干到几百架盈亏平衡点。尽管出现了一些不祥的预兆,比如刚开始意
向生产150架,但中国民航总局表示无法担保将飞机全部卖给国内航空
公司,结果合同减少到40架,1995年7月又改为20架,余下20
架改在长滩制造,然后卖给中国。
  1996年,第二步————与外国共同研制100座级飞机的计划
也似乎开了一个好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AVIC)与空中客车亚洲
公司、新加坡正式签约,准备联合设计和生产100座级飞机AE—10
0,中航总、空客亚洲公司和新加坡可以拥有46%、39%、15%的
股份,对外公布是在中国生产1000架飞机,由中航总承担51%的制
造量,包括生产机翼、机身和总装,2003年供货。
  然而,1997年,美国波音与麦道合并了,这导致世界民用航空工
业的竞争格局风云突变。首先麦道编号消失,1997年11月,波音宣
布它在1999年不再生产MD—90飞机。尽管当时按照合同,中国装
配加工的20架MD—90飞机的原材料已经全部采购入库,按当时价格
3000多万美元一架计算,库存价值5亿美元。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费
尽口舌,但中国民航总局以失去了美国的技术支持为由拒绝购买更多的M
D—90飞机,只承诺销售已经组装好的两架。通过两架MD—90的飞
机的生产,波音公司将干线飞机的整机技术转让给中国,中国已经具备了
生产干线飞机的能力,也不存在中国能否把剩下的飞机造完的技术问题。
波音和空客同时变脸
  麦道项目一结束,刚签了约的空中客车很快毁约。1998年6月,
一位中国航空工业专家在英国当面请教英国空中客车AE—100项目负
责人为何毁约。得到的回答居然是:空中客车亚洲公司不能代表空客签
约。“那为什么会有你这个AE—100项目主任?”他只好答:第一,
市场需求没有当时预测的那么乐观,100座飞机没有足够的定货;第
二,空中客车与波音竞争的焦点是400座以上的大飞机,没有足够的实
力同时在100与400座级两条战线同时较量。
  但这种回答在事实面前显得非常苍白。1998年9月初,106座
的波音—717升空首飞,得到50架定货,完全是重新命名的MD—9
5(MD—90的改进型)。同年9月7日,在英国国际航空展上,空中
客车正式宣布投资5亿美元研制自己的107座支线飞机A—318,完
全是承诺中与中国合作AE—100的翻版,居然已经得到了109架的
肯定定货。
  波音和麦道合并以前,波音和空客都没有生产100座级的飞机,如
今,两家寡头同时上100座的飞机,同时取消与中国的合作,这不能不
让人怀疑两者达成了某种联合垄断市场、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入的默契。
  但无论如何,正像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的:“这对中国萌芽的航空
工业是猛烈的一击,使她成为重要的飞机制造者的计划遭到怀疑。”其
实,这标志着中国二十年来航空工业的战略失败。它造成的损失不仅是数
十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中国民机丧失了非常关键的20—30年的
发展机遇。
从造飞机到造厨具
  如果说战略失误导致的30年的时间损失意味着什么的话,用中国航
工总的运十与空客的对比就可以有着最好的说明。本来,中国民机是有机
会与空客一样成为有竞争实力的飞机制造商的,因为中国的喷气客机与空
客几乎同时起步。
  中国研制的运十,是拥有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喷气干线飞机,5号商
载航程8300公里,满客航程6400公里,经济舱布局179座。
  总体来说,运十项目与空中客车A—300几乎同时起步,仅晚一
年。它于1980年首飞上天,七次飞到拉萨,获得了技术上的重大成
功。波音一位副总裁承认:在大型喷气飞机研制上,你们已经毕业了,我
们不过早毕业了几年。
  大结局截然相反。空中客车不惜代价地累计投资250亿美元的科研
经费,如今成为世界干线民机的两大霸主之一,1999年市场占有率达
46%。而运十在80年代中期被抛弃,为“三步走”的战略让路,那一
架曾经载满中国民机行业辉煌的运十如今在上海的某个角落尘封了14
年。
  显然中国在过去30年里没有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制造商。运十制造
了2架半(最后下马之匆忙坚决,连最后半架的钱也不愿掏);麦道82
组装了35架,可都是国外的原材料部件;麦道90总装了2架;AE—
100仅仅纸上谈兵。一位专家自嘲道:我们就像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
扔一个,至少100多亿就扔掉了。每一个都达不到规模效益,更无法带
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飞机这个龙头无法昂扬,民机工业只好远离飞机生产,自谋生路,于
是现今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更接近一个多种经营联合体。据一个很粗略
的估计,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中国航空产品生产的真实产值不仅
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至少15%。实际上,非航空产品的销售从197
9年到1997年每年增长了23%。最为典型的是贵州航空工业集团,
时至今日,其产品真是五花八门,包括云雀牌微型汽车和发动机、飞马牌
大客车、垃圾车、三轮摩托车、八百多种汽车零件、食品加工设备、医疗
器械、烟草机械、工程液压基础件、大理石加工设备和高级不沾涂层炊
具。
转包式“中国造”———梦幻泡影?
  随着近几年波音和空客对中国零部件转包增加,一个新的梦幻开始升
腾:通过转包干出一架中国大飞机。
  果真能心想事成?客观地说,转包本来有与波音和麦道合作飞机失败
的遗留色彩,不排除是对机型合作终止的一种补偿。1996年6月中
旬,在巴黎航空展览会上,某国总统来到中国馆,对于“空中客车”去年
9月份搁置与中国联合制造100座喷气飞机“深表遗憾”,并表示要
“帮一把”。仅过了几天,空客就与中国某公司签订了生产A—320等
一些飞机零部件的合同,并表示了将来继续合作的愿望。但甚至外国的观
察家都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姿态”,是“打了一个嘴巴,再塞一颗甜
枣”,因为,将来他们还要卖给中国飞机呢!而据《科技日报》报道,这
颗甜枣“又激起了某些国人的幻觉”。
  其实,无论从战略的角度还是经济的角度,转包方式这都是波音或麦
道津津乐道的。因为,仅仅部件的加工无虞培养竞争对手,更何况必须是
中方技术已经达到,才给定单,绝不会随定单转移相应技术。成都飞机制
造公司的代亚隆副总经理举例说:“比如钛合金的焊接技术,美国人就不
给,最后还是我们自己攻克的,这样他们才给我们较大定单。”
  “不排除有人期望通过转包,最后研制自己的大飞机。这也只能是一
厢情愿的空想”,学者王小强曾指出:波音—747有600多万个零部
件,60%以上由国际转包。但其他国家没有生产出一架波音来,很重要
的原因是波音的重要干部和技术人员都经过最严格的政治审查。很难想
像,在目前转包量仅为日本1%的条件下,在日本都没有转包出大飞机的
情况下,中国能够成功。“新支线飞机”谁来负责?
  对于新支线飞机,现在又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主角是西安
飞机公司和上海飞机制造厂。对新支线几乎唯一没有异议的是,这肯定是
一  涡扇飞机,也就是平常说的喷气式飞机。
  但差异点却是极大的。西安方面希望在新舟60飞机的基础上,将其
 菪案某 喷气式新支线飞机,座位在50—60座。而上海方面却认为
要在运十和麦道飞机的技术条件基础上,根据国际权威调查部门的未来
5—15年的市场分析,搞70座飞机。吴兴世分析说:局外人或许认
为,新舟60是支线飞机,与新支线差距不大。其实,新舟60与新支线
飞机有本质区别。飞机设计中最为核心的是速度,新舟60的时速是50
0—600公里,而涡扇飞机的时速要达到800—900公里,这样一
来,超临界机翼(即接近或超过音速的机翼)、空气动力学完全是不同,
要从头做起。而对于运十和麦道,他们本来就是喷气客机,这些技术对上
海来说都是成熟技术。
  “把新支线的研制放到西安,支持西部大开发”是西安的一张王牌。
上海的一位专家却不以为然:不能一说西部大开发就把项目放到西部去,
搞新支线重要的是要把项目做成功。如不成功反而可能拖垮西部。
  “谁来为这个项目负责?”上海飞机制造厂厂长刘乾酋更担心这个项
目的体制保障。以前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即使失败了也找不到
一个责任人。一个即使小小的决策,比如多几个座位少几个座位,都要最
高层去定夺。
  一个项目从研发到盈亏平衡至少要20年,那么如何保障民机发展的
长期一贯性和责任奖惩的制度保障又显得尤为关键。而现有的体制显然无
能为力。从80年代初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已经变换多次。8
0年代初,管理者是第三机械工业部;1984年改为航空工业部;19
86年改为航空航天工业部;1994年,该部一分为二,变为航空工业
总公司和航天工业总公司;1997年3月,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成立中
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后来又分成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民机)、中
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军机)。第一集团公司下属上海、沈阳、成
都、西安、贵州等六个企业。1998年2月15日,又增设国防科工
委,统一管理包括中国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在内的十个集团公司。这种
错综复杂的管理体系,不要说局外人摸不着头脑,局内人也很头痛。“中
国造”飞机谁来买?
  而一个最大也更现实的问题是,即使飞机造出来了,谁买?
  上海航空工业集团的一位领导坦言:即使新干线现在起步,如果每一
步都很成功,那我们也是一个中学生,能与波音空客同场竞争已经不易,
要求我们与博士生公平竞赛那怎么可能?即使在某一机型达到同等水平,
中国民航公司买不买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位航空工业专家苦恼地说:中国民航似乎有点不相信中国飞机,不
愿买中国飞机的传统。当然有油耗高、维修率高等客观原因。但另外的一
些原因却让人费解:1984年12月,在落实运十飞机进藏飞机试飞的
会议上,一位民航总局的领导说:运十一上天,真叫人头痛。当时上飞打
报告说,1990年可以造16架运十,民航说不要大飞机。但也正从8
0年代中后期起,民航购买了大量的干线飞机,迄今已经花费190亿美
元以上。1995年7月,麦道MD—90飞机合同由40架改为20
架,余下的20架将在长滩制造,然后卖给中国,原因就是中国民航不愿
要中国组装的飞机。中国与空客合作AE—100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中国民航不愿对它下任何先行定单。而在空客撕毁合同后不到一年,中国
国际航空公司就跑到欧洲订购空客A—318。
  为什么不愿买中国的飞机,真的是为提高经济效益吗?一位专家苦笑
反问:你知道每买一架外国大飞机,我们能有多少人出国吗?约200人
次出国考察、学习、培训等等。
(原载厦门商报)
--




从古知兵非好战,只缘妖雾又重来。


--


               〓〓★〓〓

        比别人飞的更高,更快,更强!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ns.mtlab.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