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atbear (胖胖熊), 信区: Green
标  题: 从大漠走来的院士——超音速无人靶机的研制者赵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an 16 17:31:45 2002) , 转信



从大漠走来的院士——超音速无人靶机的研制者赵煦 

------------------------------------------------------------------------------
--

     
科技日报

    2001年岁末,群星灿烂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行列中又增加了一批新成员,其中就有我国
著名无人驾驶飞机专家赵煦。赵煦是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第二试验站的总工程师,专业技
术少将,入伍37年来,矢志不渝、扎根戈壁,为我国的无人机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
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1984年、1987年分别被空军、军区空军评为优秀
知识分子,1989年光荣参加国庆四十周年国庆观礼活动,1991年被空军评为十大科技标兵
,1992年10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空军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年被空军
确定为空军级专家,被中国工程院增选为院士。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虽然深处大漠,但它的天最蓝最美;有这样一个人,他以这片最
蓝最美的天为沃土,以辛勤为种子,培育出了丰硕的成果。他就是赵煦,空军某试验训练
基地二站总工程师,我国无人靶机事业的奠基人。

从烧锅炉到搞靶机

    也许,你不相信,我国的无人靶机事业的奠基人是从烧锅炉干起的。“我在部队是从
烧锅炉开始干起来的!”赵煦坐在他的办公桌旁,开始讲述他那一段经历。他的办公桌摆
在办公室的中央,特制的,很大,正前方是一个特制的和办公桌连在一起的书架,上面是
各种专业书籍和技术资料,还有他所研制的各种型号的靶机模型。办公室四壁全是书架,
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其实,我一生的梦想是翱翔蓝天”赵煦说。1964年他从北京航
空学院导弹系毕业时,听说在西北大漠某地有一个卫星发射基地,于是,他就怀着对蓝天
的渴望,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主动要求来到了大漠深处。但是,他来到
基地并没有干上与导弹或是卫星有关联的任何工作。到基地后的第一次分配,他到了空空
导弹试验基地。当他正在暗自庆幸,虽然搞不了卫星,仍然可以搞导弹时,他又被分配到
了搞无人靶机的第二试验站。紧接着,他又被下放到了锅炉房,具体工作是烧锅炉。远大
的报负与所从事工作的强烈反差,对谁都是一个难过的坎。年轻的赵煦也不例外。但是,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思索之后,他坚信,自己的蓝天之梦一定能够实现。

    到锅炉房的那个冬天是戈壁滩少有的一个寒冬。有天晚上,气温低到了零下39摄氏度
。锅炉房的煤烧完了,刚给锅炉加完水,他二话没说,湿着手就跑到外面推起小车去拉煤
,结果,手被冻在了煤车的车把上。他一动都不敢动,在班长的帮助下,把车子拉进屋子
,车子暖和了,他的手才分开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梦,
从来都没有忘记学习。在基地的几个月里,他通过一些朋友对基地靶机的使用状况进行了
了解,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搞无人靶机也应该有我们自己
的东西。下班以后,他在冰冷的小屋里系统地学习了大量跟飞机有关的技术资料,把自己
所学的导弹专业知识、空气动力知识向飞机专业进行转变,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锅炉
房班长说:“想不到一个大学生锅炉烧得还很好。”他对班长说:“认真起来还有干不好
的事吗?我什么都能够干好的,你信不!”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原本从苏联进口的拉-17靶机停止了供应,我国的各种
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1965年3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研制开始
了。那时,二站的无人靶机事业刚刚起步,满打满算整个站与无人靶机有关的人总共才有
8个,而且没有任何技术资料。正如赵煦所想到的,组织并没有忘记他。他从锅炉房调进了
“长空一号”靶机研制课题小组。从此,他就和无人靶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始了实现
蓝天之梦的征程。

从“长空一号”到“超音速”

    “长空一号”作为我国无人靶机技术的基础,其研制过程是一个拓荒的过程,这个过
程充满了艰难与辛劳。赵煦一到“长空一号”无人靶机课题小组,领导就给这个能干而又
机灵的小伙子的肩上加上了一副重担,让他单独一个人负责“长空一号”总体设计任务,
并要求他在3个月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他终于有了建立自己独特靶机理论系统的机会。当
时,他唯一能够参考的东西就是一架原苏联产的拉-17空投式无人靶机。研制一个飞行器
,而且是一个无人驾驶飞行器,其空气动力参数、飞行技术参数、推力参数等是必不可少
的,事关重大。为了摸熟弄清飞机的各种参数,白天,他带着一个本,一支笔,一把卷尺
,一个万用表趴在靶机上一点一点地测量。有时,他还把靶机的机件拆开,一件一件地熟
悉,一件一件地登记;晚上,他把白天测量到的数据,一个一个分类,然后进行计算,那
时,没有任何计算器,只有通过手工的办法计算。那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但是正是这
个过程,使他对飞行器的各个系统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和了解,给他以后研制无人靶
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还让他形成了一套无人靶机的研
制理论。3个月总体设计时间,他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做参数的统计计算工作,并建立起了
靶机的空气动力参数。3个月后,他终于完成“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总体方案设计。这个
充满了灵气,充满了想象力的设计,很快被评审通过了。

    方案的制定过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对无人靶机的发展进行全面思考的过程。这
个方案也就成了他日后研制无人靶机的基础,并且为以后无人靶机的研制提供了一种思路
,即:我国无人靶机的研制,要立足于改装,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老路
。在其后的研制过程中,赵煦在一张澳大利亚“金迪维克”小车图片的启发下,创造性地
提出了用地面起飞车的办法,将靶机原先的空中放飞改变为由地面直接放飞,解决了无人
靶机的起飞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用某型歼击机发动机代替原有无人机发动机的改造方
案,使得靶机动力增加了近7倍。但这一设想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靶机的推力增
大太多,靶机外型不变,使得靶机在起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过早升力矩,致使
靶机起飞试验一直有问题。一次,他晚上加完班回家时,在楼梯上绊了一下,差点摔了一
跤。这时,他的思路突然豁然开朗:“对,是低头力矩”,于是,他又回到办公室,一个
通宵,问题解决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案提出来了。即一般飞机起飞,都是减小低头
力矩,以增强其升力,而他们在靶机起飞时,加大其低头力矩。问题迎刃而解。

    1966年12月6日,一个红色的身影直飞云天,“长空一号”无人靶机首飞一举成功。从
此,我国有了自己的无人靶机。从此我国的无人靶机技术有了基础,无人靶机事业从此走
向了一片新的天地。赵煦向着自己的蓝天之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赵煦说,他在无人靶机
的研制过程中,得意之作有两个,一个是“长空一号”无人靶机,一个是超音速无人靶机
的研制成功。如果说“长空一号”是无人靶机的基石,那么超音速无人靶机便是赵煦无人
靶机事业的一个辉煌。

    赵煦在80年代末就对超音速无人靶机有了总体的设想。当时,赵煦的方案是分两步走
。在1990年上级组织的一次评审会上,赵煦和他的助手们当着众多专家的面掷地有声地说
:“只要给我们800万人民币,保证4年内将超音速无人靶机送上天。”方案中标了,但其
后,上级又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一次到位,将其性能进一步提高。”赵煦
一个晚上什么话也没有说,那是一个艰难的不眠之夜。第二天,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
不说了,一步到位。”国外有人预言:“中国搞超音速无人靶机至少要20年时间。”同时
,国内也有人说:“如果不搞数控,超音速无人靶机肯定达不到超音速。”赵煦他们就是
不信这个邪,四年里,他们突破了音障、模拟式不变参控制、超音速激波三大理论难关,
解决了成千上万的难题。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了,1995年4月13日,一架红白相间的超音速无人靶机,轻
盈地滑过跑道,跃上蓝天。

    指控大厅里,大家都屏住了呼吸,飞机在加速,猛地拉起,一个俯冲,大厅里响起了
长久热烈的掌声,超音速无人靶机试飞成功了!

    赵煦的蓝天梦想又一次实现了。

两次“放炮”与两次成功

    赵煦很喜欢这么一句话:敢于学习,敢于实践,敢于成功。赵煦说,敢于学习就是要
敢于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敢于实践是要敢干,想到就干;敢于成功,就是要敢想,敢想
别人所不敢想的事,并把它给干成功了!赵煦的学习在基地是出了名的,他无论到什么地
方出差,都要收集回来大量的技术资料,尤其是国外的一些资料,他更加注意收集。所以
,他对于世界各国无人靶机、无人机方面的研究,以及国内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技术研
究一直了如指掌。他的思路是超前的、目光是长远的。

    在无人机的研制过程中,他始终有这样的一种观念:自己的东西虽然暂时不是很好,
但是从长远看,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所以,他在每项无人机方案
的设计上,都坚持用国产的系统。不但如此,他在一些关系到无人靶机研制的关键时刻,
还敢于站出来,敢于表明自己的见解。赵煦说,他在提建议上是“放过两炮”的,“科研
试验没有一次成功的,但我们不得不一次成功,”赵煦说,“我在提这些建议的时候,是
顶了很大的压力,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但一想到国家航空武器的发展,想到自己的蓝天之
梦,我就只有上的分了,没有任何退路。幸运的是每一次我都成功了。”赵煦爽朗地笑了


    1982年,赵煦任当时无人靶机总体室的室主任,当时,他得到了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机
会。由于导弹试验任务的需要,国家需要一种更真实的靶机。当时开会的内容与此有关。
对实体型无人靶机,赵煦其实早在70年代末就进行了方案构想,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
路。在会上赵煦在想,怎么办?一方面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基地还没有正式提到这
方面的事,擅做主张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这时候,他又想到了自己的梦想,又想到了自
己对无人靶机的构想。行,一定行的!于是,他站了起来,在会上侃侃而谈,不但明确提
出了自己的构想,而且还保证自己能够完成实体型无人靶机的研制。回到基地后赵煦挨了
批,因为从长空靶机到实体型无人靶机毕竟是一个大的飞跃,而且国外当时只有美、苏两
国有这型靶机,我们所能借鉴的资料很少。赵煦向基地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19
83年1月20日,国防科工委把这一任务正式交给了基地,赵煦成了这一任务的牵头人。由于
对这一任务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任务下达之后,8月6日飞机进行改装,当年12月19日飞
机就出厂了。经过几个月的调试,第二年6月6日一举试飞成功。在这次研制过程中,他又
大胆地提出了无人靶机全自动方案,完成了无需地面飞行员试飞、调试,无人靶机直接起
飞的创举。

    蓝天的梦想,在他这个敢想敢干的人身上又一次变成了现实。

    1983年年初,当时,因为试验需要,国家想从国外进口10架大机动性能的“火蜂”无
人靶机,预计需要经费4000万元。赵煦是作为考查组成员之一。当他了解到所要进口的靶
机的性能时,他向上级提出了建议:“用不着花这么多钱进口,我可以将“长空”进行改
装,而且可以做到比它的性能更优。”毕竟这是一件大事。他向上级拍了胸脯,立下了军
令状。于是,又一个评审会召开了,赵煦说服了所有的人,得到了这一科研项目。回到基
地后,他立即着手研制,对“长空靶机”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装,在外形,推动力,续
航时间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装。试验结束后,结果表明,这一靶机的性能完全优于当初要
进口的靶机。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梦想,一个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辉煌。一个将蓝
天与梦想连起来的人,铸造了事业的辉煌。赵煦说,他还要走下去,还要想下去,还要继
续为自己的蓝天之梦,继续为国家航空武器的大发展而努力奋斗。(杨春源 记者沈英甲)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7.43.2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