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最新战机揭秘——“飞豹”背后的无名英雄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Sep 24 18:41:47 1999), 转信
中国最新战机揭秘——“飞豹”背后的无名英雄
作者 (北京青年报) ,
中国最新战机揭秘——“飞豹”背后的无名英雄
在今年国庆阅兵式上,数架中国“飞
豹”式歼击轰炸机将和受阅机群一齐
飞越 天安门广场。
“飞豹”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
司设计制造。她是中国首次完全依靠
自己 力量研制的双座、双发、多用途
超音速、高机动性新一代战机。
80年代初,我国海、空军缺乏有威慑力的空中对地打击力量。经中央军委
研究 决定,我们开始自己研制对地攻击型飞机。
十几年过去了,“飞豹”作为这一决策的成果,已开始批量装备部队。
一家著名外国军事媒体评论:“‘飞豹’远距打击能力具备西方三代半战
斗机 功能,可能与F-15E相当,最大起飞重量约与F-15F同级,作战半径
和航程与苏- 27相当,可满足海航急需中型战斗轰炸机的渴望,暂时弥补
没有航空母舰的空白。”
“飞豹”、“FBC-1”都是她的名字。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高 倬这样评价“飞豹”的意义:我们的航空工业,从抗美援朝时的只能
简单地修理国 外飞机,到以后的仿制,再到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行研
制,“飞豹”是一座里程 碑,是一个大有希望的起点!
“飞豹”配有精确制导武器,外挂总重量达5吨。因此它既可以像歼击机那
样进 行空中格斗,又可以攻击地面和水上目标。它具有强大的超低空突防
能力,一次可 加油10吨,作战半径达1600多公里,最高速度1.7倍音速。
有关军事评论家指出,这意味着一旦作战用兵,“飞豹”不需要预先集结
便可 从长江以北的基地起飞,直接打击海上及对岸的军事目标,它无需空
中加油便可出 现在南沙上空,难怪中国军方把她视若掌上明珠,呵护有
加。
对话人:总设计师、“飞豹之父”陈一坚“飞豹”首席
试飞员黄炳新、本报实习记者米格
9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飞豹”诞生地阎良,这是一个你在地图上无论
如何 也找不到的小城,城中仅有9万人,但竟然有7万人是直接从事航空工
业工作的。
在记者一再要求下,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领导终于答应让我很近地看一
看 “飞豹”。守卫哨兵在仔细地检查了所有手续后,按下了电钮。机库巨
大的电动门 无声地滑开,一架草绿色的“飞豹”出现在我眼前。看上去她
比旁边的歼-8要高大 许多,但并不笨拙。圆锥形机头,串列双座舱,修
长的蜂腰形机身,大后掠单垂尾, 使她的整个线条显得流畅而优雅……
9月13日,记者分别采访了“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和试飞英雄黄炳新。
“飞豹”是我最满意的作品
记:您是怎样走上飞机设计的道路的呢?
陈:我7岁那年,正好赶上抗日战争爆发。我是福州人,在此后的逃难中,
我多 次看到日本飞机低空轰炸和扫射普通百姓。1942年、1943年那两年,
我们一家甚至 不得不常常躲在一个墓穴里。有的人家担心小孩哭会让飞机
听见,竟把孩子活活闷 死。后来中国一解放,我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清华
大学航空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航 空航天大学,从此走上了飞机设计的道
路。我搞航空40多年了,参加过歼教1、强 5、运7的设计,“飞豹”是我
主持设计的最后一种飞机,是我最满意的一种飞机。
记:“飞豹”差不多是20年前开始设计的,今天看起来很先进。你们的超
前意 识很强啊!
陈:主要的原因是受越南战争的启发。美国的F-111和F-4(“鬼怪式
”)战 斗轰炸机在战争中很疯狂,而普通的水平式轰炸机在战场上生存能
力就很低。我也 想搞一个类似的高性能歼击轰炸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
不但能够看到F-4、F- 16、F-15的资料,还把美国的军用规范几乎全部
翻译了过来,一比较,发现前苏联 有些规范确实落后。飞机设计规范的选
取是总设计师必须首先决策的重大问题。采 用西方先进的规范体系为“飞
豹”的主要设计规范,一举打破了我国航空系统几十 年来一直沿用的前苏
联模式,使飞机的载荷、飞行品质、结构强度和系统的设计水 平迈上了一
个新台阶。
记:您现在觉得当年在日军轰炸下憋的那口气出来了吗?
陈:没有,我们还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为什么要自己研制作战飞机
记:近几年局部战争的实践也证明你们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我这儿有一
份资 料,上面说目前在西方国家中,对地对海攻击飞机占了作战飞机总数
的60%,海湾 战争中,美国出动飞机十万多架次,几乎没有发生空战。
“科索沃战争”更说明现 代战争中攻击机是主攻手。
陈:所以,“飞豹”让我感到自豪。她具有现代攻击机的主要特点,就是
高机 动性、大载重系数、大作战半径、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她填补了我
们国家的空白。 有了“飞豹”,我就感到这一辈子没有白过。去年11月国
际珠海航展,“飞豹”首 次亮相,仅在空中飞行6分钟,就有人说“神龙
见首不见尾”。一位老人,当场抓住 我不放呀,就是说不出话来。
记:前段不少媒体在炒作购买苏—30的事。事实上不少发展中国家都是这
么做 的,许多读者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单独设计呢?
花钱向世界航 空大国买一些先进飞机不就行了吗?
陈:买有这样几个弱点:第一,买不到最先进的,它出口给你一定要留一
手; 第二,受制于人,尤其零部件,那简直是个无底洞;第三,也是最重
要的,像我们 这样一个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依赖谁
都不行。这一点,国际 上的教训够多了。
记:“飞豹”有没有让你感到遗憾的地方?
陈:有啊,当然有!比如,她的仪表系统还比较落后,电子火控系统还有
进一 步改进的余地,外形也可以搞得更漂亮些。当时我们有4个方案,其
中一种和现在的 苏—27飞机很相似,但那时我们的条件太差,没有那么大
的风洞,无法做试验,只 好选择了目前的外形。
记:建一个大点儿的风洞不就成了吗?
陈:那要花很多钱。再说,风洞是个电老虎啊!它一开,周围都得停电。
还有 一个背景就是国家催得很紧。我举个例子,当年王震同志在省委招待
所听我们汇报 时,拿拐棍杵着地,说你们无论如何要在1981年或1982年尽
快给我拿出飞机,要不 然我就看不到这架飞机了!
采访结束后,我送陈总走出会议室,这时夜已经深了,天下着小雨,这位
“飞 豹之父”骑的是一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披一件现在少有人穿的旧军
用雨衣……
科研试飞,是对一种只有地面理论的新机种在空中进行全面测试,以期发
现故 障。其中包含的危险性不言而喻。
由于记者也是飞行员出身,并和黄炳新是同一航校校友,谈话一开始就直
奔主 题。
“飞豹”首飞,火警灯亮了
一次飞行中,方向舵突然飞掉
记:“飞豹”1988年12月首飞,我记得您也是那一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试
飞英 雄”荣誉称号的。为什么选中您来试飞呢?
黄:我们国家以前所有型号的战斗机,我基本都飞过,但那都是仿制的,
这个 “飞豹”是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大家心里不太有把握,研究所和西
飞公司都一致 要求我来。
首飞那天,我抱定一个信念,只要发动机转,我就能飞回来,两台发动机
只要 有一台转,我就要飞回来。
记:顺利吗?
黄:起飞后,就出现前后舱高度表不一致,误差50米。一会儿火警灯又亮
了, 我检查其他仪表,判断可能并没有失火,是误报。我在空中飞了20分
钟,着陆后出 现剧烈震动。
记:这是怎么回事?
黄:它是新飞机,前起落架有问题。飞机剧烈震动,把座舱内2/3的仪表
都震 掉了。飞机没法儿滑行,只好远远停下,他们开着车过来把我从飞机
上接下来。但 不管怎么说,首飞是成功的。总设计师都流泪了。
记:“飞豹”好多第一都是你飞出来的。
黄:第一次全外挂,16枚炸弹、导弹等,5吨重,这是我飞的;第一次挂
“霹雳— 5”空空导弹,是我飞的;最大表速是我飞的;最大高度(升
限)是我飞的;可以说 这架飞机所有的极限数据都是我飞的。
记:试飞“飞豹”,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您还记得吗?
黄:那是1992年8月25日,高度5000米,飞机从亚音速过渡到超音速,飞机
开始 剧烈抖动,连仪表板都看不清楚。着陆后,我说这飞机不能飞。但后
来院里说毛病 在地面确实找不出来,你是不是再飞一次看看。后来装上测
量仪器我再飞了一次, 结果在飞到马赫数1.1(1.1倍音速)的时候,方
向舵震掉了。
记:实际也就是在破音障的时候。
黄:对。我听得“当”的一声,蹬舵就没反应了。
记:你给塔台指挥员报告了吗?
黄:没有。报告只会让他们紧张,处理情况还得是我呀!飞机转弯,一个
靠方 向舵,一个靠副翼。没有方向舵,飞机肯定侧滑,有点儿像汽车没有
方向盘,着陆 时对跑道很不好对。想方设法,最后总算落了下来。
记:方向舵飞掉,可以说在中外航空史上都是没有过的。你现在说得轻
松,当 时稍有差错,轻则二等(摔飞机),重则一等(机毁人亡)。
黄:不过“飞豹”破音障时震动的问题就明白了,原来是方向舵的问题,
后来 在这方面做了改进,隐患也就消除了。
“飞豹”超低空飞行时,孩子给吓哭了
记:我到这儿来后,听许多人夸这架飞机好,但他们都不是飞行员,没有
切身 的体验。您能不能从一个飞行员的角度谈谈这架飞机好在什么地方?
黄:第一点,飞行员不怕迷航,因为它空中逗留时间长;第二点,带弹量
大, 她自重27吨,可带5吨炸弹,轰—6自重72吨,也不过带7吨炸弹;第
三点,自动导航。 可以把目的地的经纬度输入进去,打开自动驾驶仪,不
管什么恶劣天气,它都能自 动精确地飞到目标上空。再一个它可以定高,
比方说我定安全高度3000米,掉到这 个高度会自动拉起。
记:那它的空中特技和中低空性能呢?
黄:空中特技不亚于任何一种战斗机,中低空性能尤其好,加速相当快。
我在 100米高度做60度坡度的盘旋,当地老百姓都提意见,说孩子吓得直
哭(笑)。
记:试飞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黄:1996年12月26日,所有的试飞项目全部结束,最后一个项目是我飞
的,是 空舰导弹试验,准确击中目标。飞机交付部队后,大家都抢着要
飞。最后部队首长 让飞行员排队,限定每架飞机每天的飞行时间。飞行员老觉得飞不够
似的,上去了 就不想下来,我的感觉也如此。
黄炳新,瘦削,平和,河南口音很重。采访那天,他没穿军装,只穿了件
圆领 衫,也许是因为多年在狭小座舱里工作的缘故,他还显得微微有些驼背。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