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gr (睡虫~春梦了无痕), 信区: Green
标  题: LCA与FC1比较
发信站: 大红花的国度 (Tue May 30 17:53:59 2000), 转信

发信人: chn (中国一定要统一), 信区: News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May 30 13:33:35 2000)

----
 
1998年5月,南亚地区的几声巨响震撼了世界,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印度与巴基斯坦
这两个在军备竞赛上死不相让、针锋相对的国家。那么,在制空权对于未来战争越来越
重要的情况下,奉行“战略防空威慑”的印度在下世纪初将装备哪种主力战机?在军备
竞赛中处于劣势的巴基斯坦,又将以什么样的战机与印空军抗衡?
穷兵黩武的印度自90年代以来,不惜重金先后从法国、俄罗斯购买了“幻影”-2000、米
格-29、苏-30等先进战机。与此同时,印度加快自行研制先进轻型战机LCA的步伐。这项
启动于1983年的计划,在90年代得以较为顺利的发展,1996年11月实现了首飞。LCA计划
到下世纪初装备印空军。
与印军相比,巴基斯坦空军显得时运不济。政府拿不出或不愿拿太多的钱购买美、俄的
先进战机。目前巴空军的主力战机是中国的歼-7P和美国的F-16A/B,与米格-29、苏-30
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比起印度以前由米格-21发展的几种型号,还是要略胜一筹的。由于
歼-6、歼-7P等中国战机的出色表现,巴基斯坦选择中国作为合作伙伴,采用共同投资、
合作研制的方法,在90年代中期(1994年)启动了FC1/FC-1计划,使FC1/FC-1在21世纪
初将作为主力战机装备空军。
LCA与FC1/FC-1这两种将在21世纪初对峙于南亚次大陆上空的战机,其性能到底孰优孰劣
,综合战力究竟谁高谁下,笔者依据最新资料,将对此做一浅要的分析介绍。
结构设计--差异明显
印度LCA的设计重点是空中战斗,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和超视距空战能力。 
LCA 外形布局与众不同,没有水平尾翼,也没有像JAS-39等无尾三角翼飞机普遍采用的
鸭式前翼。LCA机翼为三角翼,但在翼根部前端切去一块,前缘后掠角减少,形似“双三
角形”。据说这种形状在飞机大迎角飞行时能产生较强的翼根前缘涡流,可提高机翼升
力。LCA的机翼面积不算小,但翼展并不大,只有8.2米,因此展弦比(翼展与平均翼弦
的比值)很小,仅为1.79,是已知所有现代战斗机中最小的。机翼的展弦比愈小,其诱
导阻力就愈大,因此LCA采用这样小的展弦比颇令人费解。
由于没有水平尾翼和前翼,LCA的升降舵功能是靠机翼后缘的副翼来实现的。这种布局形
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飞机的操纵性。但印度专家称,LCA是“静不安定”飞机,其飞行
系统可通过传感器、计算机等自动保持飞机稳定,从而改善操纵性。因此,LCA对飞行控
制系统要求很高,这一系统工作稍有闪失,飞机就得掉下来。为此,LCA装有两套独立的
主计算机,可同时工作,即使一套坏了也能保证飞行安全。此外,LCA还采用了先进的四
余度数字式线传操纵系统,即四套独立的线传操纵系统,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一旦出现故障,有一套不工作,另外三套还可操纵飞机正常飞行。如果一套“乱来”
,出现错误,另外三套可以把它纠正过来。四余度操纵系统的优点是它可以允许有“第
二次故障”;缺点是飞机重量增加,成本一升、机务维修量增大。
为了增强中低空和亚音速条件下的机动性,LCA采用了自动前缘襟翼。这种前缘襟翼与机
身背部两片减速板配合,还能改善LCA的起降性能。不过据参与LCA设计的西方专家评论
,这两项技术的收效并不像原先预计的那样显著。
LCA的进气道设在翼根部位,在大迎角状态下气流可以较为“顺畅”地进入进气道。不过
LCA的进气口是“固定式”的,没有调节板或调节锥调节进气量大小,因此在高机动的空
战条件下与发动机的匹配上还要下些功夫。
FC1/FC-1是中巴合作研制发展的新一代轻型战斗机,研制工作主要由中国成都飞机公司
完成。飞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适应2000年后作战环境的全天候、多用途轻型战斗机,能
够执行空空格斗、空地攻击双重任务,具有发射中程导弹、超视距攻击和精确攻击能力
,作战半径较大,具有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可靠性和维护性。
FC1的外型是“传统”的,采用单发、两侧肋下进气的常规布局和全翼展前缘机动襟翼及
大机身边条。FC1的翼展9米,展弦比较大,这种外形看似“传统”,实则先进,可以说
是综合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的许多新成果,特别是正确处理了可操纵性与高机动、大迎
角性能的关系,同时还兼顾了新一代战机的隐身特性要求。
FC1的飞行控制系统采用机械液压式并配以简单的自动驾驶仪,既可实现良好的操纵性,
还能大大降低飞机成本和飞行员的工作负担。FC1座舱采用整体圆弧风挡和水泡形座舱盖
,采用穿盖弹射求生系统,飞行员有良好的视野和可靠的应急救生保证。FC1的进气道是
可调式的,是在中国现有技术上稳步发展起来的。
动力性能--基本相当
LCA在试飞阶段主要采用美国的F-404涡扇发动机,但印度不希望长期进口发动机,正投
资数亿美元,由国家中央燃气轮机研究中心(GTRE)自行研制一种名叫GTX-35VS“卡佛
里(FONT>Kaveri),最大加力推力80千牛,不开加力最大推力50.7千牛。重约1050千克
,采用二级涡轮、3级低压压气机和6级高压压气机。从这些数据看,与当前国外先进战
机所用发动机水平相当。此外,该发动机设计时考虑了南亚地区高温天气的环境因素,
据说还具备一定的矢量推进能力。
FC1飞机则选用米格-29的改进型发动机RD-93,这种发动机最大推力49.4千牛,加力推力
81.3千牛,其最大优点是可靠性高、耗油率低、维护简便、加速性好。目前蝇示做矢量
推进,但俄罗斯克里莫夫发动机科研生产公司(RD-93的研制者)已经成功地在米格-29
的RD-33发动机上进行了矢量推进技术试验,RD-93增加矢量推进能力也非难事。
LCA正常起飞重量8500千克,FC1正常起飞重量9100千克,两者的推重比分别大约为0.96
和0.92,可以说旗鼓相当。LCA使用了大量复合材料,而FC1使用的复合材料很少,飞机
的推重比仍能保持在0.9以上,足见其结构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机载电子设备--各有千秋
目前关于LCA 的机载电子设备尚无非常详细的资料,据称其首先采用美国F-20飞机使用
的APG-67雷达和瑞典JAS-39飞机上的PS-15A雷达,待印度与瑞典合作研制的雷达系统成
功后再做替换。LCA 目前使用的APG-67、PS-15A雷达虽然也属第三代战机的机载雷达,
但还难称得上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
LCA的电子设备还包括全球定位导航系统、激光惯性陀螺和前视红外跟踪装置等,据说还
考虑配装激光目标照射器短舱。飞机上的电路总线采用美国1553B标准。
FC1的机载电子设备也用1553B数据总线综合,主要设备有任务计算机、脉冲多普勒雷达
、惯导加全球定位系统、外挂管理系统、敌我识别器、雷达告警接收机、箔条/曳光弹投
放器和数据传输单元等。座舱的设备主要为平显、多功能显示器和双手不离杆操纵系统
。这些先进的雷达火控设备使FC1在对空任务中具有常规攻击和超视距攻击能力;在对面
攻击中具有常规攻击和精确攻击能力,并能进行精确导航和目标识别。此外,FC1还可以
加装前视红外器、激光照射吊舱和夜视镜等。
 
 
武器系统--FC1一边倒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LCA的固定武器为一门俄式GSH-23双管236毫米口径航炮,备弹22
0发、射速3000发/分。LCA机翼下有6 个挂架,机腹和机翼内侧挂点可挂对地攻击武器。
LCA目前的火控设备只能制导格斗导弹,该型导弹采用雷达制导。不过要装备这种导弹还
需待相应的雷达研制出以后。当然,LCA也能通过引进来解决中距空空导弹问题。
FC1的固定武器为一门23-Ⅲ型航炮,其性能优于俄GSH-23航炮。FC1也有7个挂架,最大
外挂量3800千克,外挂种类包括近距空空导弹、中距空空导弹、常规/精确制导反跑道炸
弹的各种吊舱。供FC1选择的中国空空导弹有PL-5C、PL-9红外格斗导弹和R-27P1中程拦
射导弹,全机可混挂6枚。另外,俄制和西方的空空导弹也能装在FC1上。如果实施对地
/海攻击,FC1还可选装中国和俄罗斯的反舰导弹及西方国家的空地导弹。
两相比较,从目前公布的资料看,在武器系统上FC1遥遥领先。LCA的武器系统堂在研制
中,而FC1却从容地选择成熟的各种导弹等先进武器,真可谓是撘槐叩箶。
 
 
综合作战性能--尚难定论
 
LCA 和FC1都属研制中的战机,现在评论它们的综合作战性能还为时过早。不过在全面比
较两种飞机的各个系统后,两者的作战特点还是可以把握的。
然而,这种一味追求撉釘的设计思想也限制了LCA的发展。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有
一定的航空科研制造基础,但无法和美、俄、法等航空强国相提并论。有限的经费和技
术较多地投入复杂的线控飞行系统和复合材料上,势必减弱了雷达、火控和导弹武器的
研制。LCA计划开始后的10多年里,中距空空导弹发展相当快,使空战打破了传统的追尾
格斗模式,实现了视距外的迎头攻击。作为21世纪初服役的战机,没有远距离截获攻击
目标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缺陷。
FC1开始设计是在1994年,因此,不但突出了轻小灵活,而且强调了多功能性。所谓多功
能是指不但具有对空格斗、截击能力,而且有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与LCA相同,FC1的
对空攻击能力是以中低空高亚音速的格斗功能为基准研制的。成熟而先进的气动布局和
大推力的发动机,使FC1具备了较高的机动性,预计可达到F-16等第三代战机的水准。高
出LCA一筹的是FC1强大的武器系统和与之相对应的航电设备。尽管FC1尚未首飞,成批生
产后的国际合作还有待发展,但仅凭目前中国拥有的技术就足以将其全部装备起来。突
出格斗,强调远距精确攻击以及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可维护性,使FC1成为21世纪初发展
中国家用得起、靠得住的战机。
 
 
发展道路--截然不同
 
从60年代到80年代来,印度先后从美国、英国和前苏联购买回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中包
括米格-21、23、27、29和幻影-2000战斗机。进入70年代,由于印度挑起了第三次印巴
战争,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印进口军事装备进行了一定限制,印度在战机进口上全面倒向
了前苏联。在购买战机的同时,印度也同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在研制LCA之前印度曾先
后引进生产了米格-21的5种改型,较好的掌握了外国先进武器的设计思想和生产工艺,
具备了自研战机的基础。因此,早在1983年,印度就提出了LCA这项当时技术颇为先进的
战机发展计划。
航空科研和生产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做为第一个自研战机计划,仅
高强度复合材料和四余度传操纵系统对当时印度航空科研来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此,在法国、德国和瑞典等公司的参与下,LCA的空气动力实验研究、材料研究和飞
控系统研究才得以完成。而此时已是世纪之末,航空兵器和空战模式都有重大变化,LC
A还需做进一步冲刺,配备雷达、火控和武器系统。因此,类似LCA这样的研制计划在立
项之前,也必须考虑到冲刺高难度技术中各系统之间的轻重关系。
相比之下,中国航空工业没有印度那么幸运,只仿制了米格-17和米格-19,而之后的歼
-7与歼-8则分别在米格-21和米格-23的基础上大量介入了自行研制的成份。正由于长期
的自主实践与探索,中国才有了像歼-7MG、歼-7E、歼-8ⅡM战机,才有了研制FC1所具备
的先进经验与可靠技术。FC1是中国航空工业近20年来的结晶,其发展遵循了渐进的市场
化方式,它从制定计划时就考虑到占据21世纪初发展中国家多功能战机市场,采用国际
合作开发的模式。

--

“趴下!”, “趴下!”
“少废话!”,“少废话!”
“同学们,这是我们的李校长。”
telnet 166.111.178.154  的新闻版阅读当日焦点新闻,发表高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ganrong.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