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nlz (如来), 信区: Green
标 题: 靖国神社后“沉默的螺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17 22:35:49 2004), 站内信件
一个心理学的群体效应是:个人在群体中,会表现出比单独时更强烈的冒险、激烈和
胆大行为。如果受到鼓舞,这种倾向会变得更加强烈。
日本通常被认为是这种效应表现最显著的民族。旅日欧洲文学家小泉八云曾在日本
帝国这轮“旭日”初升时做出判断:“或许日本将来的危险,就正存在于这个大自负心之
中也未可知。这个自负心并不是因此次战胜(甲午战争)所生的新感情,那是一个因为连胜
的历史所渐渐加强下来的民族感情。”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外交家席勒曾预言,日本有一天将崩溃:“让日本自己削弱自己
,尽量给狂人以绳子,他们会自己吊死自己。”——1936年日本少壮军官发动“2·26事
变”后,日本已处在战争狂热的多数鼓噪和暴力威胁之下,少数人只能选择沉默,最后,
空气中只剩下战争狂热一种声音的日本,只能像一列失去刹车的火车驶向战争的深渊,成
为群体效应悲剧的代表。
吊诡的是,发动“2·26事变”的官兵尽管被宣布为反叛,但自杀者和当时就地解散
日后阵亡的官兵们,最终都进了靖国神社。这个疯狂的国家从如日中天、不可一世最终走
向覆亡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年轻人这样的声音:“让我们靖国神社再见!”
靖国神社,这个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物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它是带着传统文化痕迹的
阑尾,还是一枚可疑的犬齿?日本人和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观感。
1月1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又一次引发了中、韩和日本国内的
批判。这是小泉任内的第4次。自桥本龙太郎上台以来,中国媒体每年总有几天集中火力批
判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亦在中国人的心理承受力上悄悄地
实现了“正常化”。
虽然自1985年8月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开始,中国人从媒体上已太熟悉
“靖国神社”这四个字,但一般人除了知道这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在内“为天皇
尽忠”的亡灵外,对靖国神社在日本的历史作用,在日本的现实地位和影响,均所知甚少
。
然而,中国社会对日本靖国神社及其背后阴影的警惕和忌讳,使我们很难看到对那里
全貌的真实描述,哪怕是极端主观片面的看法。曾反复提及要警惕日本的姜文,悄悄去了
趟靖国神社后,立遭口诛笔伐,或有一肚子话说的姜文只能选择闭嘴。
这一微妙背景,正是近年来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一次次伤害国人感情后,民间对日不满
的情绪急剧上升。数年来的民意调查均显示,中国人最不信任和最厌恶的国家,日本高居
第一。而网络的出现,则为这种民意的酝酿激荡和直接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今天的
民间对日情绪,用“沸腾”二字形容,并不为过。凡涉日本话题的讨论,它已占据压倒性
的绝对优势,对一般态度的人,益发显示出一种强大的意见压力,形成一方大声疾呼另一
方愈发沉默的螺旋过程。这为传媒学上“沉默的螺旋”提供了一个最新案例。
海那一边的日本,1985年对中曾根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NHK的调查是,赞成61.
5%,反对28.3%,《读卖新闻》调查结果是赞成者52%,反对25%。到了2001年,《朝日新闻
》的调查表明,赞成者上升到71%,反对者维持在24%。——中间声音的消失,这是日本在
此问题上社会观念急剧两极化的直接显示。无疑,这种支持内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正常化
的意见,同时也在日本开始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
有关靖国神社的日本民情中,要求靖国神社由民间社团改为官营的支持者也越来越多
,它开始对日本政教分离的宪法条款构成现实舆论压力。而今天使日本政府官员在参拜靖
国神社时有所顾忌的外在因素,事实上,惟有来自中韩两国的外交压力。
而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同样在发生迅速变化。曾在靖国神社门口涂写“该死”的冯锦
华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说:“我对日本的态度恰是在日本形成的,歧视和排斥中国
人的东西在日文网站上同样到处都是。”
日本社会的逐渐右翼化,是必须引起中国人高度关注的变化。1988年3月11日,日本极
端右翼组织“赤报队一同”在“卖国的”《朝日新闻》驻静冈县支局大楼,安放了一枚定
时炸弹。同日,日本首相竹下登和前任首相中曾根康弘收到该组织的恐吓信,给中曾根的
恐吓信中称,中曾根迫于中韩压力连续两年未参拜靖国神社,是“背叛日本民族”,要求
他向拒绝参拜靖国神社的竹下登施压。
当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时,一个旨在修复破坏的“日中关系研讨会”正在东京进
行。时殷弘、冯昭奎等学者的“对日关系新思考”曾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在这里与“对
华关系新思考”一起被国内的大众和媒体所冷落。学者们要求对日态度冷静、理性,着眼
未来和长远的观点,不但得不到广泛呼应,相反,很容易被目为“新汉奸”。当前中日关
系的现实处境与历史问题之间,有着相当的因果关系。并非凭单方面的善良愿望就可修补
。
“我在公共场合,比如说接受采访时,当然会以比较冷静、公允的态度出现,但是,
在网上作为一个普通人,披上一个‘马甲’,我当然会是像普通人一样愤怒地宣泄。”冯
锦华的坦白代表了中国民间的普遍情绪。在对日态度上,中国少数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之
间,已出现巨大的认知裂痕。
对日本关系,是“必须要正视历史”还是“积极面向未来”,还是两者可能的结合?
寻找现实的解决方案,是政治家们的事情,当然也是媒体关心的焦点。
冯锦华的坦白显然更能代表中国民间大众的普遍情绪。在对日态度上,中国少数知识
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已出现巨大的认知裂痕。
但是,民间情绪表达上“沉默的螺旋”效应同样值得关注。一方面,冯锦华们终于能
合法地表达公民的个人意志,无疑是中国在真正迈向公民社会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另一方
面,民间声音的多元化更是一个社会健康的标志,因而,“沉默的螺旋”和社会对同一问
题的观念认识断裂也同样是值得媒体人警觉和注意的。
而从中日关系角度看,影响中日关系的,并非靖国神社这样的历史问题,长远看,两
国民意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何在信息的提供上能一种客观真实的资讯服务,避免出现
“沉默的螺旋”,当为媒体的职责之一。
就今天中日关系而言,靖国神社是难解的结,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日本文化以及其对
待历史态度的一把最重要的钥匙。
冯锦华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那里写的历史、祭奠的人和鼓动的精神,我无法
做到冷静、理性,(它)只能让人激动、愤怒。如果你们能对靖国神社作些客观描述介绍,
我相信普通中国读者看了都会感到愤怒。”
而另一位朋友在参观靖国神社后则感慨:“到了那个地方,看看那里的氛围,你才知
道什么才是‘虽死犹生,虽败犹荣’。不管日本人宣传什么样的历史,至少,他们的认真
、虔诚是我们万万不及的。”
正如今天的日本已经成为多元化的国家,日本人到靖国神社的目的也各有不同,不同
的中国人看到靖国神社自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不能代替读者自己去下判断,但把各种观
感、介绍翔实地汇集起来,尽可能给读者真实而立体的资料,让我们的读者自己去独立判
断、把握。这就是我们推出这一期专题的目的之所在。
--
http://lz.gs.edu.cn/~hnlz/backup/183.gif
http://nyxgb.hit.edu.cn/luntan/uploadface/v2.gif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的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61.186.46.6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