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针叶林), 信区: Green
标  题: “核战”10年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1月29日21:28:1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发信人: riverstone(针叶林), 信区: US_JP_Research
标  题: “核战”10年间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Fri Nov 29 08:35:16 2002)

“核战”10年间

  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在巴格达

  本报特约记者钟文本报记者黄洁重返巴格达

  11月18日下午,一架L100货运飞机徐徐降落在萨达姆·侯赛因国际机场,金色的阳光
将其尾翼上硕大黑色UN标记照射得格外醒目。时隔四年,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随着这支先
遣小组的出现重新启动,将于下周正式开始。
  虽然核查小组得到联合国1441号决议的授权和美国的“零容忍”政策的支持,可以在
任何时间进入任何“敏感地区”检查,但他们依然肩负着联合国武器核查史上最艰难的任
务,全世界都在等待他们得出的结果:战争,或者惹怒美国的危险和平。
  领队的联合国首席武器核查官布利克斯(HansBlix)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
(MohammedElBaradei)在停机坪上就被记者团团围住。人们反复询问核查小组里是否存在
美国间谍,核查会不会将伊拉克推向战争。布里克斯的回答是:“请记住,我们只有一个
单纯的目的,就是让全世界知道这里是否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巴格达,先遣小组与伊拉克代表进行了两轮会谈,并且完成了一些前期筹备工作(
包括驱赶闲置四年的核查中心里的野鸽子)。布利克斯和巴拉迪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
们与对方代表进行了很好的讨论,所有的伊拉克官员都向我们保证,他们将给予全面的和
透明的合作。”
  与此同时,美国加紧了军事打击的准备。20日,美国政府正式向加拿大和其他北约盟
友提出请求,要求他们出兵参与可能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或者提供其他必要的帮助。一些美
国“鹰派”宣称,如果核查失败,他们根本就不会失望———毕竟,这场围绕武器核查进
行的“猫鼠游戏”已玩了11年。
  “伊拉克是一个太虚幻境”
  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始于1991年。在联合国第687号决议中,伊拉克被要求在国际监督
下无条件销毁所有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射程在150公里以上的导弹,并承诺不购买或不研
制核武器。此后,联合国总共派出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对伊2500多个地点进行了400多
次核查,直至1998年核查中断。
  这是伊拉克与核查小组之间冲突不断且不断升级的7年。
  联合国核查员说,在伊拉克政府的抵抗、监视或阻碍下,完成核查是不可能的任务。
  前核查员麦卡锡说:“联合国要求我们从伊拉克地下室里找出炸弹、生化武器,但这
是不现实的,对于我们来说,伊拉克是一个太虚幻境。我们最多也只能发现伊拉克拥有核
武器或生物武器的迹象,而不是武器本身。”
  他的同伴泰勒则认为,所有的规则在伊拉克不过是一纸空文。
  为了保密,核查小组甚至不敢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开会。泰勒领导的核查小组选择了
纽约第三大街的一家泰国饭店,而麦卡锡则到了第46大街。每位核查人员都有一个秘密代
号,他们选择、检查核查目标,试图将整个计划做得密不透风。当他们迫不得已要在伊拉
克的谢拉顿·伊师塔饭店里制定计划时,更是提心吊胆,万般小心。
  在伊拉克,武器核查人员从不会告诉司机到底去什么地方,他们引导司机绕来绕去走
弯路,但美国的U-2侦察机发现,即便如此,在核查小组每次到达目的地之前,已经有15
辆伊拉克轿车和货运卡车到达那里了———显然,伊拉克人对联合国核查小组的行踪了若
指掌。
  核查人员总会在半夜睡得最香的时被电话吵醒,拿起话筒却要么没有回音,要么对方
声称打错了电话,要么就是态度暧昧的小姐要求为核查人员提供性服务,一晚反反复复好
几次。泰勒说:“他们就是想不让我们晚上睡好觉。”白天时,则经常有神秘的男士闯进
房间。有一次,麦卡锡没有与小组一起行动,单独呆在饭店房间里,突然听到敲门声。麦
卡锡回忆说:“还没等我进一步问话,门就打开了,进来了两个穿制服的伊拉克人,他们
什么也不说就开始检查房间。怎么会有250磅重的服务员?真是滑稽。”
  比起骚扰电话,威胁更令核查人员胆战心惊。麦卡锡说:“有一次我拿起电话,听到
了5声枪响,好象有人拿着一支手枪就站在电话旁,随时打出5枪,我们一共5个核查人员,
正好5枪。我把电话递给我的一个同事,他的脸一下子变得十分苍白,因为他早就接到过这
种电话,看来他们不是偶而为之。”回想起当时情景,麦卡锡仍心有余悸,他说:“我们
是普通人,不是这个星球上最坚强的人。我们有5个人,5枪,我的意思是说,我能想像到
后果。必须承认,我们感到恐惧。”
  崩溃与消失的科学家
  1995年2月,核查小组乘一辆大巴士离开巴格达去哈卡姆进行检查。多年以来,联合国
一直怀疑那里的一家工厂生产生物武器。
  核查小组看见那家工厂四周有卫兵哨塔,墙上被带刺的铁丝网围着,与普通的民用工
厂分明不同,可是检查结果却和以前许多次进行的检查一样:毫无异常。
  为了找到突破口,核查小组决定与负责那家工厂的伊拉克女科学家里哈布·塔哈博士
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谈话,核查小组一直怀疑她是伊拉克政府生物武器计划的负责人,并且
称她为“细菌博士”。但核查小组知道会谈艰难而危险,伊拉克政府为每个接受问话的科
学家配备一个“助手”,当着“助手”面说得太多就等于在死亡许可证上签了字。
  核查人员说,“助手”经常以眼神、手势甚至很大的咳嗽声制止伊拉克科学家的谈话
,一些科学家甚至对自己合法的职业都不能解释太多,有的说着说着便突然换了方向,前
后故事明显接不上,最离谱的一位经常莫名其妙地中断谈话,趴在桌子上,反反复复好几
次,谈话不得不中断。
  核查小组的组长、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斯珀特泽尔博士负责会见塔哈博士。据另一位
在场组员回忆说:“斯珀特泽尔博士不停地告诉塔哈博士,她对配方、原材料、水电使用
量等的计算有误,数据不对,让她再计算一遍。可塔哈博士一遍又一遍地计算,没有一次
算对。其实大家都是科学家,计算那些小问题不在话下。塔哈博士明知道自己瞒不过,但
有‘助手’在场,这一切她毫无办法,看得出她心里非常烦躁。最后,在斯珀特泽尔博士
的步步紧逼和‘助手’的严厉监视下,塔哈博士终于心理崩溃了,她尖叫着冲出了房间,
然后又跑回来,抓起一把椅子扔了出去,吓得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
  崩溃的塔哈博士或许还算幸运,对于那些与核查小组合作的科学家,常常会在一夜之
间便永久消失。
  有一次,泰勒到巴格达大学校园找一个他称之为“X先生”的人。他看见在伊拉克军官
的陪同下,一位衣着考究的男子。泰勒回忆说:“我走上前去说:‘我想您就是X先生吧?
’他回答说:‘是的。’我告诉他我是特里·泰勒,根据联合国特别委员会的授权,我有
权查看所有的文件,你必须立即把我带到你的办公室。”
  接着,许多伊拉克人突然而至。“X先生”的办公室很快便变得十分拥挤。
  泰勒回忆说:“‘X先生’看起来很不自在,我手里拿着他的文件,我知道我的第一个
问题应该这样:‘谁与你一起进行这个项目?’
  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说:‘请不要回答这个问题,请不要回答
这个问题。’可是‘X先生’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与他一起工作的几个人的名字告诉了我
。”
  那次见面后泰勒就再也没有看到过“X先生”。“我相信这样的事折磨着许多核查人员
的心灵,‘X先生’的故事到现在仍在折磨着我,我一直在想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致命的,
让他遭遇了不幸。”
  对于一些人,核查人员要一再地去访问,其实是为了保护他们。有一个被关押在监狱
里的导弹专家,核查人员三番五次地去找他。麦卡锡说:“我们每次到伊拉克检查都要求
见那个被关押着的科学家,要与他谈话,不过就是想让伊拉克当局知道他们不能杀了那个
科学家。我们每见他一次他过后都要瘦10至15磅肉,他的手表松松垮垮地挂在手腕上,瘦
得让人不忍卒视,可我们每次到伊拉克都提出要见他,为的是确定他还活着。”
  间谍与核查共舞
  在联合国核查小组进入伊拉克后不久,伊拉克便声称核查人员混有美国间谍,并展示
了截获的大量侦听活动作为证据。
  1998年1月,伊拉克再次指控美籍武器核查人员是美国间谍,拒绝核查小组进入某些地
点。美国随即增派兵力进驻中东,海湾局势迅速恶化。2月、8月、10月,伊拉克三次宣布
将中止与联合国特委会合作,引发三次核查危机。
  从1999年1月9日《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报道来看,伊拉克对美国间谍的指控并非信口
开河。
  该报道纪录了美国情报部门为渗透伊拉克情报网进行的最后一次尝试:一名美国间谍
混在核查小组中来到了巴格达。他此行的任务是安装一套极为先进的电子侦听系统。
  在离开伊拉克前,这位“核查官”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接下来的10个月时间里,美
国的间谍卫星和核查团通过这套系统大规模地侦听那些萨达姆保卫、负责武器隐藏的伊拉
克军官和情报官们使用的电话、手机和其他通讯手段。
  侦听到的情报中有85%毫无用处,但剩下的情报则足以让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和美国
渗透伊拉克的武器隐藏计划和安全网络。这一深入伊拉克心脏的间谍活动直到1998年12月
联合国特委会离开巴格达才算告终。几小时后,美英对伊拉克的袭击开始了。200多枚“战
斧”式巡航导弹在4天内袭向巴格达,落在伊拉克总统府附近,连萨达姆小女儿的住所也被
导弹击中,但她因在此前离开住所而幸免于难。
  这便是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它正是利用美国间谍在巴格达挑出来的目标
数据进行攻击的。事件过后,伊拉克一直拒绝联合国核查小组的返回。
  四年之后,武器核查行动再度展开,然而形势已今非昔比。
  “9·11”的沉重打击,使得美国对外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向单边主义和武力解决
的方向倾斜。为了彻底消除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在阿富汗战争硝烟几已散尽之后,美国人
的锋刃,已指向了多年的老对头伊拉克。近一年来,对伊战争的隆隆雷声震耳欲聋。
  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441号决议,以更大的力度和范围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
查。这是在国际社会多方斡旋下妥协的产物,也被绝大多数国际观察家视为和平的最后机
会。
  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根救命稻草分量的无疑是伊拉克政府,因而伊拉克虽然声称“决议
内容恶劣”,但仍然不得不签下城下之盟,无条件接受决议。
  然而此次核查的焦点,不在伊拉克是否真心接受核查,而在于核查是否能阻止迫在眉
睫的战争阴影。从目前的局势看,美国根本无意停止对伊的军事打击,核查只是其希望获
得国际合法性的一种手段,一旦核查结果对己行动不利,“核查只是将战争的时间指针往
后拨了几圈而已。”
21世纪环球报道
--
  我们五个人伸长了手臂才将树抱住。
  树後的两个人更聪明,更可爱,可惜你们看不见。
  我还听到他们在说笑话,可惜你们听不见。
  太多躲在世界背後的人,我们都看不见,听不见。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FROM: 202.118.236.162]

--

  一剑天山来去,风雨惯曾经。
      愿待沧桑换了,并辔数寒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6.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