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an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信区: Green
标  题: 犹太人和日本侵略者的勾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4 11:06:03 2003), 站内信件

台湾《中央日报》九六年十月三日《中国的“辛德勒名单”在陈逸飞手上》一文的报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两万多名犹太人在两位日本驻欧使馆官员的私下协助下,成功
地逃往神户。太平洋战事爆发后,日本当局又把该批难民送至上海虹口集中管理,由是与
中国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目前犹太人知恩图报,计划协助著名国画家陈逸飞先生将这段
历史拍片以般上银幕…… 
  根据笔者所接触的资料,这段历史的实际情况与上述报道大有出入。不妨记录下来供
有兴趣人士参考。 
  公元70年,自犹太人遭罗马当局驱赶后,便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中国史料曾不断有
关于犹太人的记载,唯犹太人迅即与中国社会融合,同化于中国人,因此甚难对中国犹太
人的动向作一全面的了解。然而依据此特点,或可说明中国社会的一贯开放,中国人与犹
太人之间的一贯和谐。 
  十八、十九世纪之后,中国国势日衰,发展差距也与西方工业国家日趋扩大。此际,
前往中国的犹太人要么把中国当作前往美洲的中间站,要么凭着本身的相对优势形成较独
立的犹太人社会。 
  以上海一地为例,十九世纪中叶即有400-500名来自中东的犹太人从事商业活动。19
17年俄国革命后,将近有15000名俄国犹太人定居在东北,3000-4000名俄国犹太人迁至上
海。由于上海于1842年鸦片战争后即成为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先后有十一个国家在该地
划有“租借区”,而成为三十年代世界上唯一的犹太人可无需签证自由进出的城市。因此
,德、奥的犹太人得以利用该方便大批地逃亡至上海市。1941年最高潮时期,该市犹太人
人口几达两万人之多。 
  1937年底,日本攻占上海,置该市于军管之下,然而对各个租借区以及散居全市各地
的犹太人却采取不干预政策。在中东犹太人援助委员会和美国联合分配委员会的通力合作
下,先后在该市建立了三个犹太人难民营,给予三千多名难民多方面的支援。1943年2月之
前,犹太人在上海拥有三份报纸、两所小学,同时可从事其他文娱活动甚至犹太复国主义
运动。 
  1941年初,一千多名波兰犹太难民(多为波兰社会的精英分子)持过了期的过境签证
前往日本神户。日本当局网开一面予以延长过境签证。随后,出于不愿得罪德国的政治考
虑,同年又把该批难民移送上海市。战争期间曾有过两名日本驻波兰使馆官员私下向犹太
难民提供协助一事,但所涉及的对象即为上述的一千多人,而非两万多人。然而日本政府
有两名所谓的“犹太人问题专家”对犹太人政策起着关键作用倒是不争的事实。 
  1943年2月18日,日本占领当局在纳粹德国的压力之下,把上海市的德、奥、波犹太人
悉数关进占地五平方公里的虹口区集中营(俄国犹太人不受影响)。该情况虽然改变了犹
太人的处境,但营内犹太人仍然允许自由从事宗教、文化活动,营外也没树立围墙或路障
。值得一提的是,集中营内也同时住有数千名中国人。他们与犹太人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其中也有少部分人与犹太人缔结了婚姻。 
  二战结束后,近半数的犹太人移民至北美洲,另外一半则前往巴勒斯坦。剩余者先后
于1949年和五十年代中期离开中国国境。 
  持平而论,二战期间有关犹太人的问题,中国当局始终无权干预。战争期间中国人民
与犹太难民之间的友谊也至多算是难兄难弟之间的朴素情感。真正耐人寻味的倒是日本当
局对犹太人所持的态度。 
  话说1904-05年日俄战争时,曾有一位影响力颇大的美国犹太人银行家希甫(JacobS
hiff)向日本提供了四笔巨额贷款。基于此,希甫便成为获得天皇授勋的第一位外国人,
也同时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犹太人。一般日本人,对犹太人既无传统的宗教、文化仇恨,对
落难的犹太人自然有点感恩报答之心。 
  三十年代中期,自从国际上出现大批受德、奥迫害、驱赶的犹太难民之后,日本也成
立了一个专家小组,处理犹太人事宜。该小组的两个负责人对欧美社会的反犹宣传信以为
真,误以为犹太人势力的确垄断了国际舆论和金融,控制了美、英的政治与外交。因此便
得出了“对犹太难民表示亲善,便能从犹太资本家处获得开发满洲国的庞大资金,便能改
变美国的敌日态度,便能阻止苏联进攻日本”的结论。由于这一大误会使然,导致四万上
下的犹太人躲避了一场大浩劫。历史上,犹太人由于恶意宣传而惨遭迫害的事迹比比皆是
,然而在恶意宣传之下受惠,或许就仅此一回了。(完) 

-------------------------------------------------------------------------- 
河豚鱼计划”是什么? 

   我在1998年开始采访哈尔滨犹太人后,对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开始探究,也听说了
臭名昭著的“河豚鱼计划”。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以焕早在十余年前就开始研究这方
面课题,并且是本省惟一一个能够拼读希伯来文的学者。我向他借阅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的“犹太文化丛书”中的《河豚鱼计划》(TheFuguPlan,1992年7月版, 美 马文·托克
耶、玛丽·斯沃茨著)。作者是犹太人,详尽客观地记录了这一事件。1904年日俄战争期
间,一位名叫雅可布·歇夫的美国金融界犹太巨富出于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仇恨(1903年
4月6日在俄国基希涅夫小镇发生的反犹暴行中,犹太人死45人,86人残废,500人轻伤。有
1500家住屋和商店被掠夺和毁坏),筹集了2000万美元贷款,主动向日本提供援助,使日
本在战争中取胜。明治天皇破例在皇宫内邀请歇夫共进午餐。 

  对日本人来说,“犹太人”成了易于取得和掌握大量财富的同义词。二战期间,日本官
方民间一些热衷于犹太研究的人们开始提出吸引犹太人资金,并通过犹太人的影响使美国
不对日本开战,以达到打胜侵略战争的目的的设想。1934年,钢铁业大企业家鲇川义介在
外交刊物上发表题为《一项邀请5万德国犹太人来满洲国的计划》的文章,以后,就有了所
谓“河豚鱼计划”。日本人把犹太人比作河豚,认为要去其“毒素”后再食其美味。1938
年12月5日日本内阁召开著名的“五大臣会议”,就河豚鱼计划达成了一致意见。 

  这个计划的实施地点“满洲国”就是东三省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的土地。而这一切又与
哈尔滨犹太人有关。 

  哈尔滨犹太人曾公开表示愿与日本和“满洲国”合作建立“亚洲新秩序” 

  自从1898年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大批的犹太人移居到哈尔滨,最多时有2万余人(据哈
尔滨日本商品陈列馆出版的《露亚时报》1926年1月号所载中国警察署调查的《哈市人口一
览表》)。他们和他们在哈尔滨出生的子女们都没有受到中国人的歧视———这一点是通
过近年来去以色列采访的中国媒体透露的,据说他们因此对中国、哈尔滨充满感激之情。
他们以亚伯拉罕·考夫曼医生和吉塞廖夫拉比为领袖,在这里建立了完整的犹太社区,有
学校、医院、银行、养老院和墓地,以及大规模的犹太会堂。 

  而为了实施“河豚鱼计划”,日本侵略者早已开始与哈尔滨犹太人的领袖交朋友。“犹
太问题专家”安江仙弘大佐经常来哈尔滨访问,与考夫曼医生建立了友谊。在日本人的鼓
励和同意下,1937年12月,在马迭尔旅馆召开了第一次远东犹太社区会议,与会代表有的
来自上海和日本神户。而安江和在东北和华北的日军军事机构官居要位的樋口喜一郎也参
加此会,樋口还在会上叫嚣:“日本人没有种族偏见,日本人民珍视它同犹太人民的友谊
,日本正准备和犹太人民合作……保持密切的关系。” 

  也是在这次大会上,那些受到中国人民厚待的犹太人通过一项送给世界上每一个重要的
犹太组织的决议:“我们,出席这次民族性的会议的犹太人,在这里宣布,我们在国家法
律之下享受种族平等和公正,并将与日本和满洲国合作以建立亚洲新秩序。我们向我们的
共同宗教信仰者要求帮助。” 

  1938年,在五大臣会议召开后数星期,在哈尔滨又召开了第二次远东犹太社区会议。樋
口和安江在会上仍然提出同样的要求。 

  1939年5月,安江为哈尔滨犹太人领袖考夫曼医生安排了对东京的正式访问。考夫曼在
日本逗留的一个月时间里,访问了内阁各省,受到一次比一次更殷勤的招待。并在回哈尔
滨之前被授予帝国勋章。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131.113.17.7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