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atbear (胖胖熊), 信区: Green
标  题: 一个中国记者的印度见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03日19:37:12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一个中国记者的印度见闻
  ◆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
  4月下旬,应印度共和国外交部的邀请,记者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了印
度。
  我们乘搭印度航空公司班机从香港向西飞行,5个半小时后便抵印度首都新德里。
记得很久以前曾读过马克·吐温的一段话:“印度,你只要见她一眼就永远也忘不了,
这里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一样……”访印半月,所见所闻,果真如此。
  这是一片陌生的风水宝地:印度半岛三面临海,一面靠山。北部是与我国接壤的喜
马拉雅山南麓的高山地区,冬季白雪皑皑,夏天避暑胜地;中部是由印度河、恒河和布
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的肥沃大平原,成为印度人赖以生存的天然粮仓;南有浩瀚的印
度洋,无边无际;西濒阿拉伯海,与中东相望;东临孟加拉湾,相接东南亚各国。印度
海岸线长达5560公里,国土面积297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国的1/3,但可种植
面积却比中国多1/3,居亚洲之首。
  这是一片似曾相识的神奇土地:辉煌灿烂的文明让人如醉如痴。那宏伟庄严的城堡
宫殿,鬼斧神工的庙宇石窟,令人惊叹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印度,其文化交往源
远流长,相互影响甚深。一部《西游记》,把唐僧赴西天取经的故事描写得神乎其神,
更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为佛法东传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真实史话。然而,当今
印度已不再是佛国,佛教只是印度这个宗教王国的七大宗教中的一个教派,其中,最大
的印度教教徒占总人口的83%,穆斯林占12%。在伽耶城附近的佛主释迦牟尼悟道
圣地,最为神圣的菩提伽耶大觉寺也远算不上壮观,与印度教神庙、伊斯兰教清真寺或
锡克教金庙都实在无法比拟。佛教在印度的确衰落了,联想到布达拉宫的雄壮、乐山大
佛的巍峨、雍和宫的肃穆,深感佛教在中国才真正得到发扬光大。但印度毕竟是佛教的
发源地,单凭这点就使人平添一份文化认同的亲切感。
  印度人对中国的了解,就如同中国人都知道印度的软件业很强一样,我们接触到的
印度朋友几乎都知道中国在过去20年里经济发展很快。他们特别喜欢将印度与中国相
比。与近邻中国一样,印度历史上也多次遭受过列强入侵、掳掠和蹂躏。1947年印
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时,连铅笔都要依靠外国进口,这是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推
行废除工业化的恶果。更大的难题,还在于印度社会、宗教、民族、文化的复杂性,赶
走英国统治者以后,印度半岛上竟还有534个小王国尚未下决心是否加入这个国家。
于是,印度选择了政治上实行平等与融合的政策,各宗教、各民族、各种姓都享有同等
的自由,以求得国家统一。
  半个世纪过去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状况几乎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中印两国,
如今差距拉大了。以2000年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为10000亿美元,印度则
为48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为860美元,印度则为430美元;进出
口总额中国为4700亿美元,印度则为380亿美元;人口总量中国为13亿,印度
则为10亿。
  遍访印度半岛,我们发现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只相当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全印
度至今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没有地铁,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工厂、酒店、民居停电是家
常便饭。我们访问《印度斯坦时报》时,刚刚走近正在高速印报的印刷机,突然眼前一
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我们很是吃惊,主人却道经常如是。整个印度的电话装机容量
大约只相当于广州市的电话装机容量,上网速度很慢。
  印度无疑是保留民族传统最好的国度。无论在大都市新德里、孟买,还是在农村僻
壤,我们几乎从未见过一位穿西服的妇女,而映入眼帘的无一不是色彩艳丽的纱丽,还
有便是以黑布裹身的穆斯林。而在南方各地,更多的男士则以一袭花布围裹代替裤子,
谓之“沙龙”。
  安得拉邦是印度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邦首席长官川德拉·巴布在接受记者采
访时说:“不久前我访问了中国,到了北京、上海和广东,我为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而
震惊。你们的城市交通、道路、供电供水、机场建设都很了不起,起码比我们领先20
年。中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这番话无疑是真实而中肯的。
  ◆靠软件征服全世界
  漫步印度街头,很难想象至今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地铁、家庭电脑拥有量也微乎其
微的印度,却靠软件畅通无阻地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征服了全世界。
  然而,这却是真实的。我们访问了位于班加罗尔的Infosys公司,这是印度
最大的IT公司,全球雇员达1万多人,其中班加罗尔总部有5000多人。该公司是
由7名印度软件工程师于1981年合伙建立的,主要为通讯、银行、保险、零售业提
供软件和咨询顾问服务,85%的软件在印度国内开发,美国客户占公司业务总量的7
3%,欧洲客户占18%,其他是亚太地区的客户,而印度本国的客户只占1%。为了
适应美国市场,该公司的软件开发和咨询服务都根据时差分为两班,以便在美国公司上
班时第一时间提供服务。1999年,Infosys公司成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
股市上市的印度公司,上市价每股为17美元,最高时达300美元,现在也保持在2
00美元左右。参观该公司智能化的总部大楼,犹如置身于高科技公司云集的美国硅谷
地区。
  采访中,印度工商联合会主管IT产业事务的安杰先生告诉我们,印度现在已经占
据了全球软件开发市场16.7%的份额,有28个国家完全依靠印度的软件支撑着他
们的信息系统,而在信息业最发达的美国,软件销售市场的60%以上属于印度人。去
年,印度软件出口为62亿美元,今年预计达90亿美元,年增长速度达50%。照此
速度,10年之后,印度将成为世界软件头号超级大国。
  那么,印度何以产生这一奇迹呢?
  原来,发展软件业,不需要资金,也不需要什么基础设施,只需要动脑筋。而印度
人恰恰数学好,爱动脑筋,加之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了一项最有用的遗产——英语
,这就使印度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可以很便利地融入国际市场,掌握大量信息,尤其
是美国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开发什么,而不像同样具有数学天赋的中国人那样相对脱
离国际市场、热衷于自己摸索。于是,10年前,随着美国信息产业的兴起,印度的软
件产业开始与美国市场接轨。说白了,实际上是美国公司利用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来编程
,印度人却以很务实的态度,穷有穷的办法,紧紧依靠着为美国市场服务,奇迹般地发
展了自己的软件产业。目前,尽管软件业年产值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高,我
们参观过的印度最大的冰箱厂、日用化工厂、制锁厂等传统产业,工艺都显落后,只有
七八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软件业的发展对其带动作用基本未得到体现,但印度
政府已明确把发展软件业作为带动印度经济的龙头。
  当我们问及印度政府为推动软件产业做了什么时,安杰先生说:“政府做的最有意
义的事情就是抓好教育。”这的确是印度软件业崛起的深层次原因。印度独立半个世纪
以来,甘地关于立国之本的教育思想终于结出了果实。
  在印度,知识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学历越高,工资也会越高,上过大学的人不仅在
职业上要优胜于未上过大学的人,在收入上也高得多。博士高于硕士,硕士高于学士。
 “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印度体现十足。如Infosys等著名IT公司,是许多印度
大学生向往的公司,招聘员工十分严格,既重视优良的学业成绩,更注重求职者对新观
念、新环境的接受和适应能力,招工时还由公司的教授专家对应聘者进行逻辑、数学、
智能的严格测试。一旦被录用,年薪即达20万卢比(5万元人民币),并可随年资往
上调。此外,收入还包括奖金、股权(干满5年可把股权出售)、低息贷款用于购房、
继续教育和培训学习等。比起占全国人口53%的印度人每天生活费用低于世界银行标
定的极度贫困线,他们可谓一步登上了天堂。
  印度目前有综合大学200多所,高等院校6000多所,研究所2000多所,
其中最热门的是印度理工学院所属的6所院校,分布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地。这
6所学院每年有一万多名学生毕业,但IT专业毕业生只有2000多名,而每年报考
这一专业的考生超过20万人,毕业生几乎全部被美国硅谷各大公司一抢而光。我们采
访了这6所顶级学院中的班加罗尔分院,发现美国IBM、甲骨文、微软、思科、惠普
等公司都在该学院设有办事处,无偿提供各自的最新技术,说是交流培训,实际上随时
都在物色人才。
  印度理工学院班加罗尔分院院长沙达龙先生,20年前从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归国任
教,这些年来他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几乎都出国了。当我们问及如何看待人才外流问题时
,他侃侃而谈:印度人口太多了,这不叫外流,而叫输送。我的学生们都在美国最好的
公司工作,对美国信息产业能深入了解,并建立很广泛的关系,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升到
了很高的技术和管理位置,掌握了大量最新信息。5年前,回国的人很少,因为国内连
电话也打不通。3年前回国可以买轿车了,但道路太差无法开。中国政府在各大城市建
了设施很好的科技园,真令人羡慕,可惜印度政府还做不到。但是,现在回来创业的人
还是越来越多了。学生们到美国时20岁出头,工作了十多年,有了基础,手中握有国
际市场的订单,回到印度办公司,成本大大下降,很有竞争力。现在美国硅谷有700
多家印度人主持的软件公司,这只是印度软件产业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国内,由出国
归来的印度人自己创立的公司也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发展越来越好了。这两部分源自同
一个根,就是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教育。
  据介绍,印度目前共拥有科技人员350万人,是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
三个科技人才大国。这支人数众多、素质较高的科技大军,恰恰正是印度发展经济,摆
脱困境,从古老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希望所在。
  ◆人口爆炸——印度沉重的话题
  甫抵印度,感觉人真多,多得让人惊心动魄,目瞪口呆。
  首先是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大城市里的交通堵塞,在上下班高峰时,只见大卡
车、小汽车、公共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牛车、三轮车、手推车和行人挤在一起,互
不相让,争路而行。公共汽车上满满的全是人,有人扒着车门、有人抓着车窗,汽车到
站也不停车,只是减慢车速,乘客在滑行中跳上跳下,熟练无比。而在中小城市所见的
印度人,平衡功夫似乎特别好,两轮摩托上挤四五个人,三轮摩托上挤七八个人,小手
扶拖拉机就能叠罗汉似地挤上二三十人,连行驶的火车顶上也能坐人,这真是印度一大
奇观。
  恒河洗浴则是另一奇观。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恒河被喻为印度“母亲河”,印度教
徒认为恒河之水可以涤罪、避祸。于是,不管春夏秋冬,不论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
一天到晚总有无数印度教徒在河中洗浴。恒河沿岸最大的圣城是瓦腊纳昔,每天晨光熹
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在大街小巷涌动,在河水之中搓洗,人流如潮,排山倒海。
穿着印度传统服装纱丽的妇女们洗浴完毕,竟然可以在人潮之中换上干衣,而不会让自
己的身体暴露丝毫……
  就人口而言,印度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10亿,并且以
每年2000万的速度继续增长。据联合国推算,到2018年或2020年,印度将
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印度人口突飞猛增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印度人传统上有多子多福的思想,让其自觉
实行计划生育,似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占印度人口83%以上的印度教徒认为,一
个没有儿子的父亲是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人死后必须由儿子举火焚尸,主持火葬,才能
超脱地狱,若没有儿子举哀,死者不能升天。因此,不生儿子誓不罢休者大有人在。而
印度妇女倘若为人妻又不能生儿子,其结果十分悲惨。印度教经典明文规定,女子结婚
5年内若不能生育儿子,丈夫有权再娶一妻。只生了女儿的妻子会受到怎样的歧视,可
想而知。
  此外,当今印度,妇女的地位仍比较低下,虽然1961年政府就颁布了《禁止嫁
妆法》,但嫁女送巨额嫁妆依然普遍。我们曾参加了一对新人的婚礼,当问到有多少嫁
妆时,新娘羞答答地笑而不答。实际上,嫁妆的多少不仅决定新娘在夫家的地位,甚至
决定了她个人的生命安危。不可思议的是,新娘因嫁妆不够丰厚而遭夫家打骂的见怪不
怪,严重的甚至会被淋上汽油活活烧死,男方则可另娶。印度报纸就常见此类报道。
  据介绍,嫁妆一般在一万卢比(合人民币2000元)到数十万、数百万卢比不等
。绝大部分收入十分微薄的印度人,如果生有3个女儿,一辈子也休想过上好日子,如
果多生儿子,则赚得多。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历史和宗教的原因,印度人口高居难下。

  面对人口爆炸的沉重压力,印度历届政府既十分头痛,又非常小心。1975年,
英迪拉·甘地总理的次子桑贾伊·甘地作为其母亲的政治顾问,开始推行“小家庭计划
”,制定了小家庭可以得到优惠贷款等政策。他当选国会议员后,更加强硬地实施限制
生育的措施。结果,很快就在选举中遭到惨败。
  从那以后,计划生育在印度成为敏感问题。各政党在竞选时,都十分小心谨慎,一
方面提倡加强教育、降低人口出生率,但同时又强调人人都有生育自由,以免得罪了选
民。在印度,大部分中低收入阶层人士都热衷参与投票选举,各政党惟恐失去这众多的
选票,只好把计划生育作为长远的目标,寄希望通过普及教育、提高识字率等办法,使
人民提高认识,逐步降低人口出生率。
  尽管各级政府无能为力,一些企业却自发地将员工福利与实行“小家庭计划”结合
起来,推行计划生育。如我们采访印度最大的私营企业godrej公司时得知,该公
司为员工的第一个孩子上学提供很优惠的待遇,而第二个孩子要求上学时,公司则要求
员工的配偶采取节育措施。由于公司所在地孟买的学校很紧张,因此这一计划收到了很
好的效果,员工普遍都只要两个孩子。可惜这类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
  事实上,在印度越富裕、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一般也就是要两个孩子。南方一些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近年来人口出生率就得到了控制。
  但在人口基数很大的北方各邦,由于经济落后,人们不仅不愿计划生育,反而觉得
多生子女才能改善生活,许多农民为了增加家庭劳动力,根本不让子女上学识字。据官
方公布,印度目前文盲率为总人口的40%,即有4亿印度人是文盲,再加上计划生育
技术、工具和药品跟不上,使计划生育难以真正实施。
  沉甸甸的人口包袱给印度造成了很大的难题,随之引发的诸如粮食、住房、教育、
就业、保健等问题纠缠在一起,更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采访中,许多印度的
有识之士告诉我们,不久前,印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印度时报》曾报道中国的计划生
育取得很大进展,年轻人普遍都只生一个孩子,有的甚至不要孩子。对此,他们感叹道
:中国又走在我们前面了,这也许正是印度民主制度的沉重代价。
  ◆贫富悬殊反差巨大
  在印度,贫富之悬殊,对比之强烈,世界罕见。
  孟买有不少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但两幢伟厦之间却常见穷人搭建的破窝棚;班加
罗尔的软件公司与美国硅谷几近接轨,可是步出这些现代化智能大楼,没几步又是一片
沿街摆卖的破旧摊档,牛车、马车挤满一路。还有,无论在风华绝代的泰姬陵,还是在
气势恢弘的古皇宫,无论在首都新德里,还是在偏僻的乡间小镇,不管你走到哪里,总
会有一群一群的乞丐如影相随。当中有白发苍苍、弯腰驼背的老人,更多的是七八岁的
儿童。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只有十几岁的小姑娘,怀中抱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婴儿在讨乞,
更是让人不忍。你乘坐的汽车遇到红灯或塞车暂停时,车窗两侧马上会出现不知从何处
涌来的乞丐,不断敲打着玻璃行乞,其状可怜至极。在孟买,一天饭后,我们在下榻酒
店前的海堤上散步,几个小乞丐紧紧地跟上来了,口中念念有词,不断用脏秽的小手拍
拍我们的手臂。为免纠缠不休,一位同行顺手给了小乞丐一张10卢比钱币(约为2元
人民币)。霎时之间,几十个乞丐蜂拥而至,把我们几个团团围住,欲给不能,脱身更
难,幸亏酒店的保安远远看见了,飞跑过来才给我们解了围。
  印度究竟有多少穷人?多少富人?当我们在采访中提出这个问题时,印度外交部的
官员说,全国大概有6至7亿是穷人,其中有2.5亿人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每天
卡路里的摄入量未达到联合国颁布的极度贫困标准;中产阶级约有2至3亿人,而富人
约有500万,最有钱的则要数印度维普罗尔软件公司的老板,去年个人财富居世界第
三位。
  印度人的居住状况可以说是贫富反差的集中体现。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富人区
一幢幢风格独特的私人别墅点缀在树荫之中,绿草茵茵,繁花盛放,松鼠闲跳,决不亚
于任何发达国家的住宅区。当然,富人也是分为三六九等的。新华社驻新德里首席记者
熊昌义先生告诉我们,他现在的房东就是一般称得上富裕的,房东本人给日本电器公司
做代理,妻子给法国时装在印度的分公司做检验,大儿子在美国上大学,小女儿在印度
上中学,家里有一幢四层小洋房,三辆小汽车,雇了5个佣人,包括司机和厨师。他出
租一层房子约200多平方米给老熊,每月租金收入200美元。据老熊介绍,他驻新
德里两年多,拜访过印度真正有钱人的家,往往都拥有偌大的花园、树林和湖泊,就像
一座私家大公园,还有成群的仆人。
  而占人口一大半的穷人,住的条件相当恶劣。新德里、孟买等大都市都有好几处面
积颇大的贫民窟,挤满了一排排低矮的用泥坯、破布、烂席搭起的破房,就像几年前广
州城乡结合部出现的捡垃圾的外来人违章搭建的破房一样,可是印度穷人的房子却是永
久的,里面大都空荡荡,一张席子,一幅神像,除此之外什么东西也没有。而沿街各处
见缝插针建起的破房,举目可见。
  印度的贫富悬殊到了极至,竟会表现为井水河水、截然分明。步出新德里或孟买的
机场,机场设施不见得好,但人的气质却很特别。亲友相见的,拥抱接吻,一派英国绅
士风度;举牌候客的,彬彬有礼,绝无喧哗失态之举;专事收集乘客用完的行李手推车
的侍应,殷勤而又卑恭,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又及时消失。因为,乘搭飞机的都不会
是穷人,穷人绝不会出现在机场。
  在新德里、孟买和班加罗尔,印度外交部安排我们下榻的是超豪华的五星级连锁酒
店奥布罗依酒店,设施考究,富丽堂皇,绝不亚于发达国家的五星级豪华酒店,印度侍
应的专业服务水准之高,令人无可挑剔。置身其中,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你不会碰到
一个印度普通老百姓,更别说是穷人了。但一出大门,成群的乞丐便会紧紧围着你,令
人奇怪的是,他们从来不会越雷池半步。印度乞丐很多,却极少抢劫。游览各地的庙宇
名胜,一律要把鞋子脱了放在大门口,不论是什么样的名牌鞋,放在那里绝不会丢失。
印度的穷人越穷越认命,越虔诚地拜祭神灵,他们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有非分之举。

  印度媒体经常自豪地称印度有两亿多中产阶级,人数之多居世界之首。什么人才算
中产阶级呢?接受我们采访的印度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加塞尔先生说,这没有一个很准确
的标准,举个例子吧:大街上开轻型摩托车的大都属于中产阶级,拥有私人汽车的算是
富人,走路的则是穷人。细察街头,这几种人等倒也分明。
  尽管印度早已加入WTO,但仍采取相当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小汽车、摩托车绝
大部分是国产或合资生产,进口小汽车征税去年为300%,今年降至220%。因此
,街上跑的大量是低档的国产“总理”牌小汽车,售价每辆为20万卢比(约为4万元
人民币),一般的摩托车售价是2万多卢比(约为4000多元人民币),大马力的摩
托车售价则要4万多卢比(约为8000多元人民币)。私人汽车和私人住房是印度人
富裕的标志,中产阶级大多数不享有这两者,年轻人普遍靠租房。但一旦拥有了自己的
房子和汽车,他们的下一代就会轻松得多,可从容地图更大发展。因此,印度人的家庭
财富往往是几代人的积累。
  印度资助穷人的政策,也同其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一样,着眼于长远目标。即普及
教育,提高识字率。此外,各级政府也实行对穷人优惠贷款等措施,鼓励他们购买化肥
、运输工具,开展家庭手工业,在特别贫困地区还提供粮食、饮用水等福利。但是,要
缩小贫富差距,无疑又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电影业——印度又一项世界之最
  电影,无疑是至今仍风靡印度半岛的最流行、最普及、最廉价的娱乐消遣方式。在
绝大多数印度人看来,辛苦劳作了一天,晚上看场电影是一种最好的享受。在孟买、德
里等大都市,每张电影票价为60卢比至80卢比(约为12元至16元人民币),在
广大农村地区,电影票价则为15卢比(3元人民币)。于是,每天约有2000万至
2500万忠实的印度观众在电影院里喜怒哀乐、如醉如痴,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庞大
的电影市场。
  访印期间,我们应邀参观了印度两座最大的电影城———孟买电影城和海得拉巴电
影城。两座电影城各占地数百公顷,拥有几座山头。孟买电影城是由邦政府(相当于省
政府)建立的。每年生产900多部电影,用20多种语言来制作,数量超过了美国的
好莱坞。由于四五月正值盛夏,气温高达40℃以上,故现在每天只有15部影片在拍
摄,而每年11月以后的拍摄高峰期,这里每天同时开拍45~50部电影,分三班2
4小时轮流抢拍,可谓争分夺秒。不过,环顾整座孟买电影城,除了一座座大货仓式的
摄影棚,目之所及,尽是荒凉的山丘,与美国洛杉矶好莱坞环球影城内声光化电、几可
乱真的布景相比,差距之大难以形容。主人指着一片荒丘告诉我们:“这里通常用于拍
摄追捕和击毙恶棍的镜头,而主要的故事情节则在摄影棚里拍摄。”走进一个个摄影棚
,只见足有3层楼高,面积通常有二三百平方米,上端布满钢架,用于固定布景和悬挂
各类射灯,地面仅铺着细沙,随时可根据剧情需要变换各种布景,在这里拍摄电影,成
本无疑是很低的。
  海得拉巴电影城则是近年来由私人投资的后起之秀。已经开发了近67公顷场地,
分布着30多个美轮美奂、风格各异的花园和喷水池,特别适合用于拍摄充斥在印度电
影中的各种歌舞场面。我们在暴烈的阳光下参观影城,大汗淋漓,衣服湿透,却见披红
挂绿的演员们在各种射灯和反光板的聚焦下,载歌载舞,越拍越起劲。海得拉巴电影城
也向游人开放,每张门票200卢比(40元人民币),仍吸引了不少观众到此来观光
,求证某部影片的布景,特别是希望能有好运气,一睹明星的风采。
  据介绍,印度电影年产量目前居世界首位。全印度拥有近100家电影制片厂,1
.3万家电影院,500多种电影杂志,电影从业人员30多万人,年耗资约30亿美
元。这些数据表明,从数量上看,印度的确不愧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王国”和 “
东方好莱坞”。
  说起印度电影,至今仍为中国观众所津津乐道的《流浪者》,是其杰出的代表作。
影片表达了进步的社会思想,艺术风格上也有创新,主题歌《我是一个流浪汉》在包括
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广为传唱。可是,印度大部分的影片,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趣
味而拍摄,题材大多平庸无奇,表现手法较公式化,几近雷同。最典型的印度电影中,
总有一个男主人公,一个女主人公和一个恶棍,配角是一位母亲,一名令人感到轻松愉
快的丑角式的人物,一个可以吸引青年观众的孩子或十几岁的少年。几乎每部影片都至
少有6支插曲和舞蹈,富有娱乐性,结尾通常以男主人公用拳打脚踢或手枪击败恶棍,
将故事推向高潮。每部影片不会少于3小时,歌舞贯穿始终。印度电影的这些特点,导
致其虽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世界影坛中名声平平,只能立足本国市场取悦印度观众
,难以真正问鼎世界市场。
  然而,印度国内电影市场之大,足以令人羡慕不已。它既满足了10亿印度人文化
娱乐、调剂生活乃至逃避现实、打发时间的需要,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高
额的利润和税收,电影业已经成为印度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印度政府对电影业如同
对其它传统产业一样,采取严格的保护政策,限制外国电影进口。凡进口外国电影都要
经专门部门的审批,严禁那些宣传暴力、色情和恐怖行为的影片进入印度。这些措施使
外国电影的进口减少至最低限度,有效地保护着本国的电影业市场。当然,对一些优秀
的影片,印度还是及时引进的。但只有在大城市才能看到一些进口的美国大片,其它小
城市和农村因为语言的原因,人们不喜欢看。印度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加塞尔先生接受我
们采访时,谈到印度现在正放映反映中国的影片《卧虎藏龙》,十分优美动人,他很喜
欢。而孟买电影城的总经理则表示,近两年来他已接待了几批中国客人,如果印度能和
最大的邻国中国联手拓展电影市场,特别是能有中国的电影公司到孟买拍摄影片,那就
再好不过了。
  采访之中,许多印度电影界的有识之士告诉我们,印度电影经历了80多年的漫长
发展过程,如今已开始进入萧条期。究其原因,首先是电影质量下降。电影制片全都是
私人企业,厂商过分追求利润,大量吹捧和聘用明星。印度街头的户外广告牌,有相当
部分是电影广告,靠明星招徕票房价值,这使明星制度越来越盛行。我们参观孟买电影
城时,摄影棚里正在拍摄电影。连日来全程陪同我们访问的印度外交部新闻官迪里先生
突然一反稳重的常态,焦急地问我有没有明信片或纪念册。我怔住了,他竟急得自己伸
手从我的采访簿上撕下一页,随即冲到两位分别扮演皇帝和妃子的演员跟前,请他们亲
笔签字,然后兴奋莫名地自顾欣赏起来。明星在印度观众中的影响可见一斑。而许多明
星为了发财同电影厂商频繁合作,相互利用。明星往往同时签约几部电影,仓促上阵,
忙于应付,拍成的影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此外,由于电影业有利可图,一些投机商人
用金钱贿购影片摄制许可证,使从事摄制的人员素质下降,拍出的影片情节简单、淡而
无味,以歌舞拉长放映时间,似乎成了一部分印度影片的通病。
  印度电视业的发展,开始对电影业构成冲击。虽然印度的电视业起步较晚,但发展
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一些大城市中少数富裕家庭拥有电视机,如今,中产
阶级家庭已经普及电视机。在德里、孟买等大城市,电视频道多达二三十个,节目内容
也很丰富,自然吸引了一批电影观众,直接冲击了电影市场。
  录像带的盛行也带动了电影业的滑坡。印度大多数上层家庭都拥有录像机,与东南
亚一些国家不同的是,印度几乎没有盗版市场,每每谈及这一点,我们的陪同电影迷迪
里先生总是说:“如果出现盗版,会有多少电影厂倒闭,多少人失业,那还得了呀!”
 印度的国产录像带价格便宜,进口录像带每盘约70卢比,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4天的
工资。但印度全国各地有大大小小的录像放映厅数万家,已经成为电影院强有力的竞争
对手。
  驱车驶离孟买电影城,映入眼帘的又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和与之伴生的一片片贫民窟
。呵,印度的电影业也和印度的经济社会一样,独特而又神奇。
回到目录
----------------------------------------------------------------------------
----
----------------------------------------------------------------------------
----
◎ 合作伙伴
《网络风云》 《中国研究》 《鼎盛军事网》 《Yesky网络》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7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