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苦咖啡), 信区: Green
标  题: 后冷战时代中美军事较量的前景(1) 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pr 10 21:15:20 2003) , 转信


佚名

目录

一、50年后对冷战的回顾

二、从冷战时代到后冷战时代的转换

三、冷战和后冷战时代西方意识形态的两大支柱

四、后冷战时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五、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战略关系的特点

六、中国和美国各自进行战略展开的困难和优势

-----------------------


冷战是西方精英主义者的“底线反弹”,是西方以扩军备战方式为名,行内部思想整肃

认识统一之实,以挽救西方基于丛林法则的精英主义制度。

冷战在表面上表现为东西方关系,而后冷战在实质上是南北关系。冷战在表面上被安
排为
发展权和优先权的争夺,而后冷战是对世界上多数人口生存权的威胁。冷战被西方刻
意包
装为意识形态分歧,而后冷战则是基于西方追求排他性的资源分配地位所引发的深刻
矛盾
。冷战根据西方的说法是以和平的制度竞赛收场,而 后冷战根据美国的安排,越来越
指向
核战争和种族灭绝,按美国最着名策士亨廷顿的说法是“文明冲突”。

总而言之,冷战是西方白人民兵在守势下的“以攻代守”,而后冷战则是西方特别是美

结束守势转为彻底的攻势,经济全球化就是服务于把丛林法则从一国推广到全球尺
度,在
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利益金字塔,目的在于把处于 边缘生存状态上世界绝
大多
数人口,再把他们向毁灭的悬崖推进一步。

中国就是美国实现其全球目标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门槛和限制力量,这既不取决于
中国
政府的主观意愿和政策选择,也和中国所选择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无关,而是由13
亿中
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客观决定的。

一、50年后对冷战的回顾
冷战是西方白人种族主义者蓄意发动的“攘外以安其内”的内部思想清洗运动,其目标

叁个:压制和清洗西方社会内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思潮,对 外推销并协助
确立
以现代化和民主为意识形态标志的精英主义;以资源和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拖苏东集
团进
入常规军备竞赛增加其经济困难;扶持一些没有普遍意义的发展典型如四小龙,最终
促使
中国这样国家也进行精英主义制度建立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以发展劳动密集型
产业
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结果促使 世界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的竞争性下降,极大地有
利于
西方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实现和扩大其垄断利润,强化了西方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以垄断
价格
对竞争性价格的交换和输入机制,这无疑也构成西方的冷战重要成就之一。

1、清除内部威胁是冷战的首要目的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苏联曾经有足够的意愿和实力对西方构成过严重
威胁
,现实中对西方社会制度的严重威胁,来自西方内部知识精英和民众对西方基本社会
制度
的深刻反省。西方以外在威胁为借口,营造战争恐怖,并 以此为手段梳理精英和民众
思想
,西方在外部进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内部思想整肃的需要。

美国和西方主导冷战的产生,具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追求打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
阵营,并把苏联拖入军备竞赛之中去;二是在国内以战争恐怖对待因反省大战已经达
到怀
疑西方根本制度的知识精英。前一个目标是表,后一个目标是 里,因为苏联始终没有
发展
起足以威胁西方社会的军事力量,也没有适当证据表明苏联有威胁西方的足够意愿;
但是
西方社会内部的精英和民众阶层,对西方精英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和深刻反省,却足
以导
致西方社会根本制度的崩溃和颠覆。这两个目的一是对内一是对外,对内目标居于主
要地
位,按照毛泽东在1946年的说法,美国主导发动冷战的目的是要“进攻美国人
民”;
对外需要完成的任务是需要树立垄断资本的国际优势地位,这两个目标都是为了维持
西方
资本家对整个世界(包括国内与国外)的统治地位。

由于对西方根本制度被抛弃的深刻担心,西方精英主义者产生强烈的“底线反弹 ”情
绪,
使用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来挽救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就极极端地违背了美国
的极
端现世主义原则,扶持竞争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扩军备战
与麦
卡锡清洗的目的,同样在于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理由,来执行清除思想上的反对派
之实


2、对西方精英主义制度的根本威胁力量在于西方内部

在一战后的1919年3月,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

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
的政
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而到1931年的大萧

时期,这种情绪更加高涨,并且扩散到精英阶层中去,汤因比指出“1931年这一年

一显着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

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 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
可能
性”。

到了1945年二战之后,这种反思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高度因为苏联战胜
纳粹
(88%的德军伤亡是苏军取得的战果)的巨大威望而更加放大。即便是最最自私的
美国
白人种族主义者也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破天荒地对欧洲竞争者 进行输血治疗。而欧洲
虚弱
正是美国培植的德国法西斯的功劳和最初追求的效果,由于这种良好效果所产生的负
面效
应──对西方根本制度的深刻反省,使得美国再也无法无动于衷──因为欧洲精英主义制

度面临瓦解的危险。这种危险迫使美国资本家阶层不得不进行“马歇尔计划”,目的是

拯救资本主义制度出水火。

同时,西方进行思想清洗也是非常积极的,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思想清洗最典型地
表现
在美国法西斯的“麦卡锡清洗”和德国法西斯两次对共产党进行的大屠 杀上。由于西方

雇佣制度所提供的特殊便利,麦卡锡清洗虽然在表面上不如德国纳粹那么血腥,但是
在思
想清洗效果上更为成功和彻底。1970年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想要找一个
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与萨缪尔逊做对手进行理论辨析,找来找去竟然一个人都找
不到
,最后只找到一个乔姆斯基(语言 哲学家,带左翼倾向)来代替。

3、苏联作为冷战对手的颟顸无知 在名义上苏联是冷战的另一方,但是苏联从来没有
找到
正确的应对方法与应对尺度,被动地按照西方设定的轨道,卷入一场不知己不知彼的
军备
竞赛。苏联热衷于稳定东欧边界这个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和实质威胁的既得利益,热衷
于取
得一个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的西方法理承认,热衷于在防御态势下搞进攻性军事部
署,参
与以短击长的常规和核军备竞赛,结果坠入西方的彀中──按照西方主导的轨道和西方

强项竞争。

冷战的关键实际上在于精英阶层的走向,因为精英阶层是喜欢实现优势地位的,在整
体上
是支持精英主义制度的。美国的艾奇逊1949年就把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
中国
的“民主的个人主义者”身上;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路易斯 ·安娜·斯特朗时一针见血

地指出:在美国压服中间地带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发动冷战的目的首先是进攻
美国
人民,1953年美国的麦卡锡运动就成了毛泽东预言的绝妙注脚。毛泽东的“东风压

西风”论断,就是针对当时西方精英阶层普遍对精英主义制度的深刻反省而言的,冷战

发动者着名的白人民兵丘 吉尔、杜鲁门对这一点就更加明确了,只有宣扬“全民国家
全民
党”的赫鲁晓夫这个蠢材懵然无知。苏联的解体和冷战失败实际上在赫鲁晓夫时代就已

开始了,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斯大林“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上去,不过最后是

戈尔巴乔夫和耶利钦手上趋于大成而已。

西方宣称冷战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这并非偶然,这是西方以“有虞备不虞者胜”的结

。苏联的错误还在于单纯注重武备而错误地放弃思想资源的利用,而西 方的最后胜利
的取
得,则是来自第叁世界国家精英主义者的追随,和苏东精英对人民利益的背叛。中国
的改
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西方实现其冷战目标
的,不
仅加强了西方的垄断地位,恶化了第叁世界国家的贸易条件,强化了第叁世界国家在
国际
分工中的边缘化地位,而且中国市 场对西方工业垄断资本实施不设防的全方位开放,
还大
大扩展了西方垄断企业的活动地盘。

4、冷战胜利的标志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冷战胜利的决定性标志是:

西方社会内部对精英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否定情绪的消失。这个事件的标志是美国的里
根和
英国的撒切尔的上台,以及新自由主义主义经济政策的得势。苏东的解体和转向只是
冷战
战果的扩大,是精英主义制度在本地精英的努力配合下,占领了更多地盘卷入了更多
的人
口。

冷战胜利的关键在于精英阶层在总体上忠于精英主义,不管是在第叁世界还是第 一世
界,
而且是从前对立的集团内部的精英主义者,进行的建立精英主义制度的努力,起到了
决定
性的作用。而苏东的解体和转向,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制度魅力的竞争,更不是经济效
率的
竞赛,而是精英主义者热衷于建立精英优先的社会制度。

和19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萧条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经济困难不是不能 克服
的,
也不是没有解决出路的,但是资本家阶层愿意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出水火,哪怕是把世
界拖
入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苏联的高层精英却非常乐意借机完成社会制度向精英主义制
度转
变。一项美国机构主持的民意调查表明,只有19%的普通民众愿意苏联制度的资本
主义
化,相反76%的苏共权力阶层和知识精英,却赞同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的“休克疗
法”。


由于冷战时代的长期努力,西方的知识精英与政权的结合过程也同时完成,在冷战结
束的
同时,西方的知识精英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对大战的反省,迫不及待地宣称“历史终
结”
。在大战之后西方知识精英基于人类良知,对大战进行的反省 和对西方根本制度的怀
疑,
今天在西方已经被典型的麦卡锡腔调,界说为“苏联的同情者”。

由于苏东的解体和转向,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垄断资本在世界上的领地迅速扩展到全
球范
围,西方的对外目标也同时实现。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西方得以在技术垄断
的基
础之上获得空前的世界市场垄断地位,战后的西方主导国际贸 易的基础,迅速由战前
的“
剪刀差”向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南北贸易关系转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实现

空前的富裕和发达。整个世界的社会思潮在这个过程中,再一次象19世纪末期那
样,出
现了一次世界性的向右转。在19世纪末期的世界性思潮向右转的过程中,恩格斯的
关门
弟子考茨基和伯恩斯坦成为现代修正主义的鼻祖。

二、从冷战时代到后冷战时代的转换

1、以垄断价格对竞争性价格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除了西方世界的主导之外,第叁
世界
国家普遍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不可动摇的努力目标,实际上是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完
成的
另一个主要原因。第叁世界国家在工业化和发展的早期,只能是从自身具有优势的劳
动密
集型和资源密集性产品入手,使得第叁世界国家的出口 产品结构雷同,在国际市场上
形成
相互竞争的态势。同时由于工业化在全世界的普及,使得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
和贸
易规模都空前扩大,西方从而也得到空前规模的“高价格”产品输出市场,同时相应获

空前的垄断利润。正是在垄断利润的支持之下,西方得以在全球确立非常优越的资源
利用
地位,使得其经济规模完全不受本国的经济资源限制,成为全世界的高价格产品供应
中心
和资源消耗中心。

西方以垄断价格主导了大部分的世界资源,而苏联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分到 一杯
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联参与军备竞赛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西方却实现了富裕和
发达
。因为苏联企业从设立目标和经营方式,都无法从世界市场上捞到足够的垄断利润,
这从
老大哥对中国的真诚技术援助中就可以看到;相反西方企业却成功建立起遍布全球的
垄断
利益输入关系,通过国际市场体系集中利用 全世界的资源来与苏联集团抗衡。

正是因为冷战过程的深入,需要全世界的资源被动员起来,第叁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过
程对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大为上升,美国为了不使自身孤立,对盟友的扶持和拉拢
(如
马歇尔计划)也使得富裕的阶层迅速扩大,这一切都使得全球人对自然的关系出现巨
大的
恶化,今天的富裕和发达即使限定在目前的狭小范围之内,相对应的自然资源也显得
无法
支撑。

同时二战之后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将有可能不再依赖对工
人的
剥削,如原来认为难以实现自动化的摘棉花、挤牛奶等作业过程,现在也已经实现了
自动
化。因此对于维持富裕生活而言,迫切的问题除了加强剥削之 外,减少对有限地球资
源分
享的人口数量成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富人和穷人的和平共处已经受到深刻的质
疑,这
就是美国策士的“文明冲突论”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理论上讲,减少富裕人口比减少穷人更有效,但是富人目前都是美国的盟友,根据
过去
时代设立的敌对关系国家都是第叁世界国家,所以惯性发展的结果是针 对以前的被包
装成
意识形态敌人的那些国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
国,
工业品就产量而言也是居于世界第二位,而且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还只有世界人均水
平的
1/2,看起来中国已经具备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能力和决心,中国已经
是而
且将会是世界上资源消费增加最快的地区。中国在2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
已经
显着改变了世界市场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经促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价
格在
世界市场上急剧 下降,下一步极有可能的发展趋势就是一步一步地突破西方的技术垄
断,
削减西方基于技术垄断和企业规模而建立起来的世界性垄断地位,因此中国既是威胁
西方
资源分配地位的国家,也是可能威胁西方垄断利润的最大潜在对手。

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西方垄断价格利益集团接受中国作为正式成员的可能性 是没
有的
。目前西方七国人口不倒7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成员国总人口也仅仅占世
界人
口的1/5,垄断价格集团中的受益人口与被垄断价格剥削的受损人口比例为1∶4,

然第叁世界国家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但是这种剥削的成果还是很显着的。如果
中国
庞大人口加入这个特殊集团,那么受益人口与受损人口之比迅速下降到不足1∶2,这

垄断价格能够实现的利益就非常有限,甚至成为毫无意义之举。所以梦想中国的富裕
发达
,梦想中国在知识经济上 有突破,在世界市场上赚取所谓“高附加值”(实质上就是垄

利润)是非常幼稚的幻想。和平竞争与技术进步带来中国现代化,以改变中国在世界
资源
分配上的不利地位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美国把中国作为头号敌人(或者称为战略竞
争对
手,实质意义一样),就是打算使用武力来中断中国的发展进程,防止中国的 发展改
变美
国获取垄断利润的企业地位,动摇美国世界资源分配上的优势地位。

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是无法更改的,富裕和发达的生活不仅不愿意改变,而且成为
一种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优越制度和自由(就是欲望不受主动克制地被满足)的表
征,还
不能或者是不愿意完全扭转。其中美国表现得尤其突出,绝对不肯为了环境和子孙后
代牺
牲自己的富裕和发达,减少自己应该首先承担的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拒绝签署
《京都
议定书》就是再明显不过得例子。因此可以预料,所有发达国家最后一定会成为美国
的敌
人,所谓“民主国家之间没有爆发战争”的趋势是不会长期存在下去的,这种局面只是

种假象──战后美国在共 同敌人消失之前、在盟友还是被需要之时的假象,是因为第一

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所以第二步目标还没有提升到议事日程时的假象。

2、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与全球人地关系的急剧恶化 世界人口在1800年前后达到1
0亿
,用了接近300万年时间,第二个10 亿在1930年达到,用了130年时间,
19
60年世界人口达到30亿,1975年人口达到40亿,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
50
亿,今天世界总人口已经突破60亿。与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世界的自然资源,特
别是
工业所主要依赖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同步增长,而且由于发展水平的提
高,在
人口急剧增加的同时人均资源消费量还在继续递增。能源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与城市人
口的
增长,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今天世界经济所依赖的能源97.5%是不可再 生的矿物
能源
,工业产值的70%以上,是在对不可再生资源加工中取得的。

世界钢铁产量在1950年为1.89亿吨,1968年突破5亿吨,1972年达
到6
亿吨,1974年突破7亿吨。目前钢铁产量处于稳定状态,徘徊在7.0~7.5
亿吨
之间。作为现代消费主义标志产品的私人轿车,目前每年销售 量约3500万辆,其
中美
国约1500万辆,西欧约1360万辆。目前世界每1000人汽车拥有量为92
辆,
美国达400辆,西欧368辆,日本为383辆,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中国和印
度每
千人均为5辆。

再以能源消费为例,世界能源消费量(换算成标准煤)从1850年~1950年,
世界
能源消费量从1亿吨增加到25亿吨,1988年超过100亿吨。人均能源消费量
从1
850年的不到100公斤,增加到1950年的1000公 斤,1995年已经达
到人
均2055公斤,1995年美国人均消费11312公斤,中国人均1083公
斤。当
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尚不能认为人口对地球已经形成绝对过剩,已经达到什么增长的
极限
。但是富人不肯与穷人一起过大致平等的生活水平,他们要在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最高
水平
下生活,因此世界资源就 明显无法支持这样的愿望。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巨大,虽然人均数量很少,但是总能源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
9,
中国的钢铁产量占1/7强,从这里也可以大致领略到,为什么中国成了美国的头号
敌人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61.152.210.12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0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