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谁在误导中国人看美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16日17:57:1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Comment 讨论区 】
【 原文由 bage 所发表 】
谁在误导中国人看美国? 
(澳大利亚)咿呀网     (2002-08-16)

  在国内的时候,时常到各大网站的论坛逛逛,发现有不少人,有很深的“美国情结”
。我是从来不喜欢美国的,嫌美式英语难听,嫌美国人不够优雅,嫌美国的高楼大厦不够
吸引人。但我没有到过美国时,我自认是没有发言权的。直到有机会到美国工作,才让我
真正地看一看美国。 

  有朋友戏言,也许三四年呆下来,“你会深深地爱上它”。呆了一段时间,发现美国
确有它吸引人之处,否则也不会吸引那么多的族群自觉自愿地在这块“新大陆”上扎根。
与此同时,再去浏览国内论坛的种种说法,发现其中更有许多自以为是的误解。 

  误解之一,是美国的繁荣。美国是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它的繁荣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但经过一些人的加工想象,美国已经成了每个角落都闪着金光的风水宝地。 

  实际上,美国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整体生活水平维持较高,但贫困问题一
直是一大困扰。在美国的各大城市,都有规模不小的穷人区。首都华盛顿的闹市区,街道
两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居然是拿着纸杯子要钱的穷人。其实也要不到几个钱。
 

  美国人的概念是,你穷是因为你懒,没有必要同情。政府给他们发食品券,提供低价
住房。但是并不等于他们不被忽视。穷人区的房子年久失修,学校是最差的,秩序混乱,
抢劫、枪杀,层出不穷,新闻媒体不报道,警察也懒得破案。在那种地方住着,永远是在
社会最底层。要是不愿意认命,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当兵,如现任国务卿鲍威尔,即
是最成功范例。二是当体育或演艺明星,比如乔丹。但这种空前绝后的成功故事在世界任
何地方都可能上演,绝不仅限于美国。而且穷人区几乎清一色是有色人种,不能不说有种
族歧视的成分吧? 

  随之而来的误解之二,是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无原则崇拜。这里面还包含着一层误解,
就是什么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在一些人眼里,似乎无拘无束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体现。自
己做了什么事,受到社会舆论压力,往往会来一句“这要在美国,算什么呀!” 

  其实,只要在美国住的时间稍长,就可以明显地感到,美国社会的阶层分得很清楚,
主流社会概念清晰。主流社会的人,勤奋,严谨,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完全中规中矩
,不少人笃信宗教。不要说像我们国内有那么多独身主义,美国的主流社会,连“丁克”
家庭都极少。只要上了点岁数,经常第一次见面就会问你结婚没有,紧接着就是你有没有
孩子。这恐怕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感到吃惊。 

  文章称,美国的娱乐明星挣钱最多,动静最大,但他们永远是花边新闻。主流社会控
制着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力强大,他们的孩子也基本上生下来就被决定了
今后的生活道路。美国的生活方式,绝对不是片面的吃汉堡,喝可乐,听摇滚,快车,随
随便便地结婚离婚。看看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和夫人劳拉,再看看尼可.基德曼,怎么可能下
结论后者就代表美国的生活方式呢? 

  误解之三,是美国的自由,特别是新闻自由。这一点在国内,是误解最深,也是争论
最大的。美国新闻界固然有几句著名“行规”,比方五个W的报道标准,“没有消息就是好
消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之类。但是这一切,都是在一个大原则下
进行的。那就是美国新闻业强烈的意识: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凡是美国做的事都是对的
,和美国不一样的想法就是错的,不照美国规矩行事的国家都是邪恶的。这一点从美国各
大媒体的报道就不难看出来。 

  平时的报道看起来是五花八门的,包括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
件”,都敢往外揭。但是如果事关国家利益,主流媒体肯定是众口一词。科索沃战争时期
,有过任何一点质疑么?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例子。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夕,美国媒
体一片反对之声。克林顿到北京的第二天,当时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记者所住的95
格里拉饭店,单独与CNN、CBS、NBC三大媒体的负责人进行了不公开的谈话。次日,美国所
有媒体的声调,几乎都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美国主流媒体负责人自己都说,每天早晨一
上班,头等大事就是看《纽约时报》的社论。不为别的,就是要为自己的报纸“定方向”
。美国媒体平时各说各话,背后其实也有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一个是党派利益,一个
是经济利益。尼克松和克林顿,就是当了党派之争的“炮灰”。 

  误解之四,是美国的政治。美国的政坛就像一个大舞台,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
”,热闹非凡。于是我们一些同胞就看戏入了迷,以为美国政治真的那么透明,那么干净
。再一提到国内的贪污腐败,就更痛心疾首了:“看看人家!”这让我想起《围城》里的
一句俏皮话,大意是说,贪官不肯放下身段去偷钱袋,是因为钱袋里的钱太少,根本不值
一偷。同样,美国大致是不会出贪污腐败案的,因为美国的政界人士根本不用腐败。 

  首先,你要是没钱,根本就从不了政。要想当官,不论哪一级吧,总要竞选,竞选就
要有经费,就要拉赞助。赞助拉得多,以后高升的希望就大。做到州长的,哪个背后都得
有几个响当当的大财团。总统竞选就更不用说了。 

  其次,所有从政的人,从政坛退下之后,都自己“下海”或是做顾问,根据在任时的
级别,收入各有不同,但都极为可观。这些人靠的,全是当初政坛上的老关系。美国还有
一些团体专靠吃政治饭发财的。他们举行各种集资晚宴,每个桌上请来各路政坛人士,再
留一些空位给各大公司。每个空位都有明码标价,要想参加的公司就要掏钱。集来的钱,
用于竞选,搞大型活动等等,提高政界人士声望。所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完全用不着背
后塞钱送礼,而是把腐败公开化,合法化了。 

  其实这些误解,只要用自己的头脑冷静思考,是不难化解的。但是我们有不少人,偏
偏愿意相信道听途说而来的东西,而不愿认真地做一点研究。这其中,是有一些深层次原
因的。 

  文章说,窃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近百年来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自从
鸦片战争打破中国人的唯我独尊之后,对“洋”的东西既崇拜又恐惧的心理在长时间主导
着中国人的意识。加上“文革”10年,又正是西方发达国家长足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差距
更因此拉大。所以,改革开放初期,国门一开,难免让我们认为“月亮都是外国的圆”了
。改革开放不过20多年,我们取得的成就应该说有目共睹。但用20多年的时间完全改变国
人的心态,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何况,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相
比,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可能激发的,一种是迎头赶上的奋发图强,但是更多的,恐
怕是己不如人的自卑了。有人往往会用人家的优点来比自己的缺点,越比越比出了自己的
不行。一旦听人说美国的缺点,就斥为谎言,甚至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架式,比别
人说了中国的坏话还要生气。 

  第二点原因,在于我们的宣传媒介多年来总有一些误导。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媒
体出于一种希望中国快马加鞭,不甘人后的期许,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先进的一面说
得多,希望我们学习的一面说得多,给人的感觉好象整个美国都笼罩在玫瑰色当中。 

  近几年,中国报刊大发展,又介绍了不少有关美国的另类生活方式,又使人觉得似乎
美国人个个“酷毙”,搞得我们国内的主流社会倒像另类。另一部分的误导,来自于翻译
小说。多年来,我们国内搞翻译的人,都是学识渊博的风雅之士。这无形中首先提高了外
语的地位,似乎只有这些人才配说外国话,或者外国人都跟他们一样。而他们翻译出来的
小说,无疑都是中文中的上乘之作。譬如“早饭”就变成了“早餐”,“老婆”一律改成
“妻子”,即使原文中是乡下人骂粗口了,我们的翻译家也是断断不会直译的,一律变成
“该死”。读得多了,我们会以为洋人个个如此温文尔雅,偶尔气急了说句“该死”,还
要自责骂了粗话。想起当初在大学课堂上,老师突然来了兴致大讲英文中的粗话,我们立
刻目瞪口呆。原来所有的粗话都可以在汉语中一一对应,有的甚至更加难听。前一阵读黑
马的一篇文章,说到他正试图用北方乡村方言翻译英国诺丁汉的人说话,不禁拍手叫好。
 

  第三点原因,还在于海外华人对国内的误导。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创业艰难,大部分
留学生过得也相当艰苦。有人终于熬出头来,回家的时候,以一比八的汇率将美元换成人
民币,隐去在餐馆打黑工的日子不提,单捡当今的好日子说。在一些经济略欠发达的地区
,这些最为有效。 

  还有人即使说现在的日子,也添油加醋。比如说自己买了一座大HOUSE(房子)。只要跟
华人多打打交道,就知道不少人的大HOUSE贷款还差很多没有还完,上面全租出去给人住,
自己全家挤在地下室里。 

  混得不好的,往远了说,一去几十年没有消息;往近了说,如今的留学生,很多连封
信都不给家里写,还编出众多理由,包括出国多年,已经忘了怎样写中文之类的离奇说法
。 

  文章表示,还有的,利用两地的文化差异,编织灿烂故事。以前是说美国的穷人都能
餐餐喝啤酒吃鸡,现在就说穷人都能住上TOWN HOUSE(连体别墅),全不提这TOWN HOUSE里
老鼠蟑螂都已经成群结队。 

  更有“财商”高的,把美国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低价商品拿到国内卖高价,既赚钱又
赚吆喝。且不说把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捧成高尚生活。近来,又听说北京还计划引进
“美国木屋”,不禁暗暗出了一些冷汗。美国木屋外头涂得都挺漂亮,可是每到飓风一来
,多半一个镇子所有屋顶都上了天。北京那刮大风的天气,怎么禁得住。而且说得不客气
一点,在美国的华人,要不扎在各地的唐人街和中国城,要不扎在各大学的实验室里打工
,挤入主流社会的寥寥无几,他们说的美国,有多少可信度?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61.149.9.11]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