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妖魔化”是谁的需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31日13:21:0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妖魔化”是谁的需要?
摘自:环球时报
作者:李希光
●一个媒体能否妖魔化另一个国家取决于这个媒体的市场和受众需求。美国媒体之所以
能够妖魔化中国,首先是因为它们需要“坏蛋”形象的中国吸引受众,另外还受到“政
治正确性”和选票的支配
●有人说,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媒体报道的背后力量是他们的人权观。但事实是,美国传
媒跟美国的外交政策一样,从来都不是遵从其人权价值观的,都是另有所图的
●至于科恩所谓“中国媒体妖魔化美国”之说,至少表明这位堂堂的五角大楼老板从部
下那里获得了假情报。中国媒体在21世纪里不会再用简单的、夸张的、情绪化的漫画手
法去描绘美国。只有两国媒体都从各自的政治偏见下解放出来,双方才会看到对方的真
实面貌
7月14日夜里11时,一个名叫白凡的美国“亚洲自由之声”的记者从华盛顿打电话到我办
公室,让我谈了一个小时是“中国妖魔化美国”还是“美国妖魔化中国”这个话题。
好似空穴来风,我当时真不明白这个话题从何而来。白凡解释说,美国国防部部长科恩
头天在北京演讲中指责中国媒体妖魔化美国。
原来如此。这是美国官方与媒体的又一次巧妙的联手操作。难怪在接下去的几天里,美
国主流媒体连篇累牍地为科恩的谈话做注脚。从《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到《今日美国》、CNN,美国媒体竞相指责中国的广播电视充满了对美国的歪曲报道和
反美声音。《华盛顿邮报》在题为《中国妖魔化》的社论结尾特别警告说,对中国媒体
广播的反美主义,“绝不能轻视,也不能等闲视之。思想会产生严重后果”。
白凡问我:你作为最早提出“妖魔化”这个命题的中国人,美国媒体究竟有没有妖魔化
中国?中国媒体有没有妖魔化美国?
我说:一个媒体能否妖魔化另一个国家取决于这个媒体的市场和受众需求。
商业利益的需要
美国媒体之所以能够妖魔化中国,首先是因为它们需要“坏蛋”形象的中国吸引受众。

冷战后,西方新闻界突然失去了一个卖点,公众也随之失去了一个兴奋点。只有塑造出
一个新“坏蛋”才能打动美国读者和观众。而且,由于苏联的解体,不选中国当“坏蛋
”,又选谁当?因此,美国新闻界富有传统冷战思维的中国形象制造者们不遗余力地利
用“中国妖魔”和“中国威胁”强化美国公众意识里的传统共产党人的反面形象。“中
国妖魔”的故事,如盗窃美国核机密、向“无赖国家”出售核武器,都很有打动美国读
者和观众的卖点。
美国媒体是巨大无比的商业,它们不再是由某个家族控制,而是由媒体寡头控制。这些
媒体巨商,把追求巨额利润远远地放在追求对社会的贡献之上。报纸上的每条新闻都有
一个标价。当美国某大报的总编和总经理在研究报道时,总经理总是要问:“我们报道
这种新闻,在经济上划算吗?”媒体要竭力避免任何会失去受众、与他们的商业利益会
发生冲突的新闻报道。
公众在决定接受什么样的信息时,更是受他们长期以来由学校(学术界)、报纸电视(
新闻界)和好莱坞(娱乐界)在他们脑海里形成的历史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和观念性知
识所支配的。对于传媒界的老板们来说,每一条新闻都是有标价的。如果一条新闻会加
强中国的正面形象并有助于改善中美关系,这个老板就可能问:“我们在经济上报得起
这条新闻吗?这条消息符合我们这块土地上人们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吗?”
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和政治上的进步与开放不符合美国公众几十年来从学校、传媒和好
莱坞电影看到的共产党的负面形象。这样一个保守的公众心理无法承受中国正在进步的
现实。如果报道中国的现实真相,反而令公众失望和怀疑,就会失去读者。
“政治正确性”需要
在西方,无论是从事新闻报道或学术研究,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政治上正确性”(po
liticalcorrectness)的要求。根据这种要求,新闻媒体和学术研究在话语、选题上都
是有禁忌的。比如,社会主义国家只能被当成妖魔或撒旦来描绘,不能当成合法政权来
描写;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不能被当成合法信息源,等等。
美国媒体在西方宗教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下,简单地、一成不变地把世界分为两个极
端:认同他们文化和价值的,并跟随他们跑的人或国家,就被视为“政治上正确”的人
间“天使”;而不认同他们价值观的人或国家就被他们视为“撒旦”或“妖魔”。美国
媒体把西方宗教界的这种二分法用在今天的大众媒体中,用他们的意识形态作为判定事
物的标准,只要是被他们看作是“政治上不正确”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一切,无论是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甚至体育都应该作为异端加以抨击和妖魔化。这种价值观支配
西方媒体的眼界和胸襟,他们认为,只有坚持美国的价值观,才是代表正义、代表民主
自由,政治上才是正确的。他们把中国看成新撒旦,认为应当在谁的价值观至高无上的
问题上敲打(bashing)中国。以此为据,美国传媒从文化的深层次上敲打中国。美国《
新共和》杂志评论说,“中国的崛起使那些美国华人欣喜若狂……美国华人总是把注意
力放在中国市场上。许多人拿到了绿卡,甚至得到了避难,还要回中国去做生意。应该
警告那些祖先在中国的美国人,在一个视种族身份等同于道德权威的社会,你或是一个
玩家,或者是一块遮羞布。”(彼德·贝纳特:《中国在美国国内的奉承者和合作者》
,1997年3月10日美国《新共和》杂志)政治上的正确性要求记者和学者推崇世界主义和
人权高于主权,即要求他们放弃基于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服从于美国国家安全和跨
国公司利益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由于世界主义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在这种政治上的正
确性的压力下,特别是西方传媒和学术机构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冷战
后人们对西方学术界和思想库的顶礼膜拜,人们已经意识不到这种全球化大一统的思想
控制。
“政治上的正确性”是由美国体制内精英分子确定的。这些精英是全球化政治议程设置
者和社会价值的解释者。他们制定了一整套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与知识的行为准则。媒体
不宽容任何“政治上不正确”的政见,更不允许体制外的人,如乔姆斯基之类的学者进
入他们的主流话语体系。包括乔姆斯基在内的一些有独立思想的学者都认为,美国媒体
的这种趋势导致了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消亡,对新闻操纵、曲解和传播工具的控制的危险
性在增大。
意识形态全球化时代,主流媒体界和学术界胸怀坦荡敢用事实说话的人越来越少,越来
越多的人从僵化的西方教条和概念出发。为了保持在体制内(Establishment)精英集团
中的位置,他们必须坚持“政治上正确性”的原则。更何况,在著名大学里当教授的年
收入在10万到20万美元之间,有受人尊重的社会特殊地位,写的文章和评论能够在主流
媒介上发表,并有利益集团的课题资助。何乐而不为?
政治选票的需要
有野心的政客们和想出名的各类活动家们需要搭中国妖魔故事的大船进报章杂志的标题
,通过以天使的姿态咒骂可恶的“撒旦”来赢得一些公众的钦佩和选票。
政治家们都清楚,最便宜和便利的办法是让自己的名字搭在一条公众愿意看的新闻中。
因此,当《纽约时报》首先报道“中国间谍案”后,几乎所有想竞选下一届美国总统的
候选人都纷纷对新闻界慷慨陈词,用最煽情的形容词谴责中国。在政治竞选中,要让自
己的名字上报纸电视是要花费很多钱的。媒体变成了那些整天想见报的政客们的传声筒
和扩音器,损害了媒体提供客观、准确和公正报道的能力。
有人说,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媒体报道的背后力量是他们的人权观。但事实是,美国传媒
跟美国的外交政策一样,从来都不是遵从其人权价值观的,都是另有所图的。1972年,
广大的中国人民正在遭受“文革”的苦难,这时尼克松带着一大群记者来到了中国。当
时的美国媒体没有一家把中国当成妖魔来描绘。前纽约时报总编佛兰克描绘当时的情景
:“向红色威胁祝酒,在长城上散步,一切都是为了让国内的电视观众品尝一下禁果,
为他再次竞选拉选票……电的新闻报道是那样的赏心悦目。观众后来果真投了他的票。

“美国媒体妖魔化美国”与“中国媒体妖魔化美国”
一个美国记者说,“我们不仅妖魔化中国,我们更妖魔化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一个教
授在克林顿性丑闻被大肆炒作的时候,拿出当天美国的几家大报和《人民日报》对克林
顿丑闻的报道相比较,他说,美国报纸对克林顿堪称极尽“妖魔化”,《人民日报》根
本没法比。
美国媒体作为这个国家体制内的第四力量,它和控制它的控股公司与国会、白宫等是一
体的。它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维护构成这个体制内精英集团的利益服务,保证这些精英集
团的利益和谐。揭露总统偷情正是这些利益集团权力斗争的产物。在媒体眼中,总统只
不过是国家体制的表面权力,媒体批评总统和政府官员只是批评表面权力。整个权力集
团是由金融寡头、商行巨富、媒体大亨等超级人物控制。然而,美国社会真正的权力中
心是绝少有人敢触动的。
至于科恩所谓“中国媒体妖魔化美国”之说,至少表明这位堂堂的五角楼老板从部下那
里获得了假情报。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头戴美国牛仔帽的照片出现在中
国媒体上以来的20年间,“美帝国主义”这个词逐渐地从中国的大众传媒上消失;其次
,跟美国大众不了解中国相比,中国大众获取美国信息的渠道远远多于美国公众获取中
国信息的渠道。如果中国媒体不真实地报道美国,而抱着冷战思维去看待美国,那反而
会失去读者的信任。落后国家的人民总是对先进的国家有强烈的求知欲,急于摆脱贫困
的他们需要在许多方面向先进国家学习。而先进的国家对落后的国家多半不关注,如果
关注,也多半是关注落后阴暗的一面。由于大多数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无知和不关注,他
们对媒体中的不真实的东西无法辨别,更不能持批判态度。
尽管近年来中美关系波折不断,但是,中国仍然非常积极地吸取美国人民所创造的一切
优秀文明成果。今天,在北京的书店里,书架上堆放的美国人写的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多。中国的报章杂志、广播电视对美国的报道和介绍更是以正面形象为主。20年前,一
个作家写到,前清时候是国门紧闭,对外国人一律称作“洋鬼子”,嘲笑他们连跪都不
会。到了民国,“洋鬼子”变成了“洋大人”。我相信,中国媒体在21世纪里不会再用
简单的、夸张的、情绪化的漫画手法去描绘美国,既不是对这个老师的极度迷恋,也不
是简单的民族主义的愤怒。总之,只有两国媒体都从各自的政治偏见下解放出来,双方
才会看到对方的真实面貌。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