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jack (江湖夜雨十年灯), 信区: Green
标 题: 印度专题:印度军事思想(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27 12:14:27 2002) , 转信
印度官方和军事理论界关于战争、战略、国防、建军和作战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印
度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印度进行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
简史 1947年8月,印度宣告独立。其军事思想是根据国家战略目标的总要求并随着形势
变化和军事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演进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初创时期(独立之初至50年代末) 这一时期,印度的战略思想是以文武两手统一全国,抢
占边境争议地区,实现英国统治时期的所谓喜马拉雅山“理想边界”;作战思想沿袭了英
印殖民军传统的攻防战术;建军思想强调文官治军,改革军制,收编土邦部队,成立国防
部,陆海空三军分立,全军实现“印度化”;国防发展思想强调优先发展经济,适当兼顾国
防。
转折时期(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50年代末,在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下,印度在南亚推行“
西攻北进”战略,准备两线同时作战。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失败后,军事思想发
生转折。在战略思想方面,由两线出击转为“西攻北防”;在作战思想方面,由陆军单一
军种的攻防作战,改为侧重陆空协同的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在军队建设思想方面,由
偏重发展陆军,转为以陆军为主相应发展空军和海军;在国防发展思想方面,由短时期的
紧急备战、国防压倒一切,转为国防与经济并重,执行国防五年计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
计划之中,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国防。60年代中、后期,印度在苏联援助下建立起新
的国防工业体系,大力更新三军武器装备,形成新的武装力量结构和作战体制,军队战斗
力大为提高。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印度占领了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支持东巴基斯
坦(今孟加拉国)独立,从而加强了在南亚的地位。
趋向定型时期(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70年代,印度把战略视野转向印度洋。其国防发展战
略实行国防与经济并重、二者同步发展的方针,国防工业通过特许仿制,逐步实现武器装
备国产化和现代化;军队建设强调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巩固陆军,提高空军,重点发展海
军。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印度军事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军事战略从传统的面
向大陆改为面向海洋,两次出兵跨海作战;国防发展战略转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国
防;军队建设贯彻优先发展海军、继续提高空军、大力改编陆军的思想;随着武器装备的
改善,作战思想一改昔日英印殖民军的传统战法,强调陆海空三军协同、机械化兵团快速
进攻和攻势防御作战。进入90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印度军事思想亦随之发生变化。军
事战略转为收缩陆地战线,深入印度洋,加强核威慑;国防发展战略转为以发展国民经济
为主,国防为辅,加强国防科研,大力发展国产高技术武器系统;建军思想突出强调压缩
军队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作战思想强调以威慑为主,慎重初战,快速应付地区冲
突,积极准备高技术和核条件下作战。
基本内容 印度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战略思想、国防发展思想、建军思想和作战思
想等。
战争观 印度认为,战争是人类的社会现象,是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一种斗争形式。印度
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印度认为,在核时代,核威慑已取代战争成为政治的继续。战争在发
达国家之间已不再像C.von克劳塞维茨所说是政治的继续,但这个论断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仍
然有效。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都可能成为战争的
起因,而大国的插手和利用又常常使战争升级。因此,常规战争在第三世界不可避免。
战争与经济、科技的关系。前总理J.尼赫鲁1959年指出,国家的实力归根结底来自工业化
。国防经济学家L.G.C.托马斯认为,国防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国家有多少资金和力量投入
国防,最终取决于国家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印度重视科技对战争的影响,认为高技术将决
定未来战争的胜负。前陆军参谋长K.森德吉上将甚至提出,微缩芯片将支配本世纪所剩的岁
月,未来战争中,谁掌握它,谁就是胜利者。
战争中人与武器的关系。印度认为,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
掌握武器的是人,人的因素不可或缺。不论武器技术如何高度发展,人的精神力量不可能
完全由物质力量来代替。人和武器的高度结合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由之路。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