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老鼠猴), 信区: Green
标 题: 巡捕和警察——兼谈称印度人为“阿三”的来历(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10日12:54:38 星期三),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Quick_Meal 讨论区 】
【 原文由 alfeng 所发表 】
巡捕和警察——兼谈称印度人为“阿三”的来历
这是小弟去年读《旧上海租界史话 》做的摘录片段。看着各大军坛“爱国青年”谈及
印度是大都蔑其为“阿三”。估计没多少人知道“阿三”的来历,特地花了点时间录入,
和弟兄们分享。《旧上海租界史话 》作者: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薛理勇研究员。
《辞海》对“巡捕”一词的注释是:“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租界’内设置的警察,是压
迫人民和维护其特权的重要工具。”但未对为什么把租界设置的警察叫作“巡捕”作出解
释。
在《中英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开埠,上海道为避兔“华洋杂居”而引起华洋之间的冲
突,与英国领事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划出一块地皮作为英国人的“居留地”。该《
章程》共23条,其中第十二条中讲: “更夫之雇用得由商人与人民妥为商定。惟更夫之姓
名须由地保、亭长报告地方官查核。关于更夫规条当另外规定。其负责之更长,须由道台
与领事会同进派。”“更夫”是中国特有的行当,其由地保委派,负责夜间敲更巡视,提
醒居民火烛小心和关闭门窗,而英文中无与“更夫”对等的词,于是英文本《章程》中意
译为Watchman,而Watchman再转译成中文时,其除了有夜间巡视的更夫之义外,还有卫士
的意义。于是英国领事阿礼国就根据《章程》在英租界组建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Watchman
队伍,设更夫两人,除了夜间巡视外,还负责白天的地方治安。1853年小刀会起义爆发后
,上海租界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感到为保卫租界之安全必须建立更强的治安力量。英、美
、法三租界未经中国政府之允许,擅自修改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推出了经篡改的18
54年《上海租地章程》,其中有关更夫的条款被篡改成“watch or police force”,变成
“建立更夫、卫士或警察力量”,租界当局就为在租界里建立police找到了依据。
1854年7月11日,租界的租地人在英国领事馆召开大会,决议成立“工部局”,同时由工部
局组织设立Shanghai police station,police直译为警察,但在汉字中没有与police对应
的警察一词。当时租界的police是维护租界治安的警力,而在中国的京师有一种专门维持
京师治安和保卫京师安全的“巡捕营”,于是人们就把police译为巡捕,把police stati
on译为巡捕房。这就是为什么把租界警察叫作巡捕,把警察局叫作巡捕房的原因。
公共租界的巡长大多由英国人担任,低级巡捕则大多来自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法租界的巡
长大多由法国人担任,巡捕则多为安南(越南)人,上海人叫他们为“安捕”。巡长制服的
袖子上有三道杠标记,于是上海人又把他们叫作“三道头”。公共租界的印度巡捕被省叫
作“印捕”,但上海人又常背地里叫他们为“红头阿三”,这一称呼的出典释法不一,但
均很有趣,不妨作一介绍。
据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上海谚语》中讲,在上海当巡捕的印度人大多数是印度锡克族人
,他们虽是白种人,但面孔黝黑,同时他们习惯在头上缠红头巾,于是上海人叫他们“红
头黑炭”(上海人一般把皮肤黑的人叫作黑炭),以后又讹读作“红头阿三”。还有一说认
为英文中“先生”通常讲作Sir,沪语音读如“三”,而“三”是单音节词,沪语(包括江
南大多数地方方言)一般在单音词前置“阿”(或后置“子”、“头”等)组成词组使用。
于是洋径浜英语称“Sir”为“阿Sir”,音读如“阿三”,是市民对巡捕客气的称呼
,而“印捕”头缠红巾,于是被叫作“红头阿三”。联想起今天的香港人也叫警察为“阿
Sir”,所以此说是比较合乎道理的。还有一说是这样解释的:印度巡捕每天须在长官的指
挥下出操,他们在表示对长官指令理解和执行时常齐声高喊:“Yes Sir!”最初上海人不
明白“Yes Sir”是什么意思,就把巡捕叫作“阿三”。也有的人认为,初来上海的印度巡
捕不会讲沪语,他们在执行任务时经常要和上海市民打交道,由于语言不通,双万交谈十
分困难,“印捕”常反复讲:“I say”作为语言停顿,而上海人见他们老是讲“I say”,
便把他们叫作“红头阿三”。
以上是上海流传的关于“红头阿三”出典的几种释法,至于哪一种释法最接近事实,就由
读者自己去理解了。
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人一定还记得,以前上海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耍猴戏的。耍猴者划地为
圈,手敲铜锣把过路行人吸引过来看,于是猴子在耍猴者的指令下作各种表演。在观看猴
戏时,经常会有人大呼:“阿三!老鹰来了!”上海人都知道,这喊声是吓唬猴子的。当时
来上海耍猴戏者大多来自山东、河南等地,并大多不会讲上海话;而猴子又大多购自云南、
贵州一带,肯定听不懂上海话,再讲上海城市里也很少能见到老鹰,那么“阿三!老鹰来
了”到底表达了何种意思呢?原来“阿三”就是“红头阿三”,因为印度巡捕的头是红的
,猴子的屁股也是红的;“老鹰”不是天上飞的老鹰,而是“老英”——老牌英国人的谐
音。“红头阿三”是租界的巡捕,他们趾高气扬,耀武扬威,处处欺侮中国人,而他们又
是亡国奴,在英国人面前是奴才,所以上海人喊的“阿三!老鹰来了!”只是借观猴戏时
发泄对印度巡捕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已。
20世纪30年代柳亚子先生主持上海通志馆时,该馆主纂的《上海年鉴》把1854年租界工部
局主建的Shanghai Police Station加定为在中国出现最早的警察机构,但又因Shanghai不
归中国主权,所以也不定为中国最早的警察系统。
租界巡捕是殖民主义者为维护租界利益而设置的警察,但是,警察毕竟是近代化城市必须
配备的治安力量,巡捕制度之创建,也影响了上海华界警察制度的发展。
清代官制,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巡抚,而省一级的最高军事长官称“提督”,在通
常的情况下,提督受巡抚节制,但是其有较大的独立性。如鸦片战争爆发时从福建调江苏
的陈化成的官衔为“江南水师提督”,他就是江南水师的最高长官,但是他的官品仅武二
品,比江苏的巡抚低一品(或半品),在行动上受制于江苏巡抚梁章钜。提督直接领导和指
挥的军队就称之“提军”,用现在的军语就是“野战军”,其只执行军事防务而不参与方
治安;巡抚也配有适量的军队,归巡抚领导和指挥的军队叫作“抚军”,用现在的话讲就
是卫戍部队,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受地方政府指挥,维护城市的保卫和维持地方治安。
抚军是一种准军事化力量,清代只有在省府以及经济发达的城市设置抚军。上海开埠后逐
渐发展成为江南最主要的通商口岸,随着外交和外贸往来的频繁,上海的许多机构需要保
卫,上海的社会治安力量必须增强。清光绪六年(1870年)江苏巡抚在上海特设“抚标沪军
营”,设管带一员,帮带一员,全部编制约400人。这些人员分别守驻上海的巡道署、改过
所、苏省铁路、天主堂以及各保甲局等11个重要机构,所以“抚标沪军营”有点像现在的
警察。
警察一词是从日文中引进的。甲午战争后,使许多中国人开始对日本重新认识,在当时也
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学习日本风潮。光绪三十一年,上海道袁树勋经两江总督之批准,仿日
本制度设立警察,并聘请从日本警察学堂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刘景沂创建警察,就在这一年
刘景沂,在上海城里求志书院旧址创办了“上海警察学堂”,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所警察
学校,也是全国建立的第一所警察学校。第一批警察学堂的学生直接从“抚标沪军营”中
挑选,经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就毕业走上岗位。也在这一年冬天,经上海道批准,将原上海
保甲总局解散,重新改组为上海警察总巡局,它是上海,也是全国出现的第一个警察机构
。
《光绪上海县续志》卷十三“警察”中讲:“警察总巡设总局于常平仓,分局四,东局设鄂
王庙,南局设水仙宫,西局设关庙左,北局设沈(沉)香阁;共巡长、巡记、巡士等260名。
”从其管辖之区域及警力配备来讲,已具一定的规模并形成制度。
上海警察制度建立后为维持地万治安起了积极的作用,于是,光绪三十三年两江总督端方
奏上海推广巡警"。1907年,闸北也建立上海巡警总局,并附设警察学堂。1927年后,上海
特别市成立,上海的所有警察机构统一改组为上海特别市公安局。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1.161.102.59]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