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atbear (胖胖熊),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俄两国领导人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Dec 16 14:21:28 2001) , 转信



中俄两国领导人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 



------------------------------------------------------------------------------
--

新华社  2001年12月12日 16:08

 
    2000年7月18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声明如下:
    
    国际形势的发展充分证明,1998年11月23日中俄最高级会晤时发表的《关于
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1999年4月14日《中俄关于〈反导条约〉问题
磋商的新闻公报》,以及1999年12月10日两国最高级会晤时发表的《中俄联合声
明》中就反导问题所作的结论和评价是正确的。
    
    1972年《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以下简称《反导条约》)仍是全球战略稳
定与国际安全的基石,是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关键
性国际协议框架的基础。维护和严格遵守《反导条约》是至关重要的。
    
    鉴此,美国建立《反导条约》所禁止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令人深感忧虑。中国
和俄罗斯认为,这一计划的实质是谋求单方面的军事和安全优势。实施这一计划不仅对俄
罗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对美国自身的安全以及全球战略稳定造成最严重的
消极后果。因此,中国和俄罗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破坏《反导条约》将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使冷战后世界政治中出现的积极趋势发
生逆转。这无疑不符合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主张修改裁军领域这一基本条约的
国家必将对破坏国际稳定与安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承担全部责任。
    
    对当前国际现实的分析表明,以某些国家的所谓导弹威胁作为要求修改《反导条约》
的借口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所谓“修改”《反导条约》的建议,旨在掩饰有关国家违反该
条约条款行事的企图。修改《反导条约》的文本内容,即是破坏这一条约,必将引发一系
列消极后果。在当前战略形势下,维护《反导条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
实意义。
    
    应对国际安全领域的新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保护各国正当安全利益的正确途径不是
破坏《反导条约》,而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在国际事务中摒弃强权
政治和滥用武力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地区和国际安全。同时,重要的是,俄罗斯和美国在
严格遵守《反导条约》的基础上继续并深化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进程,并在今后适当的
时候吸收其他核武器国家参加这一进程。必须通过政治、法律和外交手段,加强国际努力
,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探讨逐步形成全球防止导弹及其技术扩散
监控体系的可能性,并在此领域开展广泛的、非歧视性的对话与合作。
    
    《反导条约》所不禁止的非战略性导弹防御以及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不应损害其他国
家的安全利益,不应导致建立和加强封闭式的军事和政治集团,不应破坏全球和地区的稳
定与安全。基于这一立场,中国和俄罗斯对某些国家在亚太地区部署带来上述消极影响的
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表示严重忧虑和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将台湾纳入外国导弹
防御系统都是不可接受的,都将严重破坏地区稳定。
    
    第五十四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维护和遵守《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决议具有
重要意义。中国和俄罗斯呼吁国际社会对有关国家大力发展破坏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导
弹防御系统的做法继续予以严重关注,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这一危险事态的发展。
    
    中俄两国迄今在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问题上所进行的合作是令人满意的。基于两
国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和俄罗斯将继续就上述问题进行密切协作,并在各
自承担的国际义务的框架内,在与此相关的其他领域加强合作,以维护本国、地区和全球
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俄罗斯联邦总

                          江泽民(签字)   弗·弗·普
京(签字)
                              2000年7月18日于
北京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7.43.2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