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我心飞扬), 信区: Green
标 题: 黑龙江东六十四屯的厄运——中苏蜜月期的一段秘闻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2月03日14:48:3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中国在清朝积弱时,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总计
总超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近代掠夺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十月革命後的苏联
新政权承继沙俄的不义遗产,不但未归还中国失土,反而在一九二九年再占去中国的黑
瞎子岛。
◆ 五十年代初中共割让给苏联
令人最遗憾的是,在五十年代之初中苏蜜月期间,中共政权竟再次向苏联出让国土
,将清政府和东北张作霖政府都未敢言放弃的黑龙江省瑷珲县黑龙江东北岸的中国六十
四个村庄,即著名的「江东六十四屯」割让予苏联。
这片地方很小,约三千平方公里(但比香港大两倍,香港面积一○六九平方公里)
,但却饱含中华民族痛失家园,惨遭异族屠戮的血泪。在中国东北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的广袤土地沦於日寇铁蹄下之後,这片土地仍然坚守中国领土近百年才断送给苏俄,亦
成为中华民族近百年在内患外侮交迫下顽强求存的象征。
一八五八年即清咸丰八年,中俄签「瑷珲条约」,以黑龙江划界,将原本属于中国
的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了苏联。当时清政府在无
奈签约时留下了一个尾巴,即江东六十四屯。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现今苏联远东城市布拉戈维申克(即中国所称的海兰泡)之南面
,两地中间仅隔著一条精奇里河。六十四屯本属瑷珲县,旧县府即在江东,而非今日江
西岸的瑷珲县城。居民初全是世代居住的满族村民,《瑷珲县志》记载,六十四屯有旗
丁二千一百五十四户约数万人,屯地土壤肥沃,屯户以务农为生。到清末,清政府封锁
东山三省,不准中原汉人进关的禁令形同虚设後,江东六十四屯遂也有一些汉人移民迁
入。
瑷珲条约签订时,清政府虽已将黑龙江以北全部让于俄国,但却以江东六十四屯为
中国原居民所在地坚持不让,最後俄人亦不得不让步,在条约中写明江东六十四屯中国
原居民可永远居于此土,俄国人不得干涉。
清政府安插这个条约尾巴可说是苦心孤诣,而这亦是因势积弱的清政府在屈辱外交
中常玩的一点小把戏,诸如割让香港九龙与英国时保留「九龙城寨」,及在云南瑞丽县
境外保有一个飞地南坎,皆是同样情形。
江东六十四屯虽有瑷珲条约保障,但仍不能杜绝俄国人蚕食吞并之心,其後不断发
生俄人争地,中国人保地的争端。
由于争端不断,光绪十五年中国政府派候补道李金镛赴瑷珲县与俄员会商,最後以
种地的俄犁开沟定界,以平两国之争。光绪十六年又发生江东六十四屯原住民满族人苏
忠阿种地案。苏忠阿开垦屯内荒地,但俄人要求他纳税,苏不从,欲依惯例向清廷缴税
,事件最後成为外交争端,两国交涉结果,苏忠阿每亩地向俄交税五戈比,但可享有九
十二年的领种权。据史载这类事件甚多。
◆ 黑龙江惨案六十四屯失陷
光绪二十六年,中国发生义和团动乱,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俄国的远东军烧杀抢劫
六十四屯後,将中国原住民及海兰泡的华人全部驱逐出来,并於中国难民渡黑龙江时向
难民大开杀戒,据《瑷珲县志》中的「庚子俄难」记载,当时惨杀溺毙的中国难民有五
千多人,「骸骨漂溢,蔽满江津」。而黑龙江志稿则认为死难者有七千馀人。这就是当
时震惊中国的黑龙江惨案。
从此江东六十四屯失陷,屯民无法返回故地,但清政府自始至终不予承认,不断向
俄国提出抗议,要求俄方让屯民回乡,并赔偿他们的损失。
入民国後,统治东北的张作霖政府也不断向俄提抗议。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爆发,
苏联政权建立,并主动表示无意继承帝俄掠夺的权益,民国政府遂再次要求苏联归还江
东六十四屯。一九二○年民国政府曾派外交官与苏联远东共和国代表谈判。一九二三年
东北地方政府亦再次提出要与苏联交涉江东六十四屯的归还问题,但苏联政府一直拖延
不答。
但想不到连腐败的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不懈不怠必欲争回的国土竟被中共轻易放弃
了,黑龙江上的中国冤魂可会瞑目安息?既如此,後来又何必为黑龙江上一个无人小岛
(珍宝岛)与苏联大打一仗。
【原编者按】 一八五八年,中俄签《瑷珲条约》,被迫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
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於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
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一八六○年,中俄签《北京条约》中国把乌苏里江以东四十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完全划归俄国。一八六四年,沙俄依据中俄《北京条约》的有关规定
,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
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一八八一年至一八八四年,根据《中俄改订条约》(亦称《伊犁条
约》)及其续签的五个子约,沙俄再次侵占了中国西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按三项
条约中国割让於俄国的领土总计超过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20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