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俄贴近和“大三角”关系的变化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y 30 02:07:33 1999), 转信


中俄贴近和“大三角”关系的变化 



● 张明德 
  作者认为中俄的迅速靠拢是90年代乃至直到下个世纪世界格局中 
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必将对美国构成牵制,阻遏美国独步天下。但 
中俄不会建立起一个新的轴心,同美国对抗。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从4月22日到26日对俄罗斯进行了“具有历 
史意义的访问”,两国签署了联合声明,还同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 
坦、吉尔吉斯坦三国一道,签署了边境裁军协定。 

  这两份重要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中俄两国关系进入了崭新阶段。 
边境裁军协定规定,有关各国将在它们长达7000公里的边界上,把军 
事力量减到只具防御性;各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边境地 
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在两侧纵深100公里的地区,各把军力减少 
到不超过13万400人。回想当年,中俄曾各自在边界地区陈兵百万, 
人们也不难记起,60年代末的“珍宝岛事件”更使当时的中苏边界成 
为交战的边界。 20多年转眼一挥间,真是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对于中俄联合声明,俄罗斯总统耶尔辛的评价是“前所未有”, 
即“俄国从来没有和其他国家签署这样的声明”。声明的要点是,强 
烈呼吁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反对极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强调 
须摈弃“冷战思维”,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 
间的分歧,反对诉诸武力。 

  中俄关系从恢复正常化一跃成为“战略伙伴”,只经历了短短七 
、八年的时间。两国迅速贴近的步伐之快,的确令人瞩目。可以说, 
这不仅是这两个近邻大国的重大举措,也是90年代乃至直到下个世纪 
世界格局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当然,现在的中俄关系,同50年代相 
比,已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伙伴”早已成为历史。随着意识形 
态的淡化和边界协定的签订,中俄之间已不存在重大的利害冲突。这 
就使两国关系建立在更现实也是更稳固的基础上。 



中俄关系迅速发展的特点 



  中俄关系的迅速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高层交往频繁,关系发展迅速。自从1992年耶尔辛首次访 
华,双方发表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以来,中俄领导人已举行 
过4次峰会,除了1992年的首次峰会和江泽民此次访俄外,还有江泽 
民1994年9月访俄,两国领导人签署第二份中俄声明,宣布建立面向 
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以及199 6年4月耶尔辛二度访问北京,中 
俄宣布建立平等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 

  如果再算上1995年5月江泽民到莫斯科出席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50周年庆祝活动并同耶尔辛会晤,中俄两国在过去的5年里,在最 
高级别上已经5次会晤。对中国来说,近年来在最高层次上同另一国 
家有如此频密的来往,只有俄国。 

  其次是军事合作引人注目。就在江泽民访俄的前一周,俄罗斯防 
长到北京访问,据说同中国达成了数十亿美元的军火交易,包括中国 
从俄国购买两艘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和四艘基罗级常规动力潜艇。在此 
之前,中国军方高层领导人也频访莫斯科,商谈军事合作事宜,达成 
了购买俄国Su-27型战斗机、防空导弹等一系列协议。中俄间方兴未 
艾的军事合作,是最令西方国家头痛和担心的。 

  中俄双方都多次指出,两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不意味着结盟 
,不会影响中俄同美国的关系,但是,对中俄声明中措词的强烈针对 
性,任何人都不会怀疑。实际上,中俄踏上蜜月之旅,恰恰反映了进 
入90年代以来,美中俄之间“大三角”关系的新变化,它必将给世界 
局势带来微妙的影响。 

“大三角”关系仍举足轻重 



  冷战结束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大三角”之说一度似乎不再 
流行,代之而起的“一极”、“五极”、“多极”等说法。但是,纵 
观今日之世界,中美俄三国的分量仍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企及和取 
代的。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大三角”关系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分 
量。 

  首先,“多极”化世界仍只是一种呼唤和愿望,即使能够实现也 
需时日。其次,所谓“一极”即美国一强称霸的局面,由于受到越来 
越多的抵制,没有也难以如愿以偿。至于“五极”之说中的西欧,是 
靠着北约同美国保持政治和军事的联系;另一极日本,尽管在经济上 
分量不轻,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一直处于美国的卵翼之下。确切地说,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环球政策的追随者,难以构成独立的一极。 

  反观俄罗斯,虽然它的国力已遭到削弱,难以再同美国争霸,但 
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俄都是欧洲最 
大的军事强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没有俄国的参与, 
许多欧洲和国际问题无法解决;在欧洲和中东事务方面,俄国的势力 
仍足以同美国分庭抗礼;在军事方面,俄罗斯仍拥有美国以外世界上 
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俄国的核武器库,更是美国不敢掉以轻心 
的。即使在经济方面,俄国资源丰富,国土面积远超任何其他国家, 
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发展潜力不可小视。至于中国,拜改革开放之 
赐国力日增,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更是无人否认的 
。 



中俄贴近是借助美国的“反推力” 



  中俄这两个大国在90年代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其实也是借助 
了美国的“反推力”。 

  在前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耶尔辛曾向美国和西方示好,试 
图以友好姿态换取西方的经济援助,挽救一蹶不振的国内经济。但是 
,耶尔辛很快就发现,尽管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开出了一张数额达 
几十亿美元的援助“支票”,但实际上却把它作为逼俄在各方面进一 
步就范的筹码,“支票”迟迟不作兑现,口惠而实不至。 
  更使俄国感到不安的是北约的东扩主张。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 
遏制俄国的影响,构筑以北约为中心的欧洲安全体系,提出了“北约 
东扩战略”,欲把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吸收进去,使北约 
囊括除俄罗斯和乌克兰之外的所有中东欧国家。此举对俄国意味着什 
么,只要打开地图便一目了然。因为,除了捷、波、匈三国外,如果 
再加上也申请加入北约的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前 
南斯拉夫的几个共和国,就等于把北约防线一下子推到了俄国的家门 
口。面对自西而来的咄咄攻势,莫斯科发出警告说,如果北约坚持东 
扩,俄将不得不向东寻求联盟。由此可见,俄国同中国修好,明显带 
有对付西方之意。 

  对中国来说,由于面对美国的“围堵”,也越来越感到需要寻求 
新的伙伴,以增强抗衡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中俄可谓不谋而合。 
近来美国似乎有所转变,开始用“交往”冲淡一味强硬的“围堵”政 
策。但是,在知识产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权等问题上,美 
国会继续同中国为难,设置障碍。 

  再从东亚局势来看,美国支持台湾“扩大国际活动空间”,导致 
台海局势一度剑拔弩张;美日安保条约范围扩大,甚至要延伸到台湾 
和南沙群岛;美国在亚洲屯兵10万,从日本、韩国到台湾,已对中国 
形成半月形包围。无独有偶的是,中国同西北邻国达成的稳定边界协 
议,恰恰同东南方的美日安保条约形成遥遥相对之势。 


增加对美说“不”的筹码 



  中俄两国的日益贴近,肯定是对美国的有力挑战。两国的战略伙 
伴关系无疑将对美国构成牵制,阻遏美国独步天下的企图,在双边和 
国际事务中增加对美国说“不”的筹码。但是,这绝不是说,中俄以 
后将联手和美国对抗,或者将对美国发动新一轮“冷战”。这是因为 
,无论在客观还是在主观上,都不存在这样做的可能,也没有这样做 
的必要。 

  在客观上,中俄同美国相比,仍实力相差悬殊,不具备对抗的资 
本。在主观上,对抗也不符合中俄本身的利益。它们所希望看到的, 
是打破美国的垄断,使世界格局变得更加均衡,而不是再建立一个争 
霸的轴心。 

  可以预见,中俄今后的战略合作,主要将表现为双边、务实和低 
调,不会以第三国为目标,更不会对美国踢“攻势足球”。对中国来 
说,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抓紧时机进行经济建设,仍然是当务之急 
。为此,就必须积极发展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在经济、 
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加强合作,提倡对话,减少麻烦,不搞 
对抗”仍将是中国对美国的基本政策。 

  在美国仍是世界头号强国的情况下,中俄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确定了两国面向21世纪关系的框架,而中美、俄美之间,可能仍会风 
雨不断,阴晴相间。可以说,中俄借助两国关系的稳定,正力争在世 
界格局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且看美国如何出牌。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