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LION), 信区: Green
标 题: (史海沉钩)德国军售与中国抗战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08日18:39:49 星期四), 站内信件
193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头带德制钢盔、身着德式军服、使用德式军械的部
队,这就是经由德国军事顾问指导、训练出来的新式中国陆军,这些部队在八年
抗战中多次参加重大战役;而由德国顾问协助中国建立的军兵工厂,在抗战时的
后勤补给上也发挥了关键性贡献。笔者在此将中德十年间(1928年-1938年)的军事
关系作一简要介绍,以当时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指导援助为本文中心,而不详述中
日战史之评析,期能使读者了解这段未被彰显的历史。
中国亟需现代化的军事体系
自清末“自强运动”至民国建立前的五十年间,满清政府曾创建多所西式兵
工厂试图建立军火工业,但其成效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科技水准落后,
缺少重工业基础,导致国防工业所需的原料、技术、设备均需依赖外国,不但无
法应付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并且只能模仿到外国落伍的武器,完全不能切合国防
需求,所以从列强大量进口军火成为必要,但这也是中国军阀横行,大小内战不
断的原因之一。
1911年民国建立,国内政局更加混乱,各省内战日趋激烈,对军火的需求量
更大,满清时建立的兵工厂产量已不敷需求,所以外国军火进口量大增,其中自
欧洲与日本输入者最多。第一次大战时(1914-1918),欧洲各国大战正酣,军火外
销中国量钜幅减少,日本乘机大肆输入军火竟占了当时中国总进口量的80%。191
9年美国为推动和平解决中国内战,并抵制日本独占中国军火市场,故倡议对中国
武器与军火禁运,自1919年开始直至1929年长达十年之久。而实际上,因欧战结
束,欧洲战场使用过的各式军火大量低价外销,中国南北方政府、各省军阀还是
以走私、偷运等种种方式,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外国军火。据统计自1911–1928年
共18年间、中国输入的各国军火以步枪、手枪、弹药为主,火炮、军舰、飞机等
重武器则甚少,因为进口的各国械弹口径性能不一,其中朽劣军品又多,严重影
响到部队战力;而供应国是以德国(36%)、日本(32%)为前两名,其余32%为俄、英、
法、美、挪威等国所分。
1928年南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在长江
以南的区域大力从事国家建设,但日本自“济南事件”开始,对中国步步进逼,
又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暴露并吞全中国的野心,国民政府深知中日间
终必将爆发大战,必须要加快国防建设,于是加强军火生产,储备弹药器材,并
成立兵工署,整建汉阳、金陵、巩县、华阴等17个兵工厂。但从当时国内军队总
人数方面来考量,以上各兵工厂的产能对支应如此庞大的军火需求还是远远不够
的。北伐完成后,国民政府于1929年/1933/年/1934年/1936年次举行陆军编遣会
议,对全国庞大的各方部队进行核实与调整,截止1936年全国陆军已整建与未整
建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4个炮兵旅及20个独立团,
总兵力共计170万人。当时各部队武器各色各样,零件弹药互异,致使全国整体性
的补充与储备计画难以建立;如果依计划,一个调整师一日战斗需步机枪弹80万
发,全国60个师于五年内要建立足够两年的械弹补充量,那中国各兵工厂的产量
是大大不足的。再据战前的一项估计,如果对日开战,每月步机枪弹的消耗量即
高达7亿发,这样惊人的用量势必要靠国外大量进口。但为避免以前军火大杂烩的
现象重演,必先要从统一全国武器型式与弹药口径入手,但中国并无现代化的兵
工产能与技术,除了与外国合作否则别无他法,可是哪一个国家是对中国没有利
益冲突,并且愿意协助中国军事力量成长强大的呢?最后德国伸出援助之手,帮
助中国建立起现代国防工业,并将现代军事思想大规模引进中国,有效地提升了
中国军队的战力。
中德关系的建立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于1870年完成德国的统一,开始了德国的兴起。但此时
也是中国国势日益低落的时代,几年间德国在欧洲即取得重要地位并展开了与中
国的关系。与其它列强一样,德国经由割地、赔款、设银行、修铁路等方式,在
中国山东与东北扩充地盘,所以与俄国、日本常发生利益冲突,此外在1900年庚
子之乱后的辛丑赔款中,德国得到20%仅次于俄国居第二位。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
德国与中国的关系又开启了另一个新页。
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孙中山先生力主中国应保持中立,反对加入英法日美
的协约国参战,而北京的段祺瑞政府此时与德国断交,当中山先生南下护法决心
推翻段氏政府时,德国方面联络中山先生,表示愿提供两百万美金的援助,中山
先生亦有中德进行军事经济合作的构想。1921年中山先生派代表赴德国,表达愿
借重德国的技术与人才协助中国的发展,但基于现实考虑,德国未同意与南方的
广州政府建立正式关系,但中山先生以私人名义已开始秘密聘请多位德国顾问与
技术人员在广东服务,建立了日后国民政府与德国军事合作的基础。第一次大战
德国战败受凡尔赛合约限制,被迫缩减军备与军队规模,大量的军人除役,许多
与军需有关的工厂企业失去发展机会,面临了严重的失业与倒闭危机,德国此时
亟需发展海外市场来减缓国内经济问题,于是促进对中国关系开始加温,建立经
济文化交流成为德国对华外交的中心,取代了以前对中国领土与政治利益的企图。
1927年蒋介石进行清除党内共产党势力的行动、驱逐苏联顾问并终止联俄政
策,蒋对德国本来素有好感,此时对引进德国军事顾问协助中国军事现代化是相
当积极的。经过多次接触,1928年底德国方面派来鲍尔上校应聘来华担任军事顾
问,开启了中德军事交流的第一步。
从1928–1938年,共有五位德国军人来华担任顾问,其任职时间如下表,这
些顾问实际上都得到德国政府的同意与支持。(可以参见本章另一篇文章秘密之
剑——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们)人名任职离职主要工作马克斯·鲍尔上校MaxH
ermannBauer11/19284/1929-成立教导队-储备编译人才-倡议中国军火工业的建立
赫尔曼·克里拜尔上校HermannKriebel4/19295/1930-实际军事训练与教学乔治·
魏采尔中将GeorgeWetzell5/19304/1934-实际军事训练与教学-担任“一·二八上
海事变”、“中原大战”、“第五次围剿红军”的作战顾问汉斯·冯·塞克特上
将HansVonSeeckt5/19343/1935-促进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增强陆军的素质与战力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上将AlexanderVonFalkenhausen3/19357/1938-协助中国
发展自给自足的军火工业-建立现代化的轻武装机动陆军-建立长江以南防御体系
-大量引进德式装备与军事体系,奠立中国现代化军事的基础国民政府决定以德国
体制来建立新的中国军队(以下简称国军),随着德国军事顾问的来到,德国装
备与德式训练自然也跟着而来,军火相关的重工业集团、生产设备制造厂、原料
供货商,也纷纷来到中国开展了密切的往来。来华德国顾问的贡献德国顾问团来
到中国,除有退伍军官外,还包含经济与技术专家,对于中国的工业状况多有所
了解。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力量是不足以支应一支现代化陆军作战需要的,
所以必须要从速建立自主的军火生产工业;又为战时快速输运部队,建立战略性
铁路网也是极为必要的。于是赛克特顾问引进德国和卜楼公司(HAPRO,原名Hand
elsgesellschaftFurIndustrielleProduckte),将资金、技术与生产设备转移到
中国来投资,又引进西门子洋行与乌尔夫公司,整修浙赣铁路、平汉铁路、湘黔
及玉南、南萍等铁路,由德国来提供贷款器材技术,协助中国进行交通建设与重
工业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相对于中国需要德国的协助,德国有求于中国的是稀有战略金属——钨矿砂,
它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与制造枪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亚洲的产量
占全球产量的80%,中国华南地区的产量又占亚洲第一,中国的钨产量占有世界举
足轻重之地位。双方议定用以货易货方式来进行贸易,中德两国通过这样的双边
经济往来均深蒙其惠。
在国防体制方面,赛克特顾问于1933年提出《陆军改革建议书》,他建议:
中国急需的不是人数庞大的陆军,而是全力建设一支训练精良、装备齐全的精质
部队,应先建立一支模范队伍、再逐步推广到其它部队完成国军的改造。这个建
议为蒋介石采纳,次年(1934)年底,蒋介石进行“国军六十个师的整军计划”。
截至1937年六月抗战爆发前,国军已完成35个调整师与24个整理师,另调整东北
军10个师、广东军10个师、川康军26师及9个独立旅,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军政军
令系统的大改造工程。在这些部队中直属中央的有三十个师,是完全接受或部份
接受过德制装备与训练,其余的各师多少也以德制编装为标准作过调整,这些部
队在抗战初期就成为直接迎战日军的主力;其中又以德制化最高的第87/88/36三
个师,与唯一完全按德国步兵标准编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最称精锐。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20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4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