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LION), 信区: Green
标 题: (史海沉钩)德国军售与中国抗战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08日18:40:31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赛克特顾问的继任者——法肯豪森将军,他很了解以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
财力与官兵素质而言,要建立真正德国标准的陆军是有困难的,中国的“国军六
十个师的整军计划”只能算是具备现代陆军初步的雏形,与真正现代化的标准有
相当距离,故而法肯豪森认为国军应先成为“轻装快速部队”,具备以下的特性:
-大部队移动时以铁路来运输,使兵员可快速集中到战场边缘-不倚赖重炮、战车
等重型装备,而是灵活机动地使用自动武器作战-与若干战车与炮兵单位配合,进
行协同作战这就是“轻步兵”的建军概念,对于当时的中国的国情与环境而言,
德国顾问的论点是很中肯务实的。在引进现代军事思想方面,德国顾问以严谨的
科学态度,将西方军事观念如纵深布署、内外线态势、机动作战、攻击/防御重点
……等理论及实务带入国军训练中,让封建闭锁的中国军队首度接触到完整的西
方现代军事科学,这个刺激与启发无疑是极其重大的。
另外德国顾问也协助中国政府规划兵役制度、军令军政的权责执掌、国防工
事建构、全国整体防御体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为从基层干部
建立起德制陆军的基础,自中央军校第七期起(1931年),各种兵科的德国顾问
来到中国军校担任教官,当时中央军校是培养国军基层干部的摇篮,学生们多怀
有救国建国的理想,在此热切地接受德国教官的认真指导,很快就建立起新的理
念思维;法肯豪森对此颇为称许,曾赞誉南京中央军校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聪明
的学生”。
1934年大量的德制装备开始运到中国,在一批价值一千五百万银元的军火中,
包含24门15公分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公厘战防炮(即德军Pak35/
36型),数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枪,数千支捷克造轻机枪((ZB-26),与瑞士奥利根
(Orelinkon)公司的20公厘机关炮,此外西门子的通讯器材、蔡司望远镜、德制
轻战车,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各种装备,开始进入了中国的部队服役。1936
年德国运交中国二千三百万马克军火,1937年德国运交中国八千二百万马克军火,
其中有15公分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
枪、大批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240枚、快艇若干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
化工、兵工生产机具等设备。透过这些努力与建设,国民政府在不到十年间,于
长江流域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爆发的中日大战奠下了一个能
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德制国军投入淞沪会战在国民政府的建军规划中,陆军是
采用德制装备与训练,另一个重要的军种——空军,却没有走德制的路线,各型
飞机多是向美国采购的,但这个在全世界都属最年轻的军种也是成长进步最快的
军种,新型战机不断的推出,必须要快速的换装才能不至落伍,所以中国对外采
购军火的另一类巨大开支,即是在于作战飞机与零件弹药,不过主要输入国并非
德国。
1937年7月7日爆发“芦沟桥事变”,原先日军是想按照以前的技俩,把这次
冲突搞成一场“局部事件”,然后再交涉停火压迫中国退让,日本又可轻易地占
领一块中国领土,这种“蚕食”策略已成功过很多次。但这次日本盘算错误,中
国全国抗日呼声高涨,绝不容忍日本军事力量深入中国关内,这是攸关中国存亡
的生死大事,国民政府也决心不惜与日军大战也要保卫国土。但是在华北地区日
军占有地利优势,它的重武器与车辆在华北平原行动自如,国民政府的有力军事
设施也不在华北,并且日本已在京津地区集结优势兵力,准备等待国军北上驰援,
以逸待劳来场决定性会战,一举摧毁中国军主力。蒋介石等将领深明此种态势对
国军不利,于是决定在上海地区开辟战场,如此日军的优势在华中水网丘陵地形
内将会降低,驻华中地区的中国新式陆军也可迅速调集到上海参战,并且利用上
海列为国际都市的便利性,能使中国抗日战争的努力传扬世界,以此能引起各国
的关切与支持,避免在华北作战被视“地方性局部冲突”,遭到国际视听的忽略,
这就是1937年“8·13淞沪会战”的背景。
“8·13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这是中国近代首次海陆空三军大规模会战,
也是全中国军事力量的大动员,它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1)围攻期(8/13–8/22)蒋介石调动战力最强的德制第87/88/36三个师,率先
投入会战打响第一枪,主动出击围攻日军在汇山码头、公大纱厂、日本租借区等
地的据点,国军配备德国15公分重炮的“炮十团”与轻战车及战机都参与攻击行
动,历经四次总攻,双方反复巷战争夺阵地,敌我伤亡均极重大。德国顾问建议
国军改变以往正面硬攻方式,改用“突击群战术”——即集中兵力对敌进行点突
破后持续挺进,再由后续部队包围敌人扩大战果,这乃是一次大战之后德国军事
思想的精华所在。但是国军在实战时,还是常使用“步兵上刺刀——冲锋前进”
的习惯战法,没能有效活用重点穿突、快速挺进的要求;加上后续的增援部队调
度常有不当,未能及时守稳前锋部队得手的阵地,反被日军逆袭夺回遮断后路。
另外自动武器配合协调度也不够,20厘机炮/37厘战防炮不能实时在火线上支持步
兵压制敌火力据点,国军又习于冲锋硬攻导致损失惨重。德国顾问又发觉在实战
中,国军的情报侦察工作不够确实,对敌兵力布署、对敌企图之研判也未周延,
通讯紊乱与友军协调不足,虽官兵人人英勇奋战,但以上诸多不利因素造成国军
在战斗中伤亡大、战果小的结局。
2)反登陆作战/守势作战期(8/22–10/27)8月23日,敌军增援部队自吴淞口、
宝山一带登陆,国军也北调应战,战局从市区街道移转到野战,除了第87/88/36
三个师外,并加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一部参战,同时其它接受过德制训练,
头带德制钢盔的第1/2/18/74军也赶到战场,国军在罗店、月浦、师子林等地激战。
但是日军有海军舰上巨炮与空中战机直接火力支持,国军伤亡渐增攻击失利,于
是改采以阵地战为主的守势作战。自9月6日起,日军再增援兵力,国军退守浏河
镇-蕴藻滨-洋泾一线,在这长约五十公里的连续战线上,国军配置了来自全国各
地七十个师的兵力,中日双方共有近一百万的兵力在此进行着惨烈的阵地战,国
军在战线上布署数十万的部队,构成兵员密度非常高的防御线,面对日军优势的
海空炮火,国军承受很高的伤亡数字,双方反复拉锯争夺阵地,日军称此为“血
肉磨坊”,可见战况惨烈之程度。德国顾问群也亲临前线,协助国军策划布署作
战,所以有外国人称此役为“德国战争(TheGermanWar)”。
3)全面撤退(11/5–11/26)为突破淞沪战场的僵局,日军于11月5日清晨登陆
杭州湾金山卫一带,展开一场大奇袭,计划直取国军后背,配合国军当前的日军,
准备前后合围一举来场歼灭战。国军虽然立即调动部队反击,但当时国军的装备、
训练、战术观念还无法进行这种“机动性的攻势作战”,在反攻无效后,国军只
得迅速下令全线撤退,以避免被日军内外包夹。
在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中国投入约40%的全国总兵力,新建的德制陆军
精锐尽出投入战场,消耗损失的程度相当严重,中国方面的伤亡有多种估计数字,
大致上是从十八万到三十万人不等,但无论何种算法,中国新生的国防力量的确
是遭到相当大的折损。此役的评价日后在国共双方有不同之观点;有趣的是,在
不同的政治时期也有不同的褒贬,要见到更宏观、更公允的评论,恐怕要留待未
来作更进一步的辩论评析了。现引用一段当时外国新闻通讯来见证此战之一端:
“(10/28/1937)伦敦海外通讯社——……(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
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与此同时,正当“淞沪会战”在前
线进行激战时,国民政府也尽速将全国重要的工业设施迁移到内地,中德合作的
兵工厂当然也包含在其中,日后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又重建起来并扩大产能,
基本上已能自立供应尔后国军所需的轻兵器弹药,使得中国得以进行持久抗战。
为补充“淞沪会战”后国军武力损失,国民政府于1938年初派专人在香港与德方
议定紧急采购武器,内容包括:步枪三十万支(每支配弹一千发)手枪三万支(
每支配弹一千发)机枪两万挺(每支配弹一万发)37厘战防炮五百门(每门配弹
一千发)迫击炮五百门(每门配弹二千发)同年三月,蒋介石电再令驻德专员在
采购武器一批:迫击炮三百门(每门配弹三千发)驳壳枪二万支(每支配弹二千
发)高射机关炮三百门(每门配弹五千发)15公分重炮弹六千发各式炮弹一万八
千发步、机枪弹三千七百万发水雷一批不久后,大部份订购的德制军火,经由德
籍货船陆续运到香港,随即交付给国民政府配发到部队;依据战史推断,以上这
些采购的德制武器应是重整国军军备,在当年稍后发生的“武汉会战”中发挥了
重要的效果。
希特勒对华政策的改变前述德国对华军售与顾问指导,都获得德国政府的核
准与支持,尤其是1933-1938年这五年,中德双方的往来达到高峰,这与当时德国
执政的希特勒有极大的关系。希特勒于1933年一月当选德国总理取得政权,旋即
撕毁凡尔赛合约,开始重整军备扩充军力,对于钨矿砂的输入非常迫切,而德国
军火出口对德国经济也甚有帮助,这与中国抗日建军的需要刚好契合,所以中德
很快就建立军事/经济合作的关系,德国的国防部、外交部、工业界也都非常支持
;基本上,希特勒当时对中国、日本分别保持等距的外交关系,尚未因日本而影
响对中国的往来。1937年希特勒进军莱茵河沿岸,与英法两国冲突的态势已现,
欧洲的局势开始紧张。同年中日开战,德国希望中日争端能和平解决,故令驻华
大使陶德曼调解中日冲突,但斡旋并未成功,德国内阁对是否调整对华政策也有
争论,不过还是以赞成继续军售的一方占上风,德国武器仍然供应中国,军事顾
问也继续在华服务。1937年十一月德意日三国签立反共协议,结合成三国轴心的
政治联盟,希特勒的态度已明显转变,为实现其侵略计划,决定牺牲与中国的关
系改采“联日政策”,期使日本牵制苏俄在远东的力量,以利德国将来在欧洲战
线打击苏俄。1938年二月,德国内阁改组,原先对华友善的国防部长与外交部长
去职,新任外交部长李宾特甫(JoachimVonRibbentrop)为亲日派,外交政策也随
之修改不利于中国。1938年二月,希特勒宣布承认东北的伪“满州国”,并停止
中国学生赴德接受相关军事训练,戈林元帅并指示禁止武器销往中国。不过实际
上,尽管官方宣布禁售政策,德方还是暗中运交了许多武器、原料、兵工生产机
具给中国,有些武器以分解方式出口到中国再行组装,或假称输往第三国再转运
至中国交货等方式,继续进行着对华军火销售。后德国政府严令在华军事顾问一
律返国,否则视同抗命叛国,法肯豪森等顾问于六月底离华,行前向蒋介石表示
绝不泄露所知的中国国防事务,中德间的军事关系至此结束。1939年九月,希特
勒挥军波兰,欧洲大战一触即发。1940年九月,德意日三国缔结为期十年的军事
经济同盟,德国承认日本在亚洲建立势力范围的领导地位,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
结合在全球进行侵略战争。1941年七月一日,德国承认南京“汪精卫伪政权”,
中国宣布与德国断决邦交。1941年底,中美英苏联合对轴心国宣战,中德成为敌
对国家直至二战结束。
结语
193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陈诚将军,对当时新建的德制陆军有下列
评语:“抗日战争越晚爆发对中国就越有利,因我方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间……
如果目前发动,我方一定是处于被动局面,如再迟一年,最低限度我方可有半主
动的机会,如迟两年爆发,则我方可以完全掌握主动局面……”。“如果中日战
争晚两年爆发,国军就能取得主动地位”——这种论点或许有些过度乐观,但经
由德国顾问的指导与德制武器的换装,再经两年的充实,中国军队的战力将会更
强大,这一点绝对是毫无疑问的。
从另一角度而言,如果没有战前德国的军事指导与协助,很可能发生的状况
是:1937年“淞沪会战”没有新式德制陆军的投入,这场战争可能不到三个月中
国就战败了,国军军力损失也会更严重;日军的损失会较少,所以乘胜沿长江西
进追击的速度会更快,将加速对内地省份的攻势。没有德国在1937年持续供应中
国军火,“淞沪会战”时国军无法保持足够旺盛的火力与日军对抗三个月,此战
后如无德国在1938年继续向中国运补武器,以中国自产的军火量(受兵工厂向内
地迁移等因素影响),是不足以支应当年战争消耗的。如无德国在战前协助中国
建立军火生产体制、提供贷款、进口机具、建立新型兵工厂与产能,中国将无法
自立生产足够的轻兵器与弹药,抗战也就无法坚持八年之久;缺少自产的基本弹
药供应,中国的抗战事业很快就无以为继了。如果中国在1941年底前战败,被迫
与日本和谈,失去了“苦撑待变”的机会,那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不会
与美、英、苏并肩作战,也不会获得二战最后的胜利,进而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中国当时处境艰难社会贫弱,面临必不可免的反侵略战,只能忍辱负重建设
国家、争取时间培养国力,多少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优势炮火,牺牲在战场
杀戮之中,而中国之所以能建立八年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德国有不可磨灭的贡
献。回忆这段七十年前的历史,再对照今天的世界,可以发现——“无科技力即
无经济力,无经济力即无国力,无国力就无国家安全”;忆古思今,令人欷嘘也
当为吾人之警惕。
--
故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20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