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综览ABM、TMD、NMD与MTCR(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25日15:47:0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综览ABM、TMD、NMD与MTCR(上)
 
  美国的THAAD反导拦截弹在发射近年来,《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弹
道导弹条约》,ABM)、战区导弹防御(TMD)系统、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与导弹技术控
制制度(MTCR)等,已成为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制定导弹与军事航天政策、发展战略与规
划的核心和重要方面。在此将其主要内容、历史背景、演革历程及现状等做一综述。
  一、《反弹道导弹条约》(ABM)
  1.ABM条约的签订
  自从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空地导弹等进攻性导弹武器问世后,美国一直遵循着“
有矛必有盾”的规律,重视和发展导弹防御技术。早在60年代,美国即开始研制弹道导
弹防御(BMD)系统,先后研制了哨兵和卫兵两个战略防御系统,并于1975年至1976年在达
科他州大福克斯部署了一个卫兵系统。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能采用核弹头的
拦截方案,效费比低,副作用大,不可能赖以制服对方。
  前苏联早期拥有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60年代开始在莫斯科
周围部署,80年代又进行了改进和扩充。该系统是一个具有100个发射装置的双层防御系
统,具有反弹道导弹和反卫星的能力。系统包括地下井发射的用于大气层外拦截的改进
型橡皮套鞋导弹,即SH-11蛇发女妇;地下井发射的、高加速度的用于大气层内拦截的S
H-08小羚羊导弹;还包括用于制导、拦截和作战管理的雷达系统,如位于莫斯科北部普
希金诺的药丸盒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等,以及由探测导弹发射的卫星群和多部超视距
雷达组成的预警网,可提供30分钟的预警时间。
  尽管当时的苏联在反弹道导弹技术方面走在了美国的前面,但两国都感到在技术上
、时机上还不成熟,且经济上也难以承受,互相担心对方大规模的研制与部署。正是在
这种心态下,1972年5月26日,美苏在莫斯科签署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ABM条
约)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临时协定》。
  2.美苏的BMD技术研究试验从未停止
  ABM条约签订后,美苏从未停止过反弹道导弹技术的研究与试验。美国在关闭卫兵反
弹道导弹系统后,将重点转移到了关键技术研究和试验,积极抓技术储备,相继开展了
以超高速炮弹进行直接碰撞杀伤和电磁轨道炮等为代表的先进动能武器、以高能激光武
器和粒子束武器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以及射频武器等的研究与试验,并取得了实质性的
突破。1983年,美国在与BMD技术有关的领域,如光电系统技术、导引头、相控阵雷达、
制导与控制、计算机、微型推进器、高能激光、运载工具与航天器技术等,都有了长足
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于1983年3月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俗称星球大战
计划,企图夺取战略优势。尽管SDI计划没有进行实际部署,但却为BMD技术发展积累了
大量的技术储备与经验,为其近年来TMD、NMD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3年5月1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星球大战计划结束。同时,美国将其负责SDI计划
的战略防御计划局(SDIO)改组为弹道导弹防御局(BMDO),并提出了相应的BMD计划。
  前苏联(独联体/俄罗斯)也同样没有间断BMD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在激光武器、粒子
束武器、射频武器、动能武器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如CO2气体激光器技术
处于领先地位,利用10MW电功率的1MW的激光器,光束直径为13~20cm,并开始了第二代
激光武器,即超短波长的X射线激光器和γ射线激光器等的基础研究。在粒子束武器方面
,前苏联发明了低能加速段的四极子,在离子源和射频加速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射频武器方面,前苏联进行了利用强射频/微波信号干扰或破坏卫星和弹道导弹弹头的
电子装置的研制,并进行了成功的试验,1983年就已研制成功了100MW的微波发射管,现
已能发射峰值功率为1GW的射频信号。在动能武器方面,前苏联已成功地使用电磁轨道炮
将重金属粒子粒(如铅和铜)在大气中加速到25km/s(在真空中相当于60km/s),还用火箭
将超高速炮弹加速至5km/s,然后再制导瞄准目标,可直接碰撞杀伤,亦可在炮弹上装霰
弹弹头,在接近目标时形成碎片锥,或从弹头喷出膨胀的金属网,以截击弹道导弹弹头
和卫星。前苏联(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反卫星系统的国家,曾于1968
年进行了首次反卫星试验,至1982年共进行了20次,其中9次成功,11次失败。他们用宇
宙号火箭从普列谢茨克发射靶星,用旋风2号火箭从拜克努尔发射场发射反卫星系统,先
将拦截器射入与卫星共面的轨道内,然后拦截器进行机动变轨,以共轨的方式或快速从
旁飞抵的方式,用常规弹头摧毁卫星。尽管目前反卫星系统已暂停发射试验,但仍在地
面进行有关的部件和程序试验。
  近来,俄罗斯针对美国试图单方面修改ABM条约,加速发展TMD和NMD的形势,已恢复
了反导弹导弹的发射试验。1999年11月2日,在哈萨克斯坦的萨雷沙干发射场成功地发
射了一枚近距离拦截的反导弹导弹,这是自1993年以来的首次成功发射。试验结果表明
,该导弹在推力和限制过载等方面的性能超过世界同类导弹的50%。它将装备于莫斯科的
反导弹系统。
  3.美国修改ABM条约是为其发展TMD和NMD系统扫清障碍
  1989年,美国制定并开始执行“国家关键技术计划”和“国防部关键技术计划”,
其中包括与BMD技术有关的多项技术,已相继取得了最新的重大科技成果。1993年9月,
美国还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计划(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信息技
术及其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90年代以来,美国大力推行质量扩军政策,在陆、
海、空三军加紧采用“信息嵌入”技术。1997年5月,美国防部发表了《四年防务审查报
告》,提出了“营造-反应-准备”的新军事战略,进一步强化了质量扩军政策,确定20
15年把美军建设成具有“决定性战略优势的多能型军队”,以保证21世纪美国“独一无
二的领导地位”。正是由于美国在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一些关键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突
破性进展,以及基于此而制定的新军事战略与政策,为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在技术上和
政策上提供了可能性。另外自70年代以来,军事大国也都逐步认识到核大战的门槛太高
,纷纷开始重新重视常规战争,各项高新技术向常规武器转移,一些导弹的核弹头改装
成核、常兼用。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都使用了常规战术弹道导弹,并显示了巨
大的作用和威力。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使用的飞毛腿和侯赛因导弹,既没有先进的突防
措施,又没有采用多发齐射的战术,就已造成美军和以色列领域惊慌和一定的损失,发
挥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和军事作用,而爱国者导弹拦截这类早期战术弹道导弹的概率仅为
10%左右。如果伊拉克拥有性能和精度较先进的战术弹道导弹,肯定会给美军以沉重的打
击。美国也十分清楚,在科索沃战争中,如果南联盟拥有性能先进且有足够数量的弹道
导弹,攻击其周边的北约的机场、航母、其他战舰及部队集结地等,战局就会大为改观
。使美国朝思暮想的和不放心的就是除俄罗斯以外,中国、朝鲜、伊朗、伊拉克、印度
、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都拥有了战术或战略弹道导弹,有的还有中程、远程和洲际
弹道导弹,这正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反击美国侵略者一种较为有效的撒手锏,这就是美国
加速研制BMD系统之必要性。要发展BMD系统必须扫清法律障碍——ABM条约,这就是美国
处心积虑地提出修改ABM条约,并扬言美将考虑退出ABM条约的原因。
  4.国际社会一致维护和遵守ABM条约
  美俄关于修改ABM条约的谈判已进行多年,终于在1997年达成修改ABM条约的新协议
:(1)双方承诺继续遵守ABM条约,并将它看作是战略稳定的基石;(2)在不违反ABM条约
的条件下,双方均有权利部署有效的TMD系统,这一系统不对另一方的战略核力量构成实
际威胁,不赋予防御战略导弹的能力;(3)双方部署的TMD系统不用来针对另一方;(4)每
一方所部署的TMD系统的规模(数量和地域范围)应同它所面临的战区弹道导弹威胁相一致
。美、俄双方还一致认为,在TMD系统方面双方有着广泛的合作领域。1997年8月21日,
美、俄、乌、哈和白俄罗斯的代表在日内瓦完成了划分受ABM条约限制的战略BMD系统与
不受ABM条约限制的TMD系统的协议文本的起草工作。1997年9月26日,美国国务卿和俄外
长在纽约签署了一系列关于修改ABM条约的文件和声明,从而为美、俄两国不受限制地发
展和扩散TMD系统敞开了大门。它们把战区弹道导弹,即非战略弹道导弹定义为射程小于
3500km,速度小于5km/s。对TMD系统的限制主要有两项:(1)不允许研制、试验、部署天
基拦截弹;(2)1999年4月以前不试验高速拦截弹的TMD系统,即陆基和空基的TMD系统的
拦截弹速度为3~5.5km/s,海基拦截弹速度为3~4.5km/s。美、苏于1972年签订的ABM条约
,主要是美、苏(现俄罗斯)双方互相限制发展全国规模的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并限制双
方均不得把受ABM条约限制的ABM系统或部件转让给其他国家和部署在本国之外。如果AB
M条约获得修改,则对ABM系统的限制条件将放宽,且由于对战区弹道导弹界定得很宽松
,TMD系统基本上不受ABM条约的限制,这些都将为美、俄快速发展和部署TMD、NMD系统
大开方便之门,并可使美国随意地扩散和向本国之外部署TMD系统以及合作研制。所以修
改ABM条约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的立场。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