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白日梦”还是“现实”?(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29 12:12:35 2002) , 转信

    编者按:本篇原文发表在今年5月的美国《今日军控》杂志上,作者是美国国防信息中
心高级顾问,曾于1994至2001年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和五角大楼使用测试与评估主任的菲
利普·科伊尔。作者在文中全面、客观、公正、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现
状,其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信息,作者对布什总统提出的“多层次”国家导弹防御
系统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质疑,指出了该系统目标的不切实际。通过本文,读者不仅可以对
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而且可以学到很多关于美国导弹防御系
统的知识。千龙军事频道编译此文,以与读者共享。

导读

一、引言

二、战区导弹防御
 (一)“爱国者-3”系统(PAC-3)
 (二)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
 (三)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ATBMD)
 (四)海军全战区防御(Navy Theater Wide)
 (五)机载激光(Airborne Laser)

三、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下篇)……

一、引言

    自从布什入主白宫之后,其政府班子就将导弹防御作为最高优先发展的对象,在政策
、资金和组织机构上给以大力支持。

    首先,政府规划了一组野心勃勃的导弹防御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克林
顿政府制定的导弹防御目标。在今年1月,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是这样描述政府
的最高导弹防御系统目标的:“首先,保卫美国、美军驻海外部队、盟国和朋友。其次,
使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S)拦截处于各个飞行阶段(如推进段、中途段和再入段)的
导弹,以对抗各种威胁。第三,尽可能快地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到各军种。”

    然后,在布什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政府又列出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2003
至2008年间要形成战备能力的几类系统:一个在推进段击落各种导弹的空基激光系统;初
步的地基中途段拦截系统、具备初步中途段拦截能力的海基系统,用于拦截短程和中程弹
道导弹;拦截能够到达美国本土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的再入段防御系统;能够跟踪敌方导
弹和识别再入段导弹的卫星系统。

    最后,为了加速目标的实现,布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实际动作。首先,布什于2001年
12月13日宣布,美国将退出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表面上是因为该条约限制了拦截
洲际弹道导弹的移动导弹防御系统的实验。在该政府的第一个防御预算中,用于导弹防御
的资金上升了57%,从53亿美元上升到83亿美元,实际上是得到了78亿美元。然后,拉姆
斯菲尔德将弹道导弹防御局改组为导弹防御局,同时废除了原有建立导弹防御计划开发目
标的五角大楼内部文件,将计划目标从能够形成一个拦截特定目标的完整系统改为能够形
成各种导弹防御能力的多层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总而言之,布什上台以来,在导弹防御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这些行动,特别是
国家导弹防御,真的能使美国离实现其导弹防御目标越来越近吗?如果可能,那么美国在
2008年能够部署什么样的具备国家导弹防御能力的系统呢?

    尽管布什政府积极推进导弹防御,但笔者认为,至2008年唯一能够部署的系统只能是
地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用于对抗短程导弹,例如在战场上保护部队的防御系统。
在布什退位离开白宫之前,唯一能够令人信服的保卫美国本土的防御系统只能是克林顿政
府追求的地基中途段拦截系统。至2008年,不会有其它《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提及的系统
能够实现拦截战略弹道导弹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考察一下导弹防御计划中的每一个系统,从短程战区导弹防
御系统开始,然后直到远程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看看布什政府入主白宫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结果表明,布什政府不该将其外交政策基于它能够在任职期间部署保卫美国不受战略导
弹攻击的假设。
 
二、战区导弹防御

    美军的各个军种都一直在进行战术导弹防御计划,以保护美军驻海外部队。这些计划
中没有用来保卫美国本土不受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的,而且没有一个现在具备这样的能力。
然而,布什政府却希望能将各军种计划的一些技术用于多层次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以保护
美国本土。

    (一) “爱国者-3”系统(PAC-3)

    “爱国者-3”是一个战术系统,设计用于保护驻海外美军和盟军部队在相对小面积范
围内不受短程导弹(如“飞毛腿”导弹)、敌方飞机和巡航导弹的攻击。该系统是美国导
弹防御系统中目前相对最完善的系统,虽然该系统的测试还没有完成,但已有少量系统部
署到部队。

    “爱国者-3”的飞行测试始于1997年。从1997年至2002年,共进行了11次开发飞行测
试,包括4次飞行拦截实验,其中曾经尝试过同时拦截2或3个目标。这些实验大部分是成功
的,但是在其中两次实验中,有一个目标拦截失败。今年2月,“爱国者-3”开始了初始使
用测试,由士兵而不是开发商操作系统。共进行了三次使用测试,每次都是多目标。但每
一次,都有目标拦截不到或者是拦截器失效。

    一年前,根据原计划,“爱国者-3”将于2001年末进入全速生产阶段。但是,系统可
靠性的问题和飞行拦截试验的困难使其被迫推迟。这意味着,美国必须继续进行更多的后
续使用测试,而且要拦截各种高度、各种轨道的目标。今年3月,导弹防御局局长唐纳德·
卡迪什中将向国会保证,全速生产将从今年底开始,这至少耽误了一年的时间。而完整的
系统需要在所有使用测试完成之后才能部署,有可能是在2005年左右。

    布什政府打算将未来型号的“爱国者-3”用于再入段防御。但是,“爱国者-3”不是
用来对抗远程导弹的,而且从未做过这方面的论证实验。进一步说,“爱国者-3”能够防
御的地面范围实在太小,所以保护美国的大城市需要数十个这样的系统。“爱国者-3”能
够有效用于国家导弹防御还要等10多年。

    (二)  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

    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用于击落处于弹道末段的短程导弹和中型导弹。战区高空区域
防御系统能够用于保护海外前向部署的军队以及附近的平民设施。同“爱国者-3”相比,
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能够拦截射程更长的导弹,从而保护的区域更大一些,但它也不能
保护美国本土不受洲际弹道导弹的攻击。

    从1995年至1999年,共进行了11次开发飞行测试,其中包括8次拦截测试。在前六次飞
行拦截试验失败后,该计划面临着被取消的危险。最后,1999年,该系统才成功完成两次
飞行拦截测试。从那时起,战区高空区域防御计划就一直没有再进行拦截试验,而是将工
作重点转移到开发一个比原有导弹可靠性更高、性能更强的新型导弹。

    一年前,该系统的全速生产预定是在2007或2008年,但由于2000年和2001年未进行过
拦截试验,全速生产计划很可能会后推两年基至更久。事实上,美军在2004年前还没有飞
行拦截实验的计划,所以在2010年前不可能部署第一套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

    根据布什政府的考虑,战区高空区域防空系统将用于多层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概念
上,战区高空区域防空系统将与“爱国者-3”系统联合使用以拦截处于再入段的导弹,它
也可以部署到海外去拦截推进段的敌方导弹。然而,以其现在的配置,战区高空区域防空
系统还不具备执行这些任务的能力,甚至就算它已经满足了陆军战区导弹防御的需求也是
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战区高空区域防空系统要用于国家导弹防御还有十几年的路要走。

    (三) 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ATBMD)

    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相当于“爱国者-3”的海基型,用于保护前向部署的
海军舰船不受相对短程的导弹攻击。但是在2001年12月,由于开支太高以及超过了法定时
间,该计划被取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计划的取消就发生在布什宣布美国将退出反导
条约的第二天。

    美国海军方面仍然希望能够保护其舰船不受导弹攻击,该计划很可能在海军决定采用
新方法后再次重组并恢复实验。和“爱国者-3”系统一样,布什政府希望将海军区域战区
防御系统扩展应用到多层次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中,用于拦截处于再入段的导弹。然而,海
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的定义实在太狭窄,很难想象它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

    (四)  海军全战区防御(Navy Theater Wide)

    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最初的意图是保护比海军区域系统保护范围更大的区域,即拦截
处于中途段的中程导弹,以保护航空母舰战斗群及其附近地域的平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海军全战区防御系统是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海基版。

    今年1月,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飞行拦截试验,但在其能够用于实
际使用测试前,还需要进行12次甚至更多的开发飞行试验。大约在一年前,该计划的全速
生产预定在2007年春天,这好像表明它可以在2010年前得到部署。
 
    但在那次实验之后,五角大楼将其优先发展目标定为保卫美国本土。然而,海军全战
区防御系统并不是按照击落洲际弹道导弹设计的,不过,布什政府还是对该计划进行了重
组,以使其用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中的海基中途段导弹拦截或海基推进段导弹拦截。
 
    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要一种比系统现有“标准”导弹速度快2倍的新型导弹、一个更有力
的用于跟踪目标的新型“宙斯盾”雷达系统、一个新型发射结构用于发射前述体积更大的
新型导弹 ,另外还可能需要新型舰船。因此,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需要进行大量新的开发
工作。事实上,在2010年后期,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不可能进行实际使用测试,而在那之
后的几年之内,也不可能进行多层次国家导弹防御的实际使用论证。

    (五)  机载激光

    机载激光计划的任务是开发安装在波音-747飞机内的高能化学激光。对任何战区导弹
防御计划来说,这都是最大的技术难题,它涉及到有毒物质、高级光学以及其它三种用于
跟踪、瞄准和光束校正的板载激光之间的协调。该计划的原定目标是能够击落敌方的短程
导弹。不过后来布什政府将其目标改为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中摧毁推进段的弹道导弹。

    机载激光还未进行过飞行测试。约1年前,机载激光的全速生产预定在2008年,计划生
产6架飞机,每架约耗资5亿美元。当时计划于2003年击落第一个战术导弹。最近,机载激
光项目办公室宣布,由于高能化学激光在基础技术上遇到了许多问题,第一次击落战术导
弹已经推迟到2004年后期,这就比原定计划推迟了一年。相应地,全速生产也不可能在20
10年前启动,而且每架飞机成本将可能超过10亿美元。

    假设所有这些都能实现,机载激光在使用上也存在重大问题。机载激光需要飞至与敌
方领土相对较近的地域以有足够的能量击落敌方导弹,在危急时刻,它需要不断地接近目
标区。 对敌方来说,一架装载着高能激光装备的波音747飞机可是一个不请自来的大目标
,因此它需要来自空中和地面的保护。最后,用相对简单的电子对抗措施(如导弹的反光
性表面)就可以降低机载激光的能力。

    能够击落短程和中程弹道战术导弹的机载激光不可能在2010年前得到部署,而且在那
之后的许多年内,机载激光也不可能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中发挥作用。(编译:文风)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