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天网”之梦何时休?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Nov  3 18:08:31 1999), 转信


“天网”之梦何时休?
———透视美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
----
■滕建群 李韬
  结一张“天网”,“保护美国本土、盟国和海外驻军免遭苏联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
袭击”。这是美国80年代初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以下称“倡议”),即“星球大
战计划”。它以冷战结束而终结。
  结一张“天网”,“保护美国的海外驻军、盟国和朋友免遭第三世界国家战术弹道
导弹的打击”。这是美国90年代初提出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以下称“计划”)。
它以冷战的结束而开始。
  真可谓十年一梦。随着新“天网”“计划”盘结速度的加快,人们已经看清这张“
天网”捕捉的不仅是弹道导弹,有关国家和地区在其中还有秘而不宣的政治、经济、军
事和技术利益。
盘结“天网”
  “计划”,是在冷战结束后由美国提出、由其主要盟国或“朋友”参与的,由高空
和低空两层防御武器系统组成,用于对付第三世界国家弹道导弹,同时又兼顾打飞机和
巡航导弹的防空作战计划。
  “战区”含义有三:第一,像美军太平洋总部这样的战区,其范围包含太平洋、印
度洋和中东地区;第二,以国家和地区界定的战区,如日本或韩国战区;第三,国家之
内的战区,如日本把日本海和冲绳岛海区划为两个战区。战区的界定决定了“计划”的
部署范围和样式。“导弹防御”主要用于防御第三世界国家的弹道导弹,而不再针对苏
联一国。用途的不同就规定了“计划”与“倡议”所研制、发展和部署的武器系统不尽
相同。
  据资料表明,“计划”所用武器装备是个“系统族”。美军认为,“采用‘系统族
’发展模式将保证形成一个可对付射程与威力各不相同的防御纵深”。其防御方式有二
:一种是拦截大气层外目标的高空武器系统(300公里以上),如“高空区域防空系统”
(THAAD);另一种是拦截大气层内目标的武器系统,如“爱国者”导弹。另外,为适应
反导弹作战需要,美国近年来还提出要发展集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于一
体的武器装备系统。
  从组成看,目前“计划”所用的武器装备并没有突破性技术应用。部分武器,如“
霍克”防空导弹已在陆军服役多年,而“爱国者”导弹早在“计划”提出前就开始研制
了,且当时的研制目的是打飞机,而不是反导弹。在军费开支紧张的今天,美国要凑起
一个所谓的反导弹“天网”,其主要做法就是在原有武器装备上进行技术改进。改进主
要集中于制导、通信、射程、速度等方面。如“爱国者”导弹现已装备了两种型号,第
三种改进型“高性能导弹系统”(PAC-3)不久将交付部队使用。海军参加的两个导弹
系统,即“海军区域防御系统”(低空)和“海军高空区域防御系统”(高空)是在同
种“标准”型导弹基础上改进的。所以,“计划”所用武器系统给人以强拼硬凑的感觉

“天网”今昔
  若按最高管理机构成立之日算,“计划”开始于1990年9月9日,即伊拉克入侵科威
特不久。当时美国“战略防御倡议组织”(SDIO),后来更名为“反导弹防御组织”(
BMDO)受命正式接手该“计划”。但90年代初美国并没有摆脱冷战阴影,其导弹防御计
划仍以本土防御为主。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导弹防御法案》指出:“同意有限的‘
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并“授权和拨款发展对付有限打击的全球保护系统(G
PALS)”。1991年1月,海湾战争中,美国首次以“爱国者”导弹拦截伊拉克的“飞毛腿
”导弹。在鼓噪“爱国者”威力的同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对付“有限的弹道导弹打击
”上。布什政府提出美国导弹防御的几个步骤:首先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与此同时
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最后建成全球性保护网,实现全球共享。但重实用的美
国人并没有买布什总统的账。
  以振兴经济上台的克林顿不仅放慢了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发展速度,而且还缩小了
其规模。1993年5月,美国防部长阿斯平宣布,美国将把导弹防御的重点转向战区导弹防
御。这一声明被认为是“星球大战”计划的终结。阿斯平称,冷战的结束意味着美国不
再面对苏联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进攻,其主要威胁“已变成第三世界国家所拥有的战区
弹道导弹”。
  在确立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为美导弹防御核心后,美国又很快提出了“计划”的
部署区域———东北亚地区。1995年2月,美国防部发表的《美国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安全
战略报告》指出:“核、生、化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及其投送工具已对美国的安全和盟国
及朋友的安全构成了威胁。美国的战略是寻求阻止上述武器的扩散,并发展一种对付这
些威胁的有效系统。地区性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在这一战略中举足轻重,它是抗击东亚地
区许多国家武器库中远程弹道导弹投送系统的关键。”
  近10年来,美国和其盟国及“朋友”为实现“计划”做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确
立了以亚太地区为核心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第二,进行了一系列反导武器系统的改进
和试验;第三,竭力拉日本和韩国入伙,并把中国台湾列入“计划”之中。但“计划”
发展并不顺利。1998年4月2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15年来美国已在反导弹防御
上花掉了500亿美元,且每年还在投入40亿美元用于该“计划”。过去10年进行的大约2
0次拦截试验只成功了7次。美国专家指出,与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和造航天飞机相
比,“计划”没有多少技术难点,进展迟缓的原因在于政策。一位美国国家实验室的专
家说:“不是每一个角色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可见,由于受财力和政策等因素的制
约,“计划”的成形并非是指日可待的事。
“天网”幕后
  在解释为何要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时,美国防部称此“计划”是对“今天威胁的
反应”。“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全球性冲突可能性的降低。随着复杂导弹技术的扩散,来
自国外战区性导弹的威胁在增大,大规模毁伤性武器以及可投送它们的弹道导弹和巡航
导弹将对美国的海外作战部队,对盟国和朋友的安全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1980年以
来,弹道导弹已经用于6场地区性冲突”。为此,美国认为它必须遏止上述技术的扩散,
发展一种能够对付以上威胁的系统,以对付第三世界国家的这些“不对称武器系统”。

  政治上,该“计划”已成为美国向东亚地区渗透的工具。与其说它是一项军事计划
,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政治工具。目前,“天网”已成为美国控制其盟国和“朋友”的绞
索。美国不仅向中国台湾卖出了包括“爱国者”导弹在内的反导弹武器装备,且还把中
国台湾拉入其“计划”之中。台湾当局则投其所好,大笔大笔地花百姓的血汗钱,其热
情之高超过了日本和韩国。
  经济上,“计划”将耗资数百亿甚至更多的美元。美国拉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入
伙,不仅是为了控制其盟国和“朋友”,而且还可以让其盟国和“朋友”承担一定数量
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值得注意的是,以军工生产为主要特征之一的美国经济,不能因为
本国的军工转产和停产而停滞不前。1995年,克林顿政府改变了军火出口政策。在军火
出口问题上,美国不再只考虑安全利益,而是更多地强调经济利益。于是,美国国务院
、国防部、商业部纷纷做起了军火推销生意。1997年,世界军火出口贸易总额为346亿美
元,美国一家便占了44%,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向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出口的“爱国者
”导弹之类的武器系统。因此,“计划”是美国军火商的又一个“淘金计划”,而军火
生意的兴旺又是保证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技术上,美国更是看好自己没有而盟国拥有的尖端技术。美国正在与以色列合作生
产“箭”式防空导弹,此计划由美国提供大部分资金,而以色列则出技术,成果两国共
享。根据“佩里倡议”,美国于1994年向日本提出技术转让和交换的计划。其内容为:
美国向日本提供高级军事技术,如战斗机和导弹,以换取日本的军民两用技术。美国向
日本开出的索要清单包括:微电子、制导、通信和材料等技术。这些技术美国窥视已久
。美国还对日本某公司正在研制的侧推动火箭表现得极有兴趣。该火箭在弹体上有许多
喷孔,可产生不同方向的推力,是拦截空中目标不可多得的高机动性技术。
“网”梦当休
  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提出“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将对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和军
事形势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打破地区乃至全球战略力量的平衡与稳定。尽管美国、日本等国声称“计划”是
“纯防御性”的,但它明显地具有进攻性质,特别是对中等有核武器国家的战略核力量
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据报道,1995年法国和英国就“计划”对两国核力量的影响质问过
美国。
  ●向有关国家进行包括导弹在内的军用技术扩散。美国一方面提出了防止大规模毁
伤性武器和导弹技术的扩散倡议;另一方面又向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转让和出售
了与导弹相关的技术。
  ●导致新一轮军备竞赛。“计划”将推倒地区军备竞赛的“多米诺”骨牌,一些国
家将势必重新考虑其已确定的裁军与军控政策,采购或研制能够打破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的新武器系统,如更新制导系统和改进弹头穿透力等。
  ●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顺利发展。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保持了和平与稳定的发展势
头,这一切均与主要国家间所保持的稳定关系密不可分。目前,“计划”已影响到中美
、中日等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
  ●引发地区性冲突。一旦亚太地区力量失衡,出现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这些国家
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将增大。美国在中东地区动辄对伊拉克动武其实是该地区力量
失衡所造成的。
  总之,“计划”对美国有一利而对世界和平有百害。“天网”之梦当休矣。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8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