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ragon (猎鹰), 信区: Green
标  题: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演变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Nov 23 21:18:07 1999), 转信

美国最早的导弹防御武器系统产生于60年代,始称"哨兵"系统。其后,美国对其导弹防
御计
划曾几度修改,先后制定过"卫兵"、"星球大战" 、"弹道导弹防御"等导弹防御计划。
  "哨兵"系统是美国最初的导弹防御系统,由约翰逊总统于1967年下令部署,主要用
于保护美
国本土的人口密集地区。
  1968年,美国对"哨兵"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了审议,将其改为"卫兵"防御系统,保护
的目标由
人口密集地区改为美国的战略核力量。美国会于 1969年批准部署"卫兵"系统。由于"技
术原因
",该系统于1976年被关闭。
  "星球大战"计划是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发展导弹防御武器系统计划的形象化称谓,
1983年3
月该计划提出时,正式名称叫"战略防务倡议"(SDI)。"星球大战"计划的拦截武器系统
分为定
向能武器和动能武器。
  定向能武器包括天基(部署在太空的)激光武器、陆基激光武器、天基粒子束武器
等;动能
武器包括高性能反导弹导弹、密集发射火箭弹、精确制导的高速炮弹等。陆基雷达担负
监视、搜
索、跟踪、识别和杀伤评估等任务;天基传感器即预警卫星主要用于探测来袭导弹的发
射点,对
来袭导弹的飞行进行跟踪和识别。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用大型计算机和先进的通讯系
统将反导
弹武器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实施高效快速的信息传输和作战指挥。
  "星球大战"计划从1983年3月提出,到1993年5月中止,共经历了3 个阶段。在头两
个阶段
中,美国在重点研究战略防御系统的同时还附带研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第三阶段中,
要求建立
一个包括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全球导弹防御体系。其要达到的目的
是,保护
美国和盟国免遭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少量的导弹攻击(最多拦截200个弹头)。按这一阶
段要求
优先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重点发展战略防御系统。
  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于1993年5月宣布停止执行"星球大战"计划,转而执行"弹
道导弹防
御"(BMD)计划。"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为"弹道
导弹防御"计划重点发展的武器系统;二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已降为次要地位。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武器由陆基、舰载、机载的拦截武器组成。陆基和舰载拦
截武器包
括低层拦截武器和高层拦截武器。目前仅装备了低层拦截武器。陆基的拦截武器是"爱国
者"导
弹,舰载的是"宙斯盾"导弹,这两种导弹均只能在来袭导弹进入末段飞行阶段时才能实
施拦截。
机载拦截武器主要用于对来袭导弹助推段的拦截,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
  "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提出后,美国在自己加紧发展的同时,还推动其他国家与其合
作发展战
区导弹防御系统。在亚太地区,美国谋求把日本、韩国、台湾纳入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1998年
9月,美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国防部研究在日、韩、台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同
月,美
日达成从1999年度开始合作发展舰载高层战区导弹防御拦截武器的协议。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提出后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冷落。1996年
2月,美
国防部在完成对"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审查后建议,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费用由每年
大约4亿
美元增加到6亿美元,并把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准备计划"改为"部署准备计划"。美
国防部
还向国会承诺实施"3+3"计划,即先用3年时间"研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各组成单元",
1999年
进行首次综合试验;然后再用3年时间完成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和部署。
  今年1月20日,美国防部长科恩公布了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新计划。该计划提出
的防御
系统仍然包括两个部分。一个称为"有限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另一个就是战区导弹防
御系统。
为加速发展该系统,美国重申美日计划从1999年度开始,合作研究用于在东北亚地区部
署的战区
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宣布新的导弹防御武器系统计划的同时,又提出了修改《关于限制
反弹道导
弹系统条约》的要求,但遭到俄罗斯的坚决拒绝。
  按照新的计划,美国用于导弹防御武器系统的费用在今后6年内将增加66亿美元;日
本在今
后5-6年内,将投入200-300亿日元用于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科恩宣称,如果俄罗斯
反对修改
《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美国将单方面废除这一条约。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05.6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