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dfox (不知道什么名字好), 信区: Green
标  题: NMD与TMD究竟意味着什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7月14日12:44:5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NMD与TMD究竟意味着什么?  

------------------------------------------------------------------------
--------
 
摘自:北京青年报  00-7-14  

     
    ---在目前的世界政治舞台和国际安全领域,NMD与TMD两个词被炒得相当火热
,它们分别是指美国正在加紧研制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
    
    在目前的世界政治舞台和国际安全领域,NMD与TMD两个词被炒得相当火热,它
们分别是指美国正在加紧研制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今年7月8日,在美国有关NMD导弹拦截技术的第三次试验再告失败的同一天,中美
军控与防扩散问题磋商正在北京举行,中方全面阐述了在美国反导计划问题上的立
场,强调维护和严格遵守《反导条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美国发展NMD计划
和美日联合研发TMD的消极影响表示严重关切。那么,美国NMD与TMD究竟意味着什
么?就此,我们特邀专家做以评述。
    
    ■NMD与TMD的研究开发与冷战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
    
    冷战早已结束,世界潮流是走向和平与缓和的,克林顿总统在执政初期,曾宣
布停止实施鼓噪一时的所谓“星球大战计划”,可是随着美国跨世纪全球战略的需
要,美国冷战结束以来一贯的思想却是发展和部署反导武器,其目的是拥有攻防兼
备的能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现在美国执意要研究部署NMD和TMD,显然不符合时
代潮流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国际军控领域的各种努力,同时也会对下一世纪全球
和地区战略平衡与稳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50位诺贝尔奖得主7月6日致函克林
顿,敦促他不要部署NMD,指出部署NMD既“浪费”又“危险”,这种系统“并不能
给美国提供多少保护,相反却会给美国的核心安全利益带来严重危害”。美国卡内
基国际和平研究会的高级专家约瑟夫-塞里西昂近日指出,建立NMD不仅会严重破坏
全球和地区性战略和安全平衡,引发全球更危险的军备竞赛,还将破坏美国与俄罗
斯、中国乃至欧洲国家的关系,破坏世界局势的稳定。就在这次美国有关试验失败
后,克林顿决定推迟作出部署该NMD的决定,并有可能将其留给下届总统来决定。
尽管如此,美国国内支持者的呼声还是高于反对者,国会与白宫也已取得基本一致
的看法,并已在法律上为其部署奠定了基础。国防部长科恩7月9日称,美国政府无
论如何都会按计划研究和建立NMD,即使克林顿搁置了该计划,即将于明年1月上任
的新总统也会驳回克林顿的决定,继续将该计划实施下去。
    
    ■NMD与TMD超出“正当自卫”的范围
    
    将耗资600亿美元的NMD,是用导弹等武器在空中截击飞向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
的防御系统,以保护全美50个州不受别国弹道导弹攻击。可是,一旦美国自己躲进
NMD这一核盾牌,其他国家事实上就成了“无核国家”,这对世界所有国家未来的
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构成潜在威胁。而TMD则是用于一个地区免遭近程、中程或
远程导弹攻击的武器系统,美国提出的TMD,不仅是像其所标榜的那样具有防御性
,且具有很强的进攻性,可用来保护美国海外驻军及其同盟国的安全,削弱敌方左
右区域局势的实力。特别是,美国要与其盟国发展TMD技术,将大幅度提高美国与
其盟国之间军事同盟的整体攻防水平,远远超过许多国家多次表示的“正当自卫”
的需要,会损害亚太地区国家的安全与和平。当TMD的陆基、海基系统部署在韩国
、日本、台湾等地及靠近大陆海域后,中国大陆华东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将被覆盖
。在此范围内的大陆空中飞行物,均可成为其打击的目标。从这点来看,TMD超出
了传统的防御概念,特别是,所谓“防卫”的性质在缺乏相互信赖的情况下,存在
着转化为进攻性的可能,去年“科索沃危机”期间“北约”职能的转变,就从另一
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例证。
    
    ■NMD特别是TMD将阻挠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去年年初以来,美国国会要求国防部将TMD部署范围涵盖台湾,并邀请台湾与
日本加入TMD的研究开发。美国智囊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部主任最近发表一份
报告指出:朝鲜半岛的和解将影响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特别是东亚地区的TMD,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不会轻易扭转部署TMD的势头,在朝鲜半岛局势近日发
生变化后,针对中国及中国台湾海峡的意图日益明显。今年6月29日,美国著名思
想库史汀生中心发表了一份迄今最完整的TMD研究报告,主张美国给予台湾“陆基
、低层”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美国与台湾地区双方继续推动军事交流。报告建议,
美国政府依据现行对台军售程序,个案评估台湾对TMD的需求。不仅如此,如果美
国将台湾纳入TMD,将造成三方面负面影响,一是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
权和领土完整;二是将使台湾反弹道导弹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台湾的防空系统
主要是反飞机和巡航导弹,经改进后具有某些反弹道导弹的能力。倘若引进美国先
进的TMD,则会使台湾具备强大的反弹道导弹防御能力;三是一旦台湾参与TMD,必
然会与美日等国进行统一的导弹防御作战训练、导弹技术交流和相关技术转让,形
成各方共享情报信息资源和导弹技术扩散的危险局面。把台湾纳入TMD,将给台湾
地区提供了保护伞,严重降低大陆导弹武器的威慑,而且美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亚洲
的军事联系,并可能形成美国与台湾地区准军事同盟。台湾当局原先对TMD曾持较
保留的立场,但自去年以来政策有重大变化,台湾当局除了从军事层面考虑TMD外
,更有政治层面的考虑,要借加入TMD拉住美国,使之成为美国东亚战略关系的重
要一环,以求自身安全。台湾地区新领导人上台以来,台湾方面对加入美日这一计
划的希望更加迫切,并在积极活动,以增加其在两岸关系中的筹码。值得注意的是
,在中美有关军备控制和防止武器扩散的会谈结束后,美国会谈首席代表7月9日仍
称,美国不排除未来将台湾地区纳入亚洲TMD或让台湾拥有导弹防御能力的可能性
。这是中国方面绝对不会容许的。
    
    ■NMD与TMD的发展将引起新一轮的国际军备竞赛
    
    美日决定共同研究开发TMD的举动,不仅违反了美国与前苏联1972年签署的反
弹道导弹条约(ABM),而且会引起新的军备竞赛。美国积极地推行TMD,特别是将
西太平洋地区作为优先发展地区,是以此作为增大对中国、俄罗斯、北朝鲜等国遏
制力度的手段,确保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俄罗斯方面虽未就TMD问题明确
表示过态度,但反对美国部署NMD的立场坚决。美国为部署NMD,曾竭力说服俄罗斯
同意修改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但一直持坚决反对立场的俄方并未妥协,俄
认为ABM是维持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今年6月9日,俄外长伊万诺夫首次公布了俄
总统日前提出的建立全欧非战略性反弹道系统的建议的内容。7月5日,俄一战略火
箭部队指挥官警告说,假如美国部署拟议中的NMD,俄将采取反制措施。如此一来
,美、俄将陷入新的军备竞赛之中,对全球的战略平衡与稳定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NMD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欧美争论的新焦点。除了英国外,其他欧
盟国家如法国、德国都反对美国的这一计划。法外长维德里纳7月6日警告美考虑
NMD技术带来的后果,否则,法国和欧盟其他国家会作出有力的回答。可是惟有日
本在TMD问题上极力配合美国,将于今年7月下旬在得到内阁会议认可的日本防卫白
皮书,首次指出了日本在中国拥有的弹道导弹的射程之内,为日本参与部署TMD进
一步作舆论准备。而日本在TMD中扮演的角色也值得关注,这将使日本的军事力量
进一步增强,刺激日本少数人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的野心,进而也会对亚洲地区的安
全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TMD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外层空间的军备竞赛,
该系统中的“助推/上升段拦截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将进一步刺激导弹技术竞
赛,加剧外层空间军事化步伐,直接破坏外层空间非武器化的进程,这与全人类的
愿望与利益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强烈反对美国准备搞NMD和美日打算在东亚部署TMD。今年7月5日中国国家
主席江泽民在会见俄领导人普京时,对俄反对修改ABM的原则表示赞赏,并表示中
俄在反导领域已经开始了良好的合作,充分体现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在
TMD问题上,中国多次重申反对美国发展及将台湾纳入的立场。中国方面除了表示
反对美日研究开发部署TMD之外,还强烈要求美日不能将TMD提供给台湾。中国希望
美方恪守双方“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谨慎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要以任何形式
向台湾提供TMD及其有关设备或技术,以实际行动排除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干扰
。这是因为,中国一向认为,和平与稳定是亚太区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军事集团扩
张与军事联盟不断巩固的现象,违反当代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美日安全协议必
须严格限定在双边的格局之下,否则将引起亚洲各国的普遍不安,并为区域与国际
安全增添不稳定的系数。美日规划中的NMD与TMD,明显抵触旨在构建全球战略均衡
的“反弹道导弹条约”,NMD与TMD的负面影响包括造成导弹扩散,触发军备竞赛,
增加各国的恐惧与不安,以及影响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等。
    
    

www.chinaredweb.com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10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