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fox), 信区: Green
标  题: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Sep 14 14:12:34 2002) , 转信



秦晖 

五、不患寡而患不公,不患不均而患不自由

从桑巴特到哈林顿到李普塞特与韦伦兹,这些社会主义者与非社会主义者最后都趋向于价
值替代。应当承认,这一趋势至少有相当的道理。的确,如果美国只是所谓物欲的海洋与
价值的荒漠,那怎么理解一代代的欧洲社会主义者都想在那里实现在其祖国无从实现的理
想,甚至舍祖国而投奔之?

于是“社会主义与美国”的奇特关系似乎可以解释为:欧洲社会主义者看好美国,是因为
美国比其祖国更接近于他们的价值理性。而正因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在美国不像
在欧洲那样严重,因而社会主义也就兴不起来。或者更通俗地讲:美国存在着相对而言的
“干净资本主义”,它因其“干净”而为社会主义者看好,但也因其“干净”而“用不着
”社会主义了。

这样讲肯定会引起强烈批评,批评者将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人们会列举从过去的奴隶贸易
到今日的吸毒现象等等“铜臭”熏天的事实来证明美国绝不“干净”;另一方面人们也会
列举罗斯福新政、高福利政策等事实来证明美国绝不是只搞“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等等
,它的“社会主义”的东西也不少。

这当然都是事实。不过我还是要突出“相对而言”四字。从绝对意义上说,现实中并不存
在“纯粹资本主义”或“完全自由竞争”这种东西。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相对的意义上谈论“美国的极端自由主义”和“德国的有序化自由主
义”、“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之别,不妨碍人们指出“北美
模式强调机会均等,偏重发挥个人的才能,而很少考虑收入的平均分配。莱茵模式强调通
过国家提供众多集体福利,确保收入与消费方面达到较高程度的平等”。

的确,无论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产权明确、机会均等,还是法治国家、三奴分立、代
议民主、多党政治、言论自由、宗教宽容、文化开放等等人们在逻辑上认为“资本主义”
应该有的特征,美国都堪称典型。

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在美国却相对缓和。据说,如果从产权分配的角
度看,美国可能是世界上财富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然而如果从与个人效用消费关系更为
密切的收入分配角度看,美国的“贫富分化”却比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更不用说比发展中国
家)要缓和。

以收入分配的吉尼系数计,美国在1969仅为0.34,不仅低于英国(1964年0.38)、德国(196
4年0.45)、法国(1962年0.50)、意大利(1948年0.40)、日本(1962年0.39)等典型资本主义
国家,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也低于号称社会民主主义的“北欧模式”诸国,如瑞典(1963年0
.39)、丹麦(1963年0.37)、挪威(1963年0.35)、芬兰(1962年0.46)。至于按库兹涅茨理论
分化程度一般大于发达国家的那些发展中社会就更不用提了。

在这组统计中,只有澳大利亚(1967年为0.30)与以色列(1957年为0.30)的“分化”程度低
于美国,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国与美国有个共同点,即都是移民国家。

为什么“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在收入分配不平等方面反不如“社会市场经济”乃至社会
民主主义国家那么严重呢?这显然不能归因于罗斯福新政这类“反自由主义”的措施,因为
“社会市场经济”国家这类措施的实行力度决不在美国之下。

但这显然也不能归因于自由竞争本身,因为倘若“自由竞争”本身就能维护平等,那美国
也不会有罗斯福新政这回事了。

从澳大利亚、以色列在这方面与美国并列的情况看,也许答案与“移民国家”有关。在一
片新土地上建立的移民社会,有可能相对具有较多的“起点平等”。而旧大陆的近代社会
则更多地继承了前近代传统社会中即有的不平等遗产。

因此尽管竞争过程在欧洲远没有在北美那么“自由”,“竞争结果的不平等”却是欧洲远
甚于美国。这就犹如一场比赛,若大家都在一条线上起跑,到后来纵有快慢,差距不会太
远。然而若一开始就允许有人站在终点跟前,那未即使在赛跑过程中再“抑强扶弱”,结
果还是会相差悬殊的。

当然移民社会并不是出现起点相对平等的充分必要条件。同为移民社会的拉丁美洲就与北
美截然不同。从发展的前定条件而言,拉美本来的条件远比北美优越得多。北美不产贵金
属,拉美则是个“金银大陆”,其金银的涌流曾导致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全球
性“货币--价格革命”,连明清之际相对闭塞的中国都到处流通拉美白银。

拉美盛产欧洲没有的高附加值热带农产品(咖啡等),而北美、尤其是美国立国之基的北美
东北部则只产粮食等低值作物,因此在殖民时代南美已兴起赢利性庄园的同时北美的农业
却基本上还是自给性的。

拉美印第安人在前殖民时代的三大古代土著文明(玛雅、阿兹特克与印加)中已习惯于统治
--服从关系,殖民后很快变成了供征服者残酷奴役的劳动力资源,而北美印第安人都是自
由的史前部落,白人可以侵占其土地(其过程之残暴不仁也是无可讳言的)却难以奴役其人


然而条件优越的拉美后来沦为相对不发达地区,而北美却从贫瘠、寒冷的东北部崛起,超
过欧洲而成为发达世界之首。这其间自然充满了种种恶行,然而这种鲜明对比却远非以恶
行可以解释的(理由很简单:南美的恶行并不比北美少)。

而南北美移民社会的初始状况起的作用则不可忽视。南美早期移民的主体是追逐金银而来
的海盗冒险家,他们的首领持有拉丁国家专制君主的特许状,群体内部有着军营式的等级
制,惟利是图的价值观盛行而平等竞争的风气却很淡漠。

而北美东北部的移民却以在欧洲受迫害的清教徒农民为主体,著名的“五月花公约”体现
了这类移民社区的创建原则:

我们这些签名者,为上帝的荣耀、基督教的进步和我们君主与国家之荣誉,已决心远航弗
吉尼亚北部,去开垦第一个殖民地。兹由在场者在上帝面前、在彼此面前庄严地互订契约
,把我们自己联合为一个公民团体,以便更好地实施、维护和推进上述计划,并根据公认
为只适于和最有利于殖民地普遍福利的原则,随时随地出于至诚地制定、设立和构造出如
此正义与公平的法律、条例、措施、组织与机构。我们约定:所有的人都应当服从与遵守
这一切。作为证人,我们签名于下。

这份“公约”以社会契约的形式为未来的殖民地社会确立了公民团体的“起点平等”原则
--尽管那时只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只有作为教会成员的殖民者男性家长才适用这一原则
。但这毕竟使这种社区与南美的那种追逐金银的海盗社区大有区别。

今日批评美国式“私有制”的人们往往忽略的是:早期的北美殖民者也经历过一个“打破
大锅饭”的过程。最初的清教徒殖民地,如“五月花号”船民建立的普利茅斯(马萨诸塞州
前身)等,在创立时为应付严峻的生存挑战,都组织成“共产”的殖民者公社,不仅生产活
动,而且连炊事、缝纫之类的家务劳动都是“集体化”的。

然而生存危机渡过之后,公社便面临解体:“已婚女子发牢骚,因为她们要为指派到她们
家庭来的单身汉做饭、缝补;单身汉也埋怨,他们与女人们的丈夫一样辛苦劳动,但所得
却更少(在“按需分配”下有家口的男人要比单身汉多分得一些)。”所有人都不满于“大
锅饭”,于是他们便通过会议表决,分田到户“单干”了。

然而“五月花精神”使这一过程没有发生“掌勺者私占有饭锅”现象。公社成员在“分家
”后不仅享有基本权利的平等,而且得到的公社遗产也大致平均,这就为他们此后的各自
发展提供了基本均等的机会。

北美殖民地社会的公平竞争精神正是以此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而竞争中的规则公平
也正是由这种“起点平等”所奠定的。可以设想,倘若这一“分家”采用首领独霸“家产
”并奴役众人的方式实现,那么对首领而言自然不会有兴趣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而对众
人而言则问题恐怕在于如何夺回“家产”,而不是怎样公平竞争了。

过去的某种传统理论喜欢谈论“资产阶级革命的生产力基础”,然而在被称为“资产阶级
革命”之一的美国独立战争时,北美殖民地移民的生产条件仍十分原始,当时不仅没有近
代化机器,连“牛耕马运”也不多。

殖民地农场的主要工具是锄头、斧子等。直到1769年,对弗吉尼亚10个种植园仓库进行的
调查,只发现有4张犁。一个弗吉尼亚人说,1753年他步行了140英里,没有看见一张犁或
一驾马车。那时的耕作还普遍实行撂荒制,即近乎刀耕火种,施肥与轮作都是罕见的事。


无论与当时的旧大陆还是与南美相比,这样的“生产力”都绝无“先进”可言。另一方面
,当时的北美农村人口占到95%以上,而且从形式上看也很难说有多少“货币经济”色彩


当时北美不但没有我们现在视之为转向市场经济之特征的“全民经商”热,而且由于北美
不产金银,外贸又多是逆差,通货出多进少,货币长期奇缺,烟草、木板、肉类、谷物都
被用作交换媒介,信用、赋税、工资乃至哈佛大学的学费都是用实物支付的。与那时拜金
如狂、钱能通神的南美拉丁移民社会相比,北美简直“落后”得太远。

然而北美那种相对的起点平等、规则公平的自由竞争气氛却是南美所没有的。在这一气氛
下,尽管真正能成为富翁的人是少数,但多数人仍然相信机会均等,相信只要努力工作、
勤俭敬业、对事业执着认真,就能够有所成就。

因此北美被视为“机遇之乡”,虽然物资贫乏,却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独立战争前的一
个作家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穷人国家之一”。正是这种社会价值,使北美不仅在经济总
量上后来居上,而且在市场竞争的规则建设上也跃居首席。

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公平竞争(“权贵资本主义”)与反竞争的“公平”(“社会主义
”)反馈震荡不已的困境,北美因此幸而得以避免。我想,这恐怕才是“社会主义者看好的
美国”与“在美国碰壁的社会主义”两种现象存在的基本原因。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24.9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5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