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17日13:09:1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Comment 讨论区 】
【 原文由 harvard 所发表 】
九一一事件与珍珠港事件一样都是没有预警的突然袭击。两个事件凸现出情报工作
的重要性。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情报收集系统。罗斯福总统曾抱怨送到
他办公桌上的情报蔓无头绪,不知所云。珍珠港事件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成立\"战略服
务处\"(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或简称 OSS),负责整合美国的情报收集工
作。1947年7月,OSS变成了CIA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即大名鼎鼎的\
"中央情报局\"。
  既然叫\"情报局\",其基本职能就应该是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各方情报。但中
央情报局在这方面表现似乎差强人意。远的不说,它事先对洛克比空难、九三年的纽约
世贸大厦爆炸案、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美军舰在亚丁港的爆炸案就
毫不知情。这次\"911事件\"更被一些美国人称之为\"情报工作的重大失误\"(a coloss
al intelligence failure)。为什么中央情报局会表现得如此糟糕呢?英国刊物《New
Statesman》的年轻女编辑Frances Stonor Saunders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也许它在
忙些别的事。
  那么中央情报局到底在忙些什么呢?众所周知,它的拿手好戏之一是推翻民选政府
、扶持军人政权:希腊的新法西斯 (1949年)、伊朗的极右王朝 (1953年)、瓜地马拉的
杀人政府 (1954年)、黎巴嫩的长枪党 (1959年)、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军人政权 (1965
杀人政府 (1954年)、黎巴嫩的长枪党 (1959年)、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军人政权 (1965
年)、智利的皮诺切军人政权 (1971年)、南非的种族隔离政权 (最近有材料揭露,正是
中央情报局将曼德拉交给南非警察当局拘禁)……身后都有中央情报局的影子。就连现在
让美国人恨得牙痒痒的本-拉登也是中央情报局一手拉扯大的。如果要将中央情报局在这
方面的\"战绩\"一一列举,清单会很长。它的确够忙的。
  除此之外,中央情报局还在忙另一些见不得人的事。Frances Stonor Saunders 对
此也许比谁都清楚,因为她经过数年研究刚刚出版了一本长达五百页的新书 《文化冷战
:中央情报局与文学艺术》[The Cultural Cold War: The CIA and the World of Art
s and Letter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00)]。任何人看完此书大概都会得出一
个结论:中央情报局实际上就是美国的隐性\"宣传部\"。对此结论,冷战设计者之一乔
治-坎南 (George Kennan)并不讳言,不过他情愿用个好听一点的词\"文化部\"。他说\
"美国没有个文化部;中央情报局有责任来填补这个空缺。\" 根据《文化冷战》披露的
材料,恐怕还是将中央情报局叫做美国的\"宣传部\"更贴切一些。
  美国表面上反对搞宣传,实际上搞起宣传来比谁都更重视、更来劲、更在行、更不
择手段。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950年7月10日的指示对 \"宣传\"作出了如下定义:\"有
组织地运用新闻,辩解和呼吁等方式散布信息或某种教义,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和行
为\"。对外,宣传是心理战的一部分,而心理战的定义是 \"一个国家有计划地运用宣传
和其它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它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
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简而言之,宣传和心理战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人的心与脑
,其重要性 \"与空军一样不可或缺\"。
  美国搞宣传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掩盖其宣传行为,使之成为\"看不见的宣传\"(U
nattributable propaganda)。精通此道的心理战专家 Richard Crossman 说得很清楚,
\"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好象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应该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
\"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好象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应该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
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乔治
-坎南认为\"必要的谎言\"(necessary lie) 和欺骗都是允许的。
  《文化冷战》讲的是在1947-1967年间的故事,其场景设在美国和欧洲,主角是一个
叫做\"文化自由大会\"(the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的组织。\"文化自由大
会\"成立于1950年,在其鼎盛时期,它在35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包括\"文化自由美国
委员会\"),雇有几十位全职工作人员,拥有自己的新闻社,出版二十多种显赫刊物,经
常举办艺术展览,组织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并为音乐家、艺术家颁奖。表面看来,\"文
化自由大会\"是一个争取文化自由的组织;实际上它不过是个没有什么自由的傀儡;其
幕后操纵者正是中央情报局。  通过梳理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私人档案材料和对当事
人的采访记录,Frances Stonor Saunders以慎密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此书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并不在于证明中央情报局的幕后角色,而在于它揭
示了美式宣传机器特有的运作方式。
  宣传的目的
  中央情报局宣传的目的有二:一方面是反共,一方面是树立美国的正面形象。前一
个目的比较好理解,毕竟当时是冷战时期。为什么树立美国正面形象也那么重要呢?原
来,当时在欧洲人心目中,美国只是一个经济上的暴发户,完全没有文化底蕴。另外,
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也在欧洲引起普遍反感。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光有钱、有
坚船厉炮是不够的,还得树立文明、正义的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宣扬美国价值观和美国
生活方式因此变成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外国培养出一批以美国是
非为是非的知识精英,再通过他们去影响本国的公共舆论和政策制定。
  宣传的重点对象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宣传重点是放所谓\"自由派\"知识分子身上。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中央情报局在世界其它地方一定也会把工作重点放在右翼人士身上
。其实不然,中央情报局很会审时度势。在战后欧洲,它真正下功夫的对象是有幻灭感
、挫折感的非共左翼知识分子 (the \"non-communist left\"),尤其是那些一度加入共
产主义运动的人,如法国作家马尔罗 (Andre Malraux), 法国社会理论家阿隆 (Raymon
d Aron), 匈牙利裔英籍作家库斯特勒 (Arthur Koestler), 意大利作家斯隆 (Ignazio
 Silone), 英国诗人、批评家史班德 (Stephen Spender),美国哲学家胡克 (Sidney H
ook), 美国作家麦克唐纳(Dwight Macdonald), 美国政论家克里斯托 (Irving Kristol
) 等。中央情报局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由于在二战期间与纳粹合
流,欧洲的右派们在战后声名狼藉;与他们合作搞宣传效果只会适当其反。与共产主义
抗衡,最有效的办法末过于让那些从共产主义阵营脱队出来的知名人士现身说法。用与
中央情报局过从密切的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 (Arthur Schlesinger Jr.) 的话来说,这
些人是\"抵御极权主义的最佳屏障\"。在国外,中央情报局主要依靠当地的知识精英,
这样做有利于掩盖美国的黑手,制造出一切源于本地的假象。
  宣传的方式
  中央情报局的宣传手法十分灵活,不象共产党国家的宣传那么生硬、呆板。这里仅
据几个例子。《动物农庄》是反共电影的代表作,而这部片子实际上是由中央情报局导
演和资助的。一九五零年,乔治-奥威尔死后不久,中央情报局就派人到英国与其遗孀商
谈将《动物农庄》改编为电影的问题。获得电影权后,中央情报局找到愿意为它当幌子
的制片人,并通过间接方式把钱打入制片人的帐户,于是才有了这部在当时最具规模的
动画片(共动用80位卡通画家,设置750个场景,绘制三十万幅彩图)。中央情报局不仅出
钱,也直接干预剧本改编。据美国心理战争署 (The Psychological Strategy Board)
1952年1月23日的备忘录说,原作的结尾传达不出明确反共的信息,因为它既批判了共产
1952年1月23日的备忘录说,原作的结尾传达不出明确反共的信息,因为它既批判了共产
主义的\"猪\",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人\"。为了激起观众强烈的反共情绪,电影对结
局做了重大改编,代表腐败资本主义的农场主不见了,只留下面目可憎的代表共产主义
的\"猪\"。
  同样的事发生在对奥威尔另一部小说《1984》的改编上。原著本来表达的是对一切
专制政府的厌恶,既包括左翼专制,也包括右翼专制。但这并不是中央情报局所需要的
。中央情报局要的仅是对共产主义的丑化。尽管奥威尔曾明确表示不允许对《1984》作
任何改动,由美国政府出资制作的电影《1984》还是对原著动了不少手脚,尤其是结尾
部分,完全违背了作者的原意。电影《动物农庄》和《1984》于1956年同时上市,为了
扩大影响,中央情报局的外围组织安排在主要报刊上发表评论和社论,并分发了大量电
影票的折扣卷。
  中央情报局最具创意宣传运作恐怕是对抽象表达艺术 (Abstract Expressionism)
的推销。也许有人会问,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抽象艺术怎么可以用来作反共武器呢?我
们千万不可小瞧中央情报局的想象力。正是因为抽象艺术没有实际意义,它正好可以用
来对抗共产主义。一位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事后解释道:\"这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毫无关系的艺术形式…..莫斯科当时对任何背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都大加鞭
笞,因此我们认为他们反对的东西一定值得我们的大力支持。\"当然由中央情报局出面
推销抽象艺术不太合适,但愿意为中央情报局效力的博物馆很多。美国的博物馆和艺术
收藏馆大多是私人性质的。其中收藏当代艺术和先锋艺术最富盛名的当属设在纽约的\"
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s),它因此变成了中央情报局首选。中央
情报局选用\"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有一个不能公开说明的理由:该馆负责人中有不少与
中央情报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准备周全,\"抽象表达艺术展\"十分轰动,并在艺
术界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新流派。事后,有些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不无得意地说,\"中
术界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新流派。事后,有些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不无得意地说,\"中
央情报局是五十年代美国最好的艺术评论家\";\"我们是抽象表达主义运动的真正缔造
者\"。
  由于经费充足,中央情报局搞起宣传来几乎无孔不入。用它自己的话来说,\"所有
的知识领域,我们都有兴趣,从人类学到艺术创作,从社会学到科学方法论,无一例外
\"。为了渗透这些领域,中央情报局很善于借用在这些领域通行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
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大运作全力以赴,小把戏也是中央情报局的擅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种族
隔离政策依然十分严重,遭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进步力量的强烈批评。为了洗刷美
国的劣迹,中央情报局特意安排了一些黑人艺术家赴欧洲巡回表演。更令人叫绝的是,
它买通好莱坞的一些导演,在电影中将黑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刻意拔高,试图给观众造
成美国黑人很幸福的假象。
  在中央情报局资助的刊物上,并不是完全舆论一律。对美国不关痛痒的小骂、小调
侃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这样才能显现出其\"超然\"的立场。但把关人绝对不允许违背美
国外交政策的批评曝光。例如多维特-麦克唐纳 (Dwight MacDonald) 1958年为中央情报
局资助的《撞击》(Encounter) 杂志写了一篇题为 \"美国,美国\"的文章,其中批评了
美国的庸俗的大众文化,粗鄙的物质享受主义。这样的文章显然与美国宣扬的所谓\"美
国价值观\"相抵触。尽管麦克唐纳与中央情报局的外围组织过从密切,他的文章还是遭
到了封杀。
  资金运作方式
  上面提到中央情报局搞宣传的经费充裕,那么到底充裕到什么程度呢?一位它的工
作人员是这样形容的,\"我们根本就化不完,要多少有多少,而且没有人来查帐,真是
作人员是这样形容的,\"我们根本就化不完,要多少有多少,而且没有人来查帐,真是
不可思议\"。可以这么说,中央情报局最厉害的武器就是它取之不尽的银行存款。
  当然,中央情报局不会傻到公开拿钱出来赞助其重点宣传对象,一切资金运作都是
秘密的。它有时会找一些个人、公司或其它机构,请他们将钱以自己的名义捐给中央情
报局的赞助对象,或中央情报局设立的幌子基金会。这些机构和个人在中央情报局的术
语中叫做\"安静的管道\"(quiet channels)。中央情报局设立的幌子基金会很多,其中
最臭名昭著的是\"法弗德基金会\"(Farfield Foundation);中国学者熟悉的\"亚洲基金
会\"(Asia Foundation) 当时也属于这一类。但幌子基金会也有缺点,它们很难做得太
大,否则会太引人注目。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民间大基金会洗钱。基金会不象公司必须对
股东定期交代帐目,隐蔽性较高。愿意为中央情报局效劳的民间基金会还真不少,有些
甚至找上门去为中央情报局服务。\"凯普伦基金会\" (Kaplan Foundation) 便是一个例
子。但在冷战期间真正帮了中央情报局大忙的是诸如\"福特基金会\" (Ford Foundatio
n),\"洛克菲勒基金会\" (Rockefeller Foundation), \"卡内基基金会\" (Carnegie
Foundation) 这样的大牌基金会。中央情报局往往将经费拨到这些基金会的帐上,然后
这些基金会再以自己的名义把钱\"捐助\"给中央情报局指定的对象。据透露,在1963-6
6年间,美国164家基金会共拨发700笔一万美金以上的款项 (当时这是很大的数目),其
中至少108笔完全或部分来自中央情报局。在这些基金会所有对国际活动的赞助中,有将
近一半来自中央情报局。
  机构资助对象
  除了设立\"文化自由美国委员会\"和 \"文化自由大会\"在三十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
外,中央情报局赞助了大量政论性刊物和文化刊物。这些刊物包括著名的《撞击》(Enc
ounter),《评论》(Commentary),《新领袖》(New Leader),《党人评论》(Partisan
 Review),《肯友评论》(Kenyou Review),《哈德逊评论》(Hudson Review),《塞万
尼评论》(Sewanee Review),《诗歌》(Poetry),《思想史杂志》(The Journal of th
e History of Ideas),《转型》(Transition), 《审查》(Censorship),《代达罗斯》
(Daedalus, 是美国科学与艺术院的机关刊物)。直接注入经费是一种资助方式,另外中
央情报局还让\"文化自由大会\"免费为各国知识精英订阅这些刊物,间接资助它们,如
《党人评论》3000份,《肯友评论》1500份,《哈德逊评论》1500份,《塞万里评论》
1000份,《诗歌》750份,《代达罗斯》500份,《思想史杂志》500份。
  资助书籍出版是中央情报局的另一项大运作,因为在它看来,\"书籍是最重要的战
略性宣传工具\"。据不完全统计,中央情报局在五、六十年代至少参与了一千本书的出
版。如吉拉斯的《新阶级》和巴斯特纳克的《日戈瓦医生》都是中央情报局的推销重点
 (\"significant books\")。其它的书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涉及中国的至少有现任哈
佛大学政治学教授麦克法冦 (Roderick MacFarquhar) 编辑的《百花齐放》(The Hundr
ed Flowers)。不光出书,中央情报局还请人在各类刊物上撰写书评,推销其出版物。当
然所有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外人根本不知道其中的黑幕。
  个人资助对象
  一般的书索引部分是最没意思的。《文化冷战》则不同,其索引部分最让人开眼:
它列举了长长一串接受过中央情报局资助的人的名单,读起来有点象二十世纪西方文化
名人录,仅中国读者熟悉的人就包括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 (Arthur Schlesinger Jr.);
理论家阿尔罗(Andre Malraux), 克里斯托 (Irving Kristol), 罗素 (Bertrand Russe
ll), 伯林 (Isiah Berlin),阿伦特 (Hannah Arendt),屈林夫妇 (Lionel Trilling
和Diana Trilling), 席尔斯 (Edward Shils);社会学家贝尔(Daniel Bell);诗人艾略
特 (T. S. Eliot), 奥顿 (W.H. Auden),洛危尔 (Robert Lowell);小说家库斯特勒
(Arthur Koestler),奥威尔 (George Orwell), 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画家罗
思柯 (Mark Rothko),帕洛克 (Jackson Pollock)等。
  在这些人中,有的的确不知道自己被中央情报局利用;当有人送来头等舱机票,被
邀请去度假胜地开会,他们乐得去享受一下。有的则清清楚楚地知道资金来源,如小施
莱辛格,伯林,阿隆,阿尔罗,席尔斯,贝尔,胡克,屈林夫妇。还有些人声称自己不
知道,但知情人认为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独立\"的形象假装不知道
而已。
  这里值得一提的有两位小说家。一位是《正午的黑暗》的作者库斯特勒。这位匈牙
利裔英籍作家年轻时曾参加共产党,为共产国际的宣传部门工作。变节后他变成了激烈
的反共分子。1948年,他到美国转了一大圈,在那里与中央情报局挂上了钩,正是听了
他的建议后,中央情报局把宣传的重点放到了\"非共左翼知识分子\"身上。他对英国政
府的谍报部门 IRD (The Inform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 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他得
到的回报是,《正午的黑暗》出版后,IRD秘密买下五万本送人,使他大捞了一笔稿酬。

  另一位是《动物农庄》和《1984》的作者奥威尔。在小说中,他表现出对监视一切
行为的\"大兄弟\"和告密者的强烈憎恨,但他自己却两方面的癖好都有。奥威尔有个习
惯,走到那都随身带着一个蓝皮四开笔记本,记录可疑的人和事。到1949年,笔记本中
已包括了125个人的材料。奥威尔怀疑这些人有的显现了\"同性恋倾向\",有的\"好象是
黑种\",有的大概是\"英国犹太人\"。如果仅仅是自己记着玩玩也就罢了,而奥威尔却
在冷战高潮的1949年主动跑到英国谍报部门 IRD举报了35个\"共党同路人\",使这些人
的名誉和生活受到严重打击。奥威尔曾在《动物农庄》的序言中堂而皇之地引用伏尔泰
的话说,\"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会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但他临死前的作为却好
像是说,\"我不赞成你的观点,所以我有权向有关当局检举你\"。不过言行不一的\"自
由主义者\"又岂止奥威尔一人。
  《文化冷战》虽然长达500多页,但内容引人入胜,拿起来就希望一口气读完。如果
说它有什么缺点的话,大概可以指出两点。一是它只含盖了1947-1967年,这也许是由于
有关以后年代的文件美国政府还没有解密的缘故,而不是因为中央情报局洗手不干了。
最近美国《混合语》(Lingua Franca) 杂志揭露,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学术
界的渗透。以笔者熟悉的政治学界为例,就有不少人为中央情报局工作,如哈佛大学肯
尼迪学院院长 Joseph S. Nye,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政治学会会长Robert Jervis,
以及我在耶鲁大学政治系的同事 Bradford Westerfield。他们本人也不否认。《文化冷
战》的另一个缺点是它没有涉及中央情报局在亚洲的宣传活动。中央情报局岂有放过亚
洲 (特别是中国) 知识界的道理。也许Frances Stonor Saunders本人对亚洲知识界的背
景不了解,所以没有能力涉及。但愿有一天有人能弥补这个缺憾。
  不过《文化冷战》最大贡献是它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中央情报局的手伸得很长,几乎
无所不在。又是颠覆,又是宣传,也许还有其它一些见不得人勾当,中央情报局实在是
太忙了,因此在本职的情报工作方面出些纰漏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只是这次世贸双塔叫
人撞没了,五角大楼被撞成了四角大楼,麻烦惹得实在太大了。以后中央情报局会吸取
教训变得安分守己一点吗?等着瞧吧!
  2001年9月29日于香港吐露湾 《文化冷战》1999年在英国出版时采用的书名是《谁
是出资人?》[Who Paid the Piper? (London: Granta Publications, 1999)] 。
  《读书》2002年第五期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172.16.8.26]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0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