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ippen (single形象代表,以信立爱), 信区: Green
标  题: 论马歇尔计划的战略眼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20 19:20:47 2003) , 转信



作者 刘林元 聂资鲁 周显信 
简介 刘林元(1941-),男,江苏靖江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聂资鲁(1964-),男,湖南益阳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副教授,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周显信(1966-),男,江苏徐州人,徐
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均为当代中国问题和国际战略研究。

  乔治·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959)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军
事家、外交家和战略家之一。他出自行伍,曾历任美国陆军总参谋长、出使中国的总统特
使、国务卿、国防部长和美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他提议并力促美国总统和国会批准的欧
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曾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废墟中爬起来,复兴经济,重建和平
生活,从而改变了世界,影响了一个时代,他也由此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马歇尔计划是
战后西方世界最重要的经济援助计划,也是二十世纪最富创造性和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
安全谋略之一。马歇尔计划的战略意义和战略影响至今仍不可低估。然而学术界对马歇尔
计划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有之有仅仅是泛泛而论,语焉不详;或仅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之
进行观照。本文试图从战略的层面对马歇尔计划作简要论析,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一、战后的国际战略环境是制定和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基本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世界格局,使国际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变
化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其标志就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相继提出。从
某种意义上讲,战后西欧的环境是制定和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基本前提和依据,而马歇尔计
划则是对战后欧洲危机的一种战略性回应。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整个欧洲,尤其是西欧,可谓是伤痕累累、政局动
荡、极弱极贫,迫切需要美国的强力输血和扶持。

  经济方面:战前,西欧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其谷物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 2
7%,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7%,出口占世界总额的24%,进口占世界的 39%。然而,战
后欧洲的经济用千孔百疮,凋敝不堪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许多城市被夷为废墟,生产凋
零,资本短缺,财政赤字严重,食物奇缺,消费品在黑市上的价格上涨到官价的几十倍。
而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却像老鼠一样生活在地窖和建筑物残骸的空隙里。具体而言
,1947年初,德国工业产量仅及战前1938年的27%,奥地利、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工业产量
未达到1938年的 2/3。英国政府曾公开承认:"不列颠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Jones, Jos
eph M.: The Fifteen Weeks, Harcourt, Brance & World, New York, 1955, p.78),"
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完全瘫痪"。(同上,p.80)法国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法国素以农
业发达著称,然而到1947年,却有320万亩小麦失收,居民每天口粮仅有6英两面包。工农
业生产一蹶不振,通货膨胀十分严重。而德国的情况则更糟,1947年1月德国的生产水平仅
为1936年的31%,2月再降为29%。在柏林,"香烟已取代货币作为交换单位。香烟几乎可以
买到一切。黑市猖獗。"(Spanier, Joh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 p.47)德国西占区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成为不起作用的纸片,如1947年,一条香烟几
等于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就外贸而言,西欧的出口能力也非常薄弱,进口能力又因外
汇储备近乎枯竭而受到严重限制。这样,西欧的外贸也陷入半停顿状态。当时,西欧若要
进口使经济复兴的必要物资,唯一的办法便是向国外借债。1945年至1946年底,西欧共向
美国贷款75亿美元。"1946-47年的寒冷冬天也加剧了这些问题,严重的经济危机更增添了
这一地区从战争的破坏中复苏的难度。这种情况对美欧贸易构成威胁,却对共产主义势力
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活动极为有利。这也严重地影响着欧洲的稳定。"(The Marshall P
lan, Fact sheet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Policy and Public Affairs, Bureau fo
r European and Canadian Affairs, May 12, 1997 )

  政治上,西欧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由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西欧各国的国内阶级矛盾
也被空前激化。许多人开始相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够为劳动大众带来真正的变革。因而
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的罢工浪潮此伏彼起, *** 在群众中的威望不断提高, *** 的力量
也日渐壮大。如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首先举行罢工,随后在5、6月间又发展为
遍及各行业的全国性罢工浪潮,法国的重要工矿企业和铁路干线陷于瘫痪。英国、意大利
、比利时等国的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见《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7年,第一编,第
三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7页)据统计,1947年,西欧各国 *** 党员总数达
400万,是1939年的8倍。随着 *** 力量的不断发展,在一些国家, *** 很快成为国内影
响较大的政党,并参加政府内阁。从1945年到1947年,意大利、法国、比利时、丹麦、挪
威、冰岛、奥地利、芬兰和卢森堡等西欧国家都有 *** 人参加联合政府,有的甚至掌握了
政府中极为重要的部门。(见刘德斌:《美国世界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
63~64页)而西欧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经济困境一筹莫展,对 *** 扩大影响更是忧心忡忡
,唯恐各国 *** 与苏联里应外合夺取政权。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并巩固其统治地位,西欧各
国政府纷纷向美国告急求援。而美国为了阻止更多的 *** 接管政权,决定采取行动,开始
启动一项庞大的援助欧洲计划。

  军事方面,西欧更是一蹶不振、不堪一击。二战不仅使西欧各国的经济濒于崩溃,政
局动荡,阶级矛盾尖锐;而且使其在军事上也极度虚弱,根本无防卫、招架和还手之力。
可以说,战后初期的西欧已不存在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雄厚、影响巨大的强国。甚至当
时还有人认为,西欧能否重新崛起,要由今后五十年到一百年的历史来回答。昔日的欧洲
列强,如今已威风不再,降为美国的附庸和美国国际战略棋盘上的卒子。

  但对美国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情形。战后,随着德、日、意的战败和英、法的削弱,美
国凭借经济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后初期,美国的国民生产
总值占到了全世界的40%,工业生产占62%(1947年),出口贸易占32.5%(1947年),黄金储备
占70%(1948年)。(苏联科学院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中译本,第一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370页)"在生产方面,仅占全世界人口6.5%的美国,却收
获全世界谷物的三分之一;棉花的一半;冶炼钢和其它基础金属的55%;开采世界石油的7
0%;消费橡胶的50%;生产机械能力的45%;出产制成品的60%,和享有全人类整个年收入的
45%。"(Lens, Sideney: The Forging of the American Empire, Thomas Y. Crowell C
ompany, N.Y., 1971, p. 337)美国的对外投资1939年为140亿美元,1950年则增加到315
亿美元。美国吞并了资本主义各国的许多海外投资,成为战后最大的国际投资者。战后初
年,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居于无与伦比的地位。1945年10月23日,杜鲁门曾自豪地说:"美国
的战斗力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强大,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强大。"(转引自资中筠:《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
页)的确,美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并垄断着核武器。它的陆军人数在资本主义世界中
,从战前的第十七位上升到第一位。如据统计,1945年中,美国武装部队人员总数高达12
0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Congress and the Nation, 1945-1964, A Review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Postwar Year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Service
, Washington, D.C., 1965, p.240)。"它的空军是最庞大和最有威力的;它的海军首屈
一指,拥有一千二百艘战舰以及五万艘供应和登陆船只。"(Paterson, Thomas G.: Sovi
et-American Confrontation,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and London
, 1973, p.8.)除此以外,美国还在世界各地设置大量军事基地,派出大批海外驻军。"1
946年,美国军队仍旧在五十六个国家,遍布各洲。"(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
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南》,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64页)"到19
47年,美国在国外已先后建立了四百八十四个军事基地。"(乔治·马立昂:《美帝国主义
的扩张》,中译本,世界知识社1953年版,第16~17页)就这样,一个美国人的时代来临了


  美国人从立国开始,就有一种拯救世界,按照美国的模式改造世界的强烈使命感。当
此之时,在美国的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颠峰之时,在各国皆弱、唯美国独强之际,美
国人天生的领袖意识与"天定命运"的强烈使命感成为激发起他们的称霸全球的原动力,使
他们不能袖手安坐,他们决计乘此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历史的机遇与现实利
益的驱动促成美国战略调整的契机。

  首先, 美国把夺取和控制欧洲作为战后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重点。因为欧洲关系到
美国重大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位于北大西洋东岸的西欧则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方地缘论者认为,称霸全球者,必须既占陆地又据海洋,否则只能负隅一守,四面受困
。西欧是美国的前沿阵地,失去西欧,美国也就只能退而下海,面临困守美洲大陆的局面
。西方地缘论者还认为,就苏联来说,言攻必须下海,言守必须控制中欧;而要控制中欧
,又必须控制德国,因为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势必使整个欧洲不安。德国的东侵,会令
波兰、苏联及整个东欧忧虑;德国的西犯,则使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受压,英国
也难保。因此,苏联不能仅仅限于守住波兰,而必须控制中欧,进而稳住西欧。一旦有变
,就可进入西欧滩头阵地,争夺大西洋。对据有两洋天险的美国来说,要称霸世界,必须
遏制苏联,因而就必须坚守西欧阵地。

  其次,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出发,美国也必须从经济上扶植西欧,以实现美国与西欧结
盟、共同遏制苏联的战略目的。因为美国固然强大,但要遏制战后在政治上享有很高威望
、军事上拥有相当实力的苏联,光靠美国一家的势力是不够的,只有与西欧结盟才能确保
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而战后西欧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凋敝,西欧经济如继续恶化,必将成
为各国革命形势的催化剂,将有利于苏联插手西欧;美国若对困顿不堪、每况愈下的西欧
经济甩手不管,便有可能失去西欧,从而在对苏冷战中落于孤立的战略态势。因此,协助
西欧摆脱经济困境,以增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实力,成为战后杜鲁门政府对欧洲政策的重要
内容。

  第三,西欧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西欧与美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关系,逐
利的目的也促使美国下决心帮助西欧复兴经济。因为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国面临的一个严
重的问题就是如何应付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为此,美国急于扩
大国外市场,尤其是传统的西欧市场。然而此时的西欧经济却陷入了困境。美国如若打开
西欧市场,首先得在经济上扶持西欧,逐步解决西欧外贸面临的问题。这样,"复兴"西欧
便与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对外经济扩张意图密切联系在一起。

  总之,面对西欧困难重重的局面,美国所采取的战略手段就是凭借它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欧洲各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力图通过之,把欧洲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遏制苏联共
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

  从上观之,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战后国际形势使然,而且是以战后美国所具有
的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和以强大的军事势力为后盾的,还是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
要步骤。

  二、马歇尔计划的缘起及战略内容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两国由大国间的战略合作变为在欧洲的战略对峙,开始了一
场长达四十多年、影响深远的冷战。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成为美国
发动"冷战"的前奏曲。4月6日,杜鲁门在芝加哥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上"挑起领导的担子
并承担责任"。(Gaddis, John 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
ar 1941-1947,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2, pp.337~338) 接着,美国
军政要人,报刊杂志也大造"共产主义威胁"、"苏联扩张"的舆论。9月,总统助理克拉克·
克利福特提出了《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报告,认为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以抑制
苏联;对那些反抗苏联的国家给予慷慨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Schlesinger, Arthur 
M., Jr.: 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F
oreign Policy 1945-1973, Vol.2, Easte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 Chelsea H
ouse, New York, 1973, p.268)

  1947年1月马歇尔出任国务卿。他上任后便大力支持杜鲁门的"扩张战略"("扩张战略
"的要旨是遏制苏联,扶助盟友,通过各种援助和建立各种政治军事集团,控制以欧洲为中
心的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进而独霸全球),并积极着手实施这一战略。只是鉴
于苏联的政治威望和军事实力,美国才不敢冒然越过双方业已划定的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以"热战"与苏联决一雌雄。

  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声称英国已无力再给希腊和土尔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
,希望美国接过这副担子。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咨文,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
本原则和援助希、土的具体计划。他要求国会在一九四八年六月三十日以前,向希腊和土
耳其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派遣美国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监督财政和物资援助的使用,指
导和训练希、土人员。(Schlesinger, Arthur M., Jr.: 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1945-1973, Vol.2, Easte
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 Chelsea House, New York, 1973, pp.309~313) 这项
政策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顿时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除
了从各种不同角度表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外,还有不少人感到"震惊",或者担心会引起新
的战争,或者哀叹联合国遭到"毁灭性打击",等等。杜鲁门后来自己解释说:"这就是美国
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
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哈里·杜鲁门:《杜鲁
门回忆录》,中译本,第二卷,第120~121页)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
面展开。

  1947年3月,马歇尔前往莫斯科参加四外长会议。会前会后,马歇尔耳闻目睹,深感欧
洲经济凋蔽,民生艰难。他认识到:如果美国不援助欧洲复兴经济,欧洲出现的危机就会
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灾难,莫斯科就会坐收欧洲混乱的果实而把势力一直向西伸延。(参
见刘吕红等编著:《20世纪重大经济谋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4页)故此,
在返美途中,他做出由美国独自承担起欧洲经济复兴重任的决定。4月28日,通过全国电台
联播,马歇尔向国会作关于莫斯科外长会议的报告。他声称,一次意欲达成国际谅解的特
别尝试已告失败,共同合作以医治欧洲当前病症的可能性甚小。他着重讲了德国和奥地利
对欧洲复兴的重要性,他指出对德国问题"涉及的不单是欧洲和全世界的安全,还有全欧洲
的繁荣"。马歇尔还申述了西方盟国的主张,它们试图建立一个可行的德国中央政府,建立
经济统一,确定合理的边界;以及缔结一项四强公约以保证德国不能危害盟国的持续安全
。为此,他要求美国两党迅速行动起来。他声称:"西欧病人已经奄奄一息,而医生还在踌
躇。"他呼吁"必须马上采取行动"。(Jones, Joseph M.: The Fifteen Weeks, Harcourt
, Brance & World, New York, 1955, pp.221~223)

  4月29日,马歇尔指定乔治·凯南为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负责制订一个重建欧
洲的总计划。5月下旬,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了"援欧"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美国只有给
困顿不堪的西欧经济"输血",才能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报告建议把西欧的
重建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因为西欧联合有利于打破各国的经济壁垒,为美国的资本输出
和商品输出扫清障碍;同时通过西欧联合,协调西欧各国主要是英、法、德三国的关系,
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一致对付苏联。为了实现所谓把欧洲作一个整体来对待,凯南建议
,美国不必急于发表"复兴"欧洲的具体计划;可乘欧洲苦于经济瘫痪之机,反过来要欧洲
国家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请求。这样做,既可以使西欧自己承担"根本责任",减少
美国的义务和负担,又使得西欧国家不可能对美国的意图提出质问(见Kennan, George F
.: Memoirs 1925-1950, Little, Brown and Co., Boston, 1967, p.336)。

  由于这个复兴欧洲经济的方案要求美国向欧洲注入大量美元,5月8日,杜鲁门授意副
国务卿艾奇逊在克利夫兰市代表他发表重要演说,以试探美国公众的态度。艾奇逊在演说
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欧洲经济困难和美国必须援助的问题。艾奇逊指出,美国援欧不仅是
保持美国经济繁荣的需要,而且是遏制苏联、保持美国在世界上领导地位的需要。事后有
人把这一演说称为"重要的试探气球",(华·惠·罗斯托:《美国在世界舞台上-近期历史
试论》,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276页) 杜鲁门则称之为"马歇尔计划的序
幕"。(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第二卷,第130页)

  在各种准备工作就绪后,1947年6月5日下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中阐明了美国
的"援欧"政策。首先马歇尔强调欧洲的经济困境,他表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
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接着他提出美国的"援欧"计划:一是,如果美国政府单方面制订欧
洲经济复兴计划,那既不妥当,也收不到效果。因而欧洲应采取主动,"欧洲必须先行一步
",美国则从旁提供援助。二是,美国此次"援欧"与以前不同,不是向个别国家提供零星援
助,而是向联合的欧洲提供援助。至于联合的欧洲,是指苏联在内的整个欧洲,还是只包
括西欧,马歇尔不作正面解释。他只是含糊其词地说,该计划假使不能征得所有欧洲国家
的同意,也得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暗示该计划有可能只包括西欧。在演说中,马歇尔
还说:"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在于恢复世界范围内的正常经济秩序,从而提供一个自由制度得
以存在的政治社会环境……我敢肯定,任何愿意加入这一复兴事业的国家,都将得到美国
政府的全力合作。任何企图阻碍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会得到我们的帮助"。(Schlesing
er, Arthur M., Jr.: 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Unit
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1945-1973, Vol.1, Western Europe, Chelsea House, New 
York, 1973, pp. 53~54)演说发表后不久,"援助"计划便被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
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出台后,各国对它的态度不一。英、法等西欧国家迅速做出积极的回应,
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热情地盛赞马歇尔的哈佛演讲,并立即行动起来贯彻马歇尔的计划。苏
联、东欧的反应则较为复杂。苏联先是应邀参加6月27日在巴黎举行的讨论马歇尔建议的英
、法、苏三国外长会议,但当莫洛托夫了解了美、英、法的真实意图后,便怒而退出会议
,并开始反击马歇尔计划。一方面,苏联发动揭露和谴责马歇尔计划的宣传活动,并明令
禁止一些蠢蠢欲动的东欧国家加入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在1947年7-8月间,苏联同东欧
各国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把以前同西欧和其它地区进行的大宗贸易转向东欧。西
方把这些双边贸易活动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这样东、西两个对立的集团终于形成了。


  马歇尔的哈佛演说发表后,杜鲁门政府一方面积极同西欧各国接洽,敦促它们主动向
美国请求援助;另一方面则忙于制订提交国会的援外拨款方案,还通过各种方式说服和影
响国会通过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次
日,经杜鲁门签署,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主要是第115条,它规定,西欧国家
必须与美国签订多边与双边协定,才能取得援助;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计划,都
必须由美国为执行马歇尔计划而设置的机构--经济合作总署 (ECA)同意;必须用美国贷款
的一部分资金,生产美国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必须撤销关税壁垒或减低关税率以利美货倾
销;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并为美国储备战争工业所需的战略原料;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
监督;在政治上排挤或压制各国的 *** 势力;等等(Schlesinger, Arthur M., Jr.: 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
y 1945-1973, Vol.1, Western Europe, Chelsea House, New York, 1973, p.102) 

  马歇尔计划的战略内容,诚如美国退休将军古德帕斯特所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战后的欧洲掀起一场反饥饿、反经济崩溃的"战争",《2》遏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
《3》它致使欧洲联合起来共同对美国的提议作出积极反应,并在申请美援的过程中加强合
作;《4》把美国的前敌德国-至少是西德也加入经济复兴中来。(1993 George C. Marsha
ll Lecture, Delivered November 5, 1993, by Retired General Andrew Jackson Good
paster) 但我们认为,马歇尔计划至少还应该包括帮助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稳定政局
,防止可能出现的社会主义革命;美国以美援开路,通过争取和收买民心,从而实施在经
济、政治、军事安全等方面支配、控制西欧的战略措施,把西欧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
;以及在欧洲进行经济扩张,以解决美国国内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等内容。马歇尔计划虽
以经济复兴为倡召,但其战略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而带有政治、国家安全和意识
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三、马歇尔计划的战略意义评析

  马歇尔计划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外交政策和影响最大的对外经援政策之一,
它对世界的战略影响是深远的,对战后世界所起的作用是以往任何一种类似的计划或方略
所不能比拟的。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和西欧国家签订双边、多边协议,大大便利了美国
对受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不仅如此,作为美国对战后世界的认识
和筹划的结论,它与杜鲁门主义一样,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格局,是当时许多国家,尤其是
西欧国家制定外交战略不能不正视的重大现实因素。它所提出的一些战略原则和方针,成
为以后美国进行外援的指导性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外交战略理论库。如马歇尔计划和
它的自助原则为美国政府以后继续以外援作为外交手段奠定了基础,它也成为美国外交政
策的关键因素。马歇尔计划所具有的大思路、所采用的大手笔,堪称中外外交史、经济史
和政治史上的典范。它所创立的一种在美欧之间合作与多元帮助、支持的新精神,也一直
为人所称道。因而英国外交大臣贝文盛赞马歇尔的哈佛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
一"(Carlyle, Margaret: Documents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7-1948, Oxford Un
iversity Press, London, 1952, p.29),马歇尔计划是一条"抛给溺水人的生命线"(Gaz
ette of Harvard University, June 12, 1997,Extending the Lifeline,Albright su
mmons the 'spirit of the Marshall Plan' to support a new international vision 
Secretary of State Madeleine K. Albright delivered a Commencement address duri
ng Afternoon Exercises on June 5)。丘吉尔也称誉说:"马歇尔计划是历史上最光辉的
创举"和"最纯洁的行动"。杜鲁门说,执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明智而有效地实现我国外交
政策的伟大事业"。他还说马歇尔计划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而载入册史"。(
Phillips, Cabell: The Truman Presidency. The Macmillam Company, 1966, p88)甚至
连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写道:"不是原子能的发现,而是体现在马歇尔计划中的那个世界
上最富有的国家对较困难的国家的援助精神,将载入史册,成为我们时代中的最巨大成就
。"(转引自曹得谦:《美利坚风云人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页301)这些评论
虽有溢美之嫌,但不能否认的是马歇尔计划的确在整个冷战后的美国国际战略中占据着非
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复兴欧洲的经济,关系到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渗透、扩张
,关系到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美国在欧洲的盟主地位;对于打破所谓的"铁幕
",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对于美国从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控制欧洲,具有极其重要
的战略意义。

  下面我们主要从经济、安全和政治等方面对马歇尔计划的战略意义作初步评析。

  (一)经济战略意义

  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恢复、发展和联合的进程,使西欧迅速强大起来,朝着西
欧一体化方向前进了一步;奠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基础,增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
义阵营的力量,加强内部凝聚力,巩固美国在欧洲的领袖地位;也为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
战略目标,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马歇尔计划是面对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凋敝,企图复兴西欧经济的关键性谋略,它旨在
向西欧国家提供贷款和物资,使他们的经济全面复苏;同时通过一些相关措施,促进美国
国内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基本达到了它
预期的上述双重战略目的。

  从西欧方面来看,据美国经济合作署1951年报告称,1951年12月31日,马歇尔计划宣
告结束,计划实施期间共耗资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款,10%为贷款,英、法、意、
西德四国获得全部援助的近60%。这些钱确实帮了欧洲国家的大忙,使它们较迅速地摆脱
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恢复了元气。欧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47年的119亿美元上升到1951年
的159亿美元,增长32.5%。西欧各国工业产量比计划实施前平均上升了30%以上,西德甚
至高达312%。农业产量较战前提高10%。到1953年欧洲的贸易较之战前增长40%。(W. A. 
Brown and R. Opie: American Foreign Assistance,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
hington, D.C., 1957, p. 181) 故此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对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作了充分的肯定:"马歇尔援助是输血,它维持了软弱的西欧经济,并使欧洲经济具有促进
其本身复兴的力量"。(转引自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下册,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64页)

  马歇尔计划在战后西欧经济秩序的重建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1)在战后两极对峙
的环境中,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的联合,推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二战结束后,美国政
府在研究德国问题和欧洲经济重建时,开始逐渐认识到,西欧的联合与合作既是遏制德国
、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战争威胁的唯一安全机制,又是重建西欧经济、恢复西欧经济在世
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必需,因此积极推动西欧的联合。它通过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内
部贸易和欧洲货币体系来刺激欧洲合作的新形式的出现。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
的形成。如欧洲煤钢联营与欧洲支付同盟便是在计划实施期间成立的。(2)马歇尔计划
为西方经济贸易结构和经济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后,西欧失去了许多殖民地
,贸易条件和外贸结构也恶化,如在国内,战争的毁坏和资本损耗严重,亟需进行大规模
设备更新,资本货物进口比重大。这意味着需要支付大量的美元,因为大多只能从美元市
场特别是美国进口机械设备。海外资本损失严重,包括商船队的损失、海外借债和变卖海
外资产支持战争。〔参考Charles Kindleberger, The Dollar Shortage (New York, 195
0), p.147〕故西欧只能转而依赖美国市场,进口粮食、原材料、燃料、资本货物、运输设
备,结果外汇更加紧张。另一方面,西欧人口的增长,战后的通货膨胀,以及福利国家政
策和英法的海外驻军,都给西欧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面对上述情况,美国政府决心消
除经济民族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建立西方经济贸易开放运行机制。马歇尔计划在西欧内
部投资、生产和贸易恢复和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它还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运转,以及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参见毕健康: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影响》,《美国研究》1992年4期)

  马歇尔计划也为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西欧在随后的年代里经济
的显著增长奠定了基础。西欧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经济奇迹,七、八、九十年代经
济的持续发展都是建立在西欧经济的复兴基础之上的。

  就美国而言,美国也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取很大的经济利益。这表现在:(1)为美国经
济的海外渗透、输出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消除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据美国商务部统
计,1947年美国出口总额为14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而美国工业的生产能力却要
求工业品出口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方能拉平这一差距。(见《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947年,第一编,第三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3页)通过马歇尔计划,美
国既阻止了西欧国家因经济困难而日益缩减进口的趋势,为美国商品扩大了海外市场;又
取得享有与本国居民同等的投资权益,还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取消了大部分贸易
限额;这样,增加了美国的出口,缓解了美国内部经济改组中的困难;同时也加强了美国
对西欧各国经济的控制和支配能力,从而为美国在政治、军事上与西欧结盟奠定了经济方
面的基础。(参见刘德斌:《美国世界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6~68页)。
一言以敝之,"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维持与发展了它与欧洲的贸易关系。通过刺激欧
洲的生产力和接受大量的欧洲进口货物,美国向欧洲的交叉出口在随后的几十年也不断增
长。"(The Marshall Plan, Fact sheet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Policy and Publi
c Affairs, Bureau for European and Canadian Affairs, May 12, 1997)(2)"马歇尔
计划也为美欧的跨大西洋合作、美国援欧协约以及美国的两党支持这种协约奠定了基础和
留下了遗产,从那以后,这个遗产一直在指导着美欧关系,并成为今天欧洲--大西洋经济
一体化的指针。"(The Marshall Plan, Fact sheet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Policy
 and Public Affairs, Bureau for European and Canadian Affairs, May 12, 1997 )

  (二)国际安全意义

  马歇尔计划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安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马歇尔计划不仅使美国商品和
资本在欧洲扩大了市场,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而且美国人还插手受援国的经济,为在政
治上控制西欧各国,尤其是推动西德复兴、促进法德接近、加强对抗苏联的西方军事联盟
奠定了基础。此外,它还促进了西欧和美国在对苏对抗战略的接近和协调,在加剧东西欧
的分裂上起了重要作用。因而亨利·杜鲁门曾把它视为在1949年北约建立前遏制共产主义
在欧洲扩张的主要工具。也正是由于马歇尔计划使得西欧国家日益依附于美国,因而在美
国的操纵下,北约迅速得以建立。"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是通向北约的一个重大步骤"(Thom
as A. Bailey: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York, 1964),
不为虚言。

  随着战后苏美"冷战"局面的出现,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决心在联合国之
外,建立起西方的集体防务体系,在军事上把西欧组织和控制起来。1947年12月15日,美
、苏在伦敦外长会议上就德国统一问题公开破裂后,第二天,马歇尔向英国外交大臣表示
,美国赞助"西欧某种形式的联合"。一心想当西欧盟主的英国感到建立西欧联盟的时刻已
经到来,接着正式提出了成立西方联盟的建议。美国表示,在西欧主动承担防务的前提下
,美国给予可能的协助。在美国的推动下,1949年4月4日,美、英、法、加、冰岛、意、
荷、比、卢、葡、丹、挪十二国的外长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缔
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8月24日公约生效,正式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后来,这个组织又进一步扩大,希腊和
土耳其于1952年,西德于1955年相继加入。之后美国不断向欧洲增派军队,在西欧各国设
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北约组织成了美国"遏制"苏联、控制西欧、称霸世界的工具。

  美国的一系列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战略方针和措施实施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国家也针锋相对采取了许多反遏制措施。1947年9月,苏联等欧洲九国 *** 和工人党代表
在波兰举行会议。10月,会议宣布"欧洲 *** 与工人党情报局"正式成立。在此前后,苏联
又同捷、波、罗、匈和保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随
着北约组织的筹备和建立以及把西德拉进北约,苏联作出了强烈的反应,苏、匈、保、东
德、波、罗、捷等八国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宣布:在"巴黎协定
"被批准时,八国在组织武装力量方面决心采取共同措施。1955年5月,"巴黎协定"批准生
效,八国即于同年5月11日至14日在华沙举行第二次会议,缔结了八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通称"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后,在欧洲正式形成了华约与北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的局面。这一对峙持续了近40年,成为美苏争霸世界的战略工具。

  (三)政治战略意义

  马歇尔计划不仅在经济上、国际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政治意义也不可低估
。美援数量不算大,比同时期美国人喝酒的钱还少,但却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诚如
美国学者斯帕尼尔所说:"马歇尔计划是一次重大胜利,而花的代价只是美国这四年国民收
入的极小的部分。的确,它比美国人在这几年中花的喝酒钱还少。"(J·斯帕尼尔:《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

  马歇尔计划是以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消除西欧国家 *** 的影响为前提的。马
歇尔计划通过美援对西欧各国的决策者和公众意见施加影响,有效地加强对西欧国家的经
济、政治控制,对抗苏联的扩张,从而寻求美国在欧洲国际政治中的最大利益。事实上,
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在西欧,在政治上达到了所追求的战略目标:帮助西欧各国的
资产阶级巩固了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削弱 *** 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通过经济
关系,也强化了与西欧国家的政治关系。

  马歇尔曾明确地告诉参加欧洲复兴计划的国家:"对于任何投票选举 *** 人掌权的国
家,欧洲复兴计划所规定的援助将立即停止。"马歇尔提出这个条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战后初期, *** 在西欧许多国家中都有很大的力量,并且在议会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尤以法共和意共较为突出。法共在1946年11月国民议会大选中获得182个议席,成为
议会第一大党;意共在1946年6月的议会选举中也成为第三个大党。它们的主要领导人均在
政府中担任要职。(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译本,商
务印书馆1992年,第47页)1947年2月27日,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艾奇逊曾用具体数字来提
请美国的决策者注意法共的发展情况:"在法国,有四、五名 *** 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
部长; *** 控制着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部队中安插大量人员;法国选民将近
1/3投 *** 的票;法国的经济情况非常糟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随时都可以下手"。(转
引自张锡昌等:《战后法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32页)另外, *** 参加
政府的西欧国家还有比利时、奥地利、芬兰、丹麦、挪威、西班牙、圣马力诺等。但是,
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先后将 *** 人赶
出了政府。各国左翼力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如1947年5月,法国总理拉马迪埃发动反共高
潮,将法国 *** 清除出政府。又如1948年4月的战后议会选举中,由于有马歇尔计划的影
响,意共未能得到多数选票,由亲美的多数党天主教民主党组阁。对此,杜鲁门颇有感触
地说:"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很难避免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转引自朱庭光主编
:《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48页)由此可
见马歇尔计划在巩固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增进西欧国家资产阶级政治的稳定,有效
地遏制共产主义在该地区的扩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还缓和了西欧各国的劳资矛盾,有效地遏制了西欧国家左派力量
和 *** 力量的增强。美国政府在动员劳工支持马歇尔计划方面为西欧作出了榜样。美国工
会领袖不仅参与马歇尔计划的决策和实施,而且动员欧洲工会支持马歇尔计划,以瓦解苏
联支持的西欧工会组织和工会运动。杜鲁门任命的总统外援委员会(即哈里曼委员会),对
拟议中的马歇尔计划进行超党派的、独立的研究和判断,直接为最高层决策服务,其中就
有劳联和产联的成员参加。经济合作署设立的公共咨询局中,也有劳工代表。劳工部专门
设置了菲利浦·凯泽领导的国际劳工事务办公室和工会咨询委员会,以便同陆军部和国务
院负责劳工事务的官员进行协调、合作。国务院专设劳工帮办,会同劳联和产联,打击欧
洲共产主义工人运动。马歇尔甚至同意任命劳工领袖出任驻西欧关键国家的大使。1948年
3月,美国劳工领袖和西欧非 *** 人控制的工会领导人集会伦敦。会议批准了马歇尔计划
,呼吁工人进行合作,并产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工会咨询委员会,作为马歇尔计划执行中劳
工方面的正式代言人。(Michael J. Hogan: The Marshall Plan, American, Britain an
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1987, pp.140-150。并参见毕健
康:《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影响》,《美国研究》1992年4期) 这样,西欧各国的工人
运动大多摆脱了苏联的控制和影响,仿效美国的模式,同政府、资本家合作,缓和了劳资
矛盾,同时也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

  马歇尔计划对苏联与东欧的关系也一度产生过一定的瓦解和离间作用。在制定计划时
,马歇尔曾寄希望于以美援为诱饵对东欧各国施加影响,企图拆散东欧与苏联的联系,打
入并控制东欧,从而实现撕开"铁幕"的目的,改变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
比。因而马歇尔计划中有意把苏联和东欧国家包括在内,这是设计者们经过深思之后采用
的一种战略手法,其目的是,"一、一项包括苏联和东欧在内的复兴计划有利于争取欧洲人
;二、有助于瓦解和离间苏联和东欧之间的关系,产生揭开'铁幕'的效果;三、也是最重
要的,美国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接受'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包括进来无非是为了把
分裂欧洲的责任推给苏联。"(参见《战后西欧国际关系》,第87-89页)马歇尔的哈佛讲
演,也的确曾给一些陷入经济困境、急待援助的东欧国家带来希望,使这些国家的领导人
激动不已,纷纷准备组团参加英、法发起的商讨马歇尔建议的会议。杜鲁门曾回忆说:"马
歇尔的建议有一度看起来好像不仅可能收到复兴经济的结果,而且也可能产生揭开'铁幕'
的效果。"(《杜鲁门回忆录》,中译本,第二卷,三联书店1974年,页133)但后来由于
苏联的强烈反对与制止,原本有意参加的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最终还是拒绝了马歇尔计
划。虽然东欧国家出于无奈在抵制马歇尔计划方面保持了一致,但毋庸讳言,东欧国家与
苏联之间的离心和矛盾是无法消除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随着东、西欧国家经济差
距的越拉越大,这种矛盾、甚至怨恨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分裂。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种超前的长远战略。

  可以这样说,没有马歇尔计划,就没有欧洲经济的复兴和繁荣;没有欧洲经济的复兴
和繁荣,也就不会有战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美国也成不了欧洲的真正盟主;并且极有
可能给西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有利条件。世界历史也极有可能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


  四、余论:历史的启示

  马歇尔计划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20世纪最富挑战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谋略,给后人
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考的空间。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有效尺度,它也是实施国际战略的
重要基础。冷战期间,东、西方的对抗,实际上就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苏联、东欧国家之
所以失败,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我们认为,基础性的原因就是经济实力不如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长期以来,苏联和大多数东欧国家在经济上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同等
水平起步的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并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
盾。如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之所以首先提出要求脱离苏联,要求独立,经济因素是首要因素
,正是经济因素导引了民族主义因素的高涨。因为自从这三国加盟于苏联以来的几十年间
,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原来同等起步的北欧几个国家,如芬兰、挪威等,人们
自然感到加入社会主义苏联吃亏了,因此要求脱离苏联,恢复其独立国家的地位。在政治
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此外西方国家以贷款
、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
诱惑并迫使苏东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向西方靠拢。经济援助战
略和和平演变战略的交互使用,终于在八、九十年代使苏联、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
毋庸讳言,马歇尔计划所造成的五、六十年代西欧的经济奇迹并为以后东西方经济的巨大
差距所奠定的经济基础,无疑是苏、东剧变的基础性的原因。从马歇尔计划与苏东剧变有
着内在的和深层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把发
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长期落后于同等起
步的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给执政的 *** 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这最容易引起思想混乱、
人心涣散、政治无序、社会动荡。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致力于经济建设
,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真正发挥出来。

  经历了二十世纪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后,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靠
暴力和革命、靠输出革命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唯有靠经济发展,增强国力,才能不战
而胜。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运用"冷战"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相对抗,并没有能遏制住苏联、东欧,取得胜利;苏联也非但没有
垮掉,反而成为世界两大强国之一。他们继而诉诸"热战"威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但同样没能使苏联、东欧害怕。如在越战中,美国靠暴力镇压,并没有使越南屈服,也
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反而把自己拖入无底的泥沼之中。所以在武力对峙方面,苏联与美国
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在革命输出和革命宣传方面,苏、东社会主义甚至还超过了西方资本
主义。只是在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影响等方面,苏、东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反
差太大,最后在较量中失败。如德国的统一即是"西德马克"的胜利便是一例。西德战胜东
德,不曾花费一枪一兵,不是靠武力征服,也不是靠政治宣传,而是因为西德的繁荣经济
对东德人有太大的吸引力。东德在统一前人均收入约为7000-8000美元,而西德人均收入约
为2万美元。西德的富裕把东德人的胃口吊得很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东德人的心理只
仰慕西德马克,人心思跑(往西德),最后西德的马克和繁荣的经济终于诱使东德人推倒
柏林墙,在西德的主导下,完成了德国的统一。这一事例说明,相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经
济的影响力毕竟更为长久,经济因素是各种社会因素中的基础性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东、
西德从对抗走向由西德主导下的统一,实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的缩影。在这一轮较
量中,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虽然失败,但并不意味着马、恩所开创的社会主义的失败,犹
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从中总结和汲取深刻的教训,力争在新一轮较量中彻底战胜资本主
义。马歇尔计划为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繁荣所奠定的经济基础,向世人昭示,唯有发展
经济,增强国力,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政治稳定,社会有序。因而在新世纪,中国要
想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发挥一极的作用,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致力于科技和经
济的发展,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先人一着地抢占国际战略的制高点。舍此别无
良策。

  马歇尔计划的成功,还为美国决策者运用和平演变战略铺平了道路。正是凭借马歇尔
计划所提供的巨大的财富和经济复兴经验,美国政府才能自如地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并取
得一个又一个的成效。马歇尔计划在二十世纪美国的国际战略实践中起了开拓的作用,值得
深入研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45.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0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