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gger (打虎上山), 信区: Green
标  题: 美国的力缘战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n 12 16:27:34 2006), 转信


来源:《当代军事文摘》  作者:韩旭东  陈敏田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上肆意推行单边主义,极力营造对美有利的国家环境,以维持其全球主导地位,争取成为全球霸主。在营造对其有利的国际环境过程中,美国使用的一个新工具就是“力缘”战略。

  称霸的新思维

  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现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从全球称霸着眼,在全球纵横捭阖,整合国际秩序。在整合过程中,美国用的一个新工具就是“力缘”战略,即“近交远攻”。但这个“近交远攻”却不是地理空间上的,而是指战略能力上与美国相差得多或少。

  冷战期间,世界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被人为地划分为两大阵营,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这两大阵营间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对抗,国家间的关系可谓是泾渭分明。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间的“融合”加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已无法被分为“阵营”,美国这个世界头号超级大国也无法明确分清哪个国家是“敌”、哪个国家是“友”。为了维护全球霸主地位,美国以是否符合其国家利益为标准,开始将冷战期间把各国划分为“敌”与“友”的做法调整为在各领域把各国分为“竞争对手”与“非竞争对手”,力争在各主要领域打败竞争对手,夺取主导权,具体表现在各领域进行战略能力的竞争。

  一个国家拥有的战略能力是这个国家在国际上是否拥有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或谓之争夺主导权的实力。纵观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美国正根据战略能力将世界各国划分为实力相近的国家、实力非相近的国家和实力不可比的国家3类。

  美国认为,第一类如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和中国等国,其战略能力虽然比不上美国但却与美国相近;第二类如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国,被美国视为战略能力与美国不相近的国家;第三类如利比里亚、海地等,被美国视为战略能力无法与美国相比的国家。美国由此再次将世界推入“对垒”状态之中,使当前的世界陷入了一种激烈的争夺“战略能力”优势之战的新时期。

  新式的“西瓜刀”


  冷战期间,为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美国非常重视地缘战略。因称霸的需要和军事技术水平的关系,当然也考虑意识形态等因素,美国依据地理空间位置发动了冷战。为遏制苏联主导欧洲,美国在西欧组织起最大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为阻止苏联向太平洋延伸势力和遏制中国的影响,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组织起美日联盟和美澳新军事集团;为了防止苏联南下,美国在欧亚大陆的腹地又与部分中东国家形成了战略同盟。其中,美国依据地缘战略展开的东西方的对抗从地理上将世界划分成东西方两个阵营。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与之争霸的国家了。因此,美国在设计称霸思路时,一方面考虑地缘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考虑“力缘”因素,用“力缘”这把“西瓜刀”来重新切割世界。

  依据“力缘”战略,美国将世界分成3个部分。对战略能力上与自己无法相比的国家,如利比里亚、海地等,美国一般不诉诸武力“修理”它们,而是采取“压”的方式使之屈服。对与自己战略能力相差较大的国家,如伊拉克,美国一般采取武力的办法解决,因为这些国家一般不会“顺利”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对美国压力有进行抵制的意志。对与自己战略能力相近的国家,美国目前一般采取“引导”、遏制和接触等手段。不难看出,美国在构建“全球新秩序”的过程中,一方面考虑地缘因素,另一方面更注重“力缘”战略的运用。

  战争的新基点

  由于属于第二部分力量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在世界上占绝大多数,美国未来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发动战争的次数将会增多。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处于对峙状态。美苏两家时刻准备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因双方势均力敌,美苏两家之间的战争没有发生。大仗没有打起来,小仗却不断出现。这一时期,美国年平均对外用兵2.8次。

  冷战结束至今,美国对外用兵60余次,年平均对外用兵达5次。小布什上台后调整战争指标,不再以两场战争指标来要求军队建设,而是要求美军继续保持在两个关键地区打败对手的同时,要在所有美军参与的冲突中取得胜利,并在其中的一场冲突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2003年上半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美军要有完成“10-30-30”战争指标的能力,即一旦美国政府作出在全球某个确定地区动用武力的政治决定时,美军必须要有10天之内部署到该地区,30天之内摧毁敌军,在第二个30天之内完成重组,作好到另一地区执行下一次任务的准备。这样,如有必要,美国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将有足够的底气作出在每年至少可以发动5场战争的决定。拉姆斯菲尔德提出的这一要求实际上是要求美军准备同时打多场战争。那么,美国要打谁呢?


  美国在推行其全球战略过程中曾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战争指标。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想要打“两个半战争”,也就是准备同时进行3场战争,即在欧洲和亚洲各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同时在亚、非、拉地区打一场小规模战争。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打“两个半战争”已力不从心,加上苏联和中国因矛盾激化,联合起来同时在欧亚地区与美国打大规模战争已不可能,美国于是提出打“一个半战争”,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打一场大战,同时在其他地区打一场小仗。

  克林顿上台后,美国提出要打“两场大规模战区战争”,即在东北亚和中东地区各打一场大仗。

  小布什上台后,美国调整“两场战争”这一战备指标,提出在一场大规模冲突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备指标。如今拉姆斯菲尔德又提出打“10-30-30”战争指标。美军的战争指标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种变化?战争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呢?

  美国之所以在战争指标上出现这种变化,与美国对“威胁”其国家安全因素的判断的变化分不开。冷战时期,当美国认为苏联和中国是威胁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时,美国提出要打两场大战的战争指标;当美国认为中、苏两国不可能同时与美国作战时,便提出打一场大战的战争指标。冷战结束后,与美国进行全球性争霸的“一流对手”没有了,但是美国认为其并不安全,威胁美国安全的地区性对手在增多。所以,克林顿政府设想,在“慑止侵略或高压统治”、“实施多种小规模应急行动”的同时,还要准备“打赢两场大规模战区战争”。

  美国所指的“大规模战区战争”与冷战时期的“大规模战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冷战时期,美国准备与苏联这一全球性对手在全球打大仗。冷战结束后,美国准备的“大规模战区战争”主要是设想与挑战美国地区性霸权的小国打一场地区性的战争,如伊拉克战争。随着萨达姆政权的垮台,一些被美国认为挑战其地区霸权的“二流对手”的立场纷纷软化。美国对此“非常清醒”,认为挑战自己地区霸权的“二流对手”没有了,但“三流对手”还会出现,并且数量将会增多。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打击这些对象时可能会以“反恐”的名义进行。

  直指“世界主导权”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就提出,在2015年之前,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大国。言外之意,美国认为2015年之后有可能出现与美国争夺霸权的国家。因此,美国一方面必须防止世界上出现这样的大国,另一方面必须作与这样的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准备。在2015年前,美国将通过对战略能力与自己相差大或不可比的国家和组织实施打击以及通过对战略能力与自己相近的国家或组织实施遏制等措施来争取在各领域获得更大的主导权。

  可以看出,美国在国际上推行“近交远攻”,其实质是争取在各个领域攫取更大、更多的主导权,为对付2015年之后可能出现的全球性对手作准备,确保“坐稳”21世纪全球霸主这把交椅。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1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