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gemouse (爱谁是谁), 信区: Green
标  题: 美军王牌战机坠毁内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14日09:32:2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4月8日,被美国海军陆战队视为新一代骨干战机的MV-22在执行夜训任务时再度莫名其
妙地坠毁。这次事故甚至震惊了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引起了人们对新一代美国陆战队战
机的怀疑。
  ■MV—22战机无故折翅
  4月8日晚20时,美国亚利桑那州艾弗拉机场,一架怪模怪样的飞机正向机场飞来。
说它怪因为它看上去既像直升机又像战斗机,它就是陆战队正在进行最后实验的MV-22
新一代战机。这架MV-22正在执行夜间训练任务,飞行员正在凭夜视仪和红外前视仪准
备降落在艾弗拉机场上。
  位于一片农田和荒地中间,邻近亚利桑那波特兰水泥厂的艾弗拉机场虽说是小了点
,但却是亚利桑那州最老的机场之一,机场照明、导航和通讯设备一应俱全,所以当MV
-22飞机准备降落的时候,艾弗拉机场塔台人员清楚地听到机组人员轻松欢快的打趣声
。临近机场准备降落,MV-22开始改变飞行姿态———由飞行状态变成直升起降状态。

  然而,就在两只巨大的螺旋翼刚刚变成旋转翼的一刹那,塔台上的人员只见MV-22
头朝下笔直地向机场坠去,机组成员甚至来不及发出任何的事故警报!许多家住机场附
近的目击者说,他们先是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接着有人看到机场机库和跑道附近传来惊
天动地的爆炸声,接着就腾起了几股冲天的烟雾。
  ■19名海军陆战队员无故丧生
  事故发生后,图森和马拉纳警方根据军方的命令立即关闭了艾弗拉狭谷公路,让10
0余辆汽车改行机场公路,彻底封锁了事故现场。执勤的警官通知民众说,除非接到军方
的通知,否则的话仍将封锁事故现场附近的所有公路通道。艾弗拉机场也完全关闭。
  西北消防区发言人凯蒂-海登告诉记者说:“当我们的消防队员赶到空难现场的时候
,整架飞机已经是一片火海了!”
  紧挨着艾弗拉峡谷机场的图森国际机场在接到空难警报后,立即派一辆装着1500加
仑水和190加仑消防泡沫的消防车火速赶到了现场。图森大学医疗中心急救人员接到飞机
坠毁的消息后立即清理出急救室,准备救护伤员。但当急救室的人员听到熊熊的大火使
救援人员无法靠近飞机残骸消息的时候,急救室的医生和护士们就明白:肯定没希望了
!果然,消息很快传来:MV-22上的19名海军陆战队员全部遇难!
  空难事故发生后,火速赶到空难现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威廉姆-卡托告诉记者说
,发生空难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试飞的MV-22“鱼鹰”倾转旋翼原型机。这架“鱼
鹰”原型机是从尤马陆战队海航站起飞的,执行例行性夜间训练任务,是首次飞到艾弗
拉峡谷机场的。
  ■“我迟早要被那战机害惨的”
  直到4月10日,美国国防部和陆战队才向外界通报了19名遇难陆战队员的姓名身份,
遇难者中包括4名来自匡蒂科的机组人员和14名驻彭德尔顿兵营的陆战队员和1名驻米拉
玛海航站的陆战队员。
  遇难者之一、这次空难“鱼鹰”机的四名机组成员之一的威廉姆-布莱恩-尼尔逊军
士长的父亲威廉姆-尼尔逊愤怒地告诉记者说,他儿子经常抱怨说,即将全面交付陆战队
使用的MV-22还是“实验机”,经常发生严重的机械故障。威廉姆-尼尔逊说:“我的儿
子告诉我说,这种飞机的毛病实在是太多太可怕了,他甚至认为这种飞机根本不适合移
交给部队试飞。就在这次离家前,我儿子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他叹气说:‘爸爸,我迟
早要被那飞机害惨的!’这话不幸言中了!我现在要军方给个说法,为什么明知飞机有
那么多故障却仍坚持交部队使用。”
  遇难的美军陆战队列兵、22岁的阿德姆-内利的妈妈帕蒂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有好
几次失声痛哭。这位母亲告诉记者说,内利留下了一个2岁的女儿和怀孕的妻子。48岁的
帕蒂哭着告诉记者说:“一想到这么多的年轻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我的心都碎了!”
  ■“鱼鹰”曾获大奖
  “明日之星”MV-22美国国防部公共事务官鲍博-温切斯特上尉告诉记者说,出事的
MV-22是正在接受评估与测试的原型机,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这种新型飞机是否能满
足陆战队的作战要求。执行飞行测试任务的是驻尤马海航站的“航空武器战术中队”。
温切斯特说,到目前为止,“鱼鹰”飞机尚未交给陆战队使用。贝尔直升机公司的发言
人卡尔-哈里斯则告诉记者说,陆战队一共要采购360架,每架价格高达4400万美元的MV
-22飞机,这些飞机将在2014年前取代美国海军陆战队现在正在使用的CH-46直升机,
其中10多架已经交给陆战队试用。除了陆战队之外,美国海军打算购买48架,空军也打
算购买数目不详的这种型号飞机。
  被美国海军陆战队视为新一代骨干飞机的MV-22“鱼鹰”飞机是V-22机的陆战队型
别。该型机是由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与波音直升机公司为满足美国政府1981年提出的“
多军种先进垂直起降飞机”计划的要求,在贝尔301计划基础上共同研制的倾转旋翼机。
1982年这项计划由美国陆军负责,1983年1月移交给美国海军,1985年1月才正式把这种
飞机命名为V-22“鱼鹰”。1988年5月23日,1号原型机在贝尔直升机公司的阿林顿飞行
研究中心出厂,1989年3月9日完成首次试飞。此后,原型机一共生产了7架。到1991年,
该型机已经完成612个飞行小时,并且获得美国国家航空协会颁发的“重大航空进步奖”

  ■空难原因耐人寻味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种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奉为“未来之星”的“鱼鹰”飞机却
是事故频频,其中光是7架原型机到现在为止就已经坠毁了3架!如果不是这次坠机事故
的话,那么外界恐怕对前两起“鱼鹰”坠毁事故还不怎么了解呢!1991年6月11日,一架
V-22在试验飞行中突然坠毁,造成两名人员受伤。据受伤的机组人员透露,当时飞机正
在离地15米左右悬停,突然飞机就莫名其妙地左倾,以至于左引擎触地起火,飞机最后
彻底报废;1992年7月20日,一架实验型的V-22飞机准备在加利弗尼亚匡蒂科海航站降
落时坠入波多马克河,造成3名陆战队员和4名平民丧生。
  这第三起V-22坠机事故发生后,美国国防部的一个专门调查小组已经赶到事故现场
进行调查,到目前为止,调查人员尚未发现事故的原因。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资料
显示,事故发生时,机场附近没有阵风,风速只有每小时6英里,能见度也有10英里以上
,所以可以完全排除气象因素。鉴于此,美国国防部急令陆战队剩下的4架“鱼鹰”机在
这次坠机事故原因查清前全部停飞。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员透露说,发生空难的这架“鱼
鹰”机居然没有装“黑匣子”,只装了一个飞行数据记录仪!美国联邦调查人员要求美
国军方让其对飞行数据记录仪进行彻底的调查,但到目前为止军方似乎没有松口的迹象

  更惊人的是,有军方可靠的消息透露说,早在1992年那次空难事故发生后,布什政
府就对“鱼鹰”的可靠性提出了怀疑,差一点决定取消这一新一代飞机,然而,在飞机
制造商保证对飞机的结构进行改进之后,V-22才没有夭折。美国国防部内许多专家实际
上也一直对V-22“鱼鹰”机的巨额花费和安全性提出质疑,但国防部高层六个月前却一
意孤行坚持让部队全面试飞这种型号的飞机。一位可以接近此次空难事故调查组,但却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陆战队官员透露说,已经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这次空难事故同样是由
于飞机本身性能所致,因为飞机坠毁时正好是从螺桨变为旋转翼,也就是说NV-22正从
飞机飞行状态变为直升机降落状态时突然坠毁的,坠毁地点离跑道只有500码左右。
  这起空难事故除了引起人们对MV-22原型机安全性及可靠性的关注外,同样还引起
人们对美军飞行安全的关注。实际上,自1991年以来,美军先后发生过多起严重军用飞
机空难事故,但美国军方常常以“军事机密和国家安全”为借口加以掩盖。
  美国军方90年代以来发生的致命空难有:
  1999年12月9日:一架执行训练任务的CH-46直升机在距离圣迭哥海岸15英里左右的
地方坠毁,来自米拉玛海航站的7名海军陆战队员遇难;
  1998年9月3日:内利斯空军基地第66救援中队两架直升机在51号地区一处偏僻靶场
上空执行救援训练任务时相撞坠毁,12名人员遇难;
  1996年4月3日:执行运送美国商务部长的一架美国空军运输机在克罗地亚坠毁,包
括机组成员在内的所有35人全部遇难;
  1996年6月18日:两架陆军的UH-60直升机在士兵们训练如何救助“伤员”的时候,
在坎贝尔堡附近相撞坠毁,造成6名士兵当场死亡,30多人受伤;
  1996年11月22日:一架驻俄勒冈州的美国空军HC-130P军用货机在距离加利弗尼亚
海岸40公里左右的空域执行训练任务时四个引擎全部熄火,结果10名空军人员全部遇难

  1995年11月8日:一架搭载有军士长和他们的家属去参加晚会的空军飞机在阿根廷山
区一热带雨林附近坠毁,机上53人全部遇难;
  1995年9月22日: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一架预警机在起飞时坠毁,机上23人
全部遇难;
  1994年3月23日:美国空军一架F-16战斗机与一架C-130运输机在波普空军基地上
空相撞,造成23名伞兵丧生;
  1992年12月1日:两架军用运输机在哈勒姆加油时相撞,造成13名乘员全部遇难;
  1992年12月30日:美国犹他州空军一架直升机坠入大盐湖,造成12人遇难,1人受伤

  1992年2月9日:美国肯塔基州空军国民警卫队一架C-130运输机坠毁后撞入一家旅
馆,造成5名机组人员和地面上11名人员遇难。 
--
我是一只大老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6.20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