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失落的霸权——金兰湾见证苏联兴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y 26 10:34:31 2002) , 转信

金兰湾港口码头

金兰湾空军基地

  扩张战略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73年到1978年
,苏联的军备开支比美国多出近1000亿美元。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苏联对外侵略扩
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甚至宣称,“地球上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苏联的考
虑之列”。于是,苏联向西方世界发动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攻势,其霸权主义的全球
战略也酝酿成熟,并付诸实施。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越南实现统一,军事实力大幅提升,越军人数达到100万,且
拥有美国撤军时留下的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美制武器装备,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
各自的战略利益驱使下,苏越关系迅速升温。1975年10月,越南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对
苏联进行了抗美战争后的首次访问,苏联动员了100万群众夹道欢迎。从1976年起,苏联加
大了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平均每年为10亿美元,越南对苏联的依赖性日益加大。1978年6月
,在苏联的帮助下,越南成为“经互会”的正式成员国;11月,苏联与越南签署了具有军
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

  作为苏越结盟的重要条件之一,越南在1979年将金兰湾基地交由苏联使用,苏越双方
签订了为期25年的租约,此后,苏联在金兰湾部署了海军补给设施和电子侦听装备。这样
一来,金兰湾成为苏联在东南亚推行霸权的跳板,它在西太平洋的前哨从海参崴向南延伸
了2000海里,推进到南海和暹罗湾,逼进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马六甲海峡。苏联在东南
亚的扩张,同它从阿富汗向海湾的推进,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苏联已经把它的西线(欧
洲)同东线(亚太)、南线(中东、海湾)连接起来,从而为完成其全球战略部署迈出了极为重
要的一步。

  举世闻名的天然良港

  金兰湾港位于越南东南沿海的富庆省,水域总面积为98平方公里,分为内港和外港,
海湾水深为16—25米,最深处达32米,万吨轮可自由进出,可同时停泊包括航母在内的大
型舰船约40艘或4万吨以下的舰船100余艘。该港入口狭窄,地势险要,便于防御,是世界
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金兰湾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距连接太平洋和印度
洋的国际航线只有1小时航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75年越南统一之前,法、日、美等
国曾先后使用过金兰湾基地,其中,美国于1965—1967年曾耗资3亿多美元对金兰湾港进行
扩建,其中包括一个机场、两条2800米长的跑道和机库。

  1978年11月,苏联与越南签署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苏越两国结为军事盟友。此
后,苏联取得了对金兰湾基地的免费使用权。苏联在金兰湾部署了海军补给设施和电子侦
听装备。

  亚太战略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苏联扩张战略体现为三条战线:西线、南线和东线


  西线是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苏军3/4的兵力部署在苏联欧洲本土和东欧,总数达
320万人,另外还部署了80%左右的中远程导弹,70%的海军力量,74%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
。这些力量的投放使得苏联军事实力在欧洲占据了优势地位。

  在南线,苏联加紧推行南下战略,大力加强对中东、非洲的渗透和扩张,直通南方油
源和资源通道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从侧翼围堵欧洲。1979年12月,苏联出兵10万大
举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对外扩张的严重升级。苏联企图利用阿富汗的战略地位和已经
被其控制的南也门,从东北和西南两翼向波斯湾地区展开钳形攻势,打开南下波斯湾、进
入印度洋的大门,以形成对欧洲的迂回包抄之势。

  在东线,苏联积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1978年11月,苏联同越南签订了具有
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此后,越南实际上变成了苏联南下扩张的前进基地。
苏联支持越南前领导人黎笋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并将原美军在越南的海军基地金兰
湾变为苏联的海军基地。在这以后,苏联将其侵略扩张的东线与南下战略联系起来,进而
将东西两线联系起来。

  苏联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1979年2月28日,苏联海军第一批后勤辅助舰船进泊岘港。至这一年年底,共有35艘次
舰船在岘港和金兰湾港口作短暂休整。1980年1月,苏联太平洋舰队开始派舰船赴南海值勤
。同年6月,进驻岘港的舰队改驻金兰湾。1980—1982年间,到金兰湾进行休整的苏联舰船
经常保持在10—15艘,其中“明斯克”号航空母舰曾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两次赴南海活
动,并三次在金兰湾进行补给休整。1980年6月后,进驻岘港的战斗机全部改驻金兰湾机场
。金兰湾机场平时保持4架飞机,每两个月轮换一次。

  从1983年开始,苏联在南海活动的各型舰船逐步增多,并逐渐趋于稳定。

  苏联派驻金兰湾舰船通常保持在20—30艘,其中作战舰船有4—6艘,每半年轮换一次
;其余为后勤辅助舰船,每3—4个月轮换一次。1983—1987年,苏军海军舰船以金兰湾为
基地在南海海域进行演习、训练和侦察。1983年11月,苏联太平洋舰队航空兵还自本土派
出9架“獾”式图—16型轰炸机进驻金兰湾机场。

  自1979年以来,苏联先后对金兰湾基地的码头、机场进行了扩建,并修建了两座卫星
通信站。1984年初,苏联将其海军陆战队1个营的兵力部署于金兰湾。第二年,苏联与越南
在金兰湾成立了联合军事基地司令部,并配备了各种侦察设备和人员。到这一年年底,金
兰湾基地已成为苏军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20世纪80年代,金兰湾作为苏美海上军事抗衡的重要桥头堡,是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
事基地。在正常情况下,该基地驻军最多达4000到7000人,部署一个中队的16架图—16轰
炸机和一个中队的14架“鞭挞者”式米格—23战斗机。远航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的苏联
军舰都在这里加油、补给和修理,常驻金兰湾基地的苏军人员及家属达1万余人,美国情报
部门称该设施是“苏联境外第三大设施”。

  收缩和回撤1988年4月,苏联海军撤出了在南海值勤的导弹巡洋舰,此后基本上停止了
向那里派驻大型水面作战舰只担负值勤任务。1989年10月,苏联撤出了驻金兰湾的通信指
挥舰,并撤走了海军陆战营的部分人员和装备。1988—1991年上半年,苏联海军在金兰湾
只保持了10—15艘舰船。1991年下半年,太平洋舰队又从金兰湾撤走约3/4的军舰和飞机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金兰湾基地的使用权。但俄罗斯和越南在金兰湾基
地使用问题上的分歧加大。越南计划将金兰湾转为民用,于是不断向俄罗斯施压,试图迫
使其撤军。

  在俄罗斯看来,随着其军事战略的收缩,金兰湾基地的军事价值也明显降低,加之俄
罗斯国内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昂贵的费用。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加快了从金兰湾基地撤军
的步伐。

  1991年12月22日,驻扎在金兰湾的最后一艘大型军舰、8000吨的“斯皮罗诺夫海军上
将”号驱逐舰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由于经费不足,加之管理不善,原驻金兰湾
的一艘舰艇上的4名海军预备军官因营养不良和过度操劳而死。此外,燃料短缺也极大地影
响了舰艇出海航行。同时,越南也不断采取措施,限制俄罗斯人员进出基地并加强基地的
巡逻和对进出金兰湾港的俄罗斯船只和飞机进行严格审批。至1992年3月,俄罗斯在金兰湾
仅保持有3艘后勤船只,驻扎在金兰湾的军事人员和随军家属逐步减少到1000人。

  20世纪90年代,俄越两国不断就金兰湾的租金问题进行磋商,但两国有关这一问题的
谈判最终由于租借价格问题而搁浅。2000年9月,俄罗斯勾销了越对俄110亿美元债务中的
85%,但越南继续要求俄每年缴付4亿美元的金兰湾租金。按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
承担,于是只好放弃。2001年6月,越南总理潘文凯在日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海军撤
离金兰湾后,越南将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将金兰湾用作军事基地。2002年1月,俄外交部表示
,俄在2004年后不再继续使用越南金兰湾军事基地。5月2日,俄罗斯海军总参谋部参谋长
克拉夫琴科上将宣布,俄罗斯将于2002年5月3日提前将金兰湾的全部设施移交给越南。

  最近,越南胡志明市的《西贡经济时报》就金兰湾的发展方向问题采访了越南国防部
长范文茶。范文茶说:“现在还谈不上要把金兰湾变成越南中部经济中心的问题。我们也
不会再考虑把金兰湾租给哪一个国家,如果出租给外国,他们的军舰就要进来。现在的情
况与以前不一样了,金兰湾是一个对我们保卫国家有利的基地,我们为什么要出租给外国
?”他还说,金兰湾地方不大,在经济上并无优势可言,但对越南的国防却很重要,因此
越南不会将金兰湾变为经济区。(余翔)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