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Green
标  题: 俄罗斯简史(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14日16:16:3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pippen 所发表 】


俄罗斯人属斯拉夫民族。公元六世纪左右,居住在第聂伯河流域的东斯拉夫部落开始以波
利安人为核心形成部落联盟,因其居住在第聂伯河的支流罗斯河的两岸,被称为罗斯人。
九世纪开始形成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至今已有千余年,可以分为留里克王朝、罗
曼诺夫王朝、苏维埃政权时期和俄罗斯联邦时期四个阶段。 
    相传基辅罗斯是由来自北欧的瓦里亚基人建立的,其首领名为留里克,故称为留里克
王朝,公元882年开始定都于基辅,史称基辅罗斯。
    王朝初期,对内实行巡行索贡制。每年初冬,王公们率领亲兵四处巡行,向居民征收
粮食、毛皮、蜂蜜、蜂蜡等物品。到11世纪时封建制度才最终确立。对外,基辅罗斯不断
通过战争进行扩张。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东正教为国教,在罗斯建立起大主教区

    基辅罗斯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与东西方各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又以通婚的方
式与欧洲邻国建立起广泛的政治联系。基辅作为罗斯的行政和宗教中心,建有富丽堂皇的
王宫、都主教宫殿和索菲亚大教堂等著名建筑。
    11世纪后半期基辅罗斯开始解体,分裂成众多的小国,彼此混战不断,加上外族入侵
破坏,走向蓑落。1240年被蒙古征服,从属于成吉思汉之孙拔都所建立的金帐汗国(又称
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对罗斯采取“夷人治夷,分而治之”的策略,从远方统治着罗斯。
罗斯各国还受到一些欧洲国家的入侵和统治。罗斯的土地分成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部分
,以后在这些地区分别形成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三大东斯拉夫民族。
    14世纪莫斯科公国开始兴起,领导了驱逐蒙古势力、争取独立的斗争。1480年伊凡三
世最终击败了金帐汗国的军队,结束了蒙古人对俄长达240年的统治。俄罗斯国家开始逐步
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疆域北达白海,南抵奥卡河,西及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
拉尔山脉。

    长期的对内对外战争使军役贵族阶层不断扩大。军役贵族只在服役期间占有封地,而
且土地面积小,依附农民少,强烈要求加强劳役制,这使俄罗斯走上了农奴制的道路。
    伊凡雷帝(1533-1584)在位期间,进一步加强专制制度,打击和削弱大贵族势力,残
酷镇压其反抗,并大规模对外征战,扩张版版图。
    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外戚戈都诺夫被推举为沙皇。国内贵族争权夺利,农民起
义频繁爆发,波兰借机入侵。
    1612年俄罗斯驱逐波兰入侵者,解放莫斯科后,推举大贵族米·费·罗曼诺夫为沙皇
,自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罗曼诺夫王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在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度,并残酷镇压了斯捷
潘·拉辛起义。对外在不断征战,收复大量失地之后,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向西伯利亚全
境推进,到17世纪末时基本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期间对中国清朝作战失败,签订了
《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17世纪后期,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瓦解,而俄国却极力维护和加强农奴制,致使工农
业生产严重落后,政治腐败,军事力量薄弱。彼得一世执政后,效法西欧,全面改革政府
行政管理机构和宗教管理制度,开办工业,加强海、陆军正规建设。他注重兴办教育,发
展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创办科学院和各种专门学校,并派遣大批贵族子弟出国学习。同时
颁令简化俄语,出版报纸,奖励翻译西欧著作。
    经过对瑞典和对土耳其的多年战争,俄国先后取得了通向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北方出海
口,迁都彼得堡,密切了与欧洲各国的联系,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1762—1796),一度表示接受欧洲启蒙思想,实行了一系
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但在镇压了普加乔夫起义后,又加强了专制统治。俄罗斯继续对
外扩张,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南方疆土扩展至第聂伯河,在远东征服西伯利亚北部,渡过
白令海峡,占领北美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


    1812年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扫清其建立欧洲大陆霸权的最后障碍。俄
军在库图佐夫的领导下,最终大败侵略军。
    沙俄政府1809年从瑞典手中夺得芬兰,1812年从土耳其手中取得比萨拉比亚,随后又
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大部,从拿破仑手中取得法属波兰部分,并于18
15年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缔结“神圣同盟”,俨然成了欧洲霸主。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增长,自由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俄国农奴制度下隐
藏着巨大的危机。中小贵族中的先进分子纷纷参与秘密组织活动,开始了推翻农奴制和沙
皇专制制度的斗争。1825年12月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但因没能发动群众,加上领导者
临阵脱逃,归于失败。此后,沙皇政府加强了恐怖统治,但仍出现了以别林斯基、赫尔岑
等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代表。

    为了缓和国内危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定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
制,但规定农民必须以高价偿买的方式才能取得份地,实质是对农民又一次大剥削。
    19世纪70年代起在俄国出现了一批出身平民的革命分子,要求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农
奴制的残余,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他们发
起“到民间去”的运动,穿起农民的衣服,化装成靴匠、医士、裁缝和铁匠,到农村去宣
传进行革命、打倒沙皇政府的道理,甚至在农村定居做医生或教师,被称为“民粹派”。
“到民间去”的运动很快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民粹派后来发生分裂成土地平分社和民意
党,后者专门从事个人恐怖活动,曾成功暗杀了亚历山大二世。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普列汉诺夫等人的宣传介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
。1898年在明斯克举行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03年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
会通过了列宁领导下制订的党纲,提出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大会因党章问
题分裂成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和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两大政治集团。
    1900-1903年俄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社会各阶层也纷纷响应
。1902年出现了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它继承了民粹派的暗杀恐怖活动
策略,鼓吹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自由派也组织解放同盟,发起“宴会运动”。
    1905年1月沙皇血腥镇压了彼得堡工人的和平示威,制造了一千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的“血腥星期日”。血的教训使工人们抛弃了对沙皇的最后幻想。同年布尔什维克领导了
十二月武装起义,遭到镇压。沙皇政府为缓和矛盾,宣布成立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并
力图控制杜马选举和运作。
    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支持塞尔维亚的俄国卷入战争,屡遭败绩,损失惨重。
国内土地荒芜,工厂停工,粮食物资奇缺,外债高筑。
    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推翻了罗曼王朝的统
治,召开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起革命政权。

    二月革命后,经历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时期。列宁
回到彼得格勒,提出“四月提纲”,指出进一步革命的任务。此时,临时政府宣布要继续
参加世界大战,遭到人民的反对。临时政府开始公开镇压革命运动。
    布尔什维克党秘密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
革命的方针。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的领导下,
彼得堡的工人和士兵举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此时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了全俄第
二次工兵代表苏维埃,宣告政权已转到苏维埃手中。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与《和平法
令》,选出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
员会。1918年3月,苏俄政府将首都迁到莫斯科。
    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猖獗的反革命势力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被迫接受苛刻条件,与
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世界大战。在国内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调动
一切可用资源迎击白军和外国干涉军的疯狂进攻。到1922年10月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取消余粮收集制,放宽农村政策,鼓励自由贸
易,对工业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组织准备,1923年7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
宣告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因政策和权力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发生严重斗争,托洛茨基最终
被解除职务,退出政治舞台。此后“新反对派(以季洛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为代表)、布
哈林等重要党政领导人被作为反党派别遭到批判和组织处理。随后,斯大林在全党和全国
开始了一场“反右倾运动”,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优先发展
重工业、军事工业的方针,并使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起来。
    1925年联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随后制定和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
到1937年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尽管仍存在农、轻、重比例失调等
问题,但基本实行了工业化。
    联共十五大确定了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集体化的实行一度经历了左倾冒进的挫折
,但纠正才比较健康地发展起来。到1937年全国93%的农户,99.1%的耕地参加了集体农庄

1934年开始苏联全开展了一场名为肃清反革命分子和帝国主义间谍分子的大检举、大揭发
、大逮捕、大处决运动。运动一直延续到1938年秋,先后受牵连的人在500万以上,其中4
0多万人被处决,制造了大批的冤案。

    二战前,苏联一直致力于建立起反法西斯的集体安全体系,而英法政府却对德意法西
斯采取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一心想将其侵略矛头引向苏联。苏联为确保自身安全,转而
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全面爆发后,苏联开始向西扩张,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建立起一条所谓“东方战线
”的防御带,出兵占领了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继而侵占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
分土地,威逼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加入苏联。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由于措手不及,战争的头5个月,德军已深入苏联腹地85
0-1200公里,占领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苏联损失700万人以上。但德军的“闪
电战”并没有成功,苏军主力尚存。苏联党和政府迅速将整个国民经济纳入军事轨道,有
计划地将工业转为生产军用品,为前线提供武器装备和各种物资。1941年9月开始的莫斯科
会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则成为整个世界大战的
转折点。德国法西斯受到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苏军开始战略反攻。到1944年基本收
复了苏联国土。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随后苏联对日宣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关东
军,与盟军一道最终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针对英美的冷战政策,苏联也相应调整了对外战略,在东欧各国改组政府,
清除亲西方的政治势力,形成社会主义陈营。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针对反苏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与东欧七国缔结了华沙条约。随后又组织了共产党情报局。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
上,他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理论,作为对世界共产主义运
动和苏联内外政策的战略指导思想;重申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开垦荒地;表示决心为过去蒙
冤受害者恢复名誉;强调恢复和加强集体领导原则。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赫鲁晓夫作了《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历数了斯大林滥用权力、搞个人崇拜对党和国
家造成的危害。赫鲁晓夫对工农业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对外则力图改善与东欧各国及
西欧国家的关系,结果却相去甚远。其执政后期,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个人决定党和国家
的大事,政策多变,造成一系列混乱现象。1964年被迫“自愿退休”,从此退出政坛。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政策比较平稳、保守。此时苏联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处于上升阶
段。他不惜代价提高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科技水平,利用美国陷于越战泥潭和第三世界
崛起之机,开始在全球推行进攻战略。1969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
义社会”。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停顿,甚至倒退。
    勃列日涅夫病逝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担任总书记,开始了稳重的改革,但
他们年老多病,执政时间短,难有作为。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起用了雷日科夫、谢瓦尔德纳泽、叶利钦等一批较年轻
的干部担任关键性的领导职务。在经济改革受到重重阻碍时,戈尔巴乔夫转而致力于政治
改革,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随后他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政治改革
增加了苏联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政局动荡不安,罢工风潮此起彼伏。各种反对势力堀起,
党派林立。党内也发生了严重分裂,形成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以叶利钦为首的
“激进民主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 
    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宣布放弃苏共在国家社会的法定的领导地位,推行政治多元化
,实行多党制。此后,苏共在各级政权机构中的领导权纷纷旁落。此时,国内民族矛盾激
化,分离主义运动勃起。1990年起,各派因向市场经济过渡方案问题发生激烈斗争。苏联
经济陷入深刻的危机。

    在面临经济崩溃、政治失控、联盟解体的情况下,以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为首的部分
实权人物发动了“八·一九事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实行
紧急状态。但没有得到广泛支持,更遭到叶利钦等人的对抗,最后失败。此后,苏共完全
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被禁止活动。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
,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执政多年的苏共顷刻瓦解。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立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
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会议致函戈尔巴乔夫
,通知他苏联已不复存在,苏联总统的设置也已取消。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在克里姆林宫上飘扬
了近70年的镰刀和铁崔崔锤国旗,在寒风中悄然降下,代替它的是俄罗斯联邦的红蓝白三
色国旗。
 
    独立后的俄罗斯联邦,由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自治区及圣彼得堡和莫斯科
等89个联邦主体构成,面积1707.5万平方公里,人口14810万。
    根据独联体国家首脑理事会的决定,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成员国地位,包括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成员国地位。
    1992年初,叶利钦任命盖达尔为副总理和代总理,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对
经济进行“休克疗法”,紧缩信贷货币,全面放开物价,随即又实行全面私有化,并发放
人手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出售国有企业,允许私人经商办公司,对私有成份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加限制,结果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消费品更加短缺,物价指数一度
上涨了2200%,社会普遍不满。
    俄罗斯政府的经济政策受到以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严厉
指责,批评其脱离俄罗斯的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人代会选举切尔诺梅尔金为
新总理。叶利钦与人代会在经济政策、改革方案和总统权限等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
。在1993年4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叶利钦的经济改革政策赢得了58.7%的支持。叶利钦因
而大胆撇开人代会,另外组织立宪会议,制定新宪法草案。9月,叶利钦宣布解散最高苏维
埃和人民代表大会。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人代会针锋相对,宣布总统令无效,并任命副总
统鲁茨科伊为代总统。叶利钦派兵围攻人代会所在地白宫,双方发生流血冲突,导致142人
死亡,600多人受伤。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失败被捕。
    1993年12月,新宪法在全民公决中通过,大大扩大了总统的权限,叶利钦取得了确定
国家政治经济决策、任命总理,解散政府和议会以及签署法律等权力,并兼任武装部队的
最高统帅。议会被改组,成为纯粹的立法机关,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
)组成。大选后的议会基本由三派力量组成:盖达尔的“俄罗斯选择”集团;由一度四分
五裂的马克思主义党派经重新组合形成的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俄罗斯共产党;具有极端民族
主义倾向的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到1995年,近7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转到私人手中。期间贪污腐败盛行,国有资产大
量流失。国内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只有小部分人趁机暴富,形成
一个“新俄罗斯人阶层。国内经济持续下滑,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1991年的59
%。而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把刚有复苏迹象的俄罗斯经济再次推向深渊,连不少“新俄罗斯
人”都未能幸免。持续的经济滑坡及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使政府更迭频繁,继切尔诺梅尔
金后,基里廷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普京先后出任总理。
    社会动荡,黑手党横行,恐怖活动猖獗,犯罪率急升。国内分离主义势力也不断抬头
,鞑靼、车臣等共和国一再要求独立,内战和种族冲突时有发生。


    在外交上,俄罗斯政府一度实行对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寻求西方对其政治经济改
革的支持和援助,但西方的真正支持却十分有限。俄罗斯国内越来越多人指责这种外交政
策出卖了俄罗斯的利益,削弱了其国际地位和影响,直至普里马科夫接替科济列夫出任外
交部长后,才逐渐扭转这一局面。俄罗斯政府十分重视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与中国就
东西段边界划定问题先后达成协议,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以及相互裁军的
有关协定,并建立起两国政府高层互访机制。俄罗斯还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塔吉克斯坦签订协议,宣布要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独联体内部,俄罗斯着重加强其领导地位,力图把独联体建成一个政治和经济一体
化与集体安全和防卫联盟。1999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了关于俄白两国建立联盟国家的条约,这标志着两国最终向建立邦
联型联盟国家的目标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45.12]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8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