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oker (cooker), 信区: Green
标  题: 朝核危机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影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ug  8 19:37:41 2003)

[img]http://image2.sina.com.cn/jc/2003-08-08/3_27-1-3-66_20030808104111.jpg
[/img]美军在仁川实施登陆后的登陆场
[img]http://image2.sina.com.cn/jc/2003-08-08/3_27-1-26-66_20030808104112.jpg
[/img]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火箭炮赶赴朝鲜战场
[img]http://image2.sina.com.cn/jc/2003-08-08/3_27-1-318-142328_2003080811728.jpg

[/img]美军曾经在朝鲜海岸部署的航空母舰
[img]http://image2.sina.com.cn/jc/2003-08-08/3_27-1-319-142328_2003080811729.jpg

[/img]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坑道弹药库


实质是军事平衡被破坏

  近来,朝鲜半岛局势日益升温,如果我们排除美国宣传机器的聒噪,冷静观察一下朝
鲜周边各方核力量对比,就不难发现,与美、日、韩相比,朝鲜的核能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核国家自不必说;日本有51座核反应堆,储备的核原料足够制造
3000 
~4000个核弹头;南韩也有7座核反应堆;朝鲜仅有3座小功率核反应堆,最理想条件下只
能年产4~5枚核弹头。由此可见,所谓“朝鲜核危机”和所谓“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问
题”一样,无非是美国为了发动战争而制造的又一借口而已。

  中国对朝鲜危机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只能一再陷入被动,使中国
利益受到损害。笔者认为:朝鲜核危机的实质是朝鲜半岛安全平衡被破坏,根本解决之道
在于恢复军事平衡。

  50年来的核军事平衡

  1945年,美、苏军队分别占领38线两侧时美国处于核垄断的优势地位。1949年,苏联
爆炸第1颗原子弹,美国丧失核垄断地位,但仍然掌握着核优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
每当美国军队在朝鲜遇到挫折,美国就计划在战场上使用原子弹,但都因畏惧苏联的核反
击而放弃。1953年,苏联氢弹试验成功,此后苏联一直大力发展火箭核武器,在核力量方
面极力追赶美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苏建立核均势。

  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苏联为朝鲜提供了核保护伞。

  50年来的常规军事平衡

  从二战结束后,美国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作后盾,其常规军事力量仅次于苏联,远远超
过中国。但是经过3年朝鲜战争的较量,50年来,双方的军事力量在38线形成了对峙。这说
明中、苏、朝与美、韩等国常规军事力量建立起了长期的军事平衡。对此,可以从时间、
空间、战略、战术等层面详细分析。

  从时间层看,3年的朝鲜战争中,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拥有强大火力的美军在夜晚
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中国军队的大部分军事行动都是在夜幕掩护下进行的。简单
的说,白天属于美、韩军队,夜晚属于中、朝军队。虽然中美双方国力差距巨大,但至少
在时间层上,处于平分秋色的地位。

  从空间层上看,美国强大的海、空军牢牢地掌握着海上、空中的优势。而中、朝军队
在地面和地下占有优势,因此空间层同样建立了双方的力量平衡。

  在海上,美军的仁川登陆战役一举击败朝鲜人民军的南下攻势,显示了海上力量对半
岛作战的强大影响力。但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后,美国的海上优势被中国军队
强大的兵力所抵消。朝鲜战争后期,中朝军队在朝鲜东、西海岸建立了强大的海岸防线,
在保持38线方向充足的作战兵力的同时,还在战线后方的纵深地域保持了强大的机动兵力
,因此美国即使再进行仁川规模的登陆战役,也不会对战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甚至还有
可能因为过多地抽调正面战线的兵力导致正面战线被突破,或因登陆兵力不足而被围歼。
因此,朝鲜战争后期美国的海上优势已经不能对战局造成决定性影响了。

  在空中,美国空军一直掌握着朝鲜大部分地区的制空权。美国空中优势对战局的影响
力是巨大的,不但造成中、朝军队大量伤亡,而且由于美军从空中对中、朝军队的运输线
的攻击,遏制了中朝军队向南方进攻的能力。可以说,空中优势是美国军队没有被赶出朝
鲜半岛的主要原因。

  在地面,优势则在中、朝军队一边。朝鲜多山的地形限制了美军占绝对优势的机械化
作战能力,特别是美军大量的坦克无法发挥突击作用,只能作为活动火力点使用。美军强
大的炮兵是美军地面部队的火力支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由于志愿军主要
装备轻武器,炮兵很少,所以美军炮兵造成的威胁很大。志愿军发动的前几次战役都是运
动战,因为没有充足的炮火掩护,很难在一个固定战线上立足。后来志愿军改装了苏联装
备之后,逐步建立起强大的炮兵部队,这才有条件建立起连续的战线,与美军进行阵地战
。但在美军强大的空、炮火力威胁下,真正能牢固的守住这条战线,还得依靠地下坑道工
事。

  地下层往往被忽略,但这实际上是朝鲜战争对世界军事学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坑
道工事并不是朝鲜战争才有的创举,但在朝鲜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朝鲜半岛地
形狭窄、多山地的特点,朝鲜战争后期中、美双方都建立了连续的坑道工事,由于坑道工
事特有的坚固性(当时威力最大的炸弹也无法摧毁处于山体内部几十米深的坑道),在攻击
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上,中、美双方都陷入了战术僵局。第1次世界大战中,也曾经出
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由铁丝网、重机枪、堑壕构成的野战工事遏制了双方的进攻,直到
英国发明了坦克才打破了这个战术僵局。但是在朝鲜的山地,坦克也无能为力。美国方面
对攻击中、朝坑道防线进行的最大一次努力就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的失败不
但从战术角度证明了当时的美国军队没有能力突破中朝军队的坑道防线,而且打垮了美国
将领和士兵的信心,从此,美军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阵地进攻战役。

  中、朝军队在攻击美、韩军队坑道防线时同样遇到困难,尽管中、朝军队的炮兵已经
很强大了,局部地区甚至压倒了美军炮兵,但是后勤运输能力仍然是限制中朝军队突破美
军坚固阵地的“瓶颈”。经过长期准备之后,志愿军发起了金城战役,这是朝鲜战争中突
破坑道防线的一次成功的实践。虽然金城战役的主要对手是南韩伪军而不是美军,但至少
打破了攻击坑道阵地的战术僵局。金城战役之后,美方迅速同意签字停战。

  坑道不但在防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中朝军队来说,坑道在后勤运输方面也有
着巨大的价值。朝鲜战争初期,由于志愿军主要使用轻武器作战,虽然后勤保障能力低,
但是对运输量的需求也较小。志愿军换装了苏联装备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没有强大的保障
能力,大炮就不能发挥作用。由于战争后期中、朝军队建立了密集的地下仓库网络和防空
警戒网络,虽然美国空军仍然控制着朝鲜的天空,但中朝军队依托防空网和地下仓库网,
采取短途接力运输方式,大大减少了空袭损失,增加了运输量,也就是增加了中、朝军队
的进攻能力。

  军事平衡新的变化

  50年的时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构成朝鲜半岛原有军事平衡的很多因素都不
存在了。

  苏联的解体,朝鲜丧失了核保护伞。朝鲜半岛核力量处于完全失衡的状态,因此美国
的核武器政策越来越“积极”,这一点是出现所谓“朝鲜核问题”的主要原因。

  常规力量方面,50年里,美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说,美国人是善于学习,善于
总结的。针对朝鲜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美军一直在不断改进自己的装备、技术、战术


  从时间层上看,美军的夜战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美军大量装备了先进的夜视装备。在
最近的几场战争中,美军不但能打夜战,甚至开始主动利用夜幕作为发起攻击的掩护。仅
仅增加夜视器材只能缓解而并不能改变夜间作战的根本困难,美军近年来发展的网络化指
挥和全球定位攻击能力才是美军夜战能力真正提高的地方,因为对于全球定位攻击武器来
说,白天和夜间是没有差别的。虽然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说美军已经掌握了夜战优势,但是
可以肯定,50年前那种“白天是敌人的,夜间是我们的”理想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在空间层方面,朝鲜半岛地区总体上的海空优势仍然在美国一边,而且从打击力量角
度看,现代海、空军对地攻击能力大大增强了。50年前的美军舰艇只能用舰炮火力攻击海
岸目标,现在从舰艇上发射的巡航导弹可以打击数千千米外的目标。朝鲜方面的进步是拥
有生产地对地战术导弹的能力,可以打击朝鲜半岛上的美军基地,但是单纯依靠一种武器
是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战争的结局的。而且美军战机还可以利用航母和日本的基地。朝鲜的
地面部队规模很大,但基本装备仍是20世纪60年代的,即使对南韩军队也不占优势。而美
军装备了大量直升机,这对提高美军山地作战能力有很大帮助。

  现在朝鲜半岛上军事力量的平衡也向有利于美国的方面倾斜,美军在夜战、山地战能
力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唯一的疑问就是在地下层。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一直没有放
松国防建设,在原有坑道工事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量深层地下工事,不但可以储备兵员、
物资,朝鲜人民军的炮兵、导弹兵、和歼击航空兵也可以依托地下工事作战。这种工事足
以抗击美国最新式的常规钻地炸弹的攻击,美国的武器库中,除了核钻地炸弹之外的其他
武器都对其无可奈何。因此,微型核武器成了美国国会的“明星武器”。

  朝鲜问题上各方的利益衡

  朝鲜核问题关系到中、朝、美、韩、日、俄等国的切身利益,各国的利益是不同的。


  对朝鲜来说,由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主要问题是争取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渡过
危机发展经济,同时还要在困难的时候维持国防力量,但是靠朝鲜有限的国力恢复对美、
日、韩的军事平衡是不可能的。

  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已经转守为攻,四处出击,扩张自己的势力。肢解南联盟、占领
伊拉克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朝鲜,美国明确提出颠覆朝鲜政权(所谓政权更替),最终也是
为了尽可能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手段有经济封锁、政治颠覆、挑起军备竞赛、甚至军
事打击、全面入侵。这些手段在伊拉克问题上已经得逞,因此就进一步降低了美国对朝鲜
发动战争的门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美国两党在扩张美国利益问题上没有任何根本区别
。历史上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都曾经试图用战争手段解决朝鲜问题,1994年克林顿政府的
“5027计划”与2003年小布什政府的“5030计划”也都企图用战争手段颠覆朝鲜,甚至在
主动使用核武器方面都是共同的。

  日本在朝鲜问题上不但全力支持美国,甚至还制定过日军单独空袭朝鲜核设施的计划
。可见日本右翼势力是企图利用朝鲜问题推进核武装,重走军国主义道路。还应该清醒地
看到,以1987年日本右翼分子破坏周恩来总理诗碑事件为标志,即使没有朝鲜问题,日本
也一直在耍伎俩,有步骤的修改宪法、向海外派兵、突破国防预算限制等等。

  对韩国来说,在和平环境下发展经济,最终和平统一国家是最理想的。但是韩国经济
严重依附日本、美国,政治军事对美国依赖性更大,长期受美国控制。因此历届韩国政府
在朝鲜问题上都没有自主权。虽然韩国民间会产生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这些只是在
竞选时被利用而已,每一任新总统上台,在经济和安全问题上最终都要看向美国的脸色。


  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影响衡

  由于中朝两国山水相邻。1千年以来朝鲜半岛的安全一直与中国密切相关,历史上唐、
明、清等朝多次出兵抗倭援朝,以及1950年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都是源于中国的安全利益
。今天,即使重新审视国家利益,中国和朝鲜的利益仍然是紧密相关的。中国主张朝鲜半
岛无核化,因为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目标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所以中
国希望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

  假如美国颠覆并占领朝鲜,将改变东北亚安全形势。中国将丧失400千米安全纵深,美
、日联盟的军事力量就一直会推进到鸭绿江。届时,中国不但需要在整个鸭绿江沿线重新
布防大量精锐部队,而且随着每次美军演习,中国都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现在这一压力由朝
鲜承担着)。如果美军在朝鲜北方建立军事基地,北京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丧失了防御
纵深以后,对空袭的预警时间就大大缩短了。东北地区的安全形势就倒退回20世纪70年代
中苏对抗的时代了。

  如果大量战争难民涌入东北地区,不但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对社会治安、就业问
题也造成压力。敌对势力的渗透会破坏东北朝鲜族自治地区的稳定。事实上,近10年以来
,一直有韩国的敌对势力向延边州渗透,多次发生的北朝鲜难民冲击外国使领馆事件就与
韩国地下教会有关。历史经验证明,凡有外国势力渗透的地区,原先和睦相处的各民族之
间矛盾就可能激化,并被外国势力所利用。

  在中国北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统一台湾就成了一句空话。美国除了台湾海
峡之外,又多了一条牵制中国的北方战线。

  综上所述:中国必须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和稳定。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着积极防
御军事战略,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或决战防御。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获得了50年
的和平。在处理朝鲜问题时,我们同样应采取一贯的积极防御战略。

  和50年前相比,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拥有了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因此
,只要中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把财力物力转化为战斗力,就完全有可能恢复朝鲜半岛
的军事平衡。

  在目前情况下,需要采取威慑和战备两方面的措施。加强战备谋求恢复军事平衡是保
证中长期和平的根本手段。虽然于朝鲜半岛军力对比失衡已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一旦面临突发事件,已经采取的积极的威慑与战备行动都会增加中国的应对选项和主
动权。以往中国曾经通过运用联苏抗美和联美抗苏的战略赢得了和平与发展的空间,苏联
解体10多年后,曾经把中、美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安全利益早已不复存在,中国应
该进入一个以实力求和平的新时代。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0.46.79.144]

※ 修改:.cooker 於 Aug  8 19:38:37 2003 修改本文.[FROM: 210.46.79.144] 
※ 修改:.cooker 於 Aug  8 19:39:22 2003 修改本文.[FROM: 210.46.79.144] 
※ 修改:.cooker 於 Aug  8 19:40:20 2003 修改本文.[FROM: 210.46.79.144] 
※ 修改:.cooker 於 Aug  8 19:41:27 2003 修改本文.[FROM: 210.46.79.1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