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aoxl (小刀),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三章、从汉江到浩瀚的太平洋(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20 21:30:17 2003) , 转信

三、造就“金字塔”:出口导向与产业结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货币主义”学派的“掌
门人”米尔顿·弗里德曼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嗤之以鼻的。他曾撰文把
落后国家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比喻为“建造金字塔”,他说:埃及的金字塔
除了观赏以外,毫无用处;埃及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建造了自己的钢铁厂,这
些钢铁厂正如金字塔一样毫无用处,因为埃及直接从发达国家进口钢材所需
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建造一座大型钢铁企业的成本。不容否认,从单纯静态的、
抽象掉非经济因素的经济意义上讲,这一论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带来
两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第一,发展中国家是否真的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实现由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飞跃?第二,发展中
国家是否只能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秉赋决定自身在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
体系中的地位?韩国人不信邪,他们响亮的回答是“不”。首先,日本在近
代的起飞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发现,制度创新可以带来经济发展,
最终使自身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贫瘠的自然资源
并非经济增长所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另一方面,市场
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平等竞争,市场不能排斥任何一个竞争者,发展中国家同
样有资格进入市场,只要它提供的产品为消费者接受,它就获得了成功。韩
国人以其直观的思维方式开始了重构产业体系的实践,在汉江边建造起一座
雄伟巍峨的金字塔。
1.纤维工业——出口导向工业化的先驱
1967 年,韩国“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以“出口第一主义、出
口导向策略”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方针,随之而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主导产业的
确立问题。针对韩国经济的具体状况,韩国以轻纺工业的优先发展作为工业
化的起点。
当时,韩国工业底子薄,自有资本严重不足,没有兴办重化工业的实力;
技术人员的缺乏和工人操作水平的低下又使韩国不具备建立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能力;另一方面,韩国资源贫乏,不能像中东产油国那样简单依靠出口自
然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本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先发
展投资少、见效快的轻纺工业,通过轻纺工业产品的出口来积累资本,逐步
发展其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的轻纺工业优先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发
展加工贸易,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雇佣当地的劳动力进行加工和装
配,然后把制成品返销国外。这就是韩国工业化初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劳动集约,高附加值”的出口导向产业发展模式。
在轻纺工业中,纤维工业是主导部门,包括棉纺、毛纺、丝纺、化纤以
及针织、成衣、染色、加工等诸多行业。1964 年,韩国政府颁布《纤维工业
实施临时措施法》,通过更新设备、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大力促
进纤维织品的出口,在整个六七十年代,韩国纤维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一
跃而成韩国最大的出口产业。1962 年,纤维产品出口额为300 万美元,1980
年增至50 亿美元,1986 年达到87.34 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5.2%。
可见,纤维工业的发展及其出口在韩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六十年代的起飞到八十年代的结构调整,韩国的纤维工业也经历了一个从
成长、兴盛到逐步衰落的过程,由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变为夕阳工业,但它给
予韩国经济腾飞和结构调整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第一,纤维工业适应韩
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结构特征,节约了资本,实现了劳动集约经营,为经济
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三大目标作出了贡献。一般来说,纤维产业
人均资本装备率比较低,为制造业平均水平的88%,其中服装业最低,仅为
25%;相反,其劳动集约程度为9.5%(劳动集约程度=工资成本占总制造成
本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8.9%,其资源集约的程度(资
源集约程度=原材料和固定资产折旧占总制造成本的百分比)为66.7%,明
显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76.1%。从吸纳就业看,纤维工业平均就业人均为
64 人,高于制造业平均的56 人。这一系列指标都表明纤维工业属于劳动密
集型产业,符合一般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基本特征。第二,韩国的纤维工业
成长体现了该国“大进大出,进为了出”的基本战略构想。韩国纤维工业的
国际化体现出决策者的精明与独到。他们认识到原材料的出口贸易条件是不
断恶化的,因而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沾了世界的
光”,同时,能使自己生产的原材料决不依赖进口。在韩国纤维产品的贸易
伙伴中,又以美、日两国为主,对美、日的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这两个国家劳动力成本高,纤维产品价格较高,韩国以低劳动力成本的产品
赢得了高额的价格收益,为工业化积累了巨额资金。第三,适应国际市场发
展潮流和本国经济走向,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韩国经济起步的时期,
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发展轻纺工业是现实的抉择。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
化,产品需要不断升级换代,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便十分关键。以1984 年为
例,韩国纤维工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增加37%,标志着该产业已逐步进
入高品质化、多样化和高价值附加化的新时代。在国际市场上,轻纺工业属
于“两极产品”,即低档产品极为便宜而高档产品价格昂贵,韩国企业瞄准
多变的市场趋势,注重信息交流和产品开发,聘名师设计,迎合国际市场“重
手工轻机器”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价值附加,赚取丰厚的超额利润。
韩国,在七八十年代,首先树立了“纤维大国”的形象,1985 年,韩国
的天然纤维产品的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9%,化纤产品的比重则为5.5
%,出口比重更高达7%以上。然而,韩国人的明智并不在于他们死守纤维
产品的阵地,而在于他们不断地寻找新的生财之道,很快,人们发现,韩国
的电子时代已然来临。
2.电子工业——出口导向工业化的巨人
韩国的电子工业从五十年代末的第一台电子管收音机诞生之日起,已经
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三星、乐喜、金星等大财团的发家史也就是韩国
电子工业的振兴历程,这些企业巨人从电子工业中走出来,并把电子工业一
步步推向世界尖端。电子工业可谓韩国经济成长的火车头,从该产业的发展
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韩国的经济进程。电子工业占制造业GNP 的比重在1970
年仅为1.8%,1980 年达到4.8%,1985 年增加到8.5%;在韩国的出口总
额中,电子工业所占的比重也由1970 年的6.6%上升到1980 年的11.4%,
以至1985 年的14.4%。电子工业目前正处于成熟发展期,是一个方兴未艾
且前景乐观的朝阳产业,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巨大的推动力。
韩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堪称神速。1959 年,金星公司开始组装生产收音
机,标志着电子工业正式进入国家的产业结构之中。在近十年的发展中,韩
国已具备收音机、电话机、电子元器件的规模生产能力。1966 年,韩国政府
把电子工业列为战略产业,增加政府支持;1969 年又制定了《电子工业振兴
法》和《1969 至1976 年的电子工业振兴8 年基本计划》,从此,电子工业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七十年代,韩国电子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40%,
开发了电子表、电子计算机、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无线电通讯机等一大批
新产品。进入八十年代,电子工业仍常盛不衰,年均增长率仍达到20%,批
量生产录像机、摄像机、初级机器人、微型计算机,产品升级换代极为迅速。
在九十年代,韩国已确立了其稳居世界电子工业前十强的地位,成为“电子
大国”。
韩国的电子工业之所以欣欣向荣,自有其过人独到之处。
第一,以出口为宗旨,不断开拓海外市场。1974 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
下,庆尚北道的龟尾成为韩国最主要的出口工业基地,所生产的电子产品大
举进入国际市场。1969—1974 年间,黑白电视机的出口量以每年200%的速
度递增。出口产品的更新换代亦可谓神速。例如1973 年亚南产业与日本松下
电器公司合资生产彩电,到1974 年就创下出口2.9 万台彩电的佳绩。
生产促进了出口,出口又带动了生产。为了占据海外市场,韩国各主要
电子产品生产商采取了对外促销和直接投资双管齐下的市场策略,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在对外促销上,三星、金星等企业在世界主要市场纷纷建立代表
机构,直接推销产品。面对日益抬头的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各公司又实行在
海外直接投资设立企业,以避开贸易避垒的办法。对海外市场的充分利用保
证了韩国电子工业的兴旺发达。从1980 年至1986 年,电子产品的出口额由
20.04 亿美元上升到66.87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2.2%。
第二,引进最新技术,“一步登天”。韩国的劳动力以熟练操作工人为
主,技术人员仅占7%,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也低于发达国家,约占总
投资的4%左右。韩国的电子工业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发展起来,节约了自行
研制和开发的时间,因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强大的竞争力。1967—
1984 年问,韩国的电子企业共引进365 项技术成果,其中44%来自日本,45
%来自美国,主要是生产性技术,基础开发性技术项目为数甚少。重实用、
重产品、重效益成为韩国出口型电子工业技术引进的主要特征。
第三,生产经营高度垄断,在短期内培育出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兵团”。
据统计,到1985 年底,韩国共有1112 家电子企业,其中63%为国内私人独
资企业,23%为合资企业,14%为外商独资企业。但是,三星、金星和大宇
三大财阀就垄断了电子产品销售额的90%,而其余1000 余家企业只占有不
到10%的市场份额。韩国官民对于这种不同寻常的集中垄断是持默许甚至支
持态度的。他们认为,本来就缺乏资源优势的东北亚小国若再进行国内竞争
的内耗,不仅无法抵御外来产品的冲击,更谈不上走出国门,占领海外市场。
因此,攥起拳头,集中力量一致对外,成为韩国上下的共识。
第四,注重产品效益,形成以轻为主的电子产品体系。与美日等电子强
国相比,韩国的电子工业集中于家用电器和元器件的生产。九十年代,韩国
电子产品结构中,家用电器占33%,元器件生产占46%,工业用电器产品占
21%;而美国和日本的工业用电器产品占电子工业总产值的77%和37%。韩
国的电子产品主要是轻型结构,以满足家庭消费为主要目标。由于这种产品
结构具有投资省、回收快、生产技术较简单,易形成规模收益的特点,便为
注重实效的韩国人所采用,成为韩国电子工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3.汽车工业——出口导向的新支柱
自本世纪初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采用流水线批量生产“T”型车以来,
汽车工业就与巨型企业、规模经济联系在一起。它意味着,一个国家要发展
自己的汽车工业,就必须花大本钱建大企业。在这一领域,韩国再次站在了
世界的前列,堪称汽车工业史上的一大奇迹。
早在五十年代,作为美军后勤部门,韩国就有了汽车改装厂,但是严格
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厂诞生于1962 年,是韩国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合资建立的
“新国家汽车公司”,以进口零部件组装汽车,掀开了韩国民族汽车工业的
序幕。同年,政府颁行《汽车工业法》,规定限制国外汽车进口,保护和扶
植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于汽车组装所需零部件则给予减兔税优惠。这样,
在六七十年代,韩国与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的著名汽车制造厂家进行合作,
形成了一整套有“韩国特色”的生产管理模式和产业发展格局,产品多样化,
质量和国产化水平大大
提高。
七十年代初,韩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汽车工业发展计划》和《汽车工业
长期振兴计划》,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汽车国产化和进军国际市场的口号,汽
车工业进入起飞阶段。1972 年,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投资7000 万美元,建立
起一座年产8 万辆汽车的汽车厂,1974 年推出国产名车“小马”(PO—NY)
牌。1976 年韩国已名列世界汽车生产国的第16 位,国产化水平达到90%。
八十年代,是韩国汽车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早在1981 年,政府为了避
免本国企业过度竞争而造成浪费,颁布《汽车工业合理化措施》,明确规定
了各厂商的产品类型和生产范围,如规定现代汽车公司和西韩汽车公司专门
生产小汽车,起亚公司和东亚公司专门生产载重车和大客车等。政府的干预
理顺了产业布局,以现代公司为首的汽车厂商掀起了第一轮攻占海外市场的
冲击波。1982 年,韩国汽车首次打入拉美市场,1985 年在加拿大销售10.4
万辆汽车,成为该国最大的汽车供应国。到1986 年,现代公司又成功地进入
美国市场,为大批量出口奠定了基础。进入九十年代,韩国汽车商看好中国
市场,大宇公司的“王子”(PRINCE)牌、现代公司的“索纳塔”(SONATA)
牌以其价廉物美而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欢迎。
回顾韩国三十年的汽车工业发展进程,人们不得不惊叹其飞速的增长。
韩国的汽车生产能力在六十年代以平均每年26.5%的速度递增,到七十年
代,年均增幅达到40%。从1980 年至1986 年,汽车产量又从36.6 万辆提
高到81.1 万辆,增长1 倍多。
韩国汽车工业的腾飞,给发展中国家留下了三个启示。
首先,坚持外向型经济,敢于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一味置幼稚工业于
国家保护伞之下。韩国特色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就是一条大胆引进技术,充
分吸收技术,迅速冲出国内的道路。韩国向福特、日产、菲亚特等各厂拜师
学艺,一旦羽翼丰满就敢于“弑师”,在国际市场上一见高低。
第二,注重内部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汽车工业是“高投入、高产出”
的产业,如果达不到最低资本限额,就不可能获得规模收益。韩国厂商敢于
投入巨额资本,引进技术,培养人才,于是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
力,相应地,整个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
第三,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使韩国汽车
得以顺利地打入国际市场并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据测算,韩国汽车工业劳
动者的小时工资率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低价和大众车型
是韩国汽车占领国际市场的两大法宝。
另外,政府的支持,国民意识中对国产车的偏爱,以及美、日两国的技
术输出,都促进了韩国汽车工业的腾飞。
据经济学家预测,下个世纪前十年,汽车工业将成为韩国的发展龙头,
并逐步进入成熟期。面对日趋扩大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和日益
广阔的市场前景,汽车工业这颗“希望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韩国造就了一座二十世纪的“金字塔”,它不是“无用”、“浪费”的
代称,而是经济奇迹的真正内涵。面对韩国产业的迅速现代化,即使是最保
守的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客观的经济现实。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20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