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aoxl (小刀),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三章、从汉江到浩瀚的太平洋(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20 21:31:37 2003) , 转信
五、劳务输出:工业化的一个侧面
人们在论及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和经济腾飞时,很少看到劳务输出的作
用,而仅把它当作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偶然性。事实上,劳务输出是韩国
工业化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有理由断言,韩国的迅速起飞与它劳务输出所
实现的充分就业和资本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其二元经济
模型中率先提出了欠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存在一个庞大的边际产出为零
的劳动力群体——剩余劳动力;并指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必要条件是实
现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自然经济部门向现代资本主义部门的转移。在他以
后,结构主义和新古典发展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模
型,比较著名的有“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
型”等。他们从更为具体的假定出发,给出了更为确定的解决方案。遗憾的
是,以他们的理论所指导的实践是不成功的,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所
带来的恶果是经济学家们始料不及的。
历史再次嘲弄了理论的苍白而证明了实践的伟大。韩国,这样一个二战
以后人们除了在战争中才能回忆起的东北亚小国,以自己的直觉和执著,在
短短二三十年间,完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秘诀何在?道理很简
单,正如其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选择一样,韩国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在国内工业化刚刚起步、资本有限、就业机会不足的情况下,谋求剩余劳动
力向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转移,应当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劳务输出有各种方式。东欧、东南亚的劳动力多数以个人前往海外打工
为主要形式。韩国却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抛弃了完全个体的方式,其好处
有两点。第一,在形式上韩国工人受雇于国内的建设工程公司,不是直接到
海外就业,不会受到移民法的限制。第二,个人打工汇回本国的劳务收入只
能体现为国内私人收入,而国际工程承包则既保证了工人的私人收入,更多
的则是企业的工程建设收入,同时带动韩国的建材、机械、钢铁、运输业以
及金融业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在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进程中,劳务输出和国际工程承包是功不
可没的。
1.“承包世界”的韩国劳工
韩国六十年代的工业化,把大批劳动力从自然经济中解放出来,由此拉
开了劳务输出的序幕。1965 年,韩国现代建设公司以540.5 万美元中标,在
泰国承建一条总长98 公里的高速公路。这是韩国第一个海外工程承包合同。
随后,韩国的建筑企业逐步进入了东南亚各国市场,并扩展到北美洲和欧洲
地区。在对外工程承包的初期发展阶段,韩国承包的规模一般都较小,从1965
年至1973 年,韩国劳工在26 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足迹,总承包金额达4.23
亿美元。
1973—1983 年,是韩国对外工程承包的黄金时代。1973 年以后,中东各
产油国凭借手中握有的巨额石油美元,先后掀起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热
潮。韩国建筑企业在积累了八年实践经验后,抓住机遇,迅速打入中东建筑
市场。1973 年11 月,韩国三焕建设公司率先打入沙特阿拉伯,中标承建一
条价值2410 万美元的高速公路。时隔仅两年,仅1975 年一年间,20 家韩国
公司共获得7.51 亿美元的工程承包额。到1978 年,中东建筑市场已有四分
之一为韩国企业所占领。进入八十年代,韩国的承包工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
术密集型转化,一方面继续承揽土建工程,同时还承接造船、机械、建材和
石油化工等大项目,承包金额迅速增加。至1980 年,承包金额为82.6 亿美
元,1981 年至1983 年又分别高达136.8 亿美元、133.8 亿美元和104.4 亿美
元,三年合计370 亿美元,是1980 年前全部承包合同累计金额302.7 亿美元
的1.2 倍。八十年代,韩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承包商和劳务输出国,
无怪乎韩国建筑企业自豪地说,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韩国从“98 公里”
发展到足以承包全世界。这种气魄并非没有根据。
历经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两伊战火的洗礼和九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普遍
的衰退困扰,韩国对外劳务输出和国际工程承包也经历了一段低潮时期,承
包金额年均下落34.2%,从1984 年的65 亿美元下降到1987 年的17 亿美元。
进入九十年代,韩国的对外工程承包又活跃起来,韩国劳工的身影又出现在
从利比亚至菲律宾火热的工地上。
从1965 年至1991 年的26 年间,韩国在41 个国家承包了近3000 项工程,
在海外承包市场的占有率达6.8%,承包金额高达1012 亿美元。这于一个仅
有4300 万人口的小国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奇迹”。
2.劳务输出的贡献
劳务输出对韩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据《韩国经济年鉴》统计,1965—1977 年,
韩国对外工程承包所带来的外汇纯收入近10 亿美元,1978 年一年就达到17.3
亿美元,1981 年和1982 年又分别增至21 亿美元和26.3 亿美元。劳务输出
和对外工程承包的外汇收入占非贸易收入的比重由1975 年的7.1%上升到八
十年代的30%以上。截至1986 年,海外工程承包纯收入累计额达161.5 亿
美元,对于缓和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作出了积极贡献。
例如,1977—1981 年的韩国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承包工程收入以外的非贸
易收支赤字为92 亿美元,海外承包工程纯收入为61 亿美元,两者相抵,使
整个非贸易收支赤字减至31 亿美元。
第二,带动了相关商品出口,刺激了某些产业的发展。例如,对外工程
承包的不断扩大,刺激了建材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成套设备的出口,每年都
有大量的韩国钢材、水泥和机械设备运往施工现场。1971 年韩国对中东的商
品出口额仅1000 万美元,到1981 年增至32.2 亿美元,占当年总出口额的
26.6%,其中劳务输出和承包工程的作用不可低估。以1977—1980 年的数字
看,韩国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为68 亿美元,其中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出口额达
15.2 亿美元,占22.4%。
第三,就业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以迅速提高。从就业数量上看,韩国积
极拓展对外工程承包业,等于是利用国外市场容纳本国劳动力,大大缓解了
国内的就业压力。韩国派赴海外的建筑工人,技术和管理人员,在1977 年为
4.6 万人,1977—1985 年平均每年高达16 万人。近年来,派往中东的建筑工
人占全国建筑业就业人数的15—20%。如果加上对外工程承包所诱发的国内
建材工业的就业人口,每年平均增加30 万人就业,十分可观。从就业质量上
看,国家和建筑企业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承建工程,需要一支技术完备、操作
熟练的就业队伍。企业的技术投资的职工培训,在无形中提高了韩国劳工队
伍的基本素质。韩国还十分注重大量培养海外建设所需的专门人才,在中央
一级设立“建设技能训练院”,大型建筑公司则建立“建筑技术训练所”,
官民联合共同培训熟练劳动力。
韩国的劳务输出,与该国的商品出口一样,同样是其出口导向工业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举措成功地为完成韩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在韩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可以明确计量的外汇收入,更
多的是我们无法看到的“体制收益”——它避免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
出现的种种难以克服的经济与社会难题: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所带来的失业和社会动荡、工业化资金不足与债台高筑的矛盾⋯⋯
劳务输出对于韩国的意义绝非“出口创汇”四字可以概括,其中值得人
们玩味、深思的实在太多太多。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20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