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aoxl (小刀), 信区: Green
标  题: 第三章、从汉江到浩瀚的太平洋(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20 21:32:02 2003) , 转信

六、对外投资: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
在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诸多指标中,资本输出的总量与结构
是一个重要的尺度。一般而言,在工业化初期,主要以资本输入为主,以解
决区内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当国内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资本
产出率迅速提高,盈利和劳动收入的增加使国内的生产要素结构发生变化—
—资本不再是稀缺的要素,同样劳动力也不再是丰裕的要素。为了追求更高
的利润,资本便发生跨国的流动。因此可以断言,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出现了
一定规模的对外投资时,就标志着这个国家已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经
济已趋于成熟。
1.对外投资的方式与类型
1968 年,韩国南方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对印度尼西亚的林业部门投资300
万美元,用于森林资源的开发,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开端。从七十年代中后
期开始,韩国制造业的资本输出进入高速发展期,韩国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
生产行列。进入八十年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韩国经济逐步成熟,某
些产业的输出成为必然,加上韩国对外贸易收支出现了长期的盈余,对外贸
易所积累的盈余成为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资本基础。从1968 年至1988 年,韩
国对外投资总额已达15.51 亿美元,累计998 个投资项目,投资市场遍及东
南亚、北美、中东和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世界新兴投资商的行列。
(1)自主投资:民族主义在资本输出中的强烈体现
韩国的对外投资始终以民间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只进行少量
的资源开发性投资)。民间企业投资中又以大企业居多。截至1990 年,韩国
大企业对外投资占97.8%,而中小企业只占2.2%。在投资种类上,长期以
来只搞直接投资,自1988 年起国家才准许从事风险较大的股票、债券等间接
投资。
大体上,韩国的对外投资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单浊投资,即韩国企业完全依靠自己的资本、技术和设备所进行
的投资。这种方式一般为资本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大企业所采用。在韩国
全部对外投资项目中,单独投资约占65%,其中贸易业、运输保管业占56
%,制造业和水产业占50%。
第二,双边合作投资,即韩国企业与投资所在国企业或第三国企业合股
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于某一行业。较大规模的资源开发项目,需要
资本量大,技术难度较高的重化学工业及尖端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多采用这种
投资方式。
第三,跨国合作投资,即韩国企业同两个以上的不同国籍的外国企业所
进行的合作投资。这种投资方式的优点是在资金、技术及管理方面可以相互
取长补短,但因参与企业多,致使业务关系复杂,容易发生纠纷,故韩国对
外投资采用这种方式的并不多见。
在各类合作投资项目中,韩国企业所占的股份一般为50%,最高达80
%,可见大多数合资企业的经营权都掌握在韩国企业家手中。相信自己,充
分发挥自主性是韩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在对外投资业中的深刻体现。
(2)工业深化与出口导向:对外投资的类型
韩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工业深化和出口导向的结果,同时又为工业深化
和出口导向服务。在工业深化型对外投资中,韩国企业的投资重点主要在以
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源开发型对外投资。韩国国内自然资源贫乏,不具备自行实现
工业化的要素基础。在工业化初期,韩国以轻纺工业作为出口导向的主导产
业,曾面临自然条件约束下天然纤维(棉、麻、丝、毛等)严重不足的问题,
进口率高达99%。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深入,韩国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资源
约束的“瓶颈”效应日趋显著,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全部仰食于
海外,而这些产品的国际市场波动频繁,使韩国面临极大的价格风险。韩国
痛感有必要直接投资于海外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为国内的工业化服务。在
七十年代,韩国对林业、水产业和矿业的投资达0.32 亿美元,占全部对外投
资的22.3%,高居各业之首。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
了韩国对海外能源、矿业投资的大幅提高。据韩国财务部统计,截止到1988
年,在韩国总额为9.69 亿美元的对外投资中,能源、矿产投资为3.97 亿美
元,占41%。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韩国在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建
立了木材工业基地;有近20 家公司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东盟五国等
12 个国家开辟了34 个矿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韩国石油公司、现代综合商
社等4 家企业联合组成开发公司在也门投资开发大油田,日产原油20 万桶。
目前,乐喜金星、三星物产和石油公社等大财团、大企业成为进军世界能源、
原材料市场的主力,活跃在从印尼到苏丹,从尼日利亚到巴西,从澳大利亚
到马来西亚的世界原料、能源生产地区中。截止到1993 年,韩国资源开发型
对外投资已占全国资本输出总额的51%,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
第二,产业输出型对外投资。随着韩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工业化战
略的不断调整,国内资源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收入的普遍提高使
得本国原来所依据的低要素成本变得不再廉价,轻纺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因而随之下降,原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区便成为当务之
争。从八十年代起,韩国在海外投资建设纤维、纺织、服装、制鞋、玩具、
胶合板等部门,以图降低成本,以继续保持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韩国的
产业输出型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南美洲。仅纤维工业
一个部门,1985 年仅投资240 万美元,建立了7 家企业;到1987 年,就增
加到44 家企业,投资额猛增至2410 万美元,提高了10 倍。
第三,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型投资。在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生物
工程等尖端技术产业的投资领域,韩国可谓别有深意。在这些能体现今后世
界工业发展潮流的尖端技术上,韩国从研究开发到规模生产都显得力不从
心,而且又面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后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方面的重
重限制。在发达国家从事高科技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打破国际间的技术
封锁,又可以及时了解国外科技信息产业和产品信息,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和管理方法。从九十年代开始,韩国厂商进军硅谷,加快了芯片的制造和开
发。资本的输出带来了技术的回流,1991 年以来,韩国的集成电路打回国际
市场,销售额逐月增长,出口额超过58 亿美元。目前,韩国集成电路的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12.1%,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20%。尖端技术和先进管理
经验的学习,大大提高了韩国工业化的质量,为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奠定了
物质基础。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戴约所说,“技术性对外投资体现了韩国的高
瞻远瞩,它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资本收益,还有技术、管理和人才,所有这一
切,使韩国具备了一个发达国家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再看出口导向战略所引发的对外投资。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国际贸易保
护主义和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强化,使出口导向工业化国家的生存环境变得日
益严峻。韩国企业为了拓展商品市场,各显神通,对海外的扩大出口型投资
迅速增加。
第一,以直接销售商品为目的,进行贸易业投资。著名的大韩贸易振兴
公社和其他私营综合商社在海外大量建立分社、办事处和销售网络,从事贸
易洽谈、市场调查、广告宣传和商品咨询等,一切业务以扩大出口为中心目
标。如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堪称贸易业对外投资的龙头和典范。它成立于1962
年,是官方投资兴办的,目前在海外有近百家分支机构,平均
每年为企业界联系和介绍4 万多笔出口生意,并且组织数以千计的企业
参加国际博览会和展销会。目前,大韩贸易振兴公社成为韩国活跃于国际市
场的主力部队,其职能正从过去单纯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到收集经济技术情
报,调解贸易摩擦和掌握国际市场营销信息,全方位指导韩国外销企业的市
场行为。
第二,建立生产基地,避开贸易壁垒,迂回出击。投资重点是受到严格
限制又具有较高竞争能力的电子、汽车等部门,由境内母公司部分或全部提
供所需设备、原材料和技术,产品则就地销售。目前,三星电子、乐喜金星、
大字电子等主要制造业厂商纷纷进军欧美地区,建立生产基地。钢铁、汽车
等产业也将逐步转移到中国生产基地上。截止到1991 年,韩国在海外制造业
的投资达3.5 亿美元,占全部对外投资的37.1%。
韩国的对外投资,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支持
国内产业发展,促进出口繁荣成为对外投资的主旨。目前,韩国累计投资4.03
亿美元用于国外资源开发,所需石油的20%,铁、铜、亚铝块、铀及烟煤的
30%将依靠对外投资开发进口,生产得到了可靠保障。制造业、贸易业投资
也呈现惊人的增长。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预测,从九十年代到下
世纪前十年中,韩国仍将是世界主要资本输出国之一。
2.投资的宏观效益分析
韩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民经济
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第一,增加了外汇收入。据韩国银行统计,截止到1990 年末,韩国对外
投资的外汇收入已达到21.28 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对外投资余额的三倍多。
其中资本盈利为1.63 亿美元,工资外汇汇入额为19.65 亿美元。从海外投资
各部门外汇汇入额看,1990 年项目收入对投资额的比率中,运输保管业最
高,达到443%;建筑业为180.1%,林业为108.4%,矿业最低,为13.3
%;同期,工资汇入额对投资额的比率,建筑业为26 倍,水产业为6.5 借,
运输保管业为4.1 倍。所有这些收入对改善韩国的国际收支起了一定作用。
第二,确保了能源、原材料供应。韩国自然资源匾乏,资源开发一直是
韩国对外投资的主要目标,带有浓厚的政策导向色彩,虽然往往收益率偏低,
给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却是不可低估的。如烟煤和开发进口量,
在1983 年为216.3 万吨,到1985 年增至500 万吨,缓和了能源供求的紧张
局面,保障了工业生产的需求。
第三,带动了出口贸易。韩国的海外法人企业实行就地生产和销售,部
分产品也向第三国迂回出口,从而有效地避开了发达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
垒,并节省了运费、降低了成本,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通过海外
生产基地的投资,也带动了本国半成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据韩国银行统计,
1981 年,韩国对海外法人企业的出口额为20.64 亿美元,1985 年增至50.82
亿美元,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1 年的10%上升到1985 年的19.2
%。从1968 年至1985 年,韩国对海外法人企业出口总额为215.59 亿美元,
扣除进口额,进出口顺差额为68.24 亿美元,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
第四,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扩大就业机会。
随着资本和设备的输出,劳务人员随之大批出口就业。1988 年韩国向海
外法人企业输送劳动力达2 万多人。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对外投资结构的高
级化,尖端技术、国际金融、对外贸易的投资比重大幅上升,大量具有专门
技能和较高专业技术的劳动力成为劳务输出的主流,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锻
炼,掌握了发达国家的尖端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就业数量和索质都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五,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近几年韩国有意识地扩大对美国、西欧等发达地区高科技产业投资,在
合资经营过程中掌握了外国科研开发信息和最新技术情报,并培养了一批技
术和管理人才,促进了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使电脑、半导体、生物工程等
尖端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韩国的对外投资充分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结构性
特点。正如马克思所断言,不断地追求利润乃是资本永恒的本性,经济的发
展、资本的丰裕将最终造就一个更加国际化的韩国,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型的
韩国,一个全新的韩国。
经济的力量就在于此,后工业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东亚,今天是世界经济动力学的中心”,著名美国经济学家布赖斯·卡
明斯如是评价。然而,支撑东亚国家发展的动力研究何在?是韩国等四小龙
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世界经济促进了小龙的腾飞?显然,韩国
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主要是立足于世界,从世界经济的
浩淼无涯中汲取了增长的源泉;然而,韩国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产品、服务
和资本,更多是制度创新的启示——无痛苦的生产方式转轨,神速的剩余劳
动力转移、奇迹般的资本集中和动员⋯⋯在短短三十年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三
百年的历程。有机遇,但还要善于把握机遇;有理论,但更多的是一往无前
的实践与摸索。
鲜血、汗水和梦想造就了韩国的奇迹。在奔流不息的汉江里、在水天一
色的太平洋上,一条小龙已横空出世,如日方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20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