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jack (江湖夜雨十年灯), 信区: Green
标  题: 戴高乐的军事思想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11 20:16:18 2002) , 转信

法国军事家戴高乐关于战争、军队和战略等问题的理性认识。

C.戴高乐(1890~1970),法国总统、将军。1912年圣西尔军校毕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
伤被俘 。1919年应募在波兰军队中任职。1921年回国后在圣西尔军校讲授战争史。1922年
考入军事学院。1924年毕业后,曾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H.P.贝当元帅办公室参谋、坦
克团团长、R.P.雷诺内阁负责国防事务的副国务秘书和陆军部副部长。1940年晋升准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沦陷后 , 在海外领导“ 自由法国”抵抗运动。1945年法国光复
后当选为政府总理。1958年当选为总统,连任至1969年。著有《敌人内部的倾轧》、《剑
刃》、《建立职业军队》、《战争回忆录》、《希望回忆录》等。

戴高乐的军事思想可概括如下:

倡导机械化战争 戴高乐被西方军事理论界誉为机械化战争论的创始人之一。这一理论虽
然不是他首先提出的,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被俘期间,对这场战争做了深入研究,并初
步形成了使用装甲部队实现战术突破的作战理论。后来在波兰军事学院任教时,进一步阐
发了装甲战理论。他认为,只有进攻和机动才能保卫法国,而这种作战能力只有靠机械化
才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防御的经验,在法、德边境修
筑绵亘的马奇诺防线,并据此确定军队的编制装备和训练方针,将兵力分散部署在边境上。
戴高乐认为,这种消极防御战略忽视了装备机械化在战斗力方面引起的革命,将给法国带
来严重灾难。他主张组建一支具有快速机动能力和装甲防护能力的机械化部队,以机动与
火力加强法国的防御能力,并在适当时机集中兵力兵器向敌要害部位发起进攻。他的主张
没有受到法国军政当局的重视。相反,德国装甲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的机械化作
战,与他所设想的对装甲兵的运用是一致的。

主张建立小型职业军队 戴高乐在《建立职业军队》一书中指出,在德军大量装备坦克、
飞机和舰艇的情况下,法国不能再靠临时动员抵御最初的打击,必须建立一支10万人左右
的职业陆军。地面部队应实现装甲化和摩托化,炮兵部队应装备机械牵引的全方位角火炮
,担任侦察和警戒任务的轻装师应具有更强的机动力。此外,地面部队必须有强大的空军
配合。士兵应服役6年,以便掌握专门技能,养成进取精神和集体观念,一旦需要就能充当
新兵队或后备队的干部。他认为,建立上述特种兵团将引起国防政策、军队组织形式和军
事技术的深刻变化,因此建立职业军队的任务应由政府完成。这种军事改革只是国家革新
事业的一部分,但国家的革新必须从军队开始。他以由职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海军和空军为
例,竭力主张陆军也必须由一批既有献身精神又有专业技术的人员组成。1958年就任总统
后,他把建立这样一支陆军作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提出“以弱制强”的核威慑战略 戴高乐认为,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惨重是因为
没有重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度沦陷是因为没有机械化部队。战后,他面对苏、美大力发
展核武器的军事形势,强调发展核武器对于法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核武器的
巨大破坏力才能遏制侵略,保护法国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利益。尽管法国的核力量有
限,但具有杀伤千百万人的可怕威力,侵略者不能不考虑遭受核报复的严重后果。即使敌
国拥有摧毁法国十次的核力量,但法国只要拥有摧毁敌国一次的核力量,就足以起到威慑
作用。因此,法国必须建立一支能在任何时间对任何地点实施突击的战略战术核力量。在
戴高乐倡导下,法国在60年代初即成为世界上几个核国家之一,并制定了具有法国特色的
核威慑战略。

坚持独立自主的军事战略 

戴高乐认为,法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应听命于其他国家,法国的防务是法国人自己的事。法
国既不能受敌人的摆布,也不能受盟国的支配,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威慑手段,否则将不再
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变成一个一体化了的卫星国。在他的思想指导下,法国致力于发展独
立的核力量,拒绝接受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拒绝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声称
不需要别国批准就能实施核打击。为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宣布从北约收回法国舰队和飞
行中队的指挥权,拒绝美国在法国储存核弹头,并于1966年退出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


戴高乐的军事思想反映了法国强烈的独立自主民族意识,奠定了战后法国军事思想的基础
,但过分强调武器和核力量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