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lg (灯塔), 信区: Green
标  题: 与中国结下深缘的美国将军——史迪威(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11日08:55:5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驻华上校武官
  令史迪威根本就没有想到的是,1935年1月,他接到了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的一份命
令,要派他到去担任驻中国的武官。本来,武官是由军事情报处来任命的;但此次史迪
威却是赋予外交使团成员的身份,所以才由国务卿来发布任命书。喜出望外的史迪威是
双喜临门,他于同年6月被晋升为陆军上校;另外,他还将有机会能见到在天津第15步兵
团服役的长子小乔。
  1935年7月6日,中国国民政府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
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使中国丧失了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日
军在中国华北的势力更加扩大。7月7日,史迪威上校抵达北平赴任。此前,中国的华北
已完全处于日军的监视和控制之下。尚在太平洋的来华航行途中,史迪威就急切地奋笔
疾书,写成以《中国未来的局势》为题的形势预测报告。他认为日本人要控制北起西伯
利亚东部,包括中国东北、朝鲜、菲律宾,南到荷属东印度群岛,成为远东的大国;中
国将是日本侵略的重要目标。史迪威在这份报告中写道:“有可能制止日本的侵略吗?
办不到。中国人是办不到的。因为丝毫看不到蒋介石愿与日本公开决裂的任何迹象。相
反,蒋介石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所以,他情愿坐视不
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国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
。”
  此次来到北平,毕竟与十五年前首次到这里时的情形已大不一样了;现在自己已贵
为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重要成员,史迪威的住所原是为广州总督建造的一座豪华大宅院
。在家里,史迪威经常接待的有北京大学的校长蒋梦麟先生等很有身份的中国客人。史
迪威上校的顶头上司是纳尔逊·T·詹森大使,这是一位48岁的职业外交官兼中国通,也
是第一位会讲汉语的美国驻华大使,对中国有着广博的了解,奉行“无为而无不为”的
中国座右铭;史迪威的助理武官也是对中国文化十分了解的戴维·包瑞德上尉。这样,
史迪威同自己的上司詹森大使和自己的助手包瑞德上尉十分投缘,彼此相处得非常愉快

  此时,设在南京的国民政府极力想使各国驻华的使馆都迁入南京,以显示外国来承
认这个政权是稳定的。但北平的外国大使们大多不想去南京,只是在南京设立由领事或
代办主持的办事处进行工作。直到1935年9月,詹森大使才率部迁驻南京;次年北平只保
留了美国总领事馆,史迪威被安排留在北平,其主要任务就是继续注视华北局势的变化

  1935年10月,美国大西洋舰队的旗舰“奥古斯塔”号正式访问泰国。由于史迪威上
校还兼任美国驻泰国的武官,于是他搭乘“奥古斯塔”号访问了这个东南亚唯一的独立
国家,受到泰国王室的隆重接待。当11月重返已是初冬时令的北平时,局势也变得寒冷
起来。日本人在平津非军事区以北集结了重兵,对宋哲元将军施加压力,要他宣布河北
、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等五省脱离南京政府。在南京政府的授意下,宋哲元将军
依从了日方;但他并没有屈服,他指望南京政府能作出抵抗的决定,但蒋介石目前只想
按兵不动。驻中国的美国外交官们看到,蒋介石不敢冒险同日本人对抗,但宋子文却对
报界说:“是抗战的时候了,即使战败,也胜过不战而放弃一切。”詹森大使告诉史迪
威,美国的政策要看蒋宋二人相左的意见究竟是谁取胜而定。
  1935年11月25日,国民党专员、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宣布冀东22县脱离中国政府;日
本要宋哲元在12月1 0日前宣布“华北自治”。此举激怒了中国人心中的怒火!12月9日
,北平学生举行了著名的“一二·九”大规模抗日示威游行,并派出代表向南京国民政
府请愿。史迪威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北方民众中出现
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救亡联盟”等抗日救亡团体;共产党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口号开始在中国各阶层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1935年底,史迪威着手整理了
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情况》的小册子,他用同情的笔调写道:“由于受饥荒、旱灾和
沉重的租税、利息的压力,中间人和地主的压榨,他们自然要奋起改变所有制,这就使
他们成了共产党人——至少这是对他们的称呼。他们的领袖采纳了共产党的方法和口号
,但是,真正追求的,是在合理的条件下拥有土地。”
  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和彭德怀指挥中央红军部队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
会师;然后以“红军抗日先锋队”名义东渡黄河,在两个多月里歼灭阎锡山7个团的部队
后返回陕北。3月末,史迪威到太原和汾阳调查了此次军事行动;他在给美国陆军情报部
的报告中说:红军是在“寻找维持生存的新地盘。他们的情报工作搞得很好。组织健全
,战术高明。他们不要达城市,甘愿在农村过艰苦的生活。他们的武器装备很差,然而
却把政府军吓得要死。”
  为了弄清中国政府对日本的真实态度,詹森大使派史迪威南下去摸情况。史迪威首
先到广西见李宗仁,并到广州视察了军官学校,发觉毫无抗日准备的迹象,但确有蔡廷
楷、程潜等一批将领要求蒋介石采取武装抗日的政策。稍后,史迪威又前往徐州、开封
和洛阳等地进行考察;他在报告中写道:“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计划地作抗击日军进一
步蚕食的防御部署。没有增加兵力,没有训练和调动。”1936年夏,史迪威还两次去南
京作调查研究,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的祸根的何应钦。经过一番实地的考察,史迪威估计
中央政府的军队(不含非正规军)总共有130万人,地方军队36万人。史迪威认为:蒋介
石不是摧毁旧事物的活动家,他没有改变任何东西,只是保持一切的保守者;由于旧的
政治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国的军队仍然无法统一整编为国民军。
  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到西安去发动对陕北红军的第六次“围剿”,因为指挥此
次“围剿”行动的总司令张学良及其东北军部队以及杨虎城的西北军部队都不想再和共
产党部队进行内战。12月12日,发生了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以实行“兵谏”的事
情——震惊中外的著名“西安事变”。在蒋介石命运未卜时,史迪威同外国驻华武官们
奉命飞赴洛阳;令他吃惊的是,蒋介石乘飞机也到了洛阳,随行的居然有扣押他的张学
良将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出现了民族团结与合作的形势,使西方人对中
国产生了良好的印象。詹森大使向华盛顿报告说:中国“为实现政权民主化的真正努力
终于开始了。”但史迪威在1937年初却认为:“目前中国关于民主的议论,是毫无意义
的空谈。南京政府将推行拖延政策,硬说正在准备战斗,其实并不想打。······
中国十分软弱无力,对付日本的本钱,仅有地广人多和仇视。中国既没有领袖、士气、
团结、弹药,又没有统一筹划的军训。一旦发生战争,日本可以封锁中国的港口。”
  1937年7月7日,也就是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上校到达中国两周年的这一天,史迪威
的武官处获悉日军今晚将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次日清晨,武官处得知中日军队在卢
沟桥发生了军事冲突。鉴于大批日本关东军的部队正在穿过长城;史迪威立即意识到,
日军要采取行动强占中国的华北地区了。蒋介石在江西的庐山发表广播讲话,宣称在华
北不能再放弃阵地;北平的民众听到广播后激动不已,上街游行表示拥护蒋委员长领导
抗日。但不久之后,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就全部撤走了。而令史迪威感到愤怒的是,对
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美国政府却迟迟不作表态;史迪威同时还对中国政府缺
乏统一的防御政策和计划感到失望。
  留在北平的史迪威不得不同日本占领军打交道。为此,他从东京调来一名上尉语言
教官,此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美国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在日军占领张家口
后,史迪威和泰勒前往该地参观;史迪威向日方提出了一些十分难堪的问题,被日军的
铃木将军轰出了办公室。怒不可遏的史迪威再三要求华盛顿对日本人施加压力;但陆军
部转来的指示却是:“切勿采取任何会使我们卷入战争的行动。”不久后,日方又安排
美方人员参观,日方竟然特意通知史迪威说,邀请的人员名单中没有史迪威。史迪威在
给国内家人的信中说:“我自7月8日以来发泄的怨恨,加在一起,足以浮起一艘战列舰
。”
  1937年12月,史迪威离开北平,前往汉口。这里是中国的临时首都,各国驻华使团
已迁入此地;美国海军长江巡逻队的旗舰“吕宋”号停泊在江边。12月13日,南京陷落
;日本人在南京进行疯狂的大屠杀,妄图以此胁迫中国人投降。17日,蒋介石公开重申
中国将全力以赴继续抗战。史迪威写道:“蒋介石无法罢手。他向全国发出过号召,全
国人民作出了响应,现在不得不继续打下去。······日本的军事力量终有枯竭之
日,到那时,中国就能取得胜利。”
  由于中国军政部不准史迪威到前线去,因此只呆在汉口的史迪威得不到任何关于战
局的可靠情报,心中十分焦急。但令他高兴的是,他在汉口见到了自己十五年前的老相
识冯玉祥将军;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这个老家伙看上去身体挺好,满怀希望,说他
还能继续打半年仗。”史迪威在汉口还结识了驻汉口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八路军参谋长
叶剑英。史迪威在日记中记述了对共产党人的印象:“谈吐坦率,举止彬彬有礼,态度
友好,同国民党身着毛领大衣、脚穿踢马刺靴的新式拿破仑们形成鲜明对照,那帮家伙
一个个装腔作势,盛气凌人。”史迪威认为,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同国民党的将军们之
间存在着“深刻的裂隙”。
  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由桂系将军李宗仁指挥的中国军队经过17天的苦战,取
得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 ”。不可一世的日军伤亡16000人,损失40辆坦克、70辆装甲
车、100辆汽车和许多大炮。史迪威急忙赶赴台儿庄,与李宗仁见了面。史迪威坦率地向
李宗仁提出,中国军队没有乘胜追击而丧失了扩大战果的作战良机,认为这种欲以拖垮
日军而取胜的想法,将使中国抗战的前途变得令人悲观。李宗仁将军对这位美军上校产
生了深刻的印象,他要求史迪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供大笔贷款以帮助中国购买急需
的作战物资。史迪威对此完全赞同。8月底,史迪威向来访的美国财政部驻华代表洛辛·
巴克陈述了李宗仁将军的观点。巴克随后在给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报告中写道:“史
迪威上校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奉行更加积极的政策。我国以提供贷款和军
事装备的形式帮助中国,对我们本国也是一种很好的防御措施,这比我们仅仅生产本国
需要的国防设备要好得多。即使把生产本国防务装备费用中极小的一部分提供给中国,
起的作用也会大得多。”史迪威的建议获得了采纳。1938年12月,美国政府通过进出口
银行安排了2500万美元给中国的贷款。后来,蒋介石夫妇于12月28日在重庆接见了史迪
威,赞许他为中国办了一件大事!
  并不甘心在台儿庄的失败的日军部队重新发起了攻势,于5月底攻占徐州;并同时准
备以重兵在河南开封以北强渡黄河。这样一来,整个中原地区包括武汉都陷入险境之中
。蒋介石决定不计代价用黄河水来阻挡日军的进攻。商震将军在蒋介石的再三命令下,
不得不用炸药炸开了黄河。当时在场的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报道说:“浑浊的河水涌
过黄河故道,卷起巨大的旋涡,翻腾着冲击堤坝上炸开的缺口。突然,随着一阵天崩地
裂的巨响,河水冲开缺口,汹涌地冲向地势低洼的地区,咆哮着向东奔入大海。11座城
镇、4000座村庄被淹没,3个省的庄稼和农田被毁坏,200万人流离失所,四散逃荒。日
军暂时被挡住了,而在这片幅员辽阔的灾区里,又积起千百万平民对蒋氏政府新的仇恨
!”
  1938年8月,日军决定进攻汉口。史迪威在前线看到中国军队的一支75毫米火炮群因
害怕受到损失在极力避战,他不禁感叹说:“要等到战争结束后,就什么用也没有了!
”蒋夫人宋美龄是在汉口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之一。史迪威于9月间拜访了宋美龄,
发现她“非常有魅力,聪明,待人诚恳。”会见之后,史迪威给宋美龄送去一束鲜花以
示敬意。
  10月下旬,日军分别攻占汉口和广州。中国民众冒着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带着各
种沉重的货物和机器设备,向西南大后方实施战略转移。史迪威亲眼目睹了沉重的民众
大迁徙队伍;中国劳工和普通民众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史迪威大为惊叹不已。1939
年1月,史迪威向美国陆军情报部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和日本之间爆发战争势不可
免,在此前提下,中美应是盟友的关系。他在报告中写道:“在蒋介石的指挥系统中,
通常存在的混乱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本人直接造成的。······他首先考虑的
是他本人,控制最精锐的部队和物资,以使自己的地位不致受到威胁。他从来不肯把好
大炮分配给各师使用,因为他不希望自己手里的任何东西被别人拿走,他只让各个师有
机枪和迫击炮。他总是盘算着如何把军备省下来,留待将来他的地位一旦受到威胁时使
用。”
  1939年5月,任期届满的史迪威怀着惆怅的心情,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了他所钟爱
的中国古都北平,从天津塘沽乘船返回美国。他此时并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再次重返中
国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国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