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lg (灯塔), 信区: Green
标  题: 与中国结下深缘的美国将军——史迪威(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11日09:45:1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旅长——师长——军长
  在太平洋的航行途中,美国的广播电台于8月3日就公布了晋升史迪威为陆军准将的
消息。因为乔治·马歇尔在此前刚刚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后就立即提名将史迪威晋升为
准将。准将军衔对于56岁的史迪威来说,就意味着他的军事生涯还有一番前途。
  1939年9月,经过四个多月的海上颠沛,美国陆军的一艘运输舰载着离任的史迪威上
校回到了美国。但是,他此时的心情十分沉重,因为法西斯德国刚刚对波兰发动了闪电
战的突然袭击,英法两国随即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史迪威坚信
,东方的日本迟早也要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发动战争。
  9月24日,史迪威准将被任命为驻扎在得克萨斯州萨姆豪斯顿堡的步兵第2师第3旅的
旅长。此时,美国陆军总兵力只有174000人,列居世界第19位;而作为美国当时仅有的
三个步兵师之一的步兵第2师,其满员率也只有50%。史迪威作为第3旅的旅长,并不直接
管理部队,而是协助师长沃尔特·克鲁格将军负责作战指挥工作。1940年1月,第2 师完
成三三制的扩编后,进行了新编制下的首次野外作战演习。史迪威在演习中担任向美军
发起进攻的假想敌部队的指挥官,他以多变的战术行动,赢得了包括马歇尔将军在内的
旁观者们的好评。
  1940年5月,美军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第2师所在的第3集团军的7
万多人承担了演习任务。此次演习旨在全面检验实行三三制编制改革后美军机动作战能
力,也是模仿德军初期作战的闪电战方式组织的一次对抗演习;美军所有的高级将领都
到场进行观摩。史迪威再次担任发动侵略的“红军”司令,指挥3万人的部队对抗拥有4
万人的“蓝军 ”优势部队。在演习中,史迪威利用夜间发动进攻,以大范围、长距离的
突袭行动,向“蓝军”后方实施了闪电战攻势,对“ 蓝军”达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战役
态势,取得了演习的胜利。史迪威的名声因此次演习的胜利而大震,被视为美军名列前
茅的将领。7月1日,任旅长不满一年的史迪威就被提升为步兵第7师的师长,并兼任该师
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奥德兵营的司令官。9月,师长史迪威晋升为美国陆军少将

  为应付可能的战争,美国国会于1940年9月16日通过了美国和平时期的第一个《义务
兵役法》,规定凡20至 35岁的男子均应登记服兵役,并将每年的征兵数额扩大为90万人
。在此情形下出任第7师师长的史迪威将军,立即就为接受大量补充的新兵而忙碌起来。
他首先在第7师建立了一所军官学校,加紧培训军官;他还和士兵们一起摸爬滚打在训练
场上,赢得了士兵们的敬重。
  1940年11月,罗斯福再次蝉联美国总统,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外政策方面。12月
29日,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罗斯福总统提交
的《租借法案》。70亿美元的租借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和中国及苏联(当年中
国接受了总值约2600万美元的租借物资)。
  1941年夏,经过一年扩充的美国陆军已拥有18个师90万人的部队,并计划在年底继
续扩大到36个师170 万人。为此,美军进行了一次高层的人事调整。史迪威再次获得提
升,出任第3军的军长;离任的第3军军长沃尔特·威尔逊将军对自己的继任者非常满意
,他称赞史迪威是“美国陆军47名少将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同年8月,史迪威指挥第
3军在华盛顿州的刘易斯堡,与第9军举行了一次旨在检验高级指挥机关在大兵团作战情
况下的指挥和应变能力的对抗演习。史迪威良好的表现给前来观摩的陆军部长史汀生和
马歇尔将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对美国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实施了大规模的偷袭行动
,挑起了对美国的战争。当天,史迪威立即命令第3军所属部队全部进入警戒状态;因为
第3军负责整个加利福尼亚西部沿海的防务。22日,陆军部命令史迪威立即飞赴华盛顿,
为准备出动的美国远征军部队制定作战计划(他从准备出任第82师师长的布莱德雷少将
打来的电话中,获悉自己可能将被任命为这支远征军的司令官)。临行之前,史迪威给
妻子留下一封短信:“我们的前面会有一段黑暗的日子,但我确信我们会走出黑暗。这
个国家刚刚缓慢地踏上征程,但它富有毅力和勇气,我们必将取得胜利。”
  到达华盛顿后,史迪威来到陆军部会见了作战计划处的副处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准将;史迪威:获悉美、英两国已确定了“欧洲第一”的战略,即先集中力量战胜德国
,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日军暂取守势;美国根据“欧洲第一”战略,正在拟定一项“
黑色作战计划”,欲派远征军越过大西洋在法属西非登陆,陆军部已决定由史迪威来指
挥此次作战行动。史迪威随即开始研究有关非洲战场的资料。但由于英、美两国首脑们
的决心再三改变,史迪威及其参谋人员先后起草了“体育家”、 “灰色计划”、“紫色
计划”、“鸟计划”、“酒计划”等一系列作战计划,但一切都没有得到最后的采纳;
史迪威对此感到心烦意乱,开始担心和忧虑起来。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对罗斯福总统
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认为总统“感情冲动,心血来潮,异想天开”、“对英国人言听
计从”、“把我们逼进了一项鲁莽而糟糕的计划之中”。与此同时,史迪威还一直心系
太平洋战场和中国的情况,认为“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对中国是极为不利的。
  1942年1月14日,美、英两国的军政首脑终于决定暂时取消“体育家”作战计划。陆
军部长史汀生告诉史迪威,可能要派他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原来,早在1941年12月31
日,罗斯福总统就致电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并与诸盟国商定由蒋介石担任中国战
区统帅;蒋于1942年1月2日复电表示同意。
  其实,罗斯福总统原本想任命第1集团军总司令德鲁姆中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任
美国远征军总参谋长)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但在获悉美国不会向中国战区派遣军队时
,德鲁姆拒绝出任此项职务。于是,对中国情况十分熟悉且具有较高军事素养的史迪威
便成为新的合适人选。尽管史迪威此时非常担心,严密控制军权的蒋介石能否把中国战
区的实际指挥权交给一名美国军官;但他还是向陆军部长表示“我听从调遣!”史汀生
对史迪威的答复十分满意,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史迪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
良好印象。他对中国了如指掌,在半个小时里所谈的关于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第一手材
料,比我以前了解的所有情况都要丰富。他对中国军队的英勇精神评价很高。····
··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他可以帮助我们对付那些将来的难题。”
  两天后,马歇尔找史迪威谈话,征求他对出使中国战区的意见。马歇尔向史迪威交
代了此行的主要使命:“你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同盟国的关系,消除分歧,监管滇缅路的
运输,同时使中国的各派力量联合起来,争取掌握指挥权,给他们下达总体的作战任务
。美国会在经济上和装备上给予大力支持。”史迪威向马歇尔表示,自己最担心的就是
中国战区的指挥权问题。 1月19日,史汀生约见中国外长宋子文,向他通报了美国准备
派史迪威赴华的六项使命:(一)美军驻华军事代表;(二)在缅中英美军队司令官;
(三)对华租借物资管理统制人;(四)滇缅通路监督人;(五)在华美国空军指挥官
;(六)中国战区参谋长。1月22日,蒋介石复电宋子文,对史迪威来华“甚表欢迎”,
并要求宋子文再向美方申明“联军参谋长须受统帅之命令而行,此点应先决定,则其他
问题皆可根本解决也。”
  1月23日,马歇尔和史汀生分别召见史迪威,正式决定派他赴华任职;史迪威觉得自
己像一个“烤熟的山羊”终于被送上了祭坛。1月29日,史汀生和宋子文以换文的形式,
就史迪威的任务和职权达成了正式协议;美国政府于当天也公开宣布任命史迪威出任盟
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似乎是为了给史迪威壮行和撑腰,美国国会
于2月初通过了一项前所未有的5亿美元对华巨额贷款。史迪威本人也立即进行准备工作
,他以原第3军军官为主,组建了一个35人的参谋班子;这将是“史迪威率领赴华的全部
美国军队”。
  2月9日中午,罗斯福总统接见了即将赴华的史迪威。这是刚刚晋升为陆军中将的史
迪威第一次与美国总统会面;但倾向于共和党人的史迪威并不为此感到荣幸,因为他对
民主党出身的罗斯福没有什么好感。史迪威认为拥有海军军官背景的罗斯福总是“把海
军视为掌上明珠,而把陆军当作后娘养的。”罗斯福对史迪威说:“告诉蒋介石,我们
永远支持中国的事业,我们一定会坚持到底,直至中国收复全部失地。”由于罗斯福总
统对这位陆军将领缺少必要的兴趣,加之史迪威也没想多说什么话,因此此次会见似乎
成为一次纯粹的外交礼仪了;史迪威没有能够利用此次难得的会见机会,来增进总统对
自己的了解,这给他的赴华使命留下了严重的后患。
  1942年2月11日,史迪威及其随行的“全部赴华美国军队”数十人,乘飞机绕道南美
后再飞越非洲前往中国。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的飞机上,史迪威眼望舷窗外飘拂不定的
白云,内心充满了重重疑虑:“模糊不定的任务性质,无法预料的条件和形势,这一切
都造成了沉重的思想压力。中国人会积极行动吗?他们会不会袖手旁观?英国佬愿不愿
同我们合作?”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