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lg (灯塔), 信区: Green
标  题: 与中国结下深缘的美国将军——史迪威(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6月11日09:46:53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中国战区参谋长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中将在重庆正式拜会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史迪威首先申明
了美国方面赋予他的来华使命和职权,并谈了对缅甸作战的初步看法;蒋介石对史迪威
最关心的指挥权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答复,许诺由史迪威来指挥中国的入缅部队。3月8日
,蒋介石正式任命史迪威为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并负责指挥中国的入缅部队。
  但史迪威来华履新的开场锣鼓就很不顺利,就在3月8日当天,日军就攻占了缅甸首
都仰光,并切断了滇缅路的出海口。蒋介石对于英国人在没有通知中国驻缅甸的联络官
达到情况下就放弃仰光感到十分愤怒,他在9日晚上对史迪威说:“那些狗娘养的英国人
,他们撤出了仰光,却没有通知我们的联络官。我决不会服从他们的命令。我要给罗斯
福总统发电报,让他转告丘吉尔,必须由你来担任缅甸盟军的指挥官,否则我就要把入
缅部队全部撤回来。”此时史迪威的内心很矛盾,因为他既不喜欢英国人,但也不相信
蒋介石的决心和力量。史迪威十分策略地对蒋介石说:“我们在缅甸的利益比英国人要
多,英国人需要的只是在印度前面筑起一道屏障,而我们则需要仰光这个港口来保证物
资供应。如果我们积极作战,或许英国人也会坚持战斗,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利。”
但蒋介石不肯接受史迪威的意见。史迪威心里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被夹在盟
国矛盾中间的“夹心面包”,他在心中默默自语到:“他们是那么仇视英国佬,而我真
是一个大傻瓜。这是我有生以来所承担的最棘手的工作。”
  3月11日,史迪威飞赴缅甸的腊戍。腊戍是滇缅路上的重要枢纽:由此向南可通过缅
甸中央铁路直达仰光出海口;向北经由蜿蜒曲折的滇缅公路可通往中国云南的昆明(此
处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必经之路。早在2月下旬,蒋介石已并派第 5军(军长杜聿明)
和第6军(军长甘丽初)进入缅甸,分别负责东吁至曼德勒、泰缅边境北段的防御;并于
3月初与担任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的英国上将韦威尔商定,以仰光至曼德勒的铁
路为界,中英两国的军队分别负责东西两线的作战(但英国人却在3月8日放弃了仰光,
令蒋介石大为恼火)。当史迪威来到腊戍时,中、英两国的军队正在调整部署;两国军
队在仰光以北250多公里处,布设了一条平行的防线。但两国军队的指挥和协调问题仍悬
而未决:蒋介石组建了以卫立煌上将为首的中国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卫尚未到任,
由杜聿明暂代);英国人则任命了因指挥“顿刻尔克大撤退”而著名的哈罗德·亚历山
大为英缅军的总司令。
  12日,史迪威在位于曼德勒以东的眉苗建立了自己的司令部,与他在一起的只有14
名美国军官、5名美国士兵及担任警卫、通信、交通和勤务工作的40多名中国官兵。当时
的一名英国军官评论说,史迪威的工作班子难以担负指挥十万中国远征军的重任。为了
促使英军部队坚守缅甸,史迪威决定让中国入缅军队立即采取积极的作战行动。17日,
史迪威返回重庆,在老朋友商震将军(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兼外事局长)的陪同下面见了
蒋介石,要求加快入缅行动;但蒋介石对他的意见未置可否。而商震将军却通过积极的
工作,赢得了军政、军令两部对史迪威的的支持,并促使蒋改变的主张。19日,史迪威
在重庆迎来了自己的59岁生日。没有忘记史迪威的马歇尔上将从美国发来贺电说:“有
你在中国,对总统、对史汀生和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宽慰。”
  20日上午,蒋介石向远征军发出手令,要求“对史参谋长之命令应绝对遵守”,指
示“凡在外国部队,以不轻进、不轻退二言为要诀。在前方全盘形势有利于出击、反攻
或捕捉战机时,应决心出之以积极行动。”同日下午,史迪威在重庆举行了他来华之后
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他信心百倍地大声说道:“我对中国军队充满了信心。我要用事
实向人们证明,中国军队不亚于任何同盟国的军队,而且一定能超过他们。我相信会有
一天,中美两国军队将共同进入东京,那将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一天!”
  兵 败 缅 甸
  但是,史迪威将军高兴得太早了。事实上,他的麻烦将要开始了。
  当史迪威在21日重返腊戍时,中国远征军的前哨部队第200师已在东吁以南地区与日
军开始交火。史迪威在听了战情汇报后,立即签发了第一号作战命令:第5军的第200师
坚守东吁防线,掩护主力部队展开;第5军的新22师由曼德勒开赴彬文那以南地区,准备
支援第200师;第5军的第96师由腊戍开赴曼德勒,充当总预备队;第6军的第93师、第 
49师和暂编第55师一部,在萨尔温江东岸监视泰国境内的日军,并掩护第5军东侧的安全
;第6军的暂编第55师主力交由第5军指挥,以配合东吁防线的作战。
  22日,史迪威亲赴第5军设在漂贝的司令部,他对身兼中国远征军代理司令官的杜聿
明军长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他认为杜将军是一位既精通战术又富有旺盛的进攻精神优秀
指挥官;但史迪威此时并不知道的是,杜聿明有权直接向蒋介石请示自己的行动指令。
此前杜聿明曾以中国远征军“统帅”的名义拜会眉苗的英国总督多尔曼·史密斯;当刚
刚见过史迪威将军的这位英国总督对杜聿明的“统帅”身份表示了疑惑的时候,杜聿明
对他说:“阁下,那位美国将军只是自己把自己看成统帅,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你知道
,我们中国人认为,要让美国人参加到战争中来的唯一办法,就是给他们一些名义上的
指挥权。只有我们掌握住实权,他们才不致于干出太多的傻事来。”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史迪威的作战指令受到了杜聿明等人的消极对待,战局十分被
动。主张进攻的史迪威,在前线与为保存部队而主张后撤的杜聿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史迪威怒吼道:“你不对我的命令负责吗?你必须执行我的命令,如果胆敢抗命,我要
用军法制裁你!”而杜聿明却冷冷地回答说:“不,我只对我的委员长负责。”3月30日
,中国远征军弃守东吁;史迪威气恼不已。他立即飞赴重庆,对蒋介石提出了“辞职”
的请求以抗议杜聿明的违令之举。蒋介石告诉史迪威,将派资历远远高于杜聿明的第9战
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上将出任远征军司令官兼史迪威的执行官,以
使史迪威的命令能得到执行。4月7日,蒋介石召集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戴安澜(
第220师师长)讨论军情,并郑重宣布:(一)史迪威负指挥国军在缅作战之责;(二)
罗长官卓英受史迪威将军之指挥,第5军、第6军两军军长以及其他在缅中国军官,则皆
应受罗长官之指挥;(三)余授全权与史迪威将军作一切最后决定;(四)史迪威将军
有赏罚之全权;(五)对英一切问题由史迪威将军接洽。
  4月8日,蒋介石夫妇回国;史迪威重振精神,开始行使他的“指挥全权”,要实施
“彬文那会战”计划。正当激战之际,史迪威最担心的事发生了:西线英军后撤,使彬
文那地区的中国远征军部队的东西两翼都受到日军的威胁。18日,史迪威不得不放弃彬
文那会战,命令第5军的部队后撤。19日,孙立人指挥新第38师攻克仁安羌,救出7000多
名英军以及500多名被俘英军、传教士和新闻记者。25日,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与亚
历山大等英军将领开会,鉴于盟军部队所处的险境,决定放弃蒋介石决心要坚守的曼德
勒。此时,重新打通滇缅路已不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保住印度至昆明的空中走廊。如
果丢失缅北,那么美国对华的空运物资就只能绕道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了,那
将是一条十分危险和艰难的航线。此严重情况甚至惊动了远在华盛顿的罗斯福总统,他
特意于28日致电蒋介石说: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把军火和飞机送到蒋介石委员长军队手
中的途径。······一个不可征服的中国,不仅会在东亚,而且会在全世界,为实
现和平与繁荣发挥作用。”但缅甸战场的形势仍在不断恶化,中国远征军部队于4月30日
全部撤过伊洛瓦底江,并继续向北退却;而英军部队则径自撤向印度。史迪威清楚地意
识到“分裂和崩溃的危险已经迫近”。
  5月1日,杜聿明率部跑到了孜公,罗卓英也紧随其后。在第5军担任战术顾问和联络
官的赛伯特准将对仍在瑞波(位于孜公以南40多公里处)的史迪威说:“英国人跑了,
罗卓英和杜聿明也走了,我们要飞机回国吧!”史迪威回答说:“ 尽管我对中国军队的
指挥权是徒有虚名,但我还必须对他们负责。如果我现在就走,他们可能会遭受更加惨
重的损失,说不定会出现又一次投降。那样,我就再也不能回来指挥中国军队了。”史
迪威还谢绝搭乘前来接他的美军道格拉斯—47运输机离开部下;他的镇定与沉着,影响
和感染了惊慌失措的美国军官们。于是,史迪威带领十几名美国军官以及一些随行的中
国军人,从瑞波开始向北撤退。而后撤的路途并不平坦,中国随军记者海萍曾在当年8月
10日的《云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战场随笔》中说:“5月2日,正当我们同英国友军
在路边道别的时候,史迪威将军刚好带了他的小队随员从这里经过。我们原本听说,他
早已飞回重庆,又说他到了印度,孰料他却在尾随我们大军一道进退。以他那样高年,
还是那样风尘仆仆地在战场上转进,真让人不胜敬佩。”
  5月5日,史迪威与罗卓英在英多会面。按照蒋介石的计划,他们应率部队撤往密支
那;但日军的动向已表明,中国远征军部队撤往密支那,将是钻进一条死路。而早在4月
16日他曾向蒋介石报送了一份计划,建议一旦缅北的陆空交通被切断,应空运十万中国
部队去印度,在那里用美国装备进行整训;蒋也曾复电表示同意。因此,史迪威下决心
要率部撤往印度,他说:“只要能使这十万名中国人到印度去,我们肯定能干出一番事
业来。”罗卓英当即表示同意史迪威的决定,但他沮丧地对史迪威说:“这样一来,我
们将不得不成为难民了。”
  史迪威立即清点了自己的队伍:18名美国军官,6名美国士兵,16名中国警卫战士是
他仅有的作战人员;另有百余名医护人员、记者、勤杂工及一些英国难民等。但在临行
之前,史迪威并没有将此情况直接报告给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这使他和蒋介石的
关系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裂痕。蒋介石在从别的美国军官那里获悉此事时,怒气冲冲地提
笔写道:“史迪威脱离我军,擅赴印度,只来此电作为通报,不知军纪何在?”
  接下来,年近六旬的堂堂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就率领着一支百余人的队伍,沿着崎
岖的山间羊肠小道,开始了极为艰难的印度之行。由于食品的短缺,史迪威在每次开饭
时,坚持站在队伍的末尾,最后领取少得可怜的食物。经过难以形容的艰苦跋涉,史迪
威率领中国远征军的残部4万人终于到达了印度。整整十万人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不
足两个月,逃亡几近三个月死亡总数达6.1万人;其中作战伤亡仅1万人,却有近5万人死
在深山密林的撤退途中。时人为此惨烈的情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十万大军下缅甸,
四万残兵侥幸还。一万忠烈四疆场,五万冤魂葬深山。”
  5月22日,史迪威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对记者发表讲话说:“我声明,我遭到一次沉重
的打击,我们不得不撤出了缅甸,这是一个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
因,重整旗鼓,胜利地夺回缅甸。”另外,史迪威在给美国陆军部的密电中指出:“我
相信,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地位,我对此深信不疑。因此不向中国战区派遣
美国部队,无疑是一个重大错误。”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61毫秒